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潜庵,又号荆岘。河南睢阳人。早年从名儒孙奇逢讲习理学。顺治九年(1652)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司参政等职。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历任翰林院侍讲、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汤斌是清初闻名一时的“廉吏”,而成就其廉吏业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笃信理学,注重力行 汤斌成为清初“廉吏”,从思想信仰的角度看,在于他笃信理学,注重力行。因受乃师孙奇逢的影响,汤斌治理学兼综程朱陆王,不张门户,标榜“笃敬”、“力行”。他讲理学与那些言行不一,只会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俗儒不同,认为圣人之道来自实实在在的日用伦常,也需要“返而求之人伦日用之间,实实省察克治,实实体验扩充”[1]。也就是说,读圣人之书重要,对圣人之道“身体力行”同样重要;唯其如此,才能达到“至圣”的境界。他说:“学者先识孔孟之真,身体而力行之,久之徐有见焉。”[2]他所说的“身体力行”,既包括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又包括对“圣人之道”的具体实践。 其时,学界风靡着谈虚说玄、标榜门户的浮华之习,不少学者热衷于高谈阔论,而不务实际。汤斌则强调治学不在辨门户是非,而在于“实心”体验“先儒之言”,他对门人沈佳、窦克勤等人说:“学者读书,不务身体力行,专为先儒辨同异,亦是玩物丧志。先儒之言,都是自己用工夫体认过来,无一句不是实话。”[3]他告诫弟子门生不要贪图讲习虚荣,勿蹈“清谈”的陋习,而要一心一意地去“躬身实践”。他强调躬身实践必须要有“当下做”和“能吃苦”的精神,唯其如此才能把“身体力行”贯彻到底,他说:“为学工夫只在当下做。如今日为宰相,便有宰相当下该做的,推之他事皆然。”又说:“诸生能吃苦否?吃得苦无事做不来。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刻刻当存此念。” 汤斌对理学的以上认识基本贯彻在他的行动中。他笃信儒学,既熟读诗书,心仪圣教,又反躬自省,克己内敛;为官一任,不放空言,实心任事,体现出言行一致的务实精神。康熙皇帝曾训斥那些自我标榜理学的官员为“伪道学”、“假理学”,但对汤斌却因其一贯实心任事而多有赞赏,称:“今之有道学名者往往言行相违,惟汤斌有实行”。 二、兴利除弊,廉政惠民 注重力行、躬行实践,不仅是汤斌的做人信条,也是他为官行政的重要理念。他认为,“躬行实践”体现在个人修养上就是要“体察本心”,“克己无欲”,去掉“自私自利之心”;而体现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则是要认真履行个人应尽的社会职责,尽心尽力地致君泽民,实心任事。他说:“官无论尊卑,各有当尽之职。为一官即尽一职,便是天地位万物育的气象……一心扶持名教,便无不尽职之虑。”汤斌如是说,如是做,取得显著政绩。 本着实心任事、廉政惠民的信念,汤斌在江苏巡抚任上采取了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诸如免灾欠,减赋额,兴水利,促进经济;惩豪猾,禁淫祠,维持治安;广立义仓、社学,发展文教;奖廉洁,惩贪渎,澄清吏治等,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汤斌赴任之前,江南一省弊端累累,民不聊生,经过他实心治理,吴俗大变,出现了一派治世景象:“巷无游民,室无佚女。农商工贾,各敬其业。骫(wěi)法(枉法)及诬辞兴讼者洗手敛迹。民间所行或不善,父兄子弟相责曰:‘奈何尚尔尔,将毋我汤公知也。’”[4] 汤斌尤其注重严肃吏治,经常告诫属下“君恩不可负,民命不可残”[5],以激发官吏的良知,循公守法。他对贪官污吏剥削民众的劣迹尤其深恶痛绝,谴责说: 今日民穷财尽,正供尚难完纳,乃有司贪墨成风,额赋之外增加火耗,以充私囊。且任凭总书飞洒诡冒,干没渔猎。甚之里老骗收花户重纳,比限不分多寡,一体鞭扑。豪猾竟不到官,专责下户。或死丁荒地,逼见在摊包;或诡隐田粮,致甲中受累。嗟嗟,小民灰烬之余,肋力有几,何堪如此剥削乎! 为澄清吏治,减少扰民,他曾制定《约法四条》约束不法官员的行为,警告属下:“如有犯者,官员定行申参,蠹役按赃究遣。”[6]针对官场严重的贿官现象,汤斌斥责说:“是以本求息,商贾之道也,岂可见之吏治乎?”并采取措施,及时制止。其时,外省官员争相以金钱行贿于京师有关衙门,由于汤斌驭下严明,其属下大多能够循章守法。朝廷考核各省官员时,惟江苏省的藩司、臬司“徒手入都”,时人慨叹道:“江苏庄乃大荒矣。”[7] 三、生活朴素,以俭养德 汤斌的清廉还表现在生活方面。生活节俭,不务奢华,正是他所保持的生活作风。汤斌认为治圣贤之学的根本即克制私欲,净化心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循守儒家“安贫乐道”、“以俭励志”、“以俭养德”的信条。为此,他把“俭”作为重要的道德要则,贯彻于自身修养和治家治事的实际活动中。他尝云:“敝庐足以蔽风雨,薄田足以供饘(shàn,同“膳”,饭食)粥。自今以后,不置一亩地,不买一间房,非敢矫一时之廉,庶几免后人之危。”[8]体现出他的道德境界和对俭朴作风的看重。他以“俭”为家训告诫子弟:“家中当永持此戒,事事以慈、俭、谦退为先,老子所谓三宝也。”[9] 关于汤斌厉行节俭的记载很多。他做京官时,“俭素益甚”,长年只穿一袭“羊裘”过冬,日久天长成为识别他的标志,以致宫中卫士说:“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10]还有记载:汤斌担任江苏巡抚时,见到仆人买鸡回来,诧异地问:“吾至吴未曾食鸡,谁市此者乎?”仆人说是公子买的。汤斌生气地把儿子叫来责备说:“汝谓苏州鸡贱如河南邪?汝思啖鸡便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11]遂责罚儿子跪庭诵读《朱子家训》,并笞责遣退了仆人。“清汤”、“豆腐汤”都是时人因其生活“简约”而给他起的绰号。汤斌虽然多年浮沉于宦海,却不蓄私产,两袖清风,以至身后无钱入殓,其后事不得不靠同僚解囊襄助。 汤斌为官清廉,勤政亲民,实心任事,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自然博得广大士民的拥戴。当他奉调回京、离任江苏时,受到当地父老的真诚挽留,送行的百姓多达数万,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少有景观。有书对当时的盛况作了如下记载: 行有日矣,巡抚署旧驻苏州,于是七府一州之民,凡衣冠之士,投入说以阻公行者,千里毕至。田野短褐之夫,号哭而来,跪于公之庭者,五百里内外至,至则无所于归,薪菜盐米至无所市贸。盖是时,苏城之人,耕者辍,市者废,户昼掩闭已五日矣。……至公去之日,有炷香于手,跪哭于庭者;由数什伯为曹,垂涕洟于辕门外者。至持酒浆肴核,聚于坊巷间,原脱公靴以为遗爱者,多至不可数。[12] 一位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够得到士民如此的拥戴,确属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史革新,男,1949年生,山西阳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清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教学研究,著有《晚清理学研究》、《宏观中国史·乱世卷》、《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主编)等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 [1]汤斌:《理学宗传序》,《汤子遗书》卷三,《汤斌集》上册,90页。 [2]汤斌:《蕺山刘先生文录序》,《汤子遗书》卷三,《汤斌集》上册,93页。 [3]汤斌:《语录》,《汤子遗书》卷一,《汤斌集》上册,3页。(以下引文不注出处者皆出自此书。) [4]杨椿:《汤文正公传》,钱仪吉:《碑传集》卷16,《汤斌集》下册,第1715页。 [6]汤斌:《首严吏治,以苏残黎,以奠封疆事》,《汤子遗书》卷七,《汤斌集》上册,411-412页。 [7]黄宗羲:《皇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潜庵先生神道碑铭》,《汤斌集》下册,第1786页。 [8]汤斌:《汤子遗书续编·功过定约》卷二,《汤斌集》上册,第760页。 [9]汤斌:《寄示诸子家书》,《汤子遗书》卷四,《汤斌集》上册,第209页。 [10]王藻菽:《文献征存录·汤斌》卷四,《汤斌集》下册,第1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