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人物

“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
朱英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在中国历史上,经科举入仕是无数文人士子朝思暮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目标,而状元及第,更是科举士人最高的荣誉,由此可以获得令人炫目的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但在晚清,却有一位在科举路途上累遭挫折,年逾不惑才幸而考取状元者,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荆棘丛生的创办实业之路,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就是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张謇(jiǎn)。

一、人生转折

1894年,磋跌科举考场26年的张謇终于考中状元,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取得了清朝官员的身份。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却并未借此在官场中寻求步步高升,而是转而投身于创办实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状元办厂堪称令人惊异之举,但对张謇而言却决非偶然。数十年在科举试场中的多次受挫,使张謇耗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时也使其对追求功名利禄趋于淡泊。最后一次应试纯粹是出于孝道,其父随后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由是之故,张謇对做官看得愈益轻淡。与此同时,张謇的经世致用与爱国救亡思想日趋强烈。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蕞尔(zuì′ěr,形容小)岛国日本,深深刺激了张謇的爱国之心,仁人志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西方列强的扩张渗透。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此时也逐渐形成,促使他毅然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然而无论如何,当时的张謇以状元和翰林身份而走上兴办实业之路,可谓是一种情操上的牺牲。从一向居于“四民之首”而且以清高自命的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忽然转而与长期被视为“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这在一般士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他本人也未尝没有经过一番思想交锋。张謇投身实业后,仍坚持“言商仍向儒”,始终以儒商的身份出现。他强调自己兴办实业是为了筹措经费发展近代教育,即由士林出发,经过商贾又回归士林,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在道义上寻求的一种依据。

二、状元办厂

1895年,张謇即联合数位商董开始招股办厂,其间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但他始终未曾动摇。招募商股的过程十分艰难,张謇多次奔走于上海、武昌,有时连旅费都是靠卖字筹措。机器安装之后,因资金短绌无法收购棉花,难以开工。张謇四处化缘,却处处碰壁。最后,还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才使大生纱厂能于1899年开工。当时,正值土纱受到排挤、机纱供不应求且价格上涨之机,因而大生纱厂开工后利润较为丰厚,从而能够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901年,张謇又开始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希望将濒于荒芜的海滩改造成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工业扩展到农业。在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过程中,同样是困难重重。仅勘测地界、起草章程、筹集股金、解决地权纠纷、应对狂风巨潮等事宜,就使张謇心力交瘁,难以为继。到1905年夏,好不容易建成七条长堤和一部分河渠,并开垦了七千余亩土地,却遭遇一场连续五个昼夜的大风暴,一丈多高的浪潮将已建成的各堤全部冲毁,牧场羊群也几乎完全失散,使筹建中的通海垦牧公司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张謇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想方设法积极补救,在两年时间内陆续修复被毁的各条干堤。到1910年,经过整整10年的艰苦创业,通海垦牧公司也终于建成。

三、实业巅峰

1901至1907年,是张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先后总共创立了19家企业单位,其中大多数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是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决定将这19个企业单位合并,组成通海实业公司,由张謇担任总理。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堆栈等十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

辛亥革命后的1912至1921年,大生资本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謇的商海生涯也随之达到巅峰。由于大生一、二厂的利润源源不断且极为丰厚,为张謇扩张大生资本集团提供了资金条件。1914年在海门开始创建大生三厂,并且拟订了建立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八厂、九厂的庞大计划。六厂于1919年开始筹建,但不久流产。八厂在1920年开始筹建。至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个厂的资本总额已多达770余万两。

除此之外,张謇还扩充了其他一些实业,尤其是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成效显著。1918年开始筹办淮海银行,次年11月正式营业。所办大达轮船公司先后自置江轮7艘,航行沪扬、沪海两条航线。另外,张謇还创办或协助创建了大昌纸厂、通燧火柴厂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单位。盐垦企业系统在这一时期也获得空前发展,到1920年,先后成立了10余个盐垦公司。实业巅峰时期的张謇,身兼多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理等要职,俨然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的“泰斗”。

四、公益先锋

张謇在近代中国不仅以实业活动著称于世,同时也以热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会事业而闻名遐迩。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对地方自治以及文化教育和地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张謇曾说:“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兹善。” 1903年,张謇在自己的家乡通州创办了师范学校,接着又兴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这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他意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加快国家近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创办师范学校倾注了诸多心血。1904年,张謇又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具体办事机构,并相继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1914年又创办河海工科学校。

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业方面,张謇也曾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04年,陆续设立公共植物园、新育婴堂;1905年,创建南通博物苑,此系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1909年,改良地方监狱,筹议设立导淮水利公司;1913年,开始修筑军山气象台,三年后建成;1916年,创办盲哑学校;1917年,所建图书馆和公园相继落成;1919年,筹建更俗剧场;1920年,创设绣织局、女工传习所。经过张謇的努力经营,南通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城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新型城市,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五、失败的英雄

好景不长,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结果不仅影响了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而且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

由于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亏损越来越严重。到1925年,仅大生一厂的债务就已高达银900余万两,大约是其资本总额的260%。是年7月,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办了大生各厂。大生企业系统实际上已宣告破产。1926年,张謇即在南通与世长辞。尽管如此,他用毕生精力创建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精神,却广受后人的好评和敬佩。1929年胡适曾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称赞张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做了30年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这种评价应该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一代儒商张謇的商海生涯,将永远载入中国近代的史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纪念。

 

作者简介

朱英,男,1956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