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清代的銮仪卫
作者:杜家骥 责编: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1-06-08  点击量:1910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銮仪卫,是清代负责皇帝、后妃之乘舆车驾及仪仗的机构,其制度沿袭、改设自明代锦衣卫。古代王朝帝制时代,凡服务于皇帝、皇室的近御机构,均有值得注意的特色内容,清代的銮仪卫也是如此。这些带有特色的内容,有助于对清代帝王制度的全面认识。鉴于目前尚无对銮仪卫的专门研究,因作专文考察。

一 銮仪卫的机构与人员设置

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沿明制而于京城设锦衣卫。不久改称銮仪卫,罢其侦缉等职事,专司供奉帝后车驾仪仗。定制后的机构设官如下:

掌卫事大臣一人,由皇帝从王公或八旗满洲、蒙古大臣中选任。銮仪使三人,正二品。以上为堂官(长官)。堂官之下的属官,为銮仪卫分支机构——六所一卫之官,共一百余员,是銮仪卫职官的主体官员,有冠军使(正三品)、云麾使(正四品)、治仪正(正五品)、整仪尉(正六品)四种,设在各分支机构中。分支机构六所一卫,又统称“七所”,分工办理銮仪卫各类事务。六所一卫及其下分司各自职掌如

[表一]。

銮仪卫总办公务的机构为“印房”,设正办事章京、副办事章京各二员,均以本銮仪卫的满洲冠军使、云麾使兼充,总司七所平日事务。

每所设掌所印满洲冠军使一人,掌所事汉军云麾使一人。旗手卫设掌印满洲冠军使一人,掌卫事汉军冠军使一人。

每所或卫下设二司,每司设掌司印满洲云麾使一人,掌司事汉军治仪正一人。所下还设闲散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一至四人不等,均为满洲缺。旗手卫设闲散满洲治仪正三人、整仪尉四人。道光五年,又增设宗室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

另外设有侍卫,无定员,与七所十四司官一同办事。还有“鸣赞鞭官”,为满洲官缺,负责典礼过程中的传宣鸣鞭。

[表一]  銮仪卫的六所一卫及其下分司的各自职掌

六所一卫

其下分司

职掌

左所

銮舆司、驯马司

掌皇帝辇舆、五辂之设用

右所

擎盖司、弓矢司

掌卤簿所设之伞、盖、刀、戟、弓、矢、殳、枪及鸟兽之旗

中所

旌节司、幡幢司

掌卤簿所设之麾、氅、旌、节、幡、幢、纛、帜、钺及仗马

前所

扇手司、斧钺司

掌卤簿所设金八器、交椅、方杌、八风旗、扇、星、御仗、拂、祭祀用盥器,并掌置静鞭、设棕荐、整品级山

后所

戈戟司、班剑司

卤簿所设旗、瓜、吾仗

驯象所

东司、西司

掌设朝象、仪象,庋藏行幸乐、前部乐之乐器,用则提供给署史(奏乐者),并掌象之畜养

旗手卫

左司、右司

掌设卤簿乐,以及朝会、皇帝巡幸出入宫、祭祀、出斋宫之鸣钟鼓。日月食,陈金鼓以救护,夜则司钟鼓之值更


职官之下设校尉两千多人,从事抬辇舆、擎执仪仗器械等事。其名目有军尉、旗尉、民尉,统称校尉。军尉有亲军尉、护军尉。亲军尉选自上三旗亲军,从事卤簿中仪刀、殳、戟、弓箭的擎执。护军尉选自内务府包衣三旗护军营,从事卤簿中豹尾枪的擎执及牵引仗马。以上军尉皆临时传取调用。旗尉、民尉负责擎执仪仗中的其他仪械器具,以及抬辇舆、亭,其中抬辇舆主要由旗尉担任。旗尉选自内务府三旗包衣,有474名。演奏卤簿中的行幸乐、前部乐之“署史”,也选自内务府三旗包衣。民尉共1856名,选自京县大兴、宛平两县民人,及近京的外州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以后,不再选自外州县,改为选用内务府包衣旗人。民尉还担任演奏卤簿乐、抽静鞭、养象与设仪象、朝象的责任‹1›。

校尉除了抬舁皇帝乘坐的辇舆外,还在各种礼仪中抬舁不同的“亭”,如祭祀典礼中放祝版、玉、帛等的“祝版亭”,放焚香等的“香亭”,安设列祖神牌的“神亭”,庆贺典礼时放置王公百官向皇帝庆贺表文、进士黄榜及诏书等的“龙亭”,放礼部表文等的“表笺亭”,放册封之册、宝及玉牒、实录、时宪书等的“彩亭” 等,均由銮仪卫官率领校尉抬舁,设引仗,以鼓乐前导,放置相应之处。有的礼仪还有其他器具,如颁诏典礼,校尉设云盘、黄盖于太和殿丹陛下,设龙亭、引仗于午门外。待诏书出,以云盘承接,上张黄盖,出午门,放置龙亭内,在黄盖、引仗前导下,校尉将龙亭诏书抬至天安门。宣诏官在天安门上宣读毕,以金凤衔诏书续至天安门下,云盘承接,放置龙亭抬至礼部。再如文武殿试后传胪大典,则銮仪卫官率校尉奉黄榜,以云盘承接,张黄盖,放龙亭内,抬至长安左门外长安街悬挂。春秋二季举行经筵大典,则銮仪卫官率校尉抬书案至文华殿讲所。另外,凡文武殿试、考选翰林与庶吉士散馆、考选御史及试差,及天安门外考试岁贡,皆简用銮仪卫官分拨校尉巡绰。

此外还有蒙古画角军、汉军更夫。蒙古画角军(也称蒙古鸣角军)30人,选自上三旗蒙古,从事吹蒙


‹1›  以上据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嘉庆朝武英殿刻本。仪象为宝象、导象,朝象于大朝、常朝时设于天安门外。

古画角(布勒器)。汉军更夫40人,选自八旗汉军‹1›,担任午门、神武门钟鼓值更,皇帝出巡、围猎驻跸处值更,及郊坛内之守更‹2›。

銮仪卫衙署设在西长安门内。存放卤簿仪仗用具之库有两处:内銮驾库,在皇宫东华门内之南;外驾库,在东长安门外。


二 清代皇帝之卤簿、后妃之仪卫

皇帝的辇舆仪仗,称作“卤簿”,是皇帝“至尊”身份的重要体现,因而其规格最高,规制也最复杂。清代卤簿规制在乾隆八年、十三年从名称到规格发生了较大变动,其后基本形成定制。本文所述,主要是定制以后的情况。

(一)皇帝卤簿的组成部分

1. 辇舆车驾

这是皇帝出行的乘具,众人观瞻,最能体现皇帝的至尊身份与尊贵地位,所谓“等威莫大于车服”,说的是最能体现等级的无过于车驾与服饰。皇帝的车驾即出行乘具,有以下几种,均为卤簿的组成部分。

(1)辇。有玉辇、金辇,为乘轿,有盖、檐、帷幔,是皇帝最高规格的乘具。玉辇规格又高于金辇。玉辇高一丈一尺一寸,上盖衔玉版,内辕长三丈八寸五分,外辕长二丈九尺,用36人抬。金辇高一丈零五寸,上盖衔金版。内辕长二丈八尺一寸,外辕长二丈六尺一寸,用28人抬。

(2)舆‹3›。有礼舆、步舆、轻步舆。尺寸规格明显小于玉辇、金辇。礼舆高六尺三寸,辕长一丈七尺六寸五分,大横杆二,长九尺,小横杆四,长二尺二寸五分,肩杆八,长五尺八寸,以16人抬。礼舆也是轿,有盖、檐、帷幔,盖上金顶。步舆、轻步舆则不属于轿,无顶盖、无帷幔,只设座椅,通高三尺五寸、三尺四寸。步舆、轻步舆均为16人抬,而在材质、装饰及座椅、辕、横杆、肩杆的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

(3)辂。实即车,但设而不乘。有五种,即“五辂”:玉辂、金辂、象辂、木辂、革辂,主体形制如轿,以盖的装饰材质——玉板、金板、象牙板、木(花梨)板、革板区分并名之,配合其他不同装饰,别为等次。五辂均为两轮,轮的直径皆三尺三寸。不同辂的高度稍有区别,玉辂、金辂高一丈二尺余,其余三辂高一丈一尺余。另外,玉辂、金辂皆以象驾引,其他三辂以马驾引,而用马——服马(驾辕马)、骖马(辕两


‹1›  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三九《兵部·车驾清吏司》。

‹2›  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九《銮仪卫·谯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舆”有时也称“辇”,但高规格的玉辇、金辇不称“舆”。

边拉套之马)的数量各不相同:象辂,以八匹马驾引(服马二、骖马六);木辂,以六匹马驾引(服马二、骖马四);革辂,以四匹马驾引(服马一、骖马三)。

2. 篦头

可称为狭义的“仪仗”,种类多样,最复杂。为免叙述杂乱,权且分为以下几类。

(1)雕饰仪件。质地为竹、木。有四种:仗、瓜、星、钺。

仗,有引仗、御仗、吾仗,皆竹制,长五至七尺,或绘金云龙,或端饰铜钻(或铜钻涂金)或两者兼而有之。

瓜,有立瓜、卧瓜,长七八尺,顶为木雕瓜形。

星,雕木,高八尺余,圆顶如星。钺,雕木,高八尺余,首为钺形。

(2)旌旗类。有帜、旗、纛、麾、氅、节、旌,有的又分多种,以“旗”最多,诸如:日旗、月旗、云旗、雷旗、风旗、雨旗;列宿旗、五星旗;五岳旗、四渎旗;神武旗、朱雀旗、白虎旗、青龙旗;天马旗、天鹿旗、犀牛旗、赤熊旗、黄罴旗、游麟旗、彩狮旗;云鹤旗、孔雀旗、仪凤旗、翔鸾旗。共80多种。旌则有教孝表节旌、明刑弼教旌、行庆施惠旌、褒功怀远旌、振武旌、敷文旌、纳言旌、进善旌,其绣花缎面中,各绣本旌之教孝表节、明刑弼教等满、汉文字。纛有八旗骁骑纛、八旗护军纛、八旗前锋纛、五色金龙纛。帜、麾、氅、节种类较少。

(3)幡扇伞盖类。有幡、幢、扇、伞、盖。

幡有龙头幡、豹尾幡、绛引幡、信幡。龙头幡杆首为戟形,横刻龙首系幡。豹尾幡,悬豹尾,长八尺,上衔金叶,缀金铃,加金镮系幡。绛引幡如龙头幡,惟垂幨是青紫黄三重,杆如黄麾。信幡,绣满、汉文信幡字,蓝边,垂幨是青黄红三重。幢有羽葆幢、霓幢、紫幢、长寿幢。扇有鸾凤扇、雉尾扇、孔雀扇、单龙扇、双龙扇、寿字扇,通高皆一丈一尺左右。伞有赤方伞、紫方伞、五色花伞、五色九龙伞、黄九龙伞。盖,有导盖、九龙曲盖、翠华盖、紫芝盖、九龙盖、五色花盖、五色龙盖。盖顶直径皆五尺余,翠华盖为绿色盖,紫芝盖为紫色盖,其余皆黄色盖。九龙盖、五色花盖、五色龙盖直柄,余皆曲柄。高者一丈二尺余,矮者八尺余。

(4)武器类。有戟、殳、枪(豹尾枪)、仪刀,并有弓箭及盛装的革具櫜、鞬。

(5)器具类。有杌(几)、椅,皆饰金或涂金。瓶、盘(槃)、壶、盒、炉,皆金质。拂(拂尘)。

3. 仗马、仪象

仗马,从内务府上驷院调用。设于卤簿中时,项悬朱缨,鞍、镫皆铜鋄金,鞍为黄毡缘青边,马首、马身皆以黄绒、缎装饰。

仪象,卤簿所用有宝象、导象。宝象全身装饰,类似仗马,背驮宝瓶。导象又名朝象,披蓝屉,不加羁饰。

4. 其他

红灯,铁丝笼外围红纱,中置铜盘插烛,竹柄,顶以曲项之龙首衔环悬灯。

静鞭,各种礼仪仪式中,鸣鞭以示肃静或开启后续仪节程序。

(二)皇帝卤簿的种类、规格及使用场合

皇帝的卤簿有四种,是根据皇帝参与不同活动的性质、地点而设定的,由皇帝所乘不同之辇、舆,及所设仪仗器物的多少、样式等,标示不同的规格。这四种卤簿是: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各种卤簿配以不同的“乐”。其中大驾卤簿、法驾卤簿较隆重。

1. 大驾卤簿

大驾卤簿是规格最高的仪仗,皇帝到天坛三大祀——圜丘(祭天)、祈谷、常雩(祈雨)时使用。另外皇帝大阅(阅兵典礼)时至行宫、礼成还宫,亦用之。

大驾卤簿仪制,前列导象、宝象,次《前部大乐》。以下为五辂。次《铙歌乐》。间设红镫。下为:引仗、御仗、吾仗。其次:立瓜、卧瓜、星、钺。其次:旗、纛、麾、氅、节、旌、幡、幢、扇、伞、盖。其次:戟、殳、豹尾枪、弓矢、仪刀。其次:仗马。次:杌、椅、瓶、盘、壶、盒、炉、拂。以上器具,皆由銮仪卫官率校尉擎执。随后是皇帝乘坐的“玉辇”及玉辇左右前后的布设。玉辇周围为銮仪使二人奉辇,冠军使一人、云麾使一人、治仪正二人、整仪尉二人扶辇。玉辇前为九龙曲柄黄华盖,并有前引佩刀大臣十人,提炉二人。玉辇后为佩刀后扈大臣二人。领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率豹尾班执枪、佩仪刀、弓矢之侍卫随辇。其后,为宗人府王公、散秩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殿后为黄龙大纛,由领侍卫内大臣率侍卫什长、亲军等司纛。

2. 法驾卤簿

法驾卤簿的仪制为皇帝乘金辇,乐用前部大乐《铙歌鼓吹》,仪杖为御仗、吾仗、立瓜、卧瓜、星、钺、扇、旗、纛、盖、豹尾枪、弓矢、仪刀、弓矢等,较大驾卤簿稍减。其余与大驾卤簿相同。

使用法驾卤簿的场合。皇帝祭方泽(地坛)、太庙、社稷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历代帝王庙及先师庙各坛庙,设法驾卤簿。祭祀不同坛庙时,细节上略有差别,如:祭太庙、社稷坛,不设前部大乐;祭日坛、月坛、先农坛、历代帝王庙、先师庙,皇帝乘礼舆,不乘金辇。其余相同。

以下场合也设法驾卤簿:

(1)庆典朝贺。万寿、元旦、冬至这三大节朝贺以及重大庆典筵燕。前一日,銮仪卫官员率校尉在太和殿陛铺设棕荐。次日,将法驾卤簿设置在太和殿门外至天安门前。其制为:太和殿的门外正中,立九龙曲柄黄华盖。太和殿檐下东、西,分设拂、炉、盒、壶、盘、瓶、椅、几。以下,殿前的丹陛东、西,设仪刀、弓矢、豹尾枪、殳、戟,由亲军尉、护军尉分班擎执。以下自丹陛三层,相间达于两阶,设九龙曲柄黄盖、翠华盖、紫芝盖、九龙黄盖、五色九龙伞、五色花伞。阶下设静鞭‹1›。阶前甬道东、西,列仗马。丹墀东、西,列紫、赤方伞及扇、幢、幡、旌、节、氅、麾、纛、旗、钺、星、瓜、仗,至太和门外,设玉辇、金辇(皆设而不乘)。午门外,序列五辂。五辂之南,设宝象、《卤簿乐》(《铙歌鼓吹》)。以南的天安门外,设朝象(即导象)。如果在圆明园行庆贺礼,则法驾卤簿设在正大光明殿阶下至大宫门外,而不设仪象、辇、辂。

(2)献俘礼。皇帝御午门,举行凯旋后的献俘礼,则设九龙曲柄黄华盖于午门楼檐下,将朝会设在太和殿丹陛的卤簿设在午门外左右两观之下,并将设在丹墀的卤簿,设于阙左门、阙右门至端门之北,将仗马设在两角楼前,辇、辂、仪象设在天安门外。静鞭置于两角楼夹御道左右。所设之乐《金鼓铙歌大乐》在午门前,《丹陛大乐》在卤簿末。

3. 銮驾卤簿

銮驾卤簿为皇帝行幸于皇城时所陈设‹2›。皇帝乘步舆。其制为前列《导迎乐》。以下为御仗、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其次为五色金龙小旗、五色龙纛。以下为双龙黄团扇、黄九龙伞、九龙曲柄黄华盖,及佩刀前引大臣十人,排在皇帝所乘步辇之前。步辇之后为后扈佩刀大臣二人、豹尾班侍卫执枪十人、佩仪刀十人、佩弓矢十人,殿以黄龙大纛。

4. 骑驾卤簿

骑驾卤簿为皇帝出巡以及大阅时所使用。皇帝乘轻步舆。其制为:前列《铙歌大乐》,间以《铙歌清乐》,蒙古角‹3›。其次为御仗、吾仗、立瓜、卧瓜、星、钺。次为五色金龙小旗、五色龙纛。次为单龙赤团扇、双龙黄团扇、五色花伞。次为豹尾枪、弓矢、仪刀。次为九龙曲柄黄华盖,以下,是皇帝所乘轻步舆或所乘之马,其前为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其后为后扈佩刀大臣二人,次为豹尾班侍卫执枪十人、佩仪刀十人、佩弓矢十人,殿以黄龙大纛。大阅则陈卤簿于行宫门外‹4›。

设銮驾卤簿、骑驾卤簿时,如果皇帝乘马或乘便舆,则步舆仍设。便舆有暖舆,有凉舆,视时节而定,抬舆者或用八人,或用四人。皇帝乘辇舆,宫内用内监,出宫用旗尉‹5›。


‹1›太和殿前丹陛肃立满洲传赞鸣鞭官六人,面向东。丹墀有校尉四人,各执静鞭,分立东西。皇帝出寝宫,午门鸣钟鼓。皇帝御太和殿时,奏乐,升座,乐止,传赞鸣鞭官传宣鸣鞭,校尉鸣鞭三次,文武百官行礼,礼毕,仍赞鸣鞭。随后进行后续程序。

‹2›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左所》。

‹3›  皇帝亲征诣堂子行礼和举行大阅典礼等之时,用蒙古画角军行骑驾卤簿。如大阅时,銮仪卫于帐殿前左右设蒙古画角。兵部尚书奏请鸣角,蒙古画角先鸣,以下亲军海螺递鸣,以次鸣达军阵,军中举炮,伐鼓行阵。此外,皇帝出巡,每日黎明时,蒙古鸣角军

于御营门前鸣画角,署史鸣大小铜角,申时(下午3-5点间,又作晡时)鸣画角。前揭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九《銮仪卫·谯漏》。

‹4›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九《銮仪卫·卤簿·陈设卤簿》,商务印书馆,1909年。

‹5›  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左所》。

(三)后妃所用的轿舆仪仗

皇室后妃所用的轿舆仪仗,总称为“仪卫”,按使用人的身份高低,可分为仪驾、仪仗、彩仗三种‹1›。其乘具,初有辇、轿、舆、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所用有辇、轿、舆,皇贵妃、贵妃、妃所用有轿、车‹2›。

后皆称为轿、舆,最后统称为舆、车‹3›。其制如下:皇后所用称“仪驾”:其中凤舆十六人抬;仪舆八人抬;凤车、仪车,均以马驾。

皇贵妃、贵妃所用称“仪仗”:其中翟舆八人抬;仪舆八人抬。皇贵妃用翟车、仪车。贵妃有仪车无翟车。

妃、嫔所用称“彩仗”:其中翟舆八人抬;仪舆四人抬;用仪车。

以上,除皇后配备之仪舆、仪车各二乘外,其余舆、车皆各一乘。每车以一匹马驾之。

仪卫中的仪仗用具有:拂尘、提炉、香盒、盥盘、唾壶、水瓶,自提炉至水瓶皆赤金质,镶嵌云凤、花草,饰珊瑚、青金、绿松石等。还有:金杌、金交椅。绣九凤(或七凤)黄盖。各色缎绣九凤伞、黄缎绣花伞、红缎方伞。黄缎、红缎绣龙凤扇。黄纱绣五色龙凤之金节。各色缎绘金龙凤旗。卧瓜、立瓜、吾仗‹4›。皇室后妃所用仪卫,各按身份由以上器具配设。

后妃平日使用仪卫,主要是在皇宫内,由内监知会銮仪卫,并由銮仪卫之五所按制提供,后妃仪卫 “用旗尉,大内陈设则用内监”‹5›。后妃出宫,以及皇室人员婚丧之事,则用到銮仪卫及其他机构人员。后妃在宫外使用仪卫,其“舁舆、擎仗,俱用旗尉,内廷则用内监”‹6›,旗尉是内务府皇室包衣。其扈从守卫则用皇宫中侍卫,“皇太后、皇后、妃、嫔出入,以乾清门侍卫四人、暨侍卫十人前导。如出郊外,前引侍卫二十人,其余侍卫在豹尾班(侍卫)后扈从”‹7›。

皇帝大婚时銮仪卫也参与其中,其规程为:皇帝升太和殿,阅册宝毕,授册封使臣迎娶。銮仪卫至皇后母家邸第,陈凤舆、仪仗。皇后乘凤舆,鼓乐前导,至大清门,由中门行御道,至乾清宫降舆,入坤宁宫。皇帝礼服,诣皇太后宫、行礼。至坤宁宫,行合卺礼‹8›。


‹1›初沿旧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仪卫也称“卤簿”,自乾隆朝,只有皇帝仪仗称卤簿。

‹2›雍正《大清会典》卷二五〇《銮仪卫·卤簿仪仗》,雍正武英殿刻本。

‹3›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光绪《大清会典》卷八三《銮仪卫》,中华书局,1991年。

‹4›乾隆《国朝宫史》卷一〇《典礼六·仪卫》,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5›前揭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九《銮仪卫》。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

‹6›嘉庆《国朝宫史续编》卷五〇《典礼四十四·仪卫》,页386,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7›前揭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七〇《领侍卫府》。

‹8›  见《清圣祖实录》卷一六,康熙四年九月辛卯,中华书局,1985年。《清德宗实录》卷二六五,光绪十五年正月癸酉,中华书局,1987年。

三 清代銮仪卫机构的设置沿革及其评价

顺治元年,清廷沿明制于京城设锦衣卫,按明制设指挥使等官。二年,改锦衣卫为銮仪卫,但职官仍旧,且行使明代锦衣卫的侦缉拏捕职能,三年七月清廷明令革除这项职能:“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1›这一改革,是听从了汉人给事中张国宪的疏请:

前朝厂卫之弊,如虎如狼,如鬼如蜮。今易锦衣为銮仪,此辈无能,逞其故智。乃臣闻有缉事员役在内院门首访察赐画。赐画特典,内院重地,安所用其访察?城狐社鼠,小试其端。

臣窃谓宜大为之防也。

疏入,下廷臣议禁止。谕旨:“銮仪卫专司扈从,访役缉事,一概禁止。”因而“厂卫之祸始息”‹2›。

又据载:“本朝改锦衣为銮仪,缉捕如故。顺治四年春,銮仪使王鹏冲奏罢缉访,专司法驾,以内大臣领之,改衙门为二品。长安中除一大病。不然,秦法偶语、武氏告密,岂盛世所应有哉。”‹3›此又一说,附记于此以备考。

清代銮仪卫设官及机构,也比明代精简。

清代初设銮仪卫职官时,尚保留明锦衣卫指挥使等职官,顺治四年罢指挥使等官,改设本朝銮仪卫职官——銮仪使、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但因以明代锦衣卫的规模为参照,所有职官都是正副两种。顺治五年乃罢去副职,且裁减官员,具体措施为“罢銮仪副使,并裁冠军副使、云麾副使、治仪副正、整仪副尉各官。……裁銮仪卫官一百一十四员”‹4›,这一百多名官员,大致为该机构总额的一半,裁减力度及规模不小。

清代銮仪卫的机构较明代锦衣卫大为精简。明季锦衣卫衙门设有左、右、中、前、后共五所,每所各有銮舆等十司,共五十司。清代最初沿其制设五所,但每所只设一司,共五司。至顺治十一年,每所定为两司,共十司。另外,增加驯象所(设东西二司)、旗手卫(设左右二司),合计六所一卫共十四司,比明代精简很多‹5›。

銮仪卫由于使用之卤簿仪仗华丽繁多,人役甚多,遂成为钱粮开销较大的机关。但清代较之往代尤其是唐宋时期,卤簿动用的人役大为减少,因而其费用又算是节省的。

乾隆后期修成的《历代职官表·銮仪卫》,比较了清代銮仪卫与往代的异同,有如下评论‹6›:


‹1›《清世祖实录》卷二七,顺治三年七月乙丑,中华书局,1985年。

‹2›《清史稿》卷二四四《列传第三一·季开生传》所附,中华书局,1977年。

‹3›(清)陈僖:《燕山草堂集》卷四,康熙刻本。

‹4›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四三《兵部·官制·銮仪卫》。

‹5›前揭《清世祖实录》卷八四,顺治十一年六月壬申。

‹6›乾隆官修《历代职官表》卷四二《銮仪卫》上册,页80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谨按:……然考之于史,唐宋法驾卤簿,执掌兵士至用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人。南宋省约过半,犹用六千六百八十九人,冗役太多,故当时郊祀赏赉靡滥最甚,以致惜费惮行,相沿成习,殊为繁缛无当。

明初诏:卤簿弥文,务从省节,其数视唐宋为差少。而锦衣掌卫者,不惟供清道奉引之职,乃复令兼司治狱,事得专达。中叶以后,权势大张,擅窃国威,恣行凌虐,其权任远出法司之上,流弊至不可胜言。而为之长者,反得以恩倖受赏,往往加至保傅公侯。其权贵子弟冒衔锦衣者,至有二三千人,岁耗度支无算。名器冗亵,至是为已极。

我朝銮仪卫即明代锦衣之职,而官守严肃,度数精详,翊奉礼仪,无不各共其事。凡卤簿仪仗之制,皆经睿裁考定,准今酌古,条理得中,超三代之隆文,昭一王之盛轨,列史《仪卫志》所载,固未有如今日之整齐典重者,洵足永垂法则焉。

上文对本朝之制赞誉颇多,然去其谀辞,文中所反映的差别情况还是基本属实的,如其所说宋朝皇帝卤簿用人最多时达一两万人,正史亦有记述。《宋史》载:“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建炎初,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初,用宋初之数,十六年以后,遂用一万五千五十人;明堂三分省一,用一万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以后,并用孝宗之数。”‹1›

清朝之銮仪卫,卤簿执事者仅两千多人。嘉庆《大清会典》记:

民尉,左所三百七十五名,右所二百三名,中所二百五十七名,前所二百三十八名后所二百五十五名,驯象所二百六名,旗手卫三百二十二名,内二十四名月给钱粮银二两五钱,二百三十三名月给钱粮银二两,五百九十六名月给钱粮银九钱五分五厘,一千三名月给钱粮银七钱。

以上民尉共1856人‹2›。每月钱粮开支为银1857.28两,一年为22287.36两。

旗尉、军尉等职官的数量及给钱粮银数额如下:

左所,旗尉二百二十八名,右中前后四所,旗尉二百四十六名。内五十二名月给钱粮银二两五钱,四百二十二名月给钱粮银二两,与乐部署史钱粮,皆由内务府三旗随旗支领。蒙古吹角军、汉军更夫钱粮,亦由各旗支领,至亲军尉、护军尉,皆临时咨取,无额设钱粮。

以上,旗尉共474名,蒙古吹角军30名、汉军更夫40名,乐部署史148名‹3›。亲军尉、护军尉共216名‹4›。以上数种加上民尉1856名,共2764名。其钱粮,旗尉月银为970两。蒙古吹角军、汉军更夫、乐部署史,


‹1›《宋史》卷一四七《志第一〇〇·仪卫五》,中华书局,1985年。

‹2›民尉多时为1916名,乾隆四十四年将一部分裁归旗尉,由内务府包衣闲散充当。

‹3›吹角军、更夫、署史数额,据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九《銮仪卫》统计。

‹4›据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右所》、《銮仪卫·中所》统计。

共218名,每名月银若以3两计,为654两。以上四种职官,月银共1624两,全年19488两。加上民尉之 22287.36两,全年共41775.36两‹1›。清代对舁辇舆的校尉等虽也有赏赉之举,但因所用人数规模大为减少,其费用必然节减,未出现唐宋明诸朝“郊祀赏赉靡滥最甚,以致惜费惮行”、“岁耗度支无算”的现象。

总之,清廷立国之初虽然“承明制”设锦衣卫,但很快就汲取明朝教训,取消其侦缉职能,去其弊端。而且精简机构与官员,裁减卤簿用人,缩减开支。这两方面,都是清代銮仪卫值得肯定之处。

四 清代銮仪卫机构的性质特点

清代銮仪卫机构的性质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一)銮仪卫是满人为主的旗人武职机构

銮仪卫官员,除了办理文字杂务的主事、经历各一人及为数不多的低级文职笔帖式这外,掌卫事的职能官员都属武官,官方政书也将其作为武职衙署。《大清会典》谓:“銮仪卫官,系武职,隶兵部。”‹2› 其职官又主要由旗人担任。其中掌卫事大臣一名,以满洲勋戚为主,清中期以后间用蒙古王公。堂官銮仪使,满缺二名,汉缺一名(初为二名,康熙三十一年裁汉缺一名),以汉军旗人、汉人兼用,乾隆后期以后任用汉人的情况不多,同治以后,基本已无汉人担任銮仪使。銮仪卫的主体官员是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定制后共109缺,分为满洲缺、汉军缺。其中满洲缺蒙古旗人也可预选。汉军缺初为汉缺,汉人、汉军旗人兼用,雍正三年后主要以汉军选用,大致在乾隆中期以后,基本确定为汉军缺。道光五年后又定有宗室缺,也是满人。其时銮仪卫设官共有满人72名、汉军41名‹3›。除职官数量外,更重要的,是满人在銮仪卫中主掌职权及近御紧要职差。因而,銮仪卫实际是以满人为主的旗人武职机构。

但值得注意的是,銮仪卫又是汉军旗人官缺相对较多的机构。清初,汉军旗人官缺不少,后来逐渐裁撤。此后,除了汉军八旗、步军统领之下、内务府及各机构之笔帖式外,为汉军设专缺的机构、官缺数很少,文职仅11个机构,共26缺‹4›。唯武职机构的銮仪卫汉军缺相对较多,汉军缺銮仪使及六所一卫的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共50缺‹5›,接近文职机构所设汉军缺的2倍。道光五年后汉军缺额有所减少,仍有41缺(计銮仪使)。


‹1›临时调用的亲军尉、护军尉,不在銮仪卫编制之内,兵饷在本单位,不计在内。

‹2›前揭雍正《大清会典》卷三《吏部》。

‹3›《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类《官制一·内官制》,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銮仪卫奏折并清单统计》,商务印书馆,1909年。

‹4›中央文职机构,仅内阁、六部、理藩院、大理寺、太常寺、钦天监专设汉军缺。低级杂职的笔帖式因属满洲、蒙古、汉军普选,而非专设之汉军缺,无可比性,不计入。

‹5›  据乾隆《清朝文献通考》统计,见《清朝文献通考》卷七九《职官考三官数·武职·銮仪卫》,民国万有文库十通本。

(二)銮仪卫最重要的性质特点——近御侍从性,以满人担任近御紧要职差

銮仪卫掌管皇帝及皇室成员所乘轿舆及所用仪仗,接近皇帝或后妃,带有近御侍从性,乾隆帝也曾说:“銮仪卫衙门到处扈从,为朕切近随行之员”‹1›,保障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而,掌銮仪卫职权、禁近要差的是满人‹2›,而且注重从宫中侍卫系统内选用。正如清末的会议政务处所指出‹3›:

该卫额设宗室、满洲缺六十九员,专备随扈禁近要差。

以下简介其具体情况。

掌卫事大臣主要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担任‹4›,二者都是守卫皇宫的满人高级武官,入选者又多属皇家贵戚近人。其下的满洲銮仪使、满洲冠军使等,也多从宫中侍卫官中选任‹5›。

皇帝出宫乘坐辇舆,均由内务府皇室包衣之旗尉担任轿夫杠夫‹6›,抬舁后妃舆轿的,也是皇室包衣旗尉‹7›。贴近皇帝辇舆的“左右奉辇銮仪使二人,扶辇冠军使”等,以及祭祀前皇帝盥手时,奉盥器、进帨巾的冠军使、云麾使,也都是满人。印房的正、副办事章京,皆用满人冠军使、云麾使,皇帝出巡时,他们参与扈驾‹8›。皇帝乘坐的辇舆前后,还有“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后扈佩刀大臣二人。豹尾班执枪、佩仪刀侍卫各十人,佩弓矢侍卫二十人,领侍卫内大臣一人、侍卫班领二人”,皆宫中近御满洲武官。仪仗中豹尾枪的擎执者,是宫中包衣护军营选用的护军尉,戟、殳、仪刀、弓矢的擎执者,则是皇帝上三旗的满人亲军尉。

卤簿中不属武器类的其他器具的擎执者,则主要是民尉及部分旗尉。卤簿最前端的朝象、仪象,牵引者为民尉。以下牵引仗马者,为护军尉。以下引领驾拉五辂之马者,为民尉。擎执星、御仗、引仗、吾仗、瓜、钺、扇、伞盖、纛、帜,用旗尉,间用民尉。执拂尘、金八器、金交椅、金方杌,用旗尉。擎执旗、麾、氅、旌、节、幡、幢,以及卤簿设鞭、持鞭以行者,朝会及驾出入之前期铺设棕垫者,为民尉。

总之,接近皇帝及皇室人员的服务者都是旗人。其中的紧要近差,又由满洲旗人、内务府包衣旗人担任。


‹1›《清高宗实录》卷一八五,乾隆八年二月甲辰。

‹2›个别蒙古旗人也可担任,为叙述简洁而从略,以满人笼统称之。

‹3›前揭《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类《官制一·内官制》,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会议政务处奏议覆整顿銮仪卫办法折》。

‹4›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八《銮仪卫·官制·升除》。

‹5›前揭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九《銮仪卫·本卫官除授》。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八《銮仪卫·官制·升除》。

‹6›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左所》。乾隆后期以前曾有民尉,后改用旗尉。

‹7›前揭乾隆《国朝宫史》卷一〇《典礼六·仪卫》,页171、174、176。

‹8›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正副办事章京,皆满洲,皇帝巡幸时“与于扈驾”。

除了以上具体服务者外,掌握銮仪卫职权者也有安全方面的责任。这一职任,不需要多强的行政能力,而需以忠于皇帝与皇室为首要前提。从担任者的情况看,掌卫事大臣主要由皇家勋戚贵族、宗室亲郡王担任。满洲銮仪使也多任用满洲勋戚后裔。以下简要列举从顺治到清末,担任掌卫事大臣这一职任的人选,以见一斑。

顺治朝,有公爵遏必隆(公主之子)、公爵额尔克戴青(额驸之子),其中遏必隆由顺治九年任此职至康熙八年,达十七年。康熙朝,遏必隆之子阿灵阿由康熙三十六年至五十五年,共任十九年。公爵马尔赛,由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九年,共任此职十四年。乾隆朝,遏必隆之孙讷亲任十一年。乾隆帝郎舅傅恒及傅恒子福隆安、福长安,由乾隆十二年至嘉庆四年,连任长达五十二年。嘉庆、道光时期,有丰绅济伦(乾隆帝外孙),喀喇沁蒙古丹巴多尔济额驸,宗室定亲王奕绍、定郡王载铨、散秩大臣肃顺。咸丰、同治时期,有皇室姻戚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怡亲王载垣、贝子奕绍、御前大臣额驸景寿。光绪朝,有僧格林沁之子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庆郡王奕劻等‹1›。

一方面,皇帝需要忠于皇室的勋戚宗亲保卫安全,另一方面,皇帝也以銮仪卫掌卫事大臣、銮仪使这一荣耀职衔笼络勋戚贵胄、汉人功勋武职大员。不过銮仪卫中的汉军旗人并不担任近御要差,“汉军人员例无翎枝,一切禁近要差,从不遣派……汉军缺四十员,专备陪祀、各项值班等差”‹2›。

从官制上看,所、司的掌印者都是满人官员,而办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则皆为汉军旗人。《大清会典》记:六所都是“掌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所事云麾使,汉军一人”;所下各司是“掌印云麾使,满洲一人,掌司事治仪正,汉军一人”‹3›。

(三)銮仪卫是武职衙署中体制最系统、最严整的机构

清代的武职衙署,有八旗都统衙门、各特种兵营衙署、侍卫处(领侍卫府)、銮仪卫。八旗都统及某些兵营在清初都没有衙署,长官在自己家中办公,其衙署大多是在雍正继位以后才相继建立的,但比起部院寺监等文职衙门,机构简单,设官也较少。侍卫处设于宫中,仅负责宫廷及皇帝皇室成员的护卫,事务单纯,机构也简单。而銮仪卫,则与部院机构相埒,有堂、所、司几级机构,各设常日入值职官,有系统的行政规制。清人称:“(銮仪卫)相沿明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升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4›所谓“悉如大部制”,是指如同六部之制。


‹1›以上顺治至乾隆朝之掌卫事大臣,见《钦定八旗通志》卷三一七—三一九,《銮仪卫掌卫事内大臣年表》,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嘉庆至光绪各朝,据《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年。

‹2›前揭《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类《官制一·内官制》,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会议政务处奏议覆整顿銮仪卫办法折》。

‹3›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

‹4›(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六《銮仪卫》,页176—177,中华书局,1980年。

(四) 銮仪卫的职务接替带有内部性和家传性

銮仪卫官职的职掌及奉抬辇舆、擎执仪仗器械之校尉的技能,具有专业性,因而其职务接替带有内部性。其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等业务职官主要由本卫职官升迁,治仪正由本卫的整仪尉升用,云麾使由治仪正升用,冠军使由云麾使升用。

从事技能服务的校尉则带有家传性。正如皇帝上谕所说:銮仪卫校尉“如请轿、静鞭、旗手、作乐,俱需熟手递相传授。象所校尉,亦系随象来京,娴于 养,难易生手”‹1›。因而其选用规定‹2›:

銮仪卫校尉缺出,于见役校尉亲生儿男弟侄内,择堪用者替补。如校尉子弟不足,移文五城,将身家殷实民人保送补。其养象校尉缺出,即以所生儿男替补。有朦胧冒替者,俱问罪,以违制论。 

舆夫校尉尤其是奉舁祭祀神亭的校尉之选用尤需重视‹3›,道光年间的一次祭天大祀,抬神亭的校尉就因失足脱肩、亭顶掉落而遭严惩,负责官员也被议处。因而校尉注重在有世传熟练技能的家族中选用。

(五) 銮仪卫职位带有荣耀性,皇帝也以此笼络任职者

銮仪卫是为皇帝服务的近御机构,于此任职或服役带有荣耀性。同时,銮仪卫不需像部院等机构把官员的行政能力作为选任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因功得世职爵位者,又不一定有行政能力,因而皇帝把世爵世职人员,作为选任銮仪卫职官的优待笼络的重要对象,将銮仪卫官职尤其是较高层次官职的授予,作为荣显、酬劳、笼络世职贵族及官员的手段。从另一方面看,辇舆仪仗体现皇帝尊贵身份,因此銮仪卫的任职官员也应选用身份较高者,以烘托皇帝的身份与颜面。

满缺整仪尉“于满洲、蒙古世爵及佐领及佐领内简选”,此后虽有调整,世爵世职也始终入选‹4›。由于銮仪卫官员之升用偏重于本卫职官,所以满缺整仪尉以后逐步晋升的满缺治仪正、云麾使、冠军使,同样保持较多的满洲、蒙古旗人世爵世职人员。

值得注意是的,銮仪卫中的汉人选用,曾有一个由清初的重视到后来越来越轻视的变化。顺治八年 “议有功汉人,大小世袭武职,俱以銮仪卫、外卫所用,照新入八旗官员例,给与世袭敕书,酌定汉名品级,一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使,正一品。二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副使、从一品。三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同知,从一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再一拖沙喇哈番,称为外卫都指挥使,正二品……”‹5›授予汉人功臣銮仪卫世职,并将之等同于满洲世爵世职,如銮仪卫都指挥使、


‹1›《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九四,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丁亥。

‹2›(清)朱轼等撰:《大清律集解附例》卷二《吏律》,雍正内府刻本。

‹3›《清仁宗实录》卷九二,嘉庆六年十二月己酉。

‹4›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八《銮仪卫·官制·升除》。

‹5›《清世祖实录》卷五七,顺治八年五月辛卯。

副使、同知相当于满洲精奇尼哈番(後称子爵),凭这种爵位性世职身份,可选为本銮仪卫的官员。顺治十三年进一步规定:“汉人武职之立功、投诚者”也授予銮仪卫职官‹1›。顺治十七年至十八年,清廷曾一度把汉人功臣、殉难子弟授世职而选为銮仪卫官员的范围,扩大到“不拘世职品级大小”都可入选‹2›。雍正三年四月,皇帝对銮仪卫发布上谕‹3›:

尔衙门之汉整仪尉员缺,将世袭官员与武进士停其补授。世袭官员内难得优员,如有优员,旗下且将用之,若系劣员补授,于尔衙门何益。嗣后八旗汉军内,无论领催、马甲及闲散人等,有颖俊可用之人,与工于马步射者,着怡亲王、果郡王、兵部大臣与尔衙门之大臣等公同拣选,于整仪尉员缺引见具奏。

雍正帝此次改制,既是为了优选汉缺銮仪卫官,将颖俊可用、工于马步射者选入,摒弃难得优员的世职官员,也是为了扩大一般汉军旗人的选官,缓解汉军旗人入仕为官之途狭窄的问题,将汉整仪尉员缺调整为全部由汉军旗人入选。不过非旗人的汉世爵仍有在銮仪卫任职者‹4›,后来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记事止于乾隆五十年的《皇朝文献通考》中,这些官均已记为汉军任职,说明在此以前,汉缺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已全部由汉军旗人担任‹5›,实际已成汉军缺(包括汉军世职之充任‹6›)。嘉庆时所修《大清会典》则明确记其为汉军缺‹7›。

而冠军使以上的銮仪卫堂官(长官)——銮仪使的汉缺,相当长时间内是将汉人武职大员——各省的提督、总兵纳入选用范围的。此制由顺治十七年开始实行,之前銮仪使仅从京城本銮仪卫的冠军使、云麾使中选用。顺治十七年六月,九卿科道会议,嗣后“銮仪卫堂官缺出,应以本卫官及各省提督总兵官,总兵官加有左右都督与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职衔者,察其资俸,开列正陪二员,奏请定夺。疏入,


‹1›《清世祖实录》卷一〇四,顺治十三年十一月壬子。

‹2›《清世祖实录》卷一四二,顺治十七年十一月丁丑。《清圣祖实录》卷五,顺治十八年十月戊辰。

‹3›《上谕八旗》卷三,雍正三年四月初九日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

‹4›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一六《兵部·绿营处分例·限期》:“乾隆六年又奏准:汉侍卫及銮仪卫行走之汉世爵等官请假回籍者,呈该管官酌定日期,具奏请旨。其往返程途:在京者限十五日。直隶限两月。山东、山西、河南限三月。江南、江西、浙江、湖广、陕甘限四月。福建、四川、广东、广西、贵州限五月。云南限六月。”这些在銮仪卫任职的汉世爵人员,有的是雍正三年以前就入选,而得以继续留在卫中晋升至治仪正、云麾使、冠军使者。另外,是否有可能还继续从汉世爵中选补汉缺整仪尉?雍正三年上谕所说“汉整仪尉员缺,将世袭官员与武进士停其补授”,是确实停止,还是暂时停止,以后又有所松动?记事止于乾隆二十三年的乾隆《大清会典》,仍记各所、司职官是满缺之外的任职者为“汉”,而不记为“汉军”。所以,只能说是在雍正三年以后,銮仪卫的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逐渐变为完全由汉军旗人担任的汉军缺。

‹5›前揭乾隆《清朝文献通考》卷七九《职官考三·官数·武职·銮仪卫》已均记为汉军任职。

‹6›乾隆二十五年,仍明确将马步射、清语较优的轻车都尉(世职)李文桂等九人,命在銮仪卫任职,见前揭《清高宗实录》卷六一三,乾隆二十五年五月甲子。

‹7›  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六六《銮仪卫》。

从之”‹1›。入选的提督、总兵官,不分满汉,因銮仪使分满汉缺,汉缺銮仪使则由汉人或汉军之提督、总兵官选入。如康熙年间,有四川提督郑蛟麟、河南提督许天宠、湖广提督王可臣、湖广永州总兵官刘应志、陕西延绥总兵官许占魁、广东高雷总兵官祖泽清、广东总兵官严自明等被选为銮仪使。雍正年间,有陕西固原提督李麟、贵州提督赵坤入选。按总兵官为正二品,与銮仪使平级,但总兵官选为京官銮仪使,被称作是“升”职,提督是一品官,选任为比其品级低的銮仪使,也属于“荣任”,因而,汉人总兵官、提督被任为近御之职的銮仪使,是皇帝笼络这些汉人武官的举措。也正因此,这一举措在清前期尤其是平三藩之时,屡次实施,一些官员在充任銮仪使时,又被重新任命为提督总兵以效命疆场。如康熙十五年二月,便加銮仪使许天宠为“太子太保”,任广东援剿藩乱之提督兼管水师营事,同时赏赐其弓矢、甲胄、御马。王可臣则是在任銮仪使的次年(康熙十六年六月),又被任命为广东提督,协助剿灭藩乱。甚至有些叛而复降者,也被任为銮仪使,以示宽大而笼络之,如前述三藩之乱之时的祖泽清、严自明都是如此。而古北镇总兵陈世琳之任为銮仪使,则是由于其父陕西提督陈福在平藩乱时殒命行营,陈世琳与其母沦落四川‹2›,康熙帝因而以陈世琳为总兵官,又任为銮仪使,有优恤奖酬之意。汉人汉军提督总兵入选銮仪使,又偏重年岁较大或身体状况不佳者,所以常见一些人在任銮仪使后不久便故去‹3›。这种情况的选任,带有荣恤优养有功绩的汉人老弱武官之意。

乾隆时期仍遵循这一任用宗旨。乾隆十二年,天津总兵李正“效力年久、人尚老成……且身患脾泄之疾”,皇帝“加恩”补授銮仪使‹4›。乾隆后期,湖南永州镇总兵任銮仪使不久,就因其“年力就衰,一切差务不能奋勉,着以原品休致”‹5›。

总的来看,以汉提督、总兵选任汉缺銮仪使之制,在乾隆后期就逐渐减少。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便提出:“(提督)若人地非宜、及年力衰迈者,断难姑容留俟改补銮仪使之理”,因而取消提督选任汉銮仪使之例,命嗣后汉銮仪使缺出,只将总兵官与俸深的冠军使选作候选人‹6›。实际上此后将总兵官任用为銮仪使的情况也逐渐减少,嘉庆至咸丰这六十多年间仅见五人。光绪三十三年会议政务处称:“查汉銮仪使缺出,向由兵部以汉军冠军使及各省汉军、汉员现任总兵开单请简。惟历来兵部办理此事,久无总兵衔名开列,旧例已成具文”‹7›,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官员之外的一般服役人员——校尉,由于是为皇帝服务,执役时又身穿光鲜华丽的服饰,还时常


‹1›前揭《清世祖实录》卷一三七,顺治十七年六月己酉。

‹2›前揭《清史稿》卷二五三《列传第四〇·陈福》。

‹3›以上诸提督总兵任銮仪使及有关之事,皆据《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不一一作注。

‹4›前揭《清高宗实录》卷三〇一,乾隆十二年十月癸未。

‹5›前揭《清高宗实录》卷一二〇八,乾隆四十九年六月庚寅。

‹6›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八《銮仪卫·官制·升除》。

‹7›前揭《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类《官制一·内官制》,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会议政务处奏议覆整顿銮仪卫办法折》。

得到赏赐,因而也被视为是荣耀的职差。受赏赐的主要是抬辇舆者。皇帝亲祭天地、太庙、社稷、先农坛等,皇家婚事嫁娶,皇帝带家眷出巡、围猎、谒陵及丧事赴陵等,皆乘辇舆,多有赏赐抬辇舆的校尉银两之事,尤以清后期为多,《清实录》中有不少记载。

任职近御之差,也带有某些风险。获咎者多为负责职官。民尉也有这方面情况,尤其是临时调用且所给钱粮不多的民尉,服役者多不愿担任此职。

(六)在銮仪卫任职者升迁相对较快

其一,銮仪卫的所、司职官,多由本卫职官升任,较少由外机构职官升入,很少外部竞争;其二,本卫职官又可外升其他处职官,升途广,较少滞选待缺问题。因而升迁较快。

銮仪卫之所、司的四种职官中,地位最低的整仪尉,主要从外部选进;而整仪尉之上的治仪正、云麾使和冠军使,则主要由本卫官员升迁。其官制规定‹1›:

满洲冠军使员缺,于满洲云麾使内拣选。满洲云麾使、治仪正员缺,于满洲治仪正、整仪尉内以次拣选,如不得其人,行文侍卫处,拣选三旗三等侍卫拟补云麾使、蓝翎侍卫拟补治仪正。……汉冠军使员缺,于汉云麾使内拣选。汉云麾使员缺,于汉治仪正内拣选。汉治仪正员缺,于汉整仪尉内拣选。

乾隆以后,銮仪卫的所、司官又可参选绿营武官。乾隆六年定:京城旗人选用直隶、山西沿边绿营官,其“副将,分左右翼轮用。参、游、都、守,八旗轮用,均于员缺时,行文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火器营等,简选三四人,出具考语,咨送到部(兵部),考试弓马,简选引见,恭候钦定补授”‹2›,銮仪卫官是入选人员之一。此次定制所选为满洲旗人,即“专用满洲”‹3›。乾隆二十三年扩大到汉军旗人:“汉军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亦请照满洲例,补绿营员弁。”‹4›具体情况是:满洲、汉军冠军使,可选用为绿营副将‹5›;满洲云麾使,可选用为绿营参将;汉军云麾使可选用为绿营参将、游击;满洲、汉军治仪正,可选用为绿营都司‹6›。上述情况对銮仪卫中的汉军旗人尤为有利,由于銮仪卫中的汉军不仅可在本卫晋升,又可外放升为绿营官,且该官缺又专定为由汉军轮选,参选的汉军范围又较小,较少竞争者,因而在銮仪卫任职的汉军旗人升迁较快。乾隆三十六年兵部反映:“查例载,汉军人员轮选参将等官月分,遇有缺出,先由领侍卫府、銮仪卫及八旗护军营等处,保送应选人员到部……近年遇应用汉军


‹1›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〇八《銮仪卫·官制·升除》。

‹2›前揭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〇五《兵部·武选清吏司·职制三》。

‹3›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六五《兵部·职制》,乾隆九年条。

‹4›前揭《清高宗实录》卷五七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甲子

‹5›前揭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六五《兵部·职制八旗世爵及武职外用》道光六年。

‹6›前揭嘉庆《大清会典》卷三七《兵部·武选清吏司》。

缺出,惟銮仪卫保送二三员,余俱无保送之人。”‹1›嘉庆帝也曾说:“若銮仪卫官员,一经邀恩录用,不数年即可升至副将参将二三品武职。”‹2›因而时人评论:“(銮仪卫官)许外放绿营武弁,汉军人员视为捷径,每多诿托。掌卫者复有苞苴之纳,故其风日颓,不可挽回。至今上亲政初大加整饬,复特简大臣挑取,其弊始革焉。”‹3› 五 小结

古代帝制王朝时期,皇帝之衣食住行,都有值得重视的内容。皇帝卤簿,既在使用功能方面拥有不同于一般人乘坐之轿的“辇舆”功用,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政治意义。为了体现皇帝的至尊地位及礼仪的政治规格,卤簿所用器具华丽、繁多,造价昂贵,役用校尉人数众多,开销较大。而清代皇帝卤簿之费用及执役人员较唐宋等朝为少,其銮仪卫也没有明代锦衣卫的访缉职能及其弊端,这是值得肯定之处。

銮仪卫是以满人为主的旗人武官机构。其中汉军旗人官缺虽少于满洲缺,但相较于其他机构则较多,接近文职机构所设汉军专缺总数的两倍。銮仪卫服务于卤簿仪仗的人役校尉,主要由内务府包衣旗人、京县民人担任,其中民人数量较大。銮仪卫官职的职掌以及抬舁辇舆、擎执仪仗器械之校尉的技能,具有专业性,因而冠军使以下职官的升迁、校尉的接替,都带有内部性。

銮仪卫最重要的性质特点是近御侍从性,与皇帝、后妃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在官职上,掌銮仪卫职权、禁近要差的为八旗满洲人,而非汉军旗人。而且这类人员注重从侍卫系统中选用。作为主掌官员的掌卫事大臣则多属皇家贵戚近人。

銮仪卫之官职带有荣耀性,皇帝也以此笼络任职者。另外,在銮仪卫职官之升迁相对较快,尤其是汉军旗人,更较在其他机构中任职者升迁迅速,以致趋之如骛。这体现了近御机构的因素及特点。


‹1›《清高宗实录》卷八七七,乾隆三十六年正月甲子。

‹2›《清仁宗实录》卷一三七,嘉庆九年十一月辛丑。

‹3›前揭昭梿《啸亭杂录》卷六《銮仪卫》。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