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对外关系

康熙朝蚕池口玻璃厂与玻璃制作
王和平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我国玻璃生产历史悠久,发展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在紫禁城西侧的蚕池口法国传教士住所旁(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斜对面,中南海内,参见文末附图)兴建了一座玻璃厂。该厂隶属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不过是由西方人奉旨指导建造并参与管理的。

一、建厂原因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新的科技思想也随之传入,康熙帝对西方科技采取了积极的选择性吸纳态度,先后传召数十名传教士入职宫廷。供职期间,传教士奉旨为皇帝讲授西方科技知识,其中也包括光学物理知识。精于天文历算的意大利传教士闵明我,就曾多次向康熙帝介绍光学仪器的原理与功用。光通过各种透镜反射或折射出的物理现象,引起了康熙帝的极大兴趣。多次派往欧洲的传教士返回时也会带回大量礼品,其中不乏各种望远镜、显微镜、眼镜、多面体玻璃、凸透镜、镜子等光学玻璃制品。当时中国玻璃的制作水平还远不及西方,尤其是光学玻璃,无法满足御用需求。因此,设立玻璃厂,引进西法制作玻璃,可以弥补宫内造办处作坊的不足和技术空白,为康熙帝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康熙帝也深为精美的欧洲玻璃工艺品所吸引。当时凡接近皇帝的西人,常以玲珑奇巧的玻璃器物相赠。如在传教士南怀仁所著《熙朝定案》中,便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南巡时,传教士向康熙帝进呈精美欧洲玻璃器物的事。其中包括玻璃鼻烟壶、五彩玻璃球以及玻璃花瓶等物。虽然中国制作玻璃历史久远,但成器不如欧洲玻璃那样晶莹剔透、华美高贵。这些新奇贵重而又绚丽多姿的西方玻璃制品,可谓馈赠之佳品,内可用于陈设观赏、赏赐臣工,外可用来广结友好、赠予四方使节。因此,建造玻璃厂,制作具有西方先进工艺的优质玻璃还可以丰富宫造器物的种类,满足皇帝在政治统治与外交活动中的需要。

二、玻璃厂的规模及生产状况

康熙帝建立蚕池口玻璃厂是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和筹措的。早在1684年,康熙帝曾派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和江宁(今南京)人沈福宗前往凡尔赛,目的之一便是寻求精通科技与各种技艺的法国传教士。在法期间,他们还特别走访了法王的御用玻璃和珐琅制作大师于班。法国神父张诚在1691年的信中,也曾要求从法国派来一名懂得如何制作玻璃和水晶(指水晶玻璃)的人。在他前后还有类似信件发往欧洲,西方文献内也不乏这样的记录。

康熙三十三年,德国传教士纪理安到达广州。翌年,被传召进京,进入钦天监并奉旨承建玻璃厂。玻璃厂与皇宫比邻,中间仅隔着三海,往来十分便利。厂内共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窑房三间及前后西三面抱厦,按照欧洲的习惯,熔炉多建于敞轩之内,以便于烧造玻璃时通风。纪理安在厂里辅导和培训技师,教授制作玻璃器和珐琅两种技术,为宫内培养出一批技艺娴熟的满汉技术人才。康熙三十六年,他还向一位参观玻璃厂的皇子介绍并演示了玻璃炉是怎样熔炼玻璃的。从进京至去世的25年间,纪理安为康熙朝的玻璃制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这一时期玻璃制作做出贡献的还有德国传教士戴进贤、法国传教士陈忠信等。

对于玻璃厂所制玻璃的记载,较早见于王士祯所著《香祖笔记》,该书写于康熙四十一年,其写道: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以玻璃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亦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字里行间对玻璃厂所制鼻烟壶充满赞美之词,把白色玻璃的晶莹剔透和红色玻璃的艳如火焰描写得生动传神。见于史料记载的还有:四十二年,康熙帝曾赏赐官员高士奇20件玻璃制品(《彭山密集》)。四十四年南巡时,康熙帝赏赐巡抚宋荦白玻璃鱼缸洒金蓝玻璃瓶等17件玻璃制品(《苏州府志》)。清人赵之谦在《勇庐闲诘》一书中还对玻璃厂生产的套色玻璃的工艺、种类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

在梵蒂冈教会档案中,存有康和之神父写于1706年的一封信,从信中可知,他送给收信人一个玻璃鼻烟壶,并说明可能是宫内玻璃厂制的。如所说属实,可作为宫内所制玻璃器已经传至宫外的旁证。

康熙五十九年,教皇特使嘉乐返欧时,康熙帝以厚礼相赠,其中包括画珐琅玻璃制品、各色玻璃花瓶,还有用红色、白色和雨过天晴色玻璃制成的盘、杯、罐等精美玻璃制品。

在光学玻璃制作方面,当时宫中已经出现制造数学、光学等精密仪器及钟表、眼镜的作坊,所需要的玻璃配件多为玻璃厂生产。经纪理安抛光制出的镜片,可很好地用于各种观测仪器。

至于当时的生产状况,目前尚未见到比较详实的记载,法国传教士马国贤在他的宫廷回忆录中曾提到康熙四十四年玻璃厂的规模有所扩大,增加了很多制作玻璃的熔炉,对工匠的需求也更多。另外,从下面一则西方教会档案的记述里也可以管窥一二。当年罗马教皇特使多罗在华期间(1705-1706),曾受到康熙皇帝的厚待。他的翻译毕天祥看到玻璃厂的一个房间里“满是年轻的玻璃工匠,他们正在为玻璃器雕刻花纹”。刻花玻璃技术16世纪始于欧洲,直至17世纪仍为欧洲玻璃市场的主流技术。从毕天祥所见,可以判断,当时玻璃厂已培养出一批能够制作刻花玻璃的人才, 玻璃器的制作数量也颇为可观。

除了烧制玻璃,玻璃厂还制作珐琅色料。在当时的欧洲,这是一座标准玻璃厂不可或缺的功能,因为珐琅玻璃的制作是离不开各色珐琅色料的。不过蚕池口玻璃厂成立初期,所制珐琅色料与欧洲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康熙五十五年精于制作珐琅的广东匠师潘淳进宫后才得以改变。康熙帝在五十七年九月初九两广总督杨琳奏为贡进珐琅匠役事折上御批:“珐琅大内早已造成,各种颜色俱已全备……”可见当时宫内的珐琅色料及制品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综合来看,康熙朝已能够制作质量相当不错的玻璃制品了。其玻璃种类有单色玻璃、包括水晶玻璃和名贵的雨过天晴色玻璃,套色玻璃、仿青金石效果的洒金玻璃及画珐琅玻璃。器形有瓶、盘、杯、文具、宫中陈设用品等,数量最多的是各类鼻烟壶。工艺有吹制、模制、刻花、磨花等等。

到康熙末年,玻璃厂已颇具规模,为此,康熙帝十分自豪,也很乐意让外来的使节参观。康熙五十九年,俄使伊斯曼罗夫便应邀参观了玻璃厂并看到许多制作精美的鼻烟壶,康熙帝还请使者把新制成的玻璃器转送俄皇。玻璃厂成熟精美的吹制工艺得到了参观者的盛赞,一时声名远播。

三、所制玻璃器的特点

蚕池口玻璃厂由西人直接参与建成,并以西方技术为主导进行生产,必然受到西方风格特点的影响。玻璃厂建厂之际,德国玻璃制造业已相当成熟,可熟练制作质地纯净的水晶玻璃。金刚钻刻花玻璃工艺、画珐琅工艺、旋盘研磨技术等在当地也十分流行。纪理安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玻璃技术带入宫中,形成了康熙朝宫廷玻璃厂早期制品的重要特征。现藏于故宫的康熙御制款透明玻璃水丞,便很好地体现了西方玻璃质地的纯净及研磨技术的应用。而清宫档案记载的康熙朝刻花玻璃杯,则是运用了流行于欧洲的金刚钻雕刻艺术。另外,康熙四十二年皇帝赐予高士奇的玻璃器同样具有西方色彩。

康熙朝玻璃器的第二个特点是造型“浑朴简古”,色彩“光明艳烂若异宝”。这是光绪六年(1880),赵之谦在《勇庐闲诘》一书中对康熙朝套色玻璃的形容。浑朴简古,器型简洁,这和康熙帝不尚奢靡的性格不无关系。

再有,是这一阶段有些制成器上没有款识。其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蚕池口玻璃厂的设立,产生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是康熙帝积极吸纳西方科技的众多举措之一,开清代新法制作玻璃之先,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蚕池口玻璃厂位于紫禁城西侧(箭头所指)

1765年(乾隆三十年)传教士绘图

作者简介

王和平,女,1953年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研究方向为清宫对外交流史。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