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政治

“康乾盛世”的闪光点
李国荣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康乾盛世”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长期以来,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影视文学作品更是目不暇接。的确,这是清代268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盛世。人们为什么把康乾时代的中国称为盛世?或者说,所谓的康乾盛世都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事呢?这里试作简要的梳理披陈。 

一、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 

如果要把康乾盛世的历史功绩摆一摆的话,那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康乾时期,也就是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这百余年间,是清朝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时期。在东南,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最终和平统一台湾。在东北,面对俄国的入侵,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军取得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国外势力对清朝的疆土威胁基本解除。在北方,康熙二十七年(1688),喀尔喀蒙古部落归附;康熙二十九年(1690),通过多伦会盟,康熙宣布清政府对漠北蒙古(即今外蒙古)实行直接管辖,完成对整个蒙古高原的统一。在西藏,康熙后期就开始派官员驻藏;乾隆十六年(1751),建立在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领导下的噶厦政府,确定在藏长期驻兵定制,西藏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在西北,康熙、雍正时期,几次出兵准噶尔,阻止“蒙古帝国”的建立;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清军历时五载,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统一天山南北。在南部海疆,乾隆三十二年(1767)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等多幅地图,已明确地把南海诸岛列入我国疆土。历经康、雍、乾三帝之手,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最终稳定下来。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清朝的康乾时期,国家实现了稳定的大一统局面,这固然是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国家疆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历史功绩却又是超越千古的。一方面,康乾时期的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真正实现了长期的、稳定的、有效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天南地北的边疆地区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内地的汉族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经济文化为纽带联系在一起,成为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一个整体。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意义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康乾盛世已经形成。正是由于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统一国家的基础,中国才没有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时变得分崩离析。 

二、人口突破三个亿 

谈到人口,今天的人们一般想到的更多的是它不利的一面,即人口过多会制约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古代中国,人口数量的多少,却一直被视为国家是否兴旺富庶的最重要的标志。因为那时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口便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财富资源。正因这样,大小战争要争夺人口,安邦治国要增长人口。 

中国古代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统计数字是6000万人,那是西汉末期的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从那时起,历经1200年,到南宋绍熙年间,人口实现第一次翻番,达到1亿人。清朝初年的人口不足1.5亿,仅仅经过100多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89),全国人口又翻了一番,而且突破了3个亿,使中国人口总数出现了空前的高峰值。由此可见,在康乾盛世,由于国泰民安,人口增长速度之快,是历朝历代所未有的。反过来说,在17、18世纪的百余年间,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无疑是将盛世推向巅峰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中国今天的人口基数以及在整个世界人口格局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康乾时代所奠定的。 

三、经济大国独领先 

说到康乾盛世的经济,以下列出的这些数字,是最说明问题的。 

先说全国耕地面积,康乾时期达到历史新高。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强调以农为本,十分重视农业,始终致力于增加农业种植面积。到18世纪末,全国耕地面积已经突破了10亿亩,远远超过了明朝末年的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再说户部所存白银,也就是国家财政储备,在康乾时期相当雄厚。康雍乾时期,国家财政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财政收入一般都保持在4000万两白银左右。而国库也就是户部的银库,储备的白银则常年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就是说国库存银是全国每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倍半。这在中国财政史上是空前的,财力富厚是盛世的标志,也是维持盛世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康乾时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制造业国家。17、18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越来越快,那时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闻名东西方的中国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产品,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等传统国家地区,而且还远销欧美和俄国。一直到乾隆辞世的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总产量中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而美国此时刚刚建国,根本就没法同中国比。 

四、文化工程宝典多 

盛世修史,这点在康乾盛世表现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只有幸逢盛世,才有条件启动带有总结性、开创性的修书修史等大型文化工程。康乾时期标志性的大型文化工程接二连三,硕果累累。 

让我们看看康乾时期光耀历史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都有哪些。其一,颇受史家称誉的《明史》。康、雍、乾三位皇帝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明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康熙说过,《明实录》他自己就看了两遍。长达332卷的《明史》,顺治二年(1645)即动议修纂,康熙十八年(1679)始开局,至乾隆四年(1739)最终完成,前后历时九十余年。其二,历经康熙、雍正两朝修成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中国现存完整的最大的一部类书,共有一万卷。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在乾隆年间纂修完成的中国古代第一大丛书《四库全书》。这部书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典籍,总数达八万多卷,收入各类书籍三千五百多种。这部规模空前的巨型丛书,前后历时几十年,总共缮写七部,分别珍藏在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江浙地区的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历经兵火浩劫,《四库全书》现仅有三部半留存于世。 

康乾时代的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美好的形象。 

17、18世纪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无限神往的国度,西方的思想家们更是对这个东方神秘之国赞口不绝。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 法国另一个思想家魁奈则说:“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建立在科学和自然法的基础上,这种制度是对自然法的发扬。”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康乾盛世的这些赞誉之词,固然添加了许多理想化的色彩,却也折射出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投影是比较美好的。 

然而,面对急剧变化纷纷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世界局势,康、雍、乾这三位大清皇帝仍满足于在封建制的旧轨道上蹒跚。于是,盛世的背后,正是中国落伍于世界的开始。18世纪末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通过访华窥破了貌似强大的中华帝国的虚弱本质,他十分形象地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还在乾隆晚年,国势就已下滑,隐患重重,尽管朝廷千方百计地加以粉饰,但百年盛世还是走到了尽头。 

 

作者简介 

李国荣,1961年生,辽宁建平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主要著述有:《帝王与炼丹》、《佛光下的帝王》、《科场与舞弊》、《实说雍正》(合著)、《清宫档案揭秘》(主编)、《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主编)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