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源在线

康有为研究论著索引


 

期刊论文: 

于敏、朱华:“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论”,《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10年。 

苏全有、王申:“《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之比较——论康有为的激变思想”,《大连大学学报》02期,2010年。 

刘萍:“康有为隐居上海滩秘事”,《档案天地》03期,2010年。 

姚岚:“康有为的警政思想”,《法制与经济下旬》04期,2010年。 

王淼:“康有为轶事”,《湖北档案》Z1期,2010年。 

高岩:“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研究》04期,2010年。 

申屠炉明:“论魏源“春秋公羊学”及其对康有为“三世说”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01期,2010年。 

黄开国、唐赤蓉:“《教学通义》中所杂糅的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近代史研究》01期,2010年。 

张梦洁:“论康有为的求真艺术精神”,《景德镇高专学报》01期,2010年。 

许文:“康有为大同思想”,《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2010年。 

林士俊:“康有为的边政思想”,《前沿》07期,2010年。 

周红:“试论康有为关于孔教运动的理论建设问题”,《前沿》02期,2010年。 

陈安:““南海圣人”康有为”,《商周刊》01期,2010年。 

郝朝帅:“哲人不曾逝去——读康有为《大同书》”,《社会科学论坛》05期,2010年。 

王明德:“试论康有为的学术传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期,2010年。 

蒋海霞:“知人论世话康子——如何认识近代史上的康有为”,《世纪桥》09期,2010年。 

陈明远:“康有为、罗振玉的“瞒和骗””,《同舟共进》03期,2010年。 

贺伟:“康有为庐山再读“遗书””,《文史春秋》02期,2010年。 

苗体君、窦春芳:“康有为死因真相新揭秘”,《文史月刊》04期,2010年。 

吴仰湘:“朱一新、康有为辩论《新学伪经考》若干史实考——基于被人遗忘的康氏两札所作的研究”,《文史哲》01期,2010年。 

王秋:“康有为、谭嗣同三世说的差异”,《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10年。 

魏义霞:“平等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状态?——论康有为、谭嗣同平等思想的差异”,《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10年。 

侯玉新:“康有为尊碑贬帖思想及其意图”,《艺术探索》01期,2010年。 

魏明:“从《列国游记》看康有为对英国贵族历史作用的认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2期,2010年。 

张纹华:“评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之“注””,《中国图书评论》01期,2010年。 

唐红炬:“从康有为创设工业文明博物馆构想谈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中国文物科学研究》01期,2010年。 

汪注:“日本:康有为研究关键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魏义霞:“以孔释佛还是以佛释孔——康有为、谭嗣同孔教观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曹义孙:“孔子律例与群书案情——读康有为先生《桂学答问》”,《比较法研究》05期,2009年。 

昝爱民,李珍梅:“从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看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边疆经济与文化》01期,2009年。 

赵忠煜:“康有为的《崂山》诗解”,《才智》03期,2009年。 

蒙祖兵:“康有为体育思想略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9年。 

陈立平:“康有为社会结构正义论”,《传承》22期,2009年。 

王龙:“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传承》09期,2009年。 

王小琴:“包世臣与康有为碑帖思想之比较”,《传承》10期,2009年。 

王陶峰、吕萍:“合中西为新纪元——康有为绘画观研究”,《大众文艺》23期,2009年。 

汪注:“康有为愚民思想流变”,《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05期,2009年。 

吴伟强:“康有为致伍宪子信件考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吴振宇:“南海博物馆馆藏五件康有为信札考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9年。 

简占东:“康有为《大同书》教育思想评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06期,2009年。 

魏义霞:“康有为、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相同性及其本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07期,2009年。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一个日本书记官见到的康有为与戊戌维新——读中岛雄《随使述作存稿》与《往复文信目录》”,《广东社会科学》01期,2009年。 

茅海建:“康有为与他的《我史》”,《广东社会科学》01期,2009年。 

左鹏军:“康有为的诗题、诗序和诗注”,《广东社会科学》05期,2009年。 

吕立忠:“三位桂籍人士与康有为的交往”,《广西地方志》05期,2009年。 

李强华:“中国近代价值迷失与重建:以康有为孔教运动为视角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11期,2009年。 

徐松荣:“康有为梁启超关系演变的根源与由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9年。 

王耀华:“康有为大同理想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01期,2009年。 

齐春晓:“康有为科技思想的再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0期,2009年。 

秦绪娜:“康有为、严复变革思想之比较”,《黑龙江史志》18期,2009年。 

魏俊:“重实践、重现实人生的孔教——康有为及“孔教派”的儒学宗教观”,《黑龙江史志》20期,2009年。 

白婧:“从康有为之避苦求乐理解其“所欲”即“可欲””,《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9年。 

宁宁:“通向大同之路——康有为大同思想简述”,《湖北社会科学》02期,2009年。 

李强华:“康有为政治发展观的人道主义向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6期,2009年。 

刘仰:“康有为连累儒学蒙冤”,《今日国土》11期,2009年。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近代史研究》04期,2009年。 

茅海建:“康有为与“真奏议”——读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近代史研究》03期,2009年。 

杨芳:“浅析康有为、梁启超社会教育的异同”,《科学时代》01期,2009年。 

曲洪波:“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今文经学者的学术评论——以对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的评论为例”,《孔子研究》05期,2009年。 

傅国涌:“康有为的作用有那么大吗?”,《领导文萃》03期,2009年。 

谷万里:“康有为书法理论价值探析”,《美术大观》09期,2009年。 

袁丽萍:“碑学与康有为的书法艺术”,《美术之友》04期,2009年。 

吴乃华:“试析康有为与陈独秀的人格观”,《民主》03期,2009年。 

董丽云:“康有为的译书促进活动及其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11期,2009年。 

张秀丽:“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为例”,《山东社会科学》03期,2009年。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06期,2009年。 

黎燕:“近十年来康有为学术研究述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期,2009年。 

刘兆彬:“康有为“开新”美学思想”,《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06期,2009年。 

程群、曾奕:“儒学与宗教——论康有为对宗教的阐释及其对诸教的判分”,《史林》06期,2009年。 

汪高鑫、邓锐:“今文经学与史学的近代化——以康有为、崔适、梁启超和夏曾佑为考察中心”,《史学史研究》04期,2009年。 

黄开国、唐赤蓉:“从《教学通义》看康有为早年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9年。 

余音:“翁同龢屈尊拜访康有为?”,《文史春秋》12期,2009年。 

周宁:“康有为西安“盗经””,《文史春秋》01期,2009年。 

曲洪波:“康有为岭南讲学中的“董氏学”思想探研”,《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9年。 

袁丽萍:“惟将谈艺擅千秋——康有为书法艺术理论探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竺小恩:“康有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9年。 

李红革:“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张莉:“康有为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重读《康有为》”,《现代教学》05期,2009年。 

余树苹:“救亡图存的教主——康有为论孔子形象”,《现代哲学》05期,2009年。 

丘舒曼:“由《广艺舟双楫》论康有为碑学观的相关问题”,《新美术》06期,2009年。 

苏全有,王申:“康有为剽窃廖平说质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张晓丽:“康有为《日本书目志》的目录学成就”,《学术界》03期,2009年。 

洪家模,、钦吟之:“康有为“公交车上书”?”,《咬文嚼字》03期,2009年。 

陈昔:“南海先生康有为”,《源流》01期,2009年。 

李可亭:“从《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看钱玄同与康有为经学思想之异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孙锡芳:“康有为“托古改制”与《左传》批判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杨波:“求新还是复古——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谈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吴若增:“康有为的“新中国”设想”,《政府法制》33期,2009年。 

蒙祖兵:“康有为的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中国校外教育》04期,2009年。 

唐明贵:“康有为《论语注》探微”,《中国哲学史》02期,2009年。 

魏义霞:“康有为对庄子的定位与近代哲学视界中的庄子”,《中国哲学史》03期,2009年。 

曹义孙:“长兴里论学——读康有为《长兴学记》”,《中国政法大学学报》03期,2009年。 

马永康:“康有为与“公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邱捷:“关于康有为祖辈的一些新史料——从《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所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曹发军:“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社会下层情结”,《中州大学学报》04期,2009年。 

唐赤蓉、黄开国:“评康有为考辨新学伪经的“采西汉之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9年。 

孙学峰:“启功《论书绝句》第九六首小笺——以康有为对“古学”、“今学”的分类为例”,《装饰》11期,2009年。 

侯成:“试论康有为“以元为本”的世界观”,《资治文摘管理版》02期,2009年。 

李强华:“中国近代“人”的观念变革——以康有为“以元解人”为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8年。 

李可亭:“钱玄同对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北方论丛》02期,2008年。 

 “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博览群书》10期,2008年。 

孔祥吉:“一部展现清末改革家风采的重要文献——读《康有为全集》感言”,《博览群书》02期,2008年。 

崔力明:“康有为旧事”,《春秋》05期,2008年。 

马洪林:“康有为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东方论坛》05期,2008年。 

杜环欢:“康有为与女性话语权的塑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8年。 

柳宏:“康有为《论语注》诠释特点论析”,《广东社会科学》06期,2008年。 

高志刚:“戊戌变法后康有为生活探迹”,《贵阳文史》02期,2008年。 

钟家鼎:“李端棻荐举康有为及其意义”,《贵州文史丛刊》04期,2008年。 

张军:“从甲午到戊戌:近代戏剧观念的萌芽与大众启蒙规划的出台——以傅兰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8年。 

崔世杰:“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河北学刊》04期,2008年。 

徐长福:“马克思与康有为对中国社会进程的预见——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河北学刊》06期,2008年。 

孙向中:“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的角色判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8年。 

汪斌:“康有为思想中的佛学情结”,《黑龙江史志》10期,2008年。 

喻学才:“康有为的遗产保护思想”,《华中建筑》06期,2008年。 

迟永恒、庞虎:“康有为警政思想探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02期,2008年。 

朱玉萍、张丽:“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述评”,《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S1期,2008年。 

安秀玲:“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妇女解放思想”,《焦作大学学报》02期,2008年。 

岳清云:“实证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浅谈康有为科技思想”,《今日科苑》14期,2008年。 

盖文:“生财有道康有为”,《金融博览银行客户》03期,2008年。 

马永康:“《论语》注解中的“公羊学”取向——刘逢禄《论语述何篇》和康有为《论语注》比较”,《孔子研究》03期,2008年。 

傅国涌:“康有为之衰”,《跨世纪时文博览》15期,2008年。 

刘佳:“康有为君主立宪思想简评”,《兰台世界》09期,2008年。 

许凛:“康有为与目录学”,《兰台世界》17期,2008年。 

干春松:“康有为、陈焕章与孔教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8年。 

孙健:“论康有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思想”,《兰州学刊》06期,2008年。 

刘春华:“康有为新学思想与学风述论”,《理论学刊》02期,2008年。 

孔祥吉:“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述考”,《历史教学高校版》10期,2008年。 

袁进:“中国博物馆事业先驱者康有为”,《岭南文史》01期,2008年。 

熊思呐:“康有为论国民性问题的原由与进路”,《求索》04期,2008年。 

张丽清:“人权的道德化及其根源、影响——析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人文杂志》01期,2008年。 

代娜:“康有为文艺美学思想初探”,《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1期,2008年。 

姜淑红:“晚清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朱一新与康有为论董子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5期,2008年。 

任恒、杜宴会、边宝团:“论康有为大同思想中的平等思想”,《商业文化学术版》10期,2008年。 

祝小楠:“论康有为的法国大革命观”,《沈阳大学学报》04期,2008年。 

李强华:“中国近代的动力性溯求:以康有为重智思想为例”,《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2008年。 

杨洪波,申海涛:“修正主义的儒者——康有为”,《时代文学下半月》05期,2008年。 

万平:“托古改制  破旧立新——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四川文理学院学报》03期,2008年。 

陈萍萍:“超越与回归——康有为变革思想中的文化冲突”,《台州学院学报》01期,2008年。 

丁涛:“康有为政治思想理路及架构之探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1期,2008年。 

陈明远:“康有为的几个大骗局”,《文史天地》06期,2008年。 

那海:“康有为是变法先锋还是欺世骗子”,《文史天地》06期,2008年。 

刘月玲:“试论康有为孔教思想与实践”,《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6期,2008年。 

朱伟光、陈云云:“康有为妇女解放思想研究”,《新学术》05期,2008年。 

宋丽艳:“论康有为的和谐思想”,《学术交流》03期,2008年。 

郭秀文:““康有为与改革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南海召开”,《学术研究》10期,2008年。 

巴文泽:“康有为和孙中山进化论思想比较”,《宜宾学院学报》10期,2008年。 

靳继君、张繁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启示录——对当代书法创新的几点思考”,《艺术百家》03期,2008年。 

戚小亮:“《康有为赠宋伯鲁五言联》及相关问题考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04期,2008年。 

李少红:“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浙江建筑》09期,2008年。 

张欣:“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比较研究”,《知识经济》02期,2008年。 

徐文涛:“由内圣开新外王的艰难尝试——康有为《孟子微》评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8年。 

张杰龙:“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8年。 

赵立波:“孔子集大成与康有为会通中西”,《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8年。 

柴文华:“康有为的保皇情结及伦理维度——兼谈“启蒙自我循环””,《中国哲学史》04期,2008年。 

李全胜:“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州学刊》06期,2008年。 

王小华:“康有为社会组织整合思想探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8年。 

张墨玉:“浅议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党报刊思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期,2008年。 

施炎平:“易学现代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析康有为对《周易》理念的诠释和阐发”,《周易研究》06期,2008年。 

修圆慧:“论康有为的自然观”,《北方论丛》02期,2007年。 

刘绪义:“康有为与中国新文学的肇端——从吴康《新文学的本原》说起”,《长江学术》02期,2007年。 

魏明:“解析康有为民主政体的选择”,《东方论坛》05期,2007年。 

龙琨:“‘国情’下的中国宪政——康有为政治体制思想脉络之梳理”,《法制与社会》08期,2007年。 

王秀国:“去苦求乐的人道观,至公至平的大同路——康有为《大同书》再解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7年。 

颜廷亮:“一部矛头直指保皇派首脑康有为的清末小说——关于黄世仲《大马扁》的几个问题”,《甘肃社会科学》02期,2007年。 

李仁武:“透视近代中国制度伦理思想的嬗变——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01期,2007年。 

宋丽艳:“康有为大同思想中的经济全球化情结”,《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06期,2007年。 

张泽鸿,周畅:“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7年。 

王明德:“凝质与流质之间——康有为、梁启超的个性差异与其不同的政治境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7年。 

范敏娟:“康有为中体西用思想初探”,《黑龙江史志》11期,2007年。 

余英:“康有为废约思想述评”,《湖南商学院学报》05期,2007年。 

陈立平,李滨:“论康有为的社会正义思想”,《湖湘论坛》02期,2007年。 

王娟,张少利:“康有为的《两考》与戊戌变法”,《怀化学院学报》02期,2007年。 

林郁郁:“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江苏社会科学》S1期,2007年。 

房德邻:“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一”,《近代史研究》01期,2007年。 

房德邻:“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二”,《近代史研究》02期,2007年。 

茅海建:““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近代史研究》04期,2007年。 

刘晓红:“论康有为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经济与社会发展》02期,2007年。 

朱玉萍、郑清瑞、张丽:“论康有为的女子教育思想”,《科技创新导报》31期,2007年。 

张颂之:“康有为孔教会会长任职考”,《孔子研究》04期,2007年。 

温化:“康有为与徐悲鸿的师生情”,《兰台内外》06期,2007年。 

王莹、杨学梅:“青岛市康有为故居开发的新思路”,《兰台世界》18期,2007年。 

李强华:“批判与超越:康有为人性论思想新解”,《兰州学刊》04期,2007年。 

罗衍军:“黄世仲《辨康有为政见书》刍论”,《兰州学刊》12期,2007年。 

杨红伟、张星久:“试论洪秀全、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内在同一性”,《兰州学刊》01期,2007年。 

刘佰合:“康有为与戊戌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历史档案》03期,2007年。 

喻大华、李孝君:“康有为孔教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情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7年。 

张彩玲:“康有为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思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7年。 

黄巍:“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法令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2期,2007年。 

张治:“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01期,2007年。 

高齐天:“康有为的为学之方”,《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期,2007年。 

王传善、力之:“将艺术还归艺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学思想探析之一”,《钦州学院学报》05期,2007年。 

翟广顺:“寓居青岛时期的康有为及其晚年的教育活动——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01期,2007年。 

李春馥:“戊戌前后康有为议会思想的转变及其过程——以《第五书》和《第六书》之后从上下院到上议院的转变过程为主”,《清史研究》04期,2007年。 

林培龙、张立胜、王玉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刍议”,《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期,2007年。 

周婷婷:““我注纬书”——康有为对孔子“托古改制”形象的重塑”,《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6期,2007年。 

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05期,2007年。 

李强华:“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嬗变——以康有为“平等”观念为视角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7年。 

王玲:“论康有为的慈善与社会保障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02期,2007年。 

茅海建:“巴西招募华工与康有为移民巴西计划之初步考证”,《史林》05期,2007年。 

沈怀宁:“康有为章太炎上海鬻字”,《世纪》04期,2007年。 

王娟:“传教士与维新运动——以李提摩太对康有为的影响为中心”,《世纪桥》12期,2007年。 

丁国强:“康有为也是“丧家狗”——读汪荣祖《康有为论》”,《书屋》11期,2007年。 

伍国:“康有为与作为“国教”的孔教”,《书屋》02期,2007年。 

高娟:“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唐山师范学院学报》03期,2007年。 

陈锐:“论康有为对近代博物馆的认知和宣传”,《文史博览理论》01期,2007年。 

石浩:“试论1895~1898年康有为改良理论的失误”,《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7年。 

修圆慧:“论康有为的科学观”,《学术交流》03期,2007年。 

浜田直也,、朱莉丽、杨蕾:“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富国策》”,《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6期,2007年。 

马洪林:“康有为的文章与诗歌新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6期,2007年。 

魏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和谐社会””,《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6期,2007年。 

蔡礼强:“论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起源——以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为中心的再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02期,2007年。 

褚灏:“扬先贤“礼乐”育人、治国之圣意——康有为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国音乐》04期,2007年。 

许颖:“论佛学对康有为、章太炎和太虚平等思想的影响”,《中州学刊》05期,2007年。 

马凌甫:“康有为在西安”,《钟山风雨》05期,2007年。 

饶品良、李诚斌:“浅议康有为的思想变化”,《船山学刊》01期,2006年。 

商鸣臣:“康有为的晚年岁月”,《春秋》01期,2006年。 

郭艳波:“浅谈康有为对日外交思想”,《大庆师范学院学报》06期,2006年。 

陆安:“康有为死因之谜”,《档案天地》06期,2006年。 

江中孝:“19世纪90年代初期岭南学术界的一次思想交锋——以朱一新和康有为对《新学伪经考》的论辩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05期,2006年。 

李吉奎:“因政见不同而影响私交的近代典型——康有为梁鼎芬关系索隐”,《广东社会科学》02期,2006年。 

何晓明:“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6年。 

李玉琳:“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及实践”,《湖北行政学院学报》02期,2006年。 

孟昭燕:“康有为的女权论”,《华夏文化》02期,2006年。 

张日安:“浅谈康有为和他的尊碑思想”,《鸡西大学学报》04期,2006年。 

王先明:“‘参采中西创新知’——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文化特征”,《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6年。 

甄建均:“一种抗衡“中体西用”的文化方案——评康有为的“群体变用论””,《江汉论坛》11期,2006年。 

吴爱萍:“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江西社会科学》02期,2006年。 

史鸿轩:“康有为的环球之旅”,《跨世纪时文博览》02期,2006年。 

李强华:“论中国近代人道观的价值变革:以康有为人道主义思想建构为例”,《兰州学刊》01期,2006年。 

宋祖红:“康有为“大同”理想简析”,《理论界》S1期,2006年。 

任革新,刘光义:“论“魏源、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之中西教育内容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9期,2006年。 

毛晓阳:“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闽江学院学报》01期,2006年。 

谢亮:“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被误读——康有为“虚君共和”思想与“丁巳复辟”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2006年。 

杨全顺:“康有为学术中的西学”,《宁夏社会科学》02期,2006年。 

温娜:“康有为与严复进化思想之差异及成因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期,2006年。 

杨仪:“康有为宪政思想特点简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期,2006年。 

周黎燕:“论康有为大同乌托邦的现代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6年。 

周静,阎丹红:“思辨·钩索——评新编《康有为集》的文献价值”,《探索与争鸣》12期,2006年。 

苏宁:“康有为“元气”论的美学内涵”,《天府新论》06期,2006年。 

龚郭清:“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孔教”构思”,《天津社会科学》06期,2006年。 

陆安:“康有为叶落青岛”,《文史天地》12期,2006年。 

龚玉和:“康有为在杭州”,《文史月刊》11期,2006年。 

曹建:“康有为“帖学大坏”论及其影响”,《文艺研究》11期,2006年。 

罗怡明:“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6年。 

徐新平:“康有为的新闻思想”,《新闻三昧》07期,2006年。 

武海军:“蔡希邠与康有为桂林维新变法”,《学术论坛》09期,2006年。 

陈寒鸣:“《孟子微》与康有为对中西政治思想的调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6年。 

刘文秋:“康有为的帖学观”,《艺术百家》06期,2006年。 

李吉奎:“康有为诗中的“大盗”指谁”,《粤海风》05期,2006年。 

陈维新、陈放:“论康有为“大同世界”的意义”,《哲学研究》08期,2006年。 

隋永琦、魏明:“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以青岛康有为故居为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6年。 

梁秉赋:“经、史之间:浅谈康有为与钱穆的经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01期,2006年。 

黄延敏、操申斌:“洪秀全与康有为大同思想之比较”,《重庆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6年。 

彭平一:“戊戌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策略变化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学学报》03期,2005年。 

王秀国:“康有为《大同书》研究综述”,《滨州学院学报》02期,2005年。 

张守军,张彩玲:“康有为的小康思想”,《财经问题研究》11期,2005年。 

郭秀文:“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解读”,《长白学刊》04期,2005年。 

陈萍萍:“康有为救世思想中的伦理回归”,《船山学刊》02期,2005年。 

刘海鸥:“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初探”,《船山学刊》01期,2005年。 

李纳:“康有为孔教情结的历史影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5年。 

王秀国:“试析康有为《大同书》对《回顾》的吸纳及改造”,《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5年。 

张维坤、许建中:“康有为阅读教学思想试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5年。 

叶春涛:“从康有为的思想看中西文化的交汇”,《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期,2005年。 

王生才:“世界开新逢进化—试述康有为的外交思想”,《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5年。 

白锐:“政治文化近代化:康有为的理论探索”,《湖北行政学院学报》01期,2005年。 

张涛光:“论康有为的物质救国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5年。 

李建纲:“斯德哥尔摩的康有为岛”,《今日湖北》08期,2005年。 

马忠文:“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近代史研究》04期,2005年。 

韩华:“论康有为孔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学刊》08期,2005年。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历史研究》04期,2005年。 

张勇:“康有为的“作伪”及其限度——以康氏戊子乡试自述为例”,《历史研究》06期,2005年。 

木原:“康有为、陈独秀改良中国画的策略意识”,《美术观察》10期,2005年。 

李强华:“康有为新仁学形上之思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05期,2005年。 

袁平、徐泳霞:“康有为绘画改良思想刍议”,《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5年。 

白锐:“康有为近代民族国家观”,《求索》04期,2005年。 

詹志和:“康有为《大同书》的“美学”伏流”,《求索》01期,2005年。 

朱松美:“创新以经世:康有为对《孟子微》的诠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2005年。 

于智华:“康有为教育思想略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5年。 

马洪林:“丘逢甲康有为的历史重叠与分途”,《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5年。 

张昭军:“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社会科学辑刊》01期,2005年。 

黎业明:“何启、胡礼垣对康有为的批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期,2005年。 

姬群:“康有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学月刊》11期,2005年。 

石楠:“康有为茅山行踪”,《世纪》01期,2005年。 

曾勇:“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1期,2005年。 

曹海燕、菊秋芳:“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报业的贡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01期,2005年。 

胡兴军:“康有为流亡海外的日子”,《文史春秋》01期,2005年。 

贾晓慧:“康有为1888年上书的文化渊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5年。 

张广生:“从国族自治到世界大同:儒家对现代世界未来秩序的构想——以康有为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新东方》03期,2005年。 

张立功:“近代教育的乌托邦——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新疆教育学院学报》04期,2005年。 

臧素珍,杨晋苏:“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经济思想”,《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期,2005年。 

唐明贵:“康有为的新孔子观和新儒学观”,《阴山学刊》02期,2005年。 

干春松:“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浙江学刊》01期,2005年。 

王英志:“康有为山水诗论略”,《中国文学研究》04期,2005年。 

李宗桂:“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杂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5年。 

罗怡明:“康有为保皇思想探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5年。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安徽大学学报》02期,2004年。 

丁虎:“试析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思想停滞倒退的原因”,《白城师范学院学报》01期,2004年。 

李赫亚:“傅立叶、康有为理想社会政治模式之比较”,《北方论丛》06期,2004年。 

高成:“老子与康有为理想社会思想异同辨”,《船山学刊》02期,2004年。 

周执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中国近代权利观的产生与变异——以西方自然权利学说为参照”,《船山学刊》01期,2004年。 

吕明灼:“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贡献”,《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4期,2004年。 

毛文凤:“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2期,2004年。 

吴雪玲:“康有为多重文化个性探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2期,2004年。 

马金华:“试论康有为的科学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2004年。 

徐松荣:“论康有为文化思想复归的根源与轨迹”,《广东社会科学》04期,2004年。 

赵立人:“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01期,2004年。 

吴雪玲:“康有为师法西学的教育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期,2004年。 

陈萍萍:“论康有为思想中的儒学情结”,《湖北行政学院学报》06期,2004年。 

何社林:“康有为与民初尊孔运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4年。 

冯素芹,赵廷斌:“康有为孙中山大同思想比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04期,2004年。 

吴康:“论康有为“智学之复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期,2004年。 

蒋超群、袁玉平:“康有为教育思想评述”,《淮阴工学院学报》02期,2004年。 

宗志武:“评康有为"三周大地"之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期,2004年。 

翁有利:“康有为与近代儒学——以仁、礼、智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6期,2004年。 

王韵秋:“康有为近代文化观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属”,《科学·经济·社会》04期,2004年。 

张昭军:“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以仁、礼、智为例”,《理论学刊》01期,2004年。 

王军:“"康有为故居未发生火灾"存疑”,《瞭望新闻周刊》50期,2004年。 

王舒:“闲话"圣人"康有为”,《领导文萃》04期,2004年。 

范玉秋:“康有为“新仁学”的建构及其历史价值”,《求是学刊》02期,2004年。 

周妤:“康有为历史哲学思想初论”,《求索》01期,2004年。 

陈鹏鸣:“康有为与梁启超之间的恩恩怨怨”,《人民论坛》06期,2004年。 

胡建:“中国近代化通途的理性先知——析康有为思维深层的现代性价值理路”,《山东社会科学》01期,2004年。 

杨君,田海林:“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发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2004年。 

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2004年。 

马洪林:“关于康有为著《大同书》“倒填年月”的商榷”,《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4年。 

秦川牛:“毁誉参半的“圣人”——读《康有为传》”,《石油政工研究》02期,2004年。 

李益彬:“康有为乡试身份小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期,2004年。 

马洪林:“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世界观的重组”,《探索与争鸣》08期,2004年。 

何叙:“康有为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育科学》03期,2004年。 

张国银、陈选陶:“浅析康有为的报业活动与新闻思想”,《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期,2004年。 

周德茂:“康有为闹洞房”,《文史博览》12期,2004年。 

张云江:“晚年康有为”,《文史天地》07期,2004年。 

王韵秋:“论康有为的教育发展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4年。 

张维坤:“康有为阅读理论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4年。 

李祥营:“论戊戌变法后康有为的思想”,《咸宁学院学报》01期,2004年。 

吴康:“塞壅:康有为论中国专制的生存根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2004年。 

李敖:“古刹重逢话沧桑——早期共产党人李十力与康有为的一段对话”,《学习月刊》08期,2004年。 

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4年。 

倪培森:“康有为妙语批试卷”,《咬文嚼字》12期,2004年。 

朱林:“论康有为《大同书》中之男女平等观”,《伊犁教育学院学报》03期,2004年。 

方继孝:“康有为题绍越千先德《梦迹图》”,《艺术市场》04期,2004年。 

唐明贵:“康有为对《论语》和《孟子》的创造性解释”,《阴山学刊》01期,2004年。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哲学研究》05期,2004年。 

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贡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6期,2004年。 

石楠:“康有为与茅山的一段情缘”,《钟山风雨》01期,2004年。 

龚郭清:“论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对君主专制政制的批判”,《安徽史学》03期,2003年。 

罗峻:“洪秀全、康有为大同理想之比较研究”,《船山学刊》04期,2003年。 

田海林,杨君:“试析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5期,2003年。 

倪静雯:“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东南文化》01期,2003年。 

程潮:“论康有为“即中即西”的文化模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3年。 

杜环欢、甘杰:““维新领袖”与“封建教主”——康有为身份的两重性论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3年。 

孔祥吉:“读书与考证——以陈宝箴保荐康有为免试特科事为例”,《广东社会科学》05期,2003年。 

宋丽艳,杨国庆:“伦理维度:评康有为的主观唯心论”,《黑龙江社会科学》04期,2003年。 

贺琤:“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1期,2003年。 

 “康有为晚年开支庞大”,《湖南文史》09期,2003年。 

崔道峰,冯素芹:“试析康有为变革思想的儒学特征”,《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3年。 

宋德华:“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3年。 

黎传绪:“简论康有为“尊碑卑唐”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06期,2003年。 

范玉秋:“康有为孔教运动刍议”,《孔子研究》06期,2003年。 

唐明贵:“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孔子研究》06期,2003年。 

张应凯:“由康有为论近代人道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孔子研究》04期,2003年。 

李涯、陈佑松:“激进的序幕——康有为孔子观浅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08期,2003年。 

裴传永:“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述论”,《理论学刊》04期,2003年。 

张应凯:“论康有为与近代儒家人格价值观的转化”,《理论月刊》09期,2003年。 

张华腾:“辛亥以后的袁世凯与康有为”,《历史档案》03期,2003年。 

姚纯安:“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历史研究》05期,2003年。 

李赫亚:“两种未来社会理论的诞生——傅立叶康有为社会乌托邦思想形成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4期,2003年。 

李砂砂:“论康有为、严复教育思想的异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5期,2003年。 

李贵忠:“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2003年。 

张士钧:“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7期,2003年。 

李赫亚:“傅立叶、康有为理想社会婚姻家庭观比较”,《宁夏社会科学》04期,2003年。 

刘雪飞:“康有为及“孔教派”的儒学宗教观”,《齐鲁学刊》05期,2003年。 

王英:“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4期,2003年。 

刘春蕊:“康有为教育思想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期,2003年。 

陈国庆,车冬梅:“试论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研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方志钦:“康有为欧游诗的意境与艺术特色”,《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3年。 

耿云志:“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3年。 

黄明同:“康有为“以商立国”与岭南人的“重商”思潮”,《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3年。 

马洪林:“康有为与近代文化过渡形态”,《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期,2003年。 

陈进:“求新求变必须以求真求实为基础——马洪林先生《跟不上学术步伐的〈康有为传〉》读后”,《探索与争鸣》12期,2003年。 

马洪林:“跟不上学术步伐的《康有为传》”,《探索与争鸣》10期,2003年。 

谢俊美:“论康有为的变与不变”,《探索与争鸣》12期,2003年。 

冯明臣:“简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公农制度”,《天中学刊》04期,2003年。 

陈荣强:“谈戊戌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仿日”变政思想”,《铜仁地委党校铜仁行政学院学报》02期,2003年。 

张建林:“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广艺舟双楫》散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06期,2003年。 

赵璐:“论康有为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3年。 

韩星:“康有为孔教说述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01期,2003年。 

王韵秋:“康有为“学与时异”教育观对其政治思想的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3年。 

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学术研究》10期,2003年。 

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读康有为《公民自治篇》1902年”,《学术研究》10期,2003年。 

蔡明伦:“康有为:激进与保守的悖论”,《学习月刊》12期,2003年。 

李名方:“康有为的修辞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期,2003年。 

龚郭清:“论康有为早期的历史进化思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5期,2003年。 

房德邻:“论康有为1888年上书”,《浙江学刊》04期,2003年。 

魏明、隋永琦:“康有为的文物观”,《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06期,2003年。 

庞广:“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中州今古》04期,2003年。 

刘春蕊:“康有为师法西学的历程及其实践”,《中州学刊》02期,2003年。 

胡珍贵:““圣人”心态对康有为早期文化思想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02期,2002年。 

汪晓玮:“康有为《大同书》中的人生观解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02期,2002年。 

孙晓飞、刘利民:“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期,2002年。 

肖俊:“萧公权眼中的康有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2年。 

朱义禄:“论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2年。 

苏铁戈、汪澎澜:“康有为宣统元年政论佚文叙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01期,2002年。 

赵会可:“康有为《大同书》中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辨”,《江西社会科学》03期,2002年。 

江峰、汪全模:“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2年。 

景林:“康有为、孙中山的缺失”,《历史教学》08期,2002年。 

唐明贵:“康有为对传统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2年。 

陈鸿钧:“康有为书法观中的政治投影”,《岭南文史》01期,2002年。 

汤志钧:“蒋贵麟和康有为遗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2年。 

喻大华:“论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及其倡立孔教的活动”,《南开学报》04期,2002年。 

房德邻:“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清史研究》01期,2002年。 

干春松:“康有为和孔教会:民国初年儒家复兴努力及其挫折”,《求是学刊》04期,2002年。 

唐明贵:“略论康有为的《论语》学”,《山东社会科学》06期,2002年。 

于建胜:“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师法西学之异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2002年。 

王先明:“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形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2002年。 

王凡:“康有为人才思想论略”,《社会科学辑刊》03期,2002年。 

孙向中:“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0期,2002年。 

孙红兵:“康有为“大同”思想之轨迹与实质探析”,《绥化师专学报》03期,2002年。 

陈萍萍:“康有为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台州学院学报》05期,2002年。 

龚郭清:“论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人性”向度——以康有为早期政治改革思想为例”,《天津社会科学》04期,2002年。 

党旺旺:“康有为“科教救亡”思想探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06期,2002年。 

杜恩龙:“康有为《大同书》手稿发现及出版经过”,《文史精华》05期,2002年。 

王澍:“康有为与他的悖论”,《文史天地》09期,2002年。 

傅维康:“康有为曾倡“安乐死””,《医古文知识》02期,2002年。 

李砂砂:“略论康有为教育思想”,《阴山学刊》03期,2002年。 

唐明贵:“康有为中西文化观初探”,《阴山学刊》06期,2002年。 

龚郭清:“论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近代“政体”思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4期,2002年。 

马忠文:“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活动探微”,《浙江学刊》04期,2002年。 

邱若宏:“论康有为的科技思想”,《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2年。 

李宗桂:“再谈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以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的活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2年。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05期,2001年。 

孙晓飞、刘利民:“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1年。 

周石峰、余莉:“康有为、孙中山的性格及其对两派关系的影响”,《安顺师专学报》02期,2001年。 

天步:“悯忠寺、袁督师庙与康有为”,《北京档案》05期,2001年。 

赵艳玲、魏沧波:“康有为游历时期君宪思想初探”,《承德民族师专学报》04期,2001年。 

张立新:“康有为与心学”,《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1年。 

张守军:“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学报》01期,2001年。 

陈雅琴:“近代心学复兴的几种形式——以维新前后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例”,《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1期,2001年。 

林吉玲:“康有为对公羊三世说的改造”,《管子学刊》03期,2001年。 

李宜霞:“康有为与桂林的维新变法”,《广西社会科学》06期,2001年。 

王曼:“效率与公平——试论康有为的“共同富裕”思想”,《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1年。 

李双壁:“康有为两《考》之于戊戌变法运动”,《贵州社会科学》02期,2001年。 

董方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第一次论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期,2001年。 

赵泉民、井世洁:“康有为万木草堂“变政”教育新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1年。 

郑益华:“康有为巧撰楹联”,《湖南文史》04期,2001年。 

张积家:“比较、鉴别、发展:康有为对孟荀人性论的比较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1年。 

何炳武:“层台缓步修修远高谢风尘属此翁——浅论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特色”,《华夏文化》04期,2001年。 

王宇,马玉霞:“论康有为的妇女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期,2001年。 

欧阳小华:“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初探”,《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02期,2001年。 

 “康有为:为保皇换睾”,《决策与信息》09期,2001年。 

张卫波:“试论张之洞与康有为文化观之异同——从《劝学篇》谈起”,《历史教学》09期,2001年。 

陈方:“简论康有为的书学维新体系”,《岭南文史》02期,2001年。 

梁宗华:“论康有为公羊学及对儒学发展的意义”,《宁夏党校学报》01期,2001年。 

张应凯:“论康有为的自然人性论及其启蒙作用”,《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1年。 

王必胜:“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1期,2001年。 

秦维宪:“康有为晚年的旅游瘾”,《上海档案》06期,2001年。 

徐临江:“康有为文化个性和维新运动的失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1年。 

陈春舫:“康有为的照相”,《上海商业》10期,2001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妇女观与卢梭的平等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2001年。 

李子文:“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史学集刊》04期,2001年。 

石伟华:“康有为书法上的“一师一徒””,《世纪》06期,2001年。 

傅国涌:“康有为的神话——读《温故戊戌年》”,《书屋》06期,2001年。 

万方:“《康有为的神话》质疑”,《书屋》Z1期,2001年。 

冯玉丽、池子华:“康有为人口素质教育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01期,2001年。 

张有明:“浅谈康有为教育思想”,《皖西学院学报》03期,2001年。 

王集钦:“康有为头骨保藏及迁墓记”,《文史精华》05期,2001年。 

杜环欢:“康有为关于缠足“风习”改造的实践与构思”,《文史杂志》04期,2001年。 

乔志强、赵璐:“戊戌时期康有为、张之洞关系略论”,《西安教育学院学报》04期,2001年。 

董剑平:“康有为与儒家思想近代化”,《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1年。 

赖琼,李巧玲:“从《辨康有为政见书》看黄世仲的政治思想”,《湛江师范学院学报》01期,2001年。 

 “康有为的《大同书》描绘出一个空想的大同社会”,《中国供销合作经济》05期,2001年。 

江滢河:““合中西为大家”──康有为的国画变革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1年。 

陈雅琴:“近代心学复兴之路——以维新前后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例”,《中州学刊》03期,2001年。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安徽史学》04期,2000年。 

李育民,李斌:“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安徽史学》01期,2000年。 

戢斗勇:“康有为对编辑出版事业的贡献”,《编辑学刊》02期,2000年。 

邓莉:“康有为《大同书》思想实质论析”,《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期,2000年。 

李惠康:“康有为反帝行动略述”,《船山学刊》04期,2000年。 

史文:“志在维新图强──康有为小传”,《党史纵横》01期,2000年。 

许文骊:“康有为大同说对毛泽东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01期,2000年。 

费路、赵瑾、马洪林:“论康有为欧洲历史研究的类比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0年。 

林大辉:“康有为货币银行思想述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0年。 

郭熹微:“从《物质救国论》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04期,2000年。 

陈鹏鸣:“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从与叛逆”,《河北学刊》06期,2000年。 

季荣臣:“关于维新时期康有为民主思想结构的浅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0年。 

苏全有、尹明攀:“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0年。 

胡良琼:“康有为“社会大同思想”的哲学分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03期,2000年。 

刘敬堂、符胜歌:“康有为猝死青岛之谜”,《湖北档案》02期,2000年。 

宋志明、许静:“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思想合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0年。 

蒋国保:“康有为“大同世界”新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期,2000年。 

刘学照:“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江苏社会科学》02期,2000年。 

戴东阳:“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近代史研究》02期,2000年。 

汤志钧:“丘菽园与康有为”,《近代史研究》03期,2000年。 

蔡惠尧:“康有为、谭张孝与琼彩楼”,《历史档案》02期,2000年。 

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历史研究》06期,2000年。 

朱义禄:“康有为晚年在上海”,《民国春秋》01期,2000年。 

张树天:“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2000年。 

崔波、尚新丽:“论康有为《大同书》的社会构想”,《南都学坛》01期,2000年。 

李绮:“康有为“素质教育”思想探微”,《彭城职业大学学报》03期,2000年。 

曲广华:“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康有为评传》读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0年。 

戴东阳:“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土耳其观与其联英策”,《史学月刊》04期,2000年。 

何志虎:“康有为的“大中国观”与革命派放弃“驱除鞑虏”口号”,《史学月刊》05期,2000年。 

甘中流:“从“心学”到“形学”:康有为的书学与古典书法理论重心的转变”,《书法之友》10期,2000年。 

董贵胜:“康有为提出设制度局原因探析”,《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期,2000年。 

魏彪,冯青山:“康有为的体育主张”,《体育文史》06期,2000年。 

邬和镒:“努力读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读《康有为读书生涯》、《孙中山读书生涯》”,《图书馆论坛》03期,2000年。 

马庚存:“康有为在青岛”,《文史精华》10期,2000年。 

程恩富、汪桂进:“论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0年。 

赵利栋:“胡适与康有为:学术联系的一个初步探讨”,《学术研究》01期,2000年。 

陈江:“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广艺舟双楫》的思想文化解读”,《学术月刊》07期,2000年。 

汤志钧:“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新探──翁同龢摘抄手迹读后”,《学术月刊》07期,2000年。 

许碧晏:“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的历史动因”,《云南社会科学》S1期,2000年。 

郑为人:“康有为帖学观发微”,《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0年。 

徐学忠:“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论”,《昌潍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程洁:“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02期,1999年。 

郝伟:“康有为的近代工业化思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9年。 

王健民:“论康有为的近代科技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9年。 

倪学新:“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议会思想”,《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01期,1999年。 

马庚存:“康有为妇女观论析”,《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9年。 

白锐:“康有为政治发展理论浅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9年。 

吴乃华:“试析康有为对民主思想的认识”,《河南社会科学》02期,1999年。 

李爱峰:“论康有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9年。 

宋德华:“再论康有为与“君权变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9年。 

吴传清:“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经济发展思想探析”,《江汉论坛》11期,1999年。 

季云飞:“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军事历史研究》03期,1999年。 

汪荣祖:“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历史研究》02期,1999年。 

闫兴家:“试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策略思想”,《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02期,1999年。 

孙克强:“洪秀全 康有为 孙中山 学习西方思想之比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9年。 

杨光:“关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9年。 

江沛扬:“江孔殷与康有为”,《岭南文史》02期,1999年。 

刘小清:“康有为澳门创办《知新报》”,《民国春秋》06期,1999年。 

欣中:“康有为卜居杭州“一天园””,《民国春秋》04期,1999年。 

张应凯:“康有为与孔子关于人的思想比较研究”,《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06期,1999年。 

孔祥骅:“论康有为的《论语》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9年。 

陈可畏:“康有为忠君思想探析”,《社会科学辑刊》04期,1999年。 

马忠文:““翁同龢荐康”说质疑──从“康有为之才胜臣百倍”说起”,《史林》03期,1999年。 

任军、余桂芳:“显微镜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形成”,《史学月刊》04期,1999年。 

黎泽济:“读《康有为送吴佩孚五十寿联探真》有感”,《世纪》02期,1999年。 

彭古丁:“康有为送吴佩孚五十寿联探真”,《世纪》01期,1999年。 

叶世昌:“梁启超、康有为的股份制思想”,《世界经济文汇》02期,1999年。 

陈智:“层台缓步  高谢风尘——康有为行书五言联赏析”,《书法之友》09期,1999年。 

万平:“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文史杂志》01期,1999年。 

万平、万平:“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文史杂志》01期,1999年。 

朱仲岳:“康有为《大同书》成书年代的新发现”,《文物》03期,1999年。 

张华腾:“维新变法时期的袁世凯与康有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99年。 

朱义禄:“西方自然科学与维新思潮——论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的变革思想”,《学习与探索》02期,1999年。 

钱听涛:“康有为与刘海粟”,《炎黄春秋》07期,1999年。 

丁土:“嘲康有为联”,《咬文嚼字》03期,1999年。 

周德茂:“康有为闹洞房”,《咬文嚼字》09期,1999年。 

马洪林:“康有为思想本体论”,《益阳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郁风:“方正新字体评说:康有为“尊碑论”和“康体””,《印刷杂志》09期,1999年。 

刘景岚:“一部视角独特的新作──读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1999年。 

万平:“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文化性格差异”,《中华文化论坛》02期,1999年。 

杨天石:“围园杀后——康有为的武力夺权密谋”,《百年潮》04期,1998年。 

齐春晓:“试析康有为的科技思想”,《北方论丛》01期,1998年。 

万平:“南洲讲学开新派  万木森森一草堂——论康有为广州办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北方论丛》04期,1998年。 

秦若轸:“秦文炳与康有为交往二三事”,《春秋》03期,1998年。 

武文斯:“一篇执着的爱国主义宣言书——评康有为《公车上书》”,《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期,1998年。 

武文斯:“略论康有为“公车上书”的启蒙意义──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大庆社会科学》05期,1998年。 

黄明同:“从《孟子微》看康有为社会道德观的得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宋德华:“论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王玉华:“戊戌时期康有为、章太炎变法思想的异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徐继东:“从康有为的《大同书》看其婚姻家庭观”,《妇女学苑》02期,1998年。 

张荣华:“康有为对戊戌变法的一项否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赵立人:““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06期,1998年。 

陈昕:“康有为的用人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游品莲:“康有为海上脱险记”,《航海》01期,1998年。 

王隆平:“康有为不是丁巳复辟的主谋──从张勋对康有为态度的变化谈起”,《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科技观与培根的《新工具》”,《江苏社会科学》06期,1998年。 

王玉如:“康有为晚年在茅山”,《江苏政协》07期,1998年。 

朱永:“评康有为变法图强的经济思想——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经济科学》06期,1998年。 

尹成:“康有为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百年祭”,《昆明师专学报》04期,1998年。 

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理论学习月刊》11期,1998年。 

贾晓慧:“维新变法失败原因与康有为变法后的思考”,《历史教学》08期,1998年。 

王隆平:“康有为入宫拥立溥仪复辟质疑”,《历史教学》05期,1998年。 

陶季邑:“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凯亚:“康有为的草堂茶风”,《农业考古》04期,1998年。 

张应凯:“从康有为看中国由传统儒家价值观向近代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02期,1998年。 

马洪林:“康有为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阎丹红:“康有为《大同书》人文精神的内部结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薛其林:“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研究近代儒学转型──评大儒列传《康有为》”,《社会科学》01期,1998年。 

李社军:“太平天国、康有为和孙中山大同思想之比较”,《社会科学论坛》03期,1998年。 

何一民:“对小生产平均理想的超越——论康有为的大同学说”,《社会科学研究》01期,1998年。 

鲍绍霖:“帝术纵横:析论康有为“彼得大帝心法”之义”,《史学理论研究》03期,1998年。 

黄志平,徐博东,丘晨波:“丘逢甲与康有为”,《台湾研究集刊》04期,1998年。 

李似珍:“新意叠出  文思并茂——朱义禄《康有为评传》读后”,《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梅墨生:“从《万木草堂藏画目》看康有为书法之所“变””,《文艺研究》05期,1998年。 

李秀芳:“书法改革家康有为”,《西江大学学报》04期,1998年。 

马忠文:“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学术交流》01期,1998年。 

汤奇学:“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与“西学中源”说的关系及命运”,《学术界》06期,1998年。 

何业光:“视阔论精——读《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学术研究》04期,1998年。 

欣文:“康有为与严复:戊戌时代学术规范的逸失”,《学术月刊》09期,1998年。 

齐春晓:“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探析”,《学习与探索》03期,1998年。 

张莉:“康有为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益阳师专学报》04期,1998年。 

王显成:“康有为的人才思想及其对光绪帝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郑中鼎:“处在历史交叉火力点上的康有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职大学刊》03期,1998年。 

陈鹏鸣:“康有为与近代学风的转变”,《中国文化研究》03期,1998年。 

马晓京:“康有为的旅游实践与旅游教育观”,《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鲁夫:“崇魏卑唐惊世语  书胆过人成一家──康有为《行楷五言对联》赏析”,《中原文物》02期,1998年。 

高换婷:“康有为的七次上书”,《紫禁城》04期,1998年。 

朱家溍:“《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出版说明”,《紫禁城》04期,1998年。 

王延涛:“简析康有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鞍山钢铁学院学报》03期,1997年。 

郑惠:“康有为名联的一字之差”,《百年潮》04期,1997年。 

何金彝:“傅立叶《新世界》与康有为《大同书》之比较”,《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任银睦:“康有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王淑良:“康有为与书院教育改革”,《东南文化》02期,1997年。 

龚启耀:“试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议会思想”,《福建电大学刊》02期,1997年。 

徐继东:“从康有为的《大同书》看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妇女学苑》03期,1997年。 

杨天石:“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7年。 

方志钦、蔡惠尧:“评康有为的商务活动”,《广东社会科学》02期,1997年。 

王隆平:“浅谈康有为提出实行“物质之学”的途径”,《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彭学宝:“试析康有为的阶级属性”,《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王隆平:“丁巳《复辟登极诏》是不是康有为拟定或修改”,《历史档案》02期,1997年。 

阎丹红:“对康有为近代化思想的重估──“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问题》01期,1997年。 

李伟铭:“康有为与陈独秀——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桩“公案”及其相关问题”,《美术研究》03期,1997年。 

杨国庆:“青岛郊外的康有为墓”,《民国春秋》04期,1997年。 

蔡乐苏:“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观念片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宋德华:“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求索》02期,1997年。 

黄大勇:“历史的“中间物”——论康有为思想特色的二重性”,《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01期,1997年。 

马洪林、何金彝:“论孙中山康有为建设中国的共识——以《实业计划》与《物质救国论》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7年。 

秦维宪:“康有为收藏文物”,《上海艺术家》03期,1997年。 

齐春风:“论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社会科学辑刊》06期,1997年。 

江锋:“康有为的复辟与近代军阀”,《社科纵横》04期,1997年。 

周其厚、刘亚民:“康有为经济思想的形成、内容与特点”,《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02期,1997年。 

郭灿:“严复、康有为与近代两大进化史观的离合——近代中国进化史观述论”,《史学理论研究》04期,1997年。 

林庆元:“康有为与《诸天讲》”,《史学月刊》05期,1997年。 

王隆平:“康有为与丁巳复辟”,《史学月刊》01期,1997年。 

陈永正:“康有为书法探源”,《书法之友》04期,1997年。 

康有为:“康有为书《万木草堂藏画目录》节选”,《书法之友》04期,1997年。 

潘良桢:“康有为与沈曾植”,《书法之友》04期,1997年。 

沃兴华:“论康有为的尊魏卑唐思想”,《书法之友》04期,1997年。 

张金梁:“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书法之友》04期,1997年。 

王若琦:“康有为初游香港”,《文史杂志》05期,1997年。 

傅合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美学思想”,《文史哲》01期,1997年。 

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文史哲》01期,1997年。 

臧世俊:“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理想社会的异同”,《学术研究》01期,1997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学术月刊》12期,1997年。 

魏彪:“康有为对体育的认识和主张”,《雁北师院学报》05期,1997年。 

刘敬东:“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及悲剧性格”,《哲学研究》11期,1997年。 

许康、许峥:“康有为论中西建筑文化——《意大利游记》述评”,《中外建筑》02期,1997年。 

张媛:“康有为与近代妇女启蒙思想”,《中州学刊》02期,1997年。 

蔡乐苏:“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观念片议”,《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4期,1996年。 

吕明灼:“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在青岛“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讨论会上的发言”,《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4期,1996年。 

马洪林:“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文化思考”,《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4期,1996年。 

吴亦庸:““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简述”,《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4期,1996年。 

梁家贵:“戊戌前期康有为理欲观之探析”,《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罗素珍:“从康有为的“两考”看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桂海论丛》03期,1996年。 

张媛:“论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赵旗:“对康有为思想的重新评价”,《华夏文化》04期,1996年。 

王隆平:“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述评”,《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陈璐:“浅析康有为的变革观”,《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宋德华:“论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西方富强观”,《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04期,1996年。 

蒋国宏:“也谈康有为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与蔡世华先生商榷”,《江苏社会科学》01期,1996年。 

陈国钧:“论康有为及其“公车上书”之“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96年。 

刘善章:““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在青岛召开”,《孔子研究》04期,1996年。 

邝兆江:“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历史研究》05期,1996年。 

马国平:“康有为与朝鲜儒者李炳宪──海外所见康有为手迹”,《岭南文史》01期,1996年。 

黄彰健:“论《杰士上书汇录》所载康有为上光绪第六书第七书曾经光绪改易,并论康上光绪第五书确由总署递上”,《清史研究》04期,1996年。 

任军:“康有为思考未来的思维轨迹──“公─平─一””,《人文杂志》04期,1996年。 

吴乃华:“中西文化与康有为的变易思想”,《人文杂志》05期,1996年。 

廖慧贞:“康有为《大同书》初探”,《上海海运学院学报》03期,1996年。 

何金彝:“傅立叶《新世界》与康有为《大同书》之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6年。 

俞祖华:“论康有为的“开民智”思想”,《社会科学辑刊》04期,1996年。 

陈秀湄:“康有为的国外游历与《大同书》”,《史学月刊》01期,1996年。 

任军:“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学月刊》01期,1996年。 

马洪林:“康有为的未来教育思想”,《探索与争鸣》10期,1996年。 

谌震:“中国知识分子的事业——康有为张元济之比较”,《同舟共进》01期,1996年。 

李任夫:“听康有为先生谈书法”,《文史精华》07期,1996年。 

李新市:“康有为的晚年生活”,《文史精华》07期,1996年。 

张莉:“康有为研究的新视野——何一民著《康有为传》读后”,《文史杂志》01期,1996年。 

马洪林:“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史哲》06期,1996年。 

赵明:“康有为与中国法文化的近代化”,《现代法学》05期,1996年。 

张积家:“康有为人性论思想研究”,《心理学报》01期,1996年。 

吴乃华:“试析康有为的变易思想”,《学术研究》08期,1996年。 

翟从海:“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奥秘——“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月刊》12期,1996年。 

俞祖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要转向──从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史观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6年。 

陈可畏:“康有为“七上书”的进化论思想”,《浙江师大学报》05期,1996年。 

王钧林:“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中国哲学史》04期,1996年。 

吴义雄:“康有为与理学初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郑云山、陶水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安徽史学》03期,1995年。 

魏义霞、陈章范:“本体之辨:从康有为到谭嗣同”,《北方论丛》06期,1995年。 

胡维革、张昭君:“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长白学刊》02期,1995年。 

崔玉华:“康有为烟台脱险记”,《春秋》02期,1995年。 

罗本琦:“康有为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02期,1995年。 

曾宪就:“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在书学上的贡献”,《广东教育学院学报》04期,1995年。 

陶季邑:“略论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兴建海军的思想”,《广东史志》03期,1995年。 

陶水木:““百日”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5年。 

陈耀盛:“试论康有为的目录学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5年。 

董方奎:“君主立宪制与现代化──为康有为“保皇”一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5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重智思想”,《江海学刊》04期,1995年。 

杨世华:“康有为晚年在茅山”,《江苏地方志》03期,1995年。 

吴乃华:“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人格观的演变”,《江西社会科学》08期,1995年。 

陈耀盛:“论康有为目录学思想”,《近代史研究》03期,1995年。 

高国藩:“陈三立与康有为、梁启超”,《九江师专学报》01期,1995年。 

房德邻:“《大同书》起稿时间考——兼论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历史研究》03期,1995年。 

崔克实:“从“天津阅兵风闻”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95年。 

马国平:“海外所见的康有为手迹──巴黎康南海书法见闻”,《岭南文史》03期,1995年。 

郑孟彤:“抒怀抱,叹不遇──读康有为《秋登越王台》”,《岭南文史》02期,1995年。 

舒莉霞:“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见解之异同”,《攀枝花大学学报》02期,1995年。 

郑祥玉:“清末康有为书论的“法古”思想”,《齐鲁学刊》05期,1995年。 

李剑萍:“康有为的经学及其教育思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03期,1995年。 

刘学军:“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学刊》03期,1995年。 

周大喜:“康有为妙批”,《人事与人才》03期,1995年。 

马洪林,何金彝:“康有为谭嗣同的新仁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5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社会科学》07期,1995年。 

何金彝:“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和创造进化论”,《社会科学战线》06期,1995年。 

黄士芳:“康有为与《时务报》”,《史学月刊》04期,1995年。 

唐克强:“康有为书赠康同璧洗砚诗轴”,《收藏家》04期,1995年。 

陈耀盛:“扬变法、启民智,构建“参采中西”新体系──论康有为目录学思想”,《四川图书馆学报》01期,1995年。 

王艳玲:“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天中学刊驻马店师专学报》02期,1995年。 

罗宏才:“从张鹏一日记看康有为“盗经”风波”,《文博》03期,1995年。 

孙汉生:“康有为的“黄昏恋””,《新闻三昧》04期,1995年。 

臧世俊:“康有为的日本观”,《学术论坛》03期,1995年。 

袁进:“康有为的博物馆见解”,《中国博物馆》03期,1995年。 

抱朴:“康有为解经”,《中国图书评论》12期,1995年。 

陶清:“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意义阐释”,《中国文化研究》03期,1995年。 

胡维革、张昭君:“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中国哲学史》05期,1995年。 

吴义雄:“重论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5年。 

欧阳哲生:“戊戌时期严复与康有为学术思想之歧异述评”,《中州学刊》04期,1995年。 

陈勇勤:“康有为与清议的动机”,《北方论丛》02期,1994年。 

房德邻:“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宝成关:“论“西学”在康有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维新派理论本源探析”,《长白学刊》05期,1994年。 

马洪林:“戊戌后康有为对西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01期,1994年。 

华洺:““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01期,1994年。 

刘正刚:“康有为在广州办学考辨”,《广东史志》02期,1994年。 

李莺莺:“康有为的家庭观”,《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02期,1994年。 

陶水木:“略论康有为的对外开放思想”,《江西社会科学》09期,1994年。 

杨义银:“试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及实施策略”,《江西社会科学》08期,1994年。 

田留轩:“康有为、孙中山的不同道路给人们的启示”,《焦作矿业学院学报》05期,1994年。 

方志钦:““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01期,1994年。 

冯祖贻:“从《不忍》杂志看康有为民初的政治主张”,《近代史研究》03期,1994年。 

蔡世华:“康有为“尊孔”和“五四”“打倒孔家店””,《历史教学》10期,1994年。 

景林:“近代书法家——康有为”,《历史教学》09期,1994年。 

汤志钧:“康有为的海外活动和保皇会前期评价”,《历史研究》02期,1994年。 

张勇:“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历史研究》03期,1994年。 

康保延:“《康有为先生文集》序”,《岭南文史》03期,1994年。 

舒适:“从“万木草堂”办学看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及其社会作用”,《内蒙古电大学刊》02期,1994年。 

吴乃华:“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山东社会科学》06期,1994年。 

何金彝:“戊戌后康有为对西方哲学的受容与折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吴乃华:“论康有为与孔孟的人格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4年。 

梁修琴:“从康有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看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史学月刊》04期,1994年。 

史树青:“康有为·梁启超屏联珍赏记”,《收藏家》02期,1994年。 

卢正言:“康有为著述书目汇评”,《图书馆杂志》02期,1994年。 

冀于:“康有为联语见心迹”,《文史春秋》04期,1994年。 

林有能:“重评康梁维新派──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学术研究》01期,1994年。 

张荣华:“文明本质及其发展的探索与构造——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述论”,《学术月刊》07期,1994年。 

孟祥才:“一个热诚爱国者的悲剧──评戊戍政变后的康有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段治文:“论康有为的科学文化观”,《浙江社会科学》03期,1994年。 

明栋:“康有为与庐山寺院因缘”,《法音》09期,1993年。 

刘钦斌,黄大勇:“论康有为思想的两重性”,《固原师专学报》02期,1993年。 

章扬定:“论康有为明治维新观的文化思想表现”,《广东社会科学》04期,1993年。 

朱顺兴:“康有为由狂入怪论”,《湖湘论坛》04期,1993年。 

叶文郁:“康有为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关系述论”,《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3年。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近代史研究》01期,1993年。 

赵洪刚:“论戊戌时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4期,1993年。 

申松欣:“康有为看演康有为”,《瞭望周刊》46期,1993年。 

之茀:“隐逸高风说二陶——新发现的康有为诗函评介”,《岭南文史》02期,1993年。 

黄彰健:“康有为与戊戍变法——答汪荣祖先生”,《清史研究》04期,1993年。 

柴田幹夫:“从《日本变政考》看康有为重视教育的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陈光:“马洪林教授与康有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3年。 

王根林:“从《日本书目志》看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郑大湖:“康有为对《万国公报》的扬与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王才:“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3年。 

刘孔伏、潘良炽:“关于康有为的评价问题”,《天津社会科学》06期,1993年。 

孟昭晋:“康有为的目录学思想”,《图书馆论坛》04期,1993年。 

吴乃华:“论康有为戊戌时期的人格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3年。 

陈永标:“略论康有为的诗歌美学观”,《学术研究》06期,1993年。 

李翔海:“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学术研究》03期,1993年。 

朱亮:“康有为茅山庐墓”,《炎黄春秋》01期,1993年。 

杨惠玲:“康有为及变法思想简论”,《东疆学刊》03期,1992年。 

除金川:“试析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兼论作为思想武器的近代经学”,《广东社会科学》01期,1992年。 

董士伟:“康有为佚文《戒缠足会启》及其评价”,《历史档案》01期,1992年。 

李文义:“康有为经世思想及其特点”,《齐鲁学刊》06期,1992年。 

马庚存:“论康有为催唤中华民族戊戌觉醒的贡献”,《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 

胡维革:“康有为与儒家思想近代化”,《求是学刊》03期,1992年。 

曹立前:“康有为《戊戌奏稿》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2年。 

吴乃华:“中西思想融汇与康有为改革观的形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2年。 

赵春晨:“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梁启超与基督教”,《汕头大学学报》01期,1992年。 

齐国华:“论“孔子改制”与西学意识——康有为的思想演变及其评价”,《史林》01期,1992年。 

林承节:“康有为、梁启超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史学月刊》01期,1992年。 

张积家:“康有为情欲心理学思想探要”,《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2年。 

林克光:“康有为的改革开放思想”,《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00期,1992年。 

李长林:“康有为埃及之行的记游诗”,《阿拉伯世界》02期,1991年。 

马生祥、叶文郁:“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安徽史学》03期,1991年。 

章扬定:“论康有为明治维新观的政治思想表现”,《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1年。 

赵树贵:“评康有为《两考》的消极作用”,《江西社会科学》01期,1991年。 

王杰秀:“康有为进化论思想的二重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91年。 

闫兴家:“康有为君主立宪思想及作用之浅议”,《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01期,1991年。 

杨晓:“康有为与“万木草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91年。 

董士伟:“新文化运动与“孔教”观——评康有为、陈独秀之间的一场争论”,《齐鲁学刊》05期,1991年。 

吴乃华:“试论康有为托古仿洋的维新思想”,《人文杂志》02期,1991年。 

柴田幹夫:“康有为《大同书》研究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1年。 

梁字红:“略论康有为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1年。 

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1年。 

林克光:“论康有为庚子广西勤王战略”,《社会科学探索》03期,1991年。 

房德邻:“《康有为全集》第一、二卷的文献价值”,《史学史研究》01期,1991年。 

江虹:“康有为书法审美理论管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1年。 

孟昭晋:“康有为的书目实践活动上”,《图书馆杂志》04期,1991年。 

孟昭晋:“康有为的书目实践活动下”,《图书馆杂志》05期,1991年。 

江虹:“康有为尊碑抑帖谈”,《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严安林:“康有为维新思想动因新探”,《学术月刊》02期,1991年。 

朱维铮:“康有为和朱一新”,《中国文化》02期,1991年。 

周琦、张立道:“康有为与台州”,《东南文化》06期,1990年。 

章扬定:“试析康有为明治维新知识之来源”,《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90年。 

普菲斯特 L.,魏志军:“康有为、柏拉图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05期,1990年。 

钟永山:“1902—1903年间梁启超对康有为之离异与回归”,《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0年。 

普益:“康有为海上逃命记”,《航海》05期,1990年。 

张啸虎:“评康有为七上清帝书”,《江汉论坛》01期,1990年。 

房德邻:“康有为和廖平的一桩学术公案”,《近代史研究》04期,1990年。 

林克光:“丁巳后康有为的复辟活动”,《历史教学》11期,1990年。 

张华:“论康有为的人口思想”,《人口研究》01期,1990年。 

郭学旺:“论康有为由维新到保皇的演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0年。 

马洪林:“评康有为论教案对策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0年。 

黄开国:“评康有为与廖平的思想纠葛”,《社会科学辑刊》05期,1990年。 

晓春:“康有为关于东北的一首七绝诗”,《社会科学辑刊》03期,1990年。 

钊:“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及矛盾”,《社会科学研究》04期,1990年。 

时实:“康有为轶闻二则”,《社会科学战线》03期,1990年。 

申松欣:“康有为与西学”,《史学月刊》02期,1990年。 

陶惠芬:“彼得改革的成功与康有为变法的失败”,《世界历史》05期,1990年。 

雷俊、邹进文:“戊戌时期康有为对国情的认识”,《咸宁师专学报》04期,1990年。 

陈敬业:“试论康有为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0年。 

顧颉刚:“清代“经今文学”与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中国文化》02期,1990年。 

刘振岚:“《康有为〈戊戌奏稿〉的修改时间》一文质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89年。 

苏铁戈:“康有为《理财救国论》版本流传撰述时间小考”,《东北师大学报》04期,1989年。 

黄小榕:“康有为人道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成与终结”,《广东社会科学》04期,1989年。 

吴雁南:““从洋”·“托古”·“参采中外”——19世纪末康有为的思维逻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9年。 

曾凡炎:“康有为官制改革思想略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9年。 

庄维民:“康有为、梁启超早期教育思想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9年。 

李金荣:“书史“首厄”再辨——对康有为有关“焚书坑儒”看法的再认识”,《黑龙江图书馆》04期,1989年。 

徐光仁:“论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9年。 

樊金娥:“康有为的“重仁而爱人”的博爱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89年。 

郭玉芳:“康有为的书法美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 

董士伟:“康有为:近代中国启蒙第一人”,《教学与研究》01期,1989年。 

杨广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经济思想”,《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89年。 

陈华新:“康有为近代意识刍议”,《近代史研究》02期,1989年。 

刘兴华:“论康有为的中西会通”,《近代史研究》06期,1989年。 

吴雁南:“‘心学’、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近代史研究》02期,1989年。 

张向阳:“康有为《中日和约书后》写于何时?”,《近代史研究》01期,1989年。 

房德邻:“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孔子研究》01期,1989年。 

吴传煌:“康有为的平均主义思想”,《兰州商学院学报》01期,1989年。 

陈书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读马洪林新著《康有为大传》”,《历史教学》05期,1989年。 

杨生祥:“康有为、梁启超的人才思想述论”,《历史教学》10期,1989年。 

郑海麟:“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与日本”,《历史教学》07期,1989年。 

郭铁桩:“康有为“温和夺权”策略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89年。 

卢善庆:“康有为以“气”为基础的诗论”,《龙岩师专学报》03期,1989年。 

严薇青:“关于刘鹗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和参加“保国会””,《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9年。 

赵春晨:“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创教”、“保教”主张”,《汕头大学学报》03期,1989年。 

费路:“论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89年。 

蒋玮:“对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的新认识”,《社会科学辑刊》05期,1989年。 

章念驰:“康章之比较:重新研究的新启迪——读《康有为、章太炎合论》”,《探索与争鸣》06期,1989年。 

涂鸣皋,吴远清:“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意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1989年。 

黄彦:“康有为的一篇未刊英文函”,《学术研究》01期,1989年。 

桑咸之:“论康有为的儒学和近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6期,1989年。 

卓咏娅、邵秋凤:“上海市历史学会举行书评会  畅谈《康有为大传》的学术成就”,《中国图书评论》03期,1989年。 

汤照连、郭小东:“论康有为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9年。 

萧箑父、郑朝波:““独睨神州有所思”——喜读《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9年。 

袁伟时:“万身公法书籍与康有为前期思想”,《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89年。 

李永興:“康有為向溥儀送婚禮”,《紫禁城》02期,1989年。 

房德邻:“康有为与孔教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06期,1988年。 

苏肖睛:“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及其成因”,《成都体院学报》02期,1988年。 

陈崇钫:“论康有为的宗教观”,《东岳论丛》06期,1988年。 

陈伟桐:“对康有为哲学体系的思考”,《东岳论丛》02期,1988年。 

蒋玮:“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妇女解放思想”,《东岳论丛》02期,1988年。 

申松欣:“论康有为后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东岳论丛》06期,1988年。 

刘伟林:“论康有为美学思想”,《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徐光仁,黄明同:“论廖平与康有为的治经”,《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88年。 

李建国:“康有为教育目的论的哲学渊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8年。 

黄保信:“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论略”,《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88年。 

迟云飞:“康有为的“孔子改制”新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期,1988年。 

何业光:“钟贤培主编:《康有为思想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88年。 

沈茂骏:“康有为维新运动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88年。 

孙文铄:“康有为与海外华侨报业”,《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01期,1988年。 

谷翔鸿:“关于康有为史观的两个问题”,《江汉论坛》08期,1988年。 

王翔:“评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晋阳学刊》05期,1988年。 

马继生:“明治维新给康有为的启示”,《历史教学》05期,1988年。 

陈慧道:“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是不是略如美国、瑞士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岭南文史》01期,1988年。 

陈永正:“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文风”,《岭南文史》01期,1988年。 

关文明:“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及其影响”,《岭南文史》01期,1988年。 

黄小榕:“简论康有为的中、西文化观”,《岭南文史》01期,1988年。 

张凤翔:“略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人才思想”,《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88年。 

乌拉:“康有为的第四代”,《南风窗》11期,1988年。 

彭泗民:“关于康有为《论语注》的点校问题”,《齐鲁学刊》05期,1988年。 

贾晓慧:“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的形成及其与第一次上书的关系续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88年。 

孟亦先:“纪念康有为逝世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山东社会科学》01期,1988年。 

张华腾:“康有为与《上清帝第一书》”,《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马洪林:“再论康有为的历史评价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88年。 

王翔:“论康有为的历史地位”,《苏州大学学报》04期,1988年。 

苏肖晴:“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及其成因”,《体育文史》03期,1988年。 

马洪林:“康有为晚年是一位时代落伍者,不是封建余孽”,《文史杂志》04期,1988年。 

杨声:“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青岛召开”,《文史哲》02期,1988年。 

何志慧:“晚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康有为早期思想的影响”,《学术研究》05期,1988年。 

徐高阮:“戊戌后的康有为——思想的研究大纲”,《学术研究》01期,1988年。 

杨凤春:“康有为行政改革思想研究上”,《政治学研究》03期,1988年。 

杨凤春:“康有为行政改革思想研究下”,《政治学研究》04期,1988年。 

周荃:“论康有为《意大利游记》中的博物馆学思想”,《中国博物馆》03期,1988年。 

徐彻、高虹:“新意迭出的《康有为大传》”,《中国图书评论》01期,1988年。 

叶晓青:“康有为《诸天讲》思想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01期,1988年。 

汪叔子、王凡:““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辨伪——戊戌变法史考论之一”,《安徽史学》03期,1987年。 

贺跃夫:“刘士骥被刺案与康有为保皇会的衰落”,《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87年。 

黄明同、卢昌健:“康有为的变革发展观”,《广州研究》05期,1987年。 

黄兴涛:“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康有为保护我国文物的思想”,《广州研究》09期,1987年。 

陈厚忠:“康有为前期的自然观简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87年。 

汤志钧:“从康有为到孙中山”,《近代史研究》01期,1987年。 

别府淳夫:“朱次琦和康有为——晚清的朱子学研究”,《孔子研究》02期,1987年。 

王秀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与借鉴”,《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1987年。 

陈慧道:“康有为《大同书》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岭南文史》01期,1987年。 

贾晓慧:“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的形成及其与第一次上书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87年。 

陈旭麓:“《康有为大传》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7年。 

陈左高:“先驱者走向世界的足迹——谈康有为、梁启超出国日记”,《社会科学战线》02期,1987年。 

李耀彬、蔡公天:“康有为藏书考”,《图书馆学研究》05期,1987年。 

刘恺:“刘海粟师事康有为”,《文史杂志》06期,1987年。 

申松欣:“日本警视厅与康有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7年。 

钟卓安:“对康有为后期策动武装勤王的再评价”,《学术研究》02期,1987年。 

吴根梁:“论康有为戊戌维新前对中西文化形态的比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6年。 

林浩:“康有为的桂林之行和《广仁报》”,《广西社会科学》04期,1986年。 

金涵:“康有为思想研究”,《国内哲学动态》02期,1986年。 

吕彦博:“论康有为的相对主义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86年。 

方裕谨:“康有为第三次上清帝书原本”,《历史档案》01期,1986年。 

杨天石:“犬养毅纪念馆所见孙中山、康有为等人手迹”,《历史档案》01期,1986年。 

邵雍:“马洪林同志新著《康有为》简介”,《历史教学》08期,1986年。 

杨天石:“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历史教学》12期,1986年。 

谢方正:“发愤救亡  变法图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爱国思想述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1986年。 

孙国华:“康有为理欲观初探”,《齐鲁学刊》03期,1986年。 

劳旅:“才智之民多则国强  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康有为教育思想论略”,《人民教育》11期,1986年。 

傅国庆:“马洪林新著《康有为》一书出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86年。 

黄开国:“廖康羊城之会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转变”,《社会科学研究》04期,1986年。 

罗继祖:“康有为、沈曾植参预“丁巳复辟””,《史学集刊》02期,1986年。 

谭本忠:“康有为设制度局思想试析”,《史学月刊》02期,1986年。 

叶晓昀:“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与人才思想”,《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86年。 

王魁喜:“关于康有为写《日本变政考》的两个问题”,《近代史研究》04期,1985年。 

吕佐:“康有为兄弟的手足情”,《岭南文史》02期,1985年。 

史国瑞:“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人文杂志》05期,1985年。 

魏光、张武智:“宋版《碛砂藏》及康有为盗经”,《文博》02期,1985年。 

陈永正:“康有为《蝶恋花》词辨”,《学术研究》01期,1985年。 

孔祥吉:“甲午战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考略”,《浙江学刊》05期,1985年。 

郭延礼:“论康有为的海外诗”,《东岳论丛》06期,1984年。 

吴根梁:“功利主义与康有为的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民功篇》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84年。 

陈周棠,刘建辉:“试论康有为的人才思想”,《广州研究》01期,1984年。 

陈正夫:“评康有为《大同书》的人道主义思想”,《江西社会科学》01期,1984年。 

陈华新:“康有为与《日本变政考》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02期,1984年。 

汤志钧:“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近代史研究》05期,1984年。 

郭桂兰:“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康有为”,《历史教学》11期,1984年。 

张凤翔:“康有为戊戌变法政治主张刍议”,《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84年。 

陈敦伟:“论康有为的泛神论思想”,《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4年。 

王晓秋:“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再探讨”,《社会科学研究》04期,1984年。 

林家有:“试论康有为的民族观”,《史学月刊》05期,1984年。 

熊月之:“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兼论梁启超与康有为思想的歧异”,《苏州大学学报》03期,1984年。 

王晋卿:“康有为的目录学变革思想”,《图书馆界》04期,1984年。 

陈赓平:“漫谈康有为的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4年。 

吴熙钊:“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进化论评议”,《学术研究》04期,1984年。 

刘景山:“康有为的“一体二元”及其历史渊源”,《学术月刊》07期,1984年。 

曾乐山:“略论康有为的“三世”说”,《学术月刊》06期,1984年。 

许之微:“康有为改革政治制度的思想”,《政治研究》02期,1984年。 

湯奇学:“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严复思想之异同”,《安徽大学学报》02期,1983年。 

 “珍藏多年的康有为遗稿整理出版”,《档案工作》05期,1983年。 

郭延礼:“康有为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简论”,《东岳论丛》06期,1983年。 

冯伟勋:“《康有为、梁启超资料目录》编印出版”,《广东图书馆学刊》03期,1983年。 

王俊祥:“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淮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0期,1983年。 

马天增:“民国初年的康有为”,《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3年。 

张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教育与进修》02期,1983年。 

钟卓安:“戊戌变法中的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近代史研究》04期,1983年。 

禹承:“关于康有为的《赐寿谢恩折》”,《岭南文史》02期,1983年。 

袁洪铭:“康有为赠邱菽园诗”,《岭南文史》02期,1983年。 

陈敦伟:“试论康有为信仰陆王心学的原因”,《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3年。 

陈敦伟:“心学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83年。 

郑克强:“论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社会科学》10期,1983年。 

李耀仙:“廖季平的《古学考》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83年。 

江筱薇,孔祥吉:“康有为经济思想浅析——读戊戌进呈本《列国政要比较表》扎记”,《社会科学战线》01期,1983年。 

李虎:“康有为人口思想初探”,《西北人口》01期,1983年。 

止水:“《康有为政论集》诗歌系年小议”,《学术研究》01期,1983年。 

林飞鸾:“建国以来康有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概述”,《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83年。 

劲松:“《康有为先生墨迹》、《梁启超年谱长编》简介”,《中州学刊》06期,1983年。 

 “《康有为复章炳麟书》识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2年。 

郑克强:“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特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82年。 

杨玉良:“未刊行的两部康有为著作——《波兰分灭记》、《列国政要比较表》简介”,《故宫博物院院刊》04期,1982年。 

黄炯旋:“广东藏书家小记四——康有为”,《广东图书馆学刊》01期,1982年。 

任访秋:“康有为论”,《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82年。 

陈慧道:“论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兼与汤志钧同志商榷”,《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2年。 

周德昌:“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2年。 

孙文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不属桐城派”,《江淮论坛》06期,1982年。 

吕振羽:“邓艾民《试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读后”,《求索》01期,1982年。 

孔祥吉:“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人文杂志》05期,1982年。 

康有为:“一九一六年康有为致蔡松坡书致陆荣廷书”,《学术研究》03期,1982年。 

何新:“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  下篇·论谭嗣同《仁学》及其对佛哲学的改造”,《学习与探索》06期,1982年。 

何新:“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  上篇·论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改革思想”,《学习与探索》05期,1982年。 

吕彦博:“康有为的辩证法思想初探”,《哲学研究》05期,1982年。 

陈凤鸣:“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故宫藏清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简介”,《故宫博物院院刊》01期,1981年。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近代史研究》03期,1981年。 

陈树德:“康有为和章太炎最先传入社会学”,《社会科学》04期,1981年。 

陈瑞云、刘俊山:“日本新发现一封康有为致犬养毅书”,《社会科学战线》03期,1981年。 

张书才:“康有为纂《日本变政考》”,《故宫博物院院刊》03期,1980年。 

张家骧:“略论康有为《大同书》的经济思想”,《湖北财经学院学报》03期,1980年。 

吕万和、吕景琳:“关于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历史教学》06期,1980年。 

刘钦斌、王耀伦:“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光绪”,《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80年。 

李耀彬:“有关康有为晚年活动的专著——《康有为家书考释》在香港出版”,《文献》01期,1979年。 

钟山屹:“声讨保皇党的反儒檄文——读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75年。 

蔡尚思:“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学术月刊》09期,1963年。 

赵靖:“康有为的经济思想”,《经济研究》05期,1962年。 

孙长江:“试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走向唯心主义的道路”,《教学与研究》03期,1961年。 

 “苏联出版《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康有为》”,《读书》03期,1960年。 

徐光仁:“评罗孟韦先生“读‘人民民主专政’ 对于康有为的评价””,《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02期,1959年。 

杨宪邦:“康有为的最重要的著作”,《读书月报》12期,1957年。 

湯志鈞:“关于康有为的“大同書””,《文史哲》01期,1957年。 

李澤厚:“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01期,1957年。 

李泽厚:“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文史哲》05期,1956年。 

赵捷民:“宋著“康有为”的一些问题”,《文史哲》05期,1956年。 

李泽厚:“论康有为的“大同书””,《文史哲》02期,1955年。 

胡思庸:“关于康有为‘通三统’‘张三世’的浅释——答西安余培英、长沙史政同志问”,《新史学通讯》06期,1954年。 

钱穆:“康有为学术述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期,1936年。 

图书: 

康有为著,杨佩昌整理:《康有为:大同书》,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 

夏晓虹编:《追忆康有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康有为著,书林主编:《康有为文集》,线装书局,2009年。 

洪镒昌著:《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 

白锐著:《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编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三联书店,2009年。 

高伟浓著:《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学苑出版社,2009年。 

丁亚杰著:《康有为经学述评》,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王丕震著:《王丕震全集.第六十一卷,林则徐康有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马洪林,何康乐编:《康有为文化千言》,花城出版社,2008年。 

张杰龙主编:《康有为手迹》,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朱义禄著:《康有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白立献编:《康有为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刘琅主编:《精读康有为》,鹭江出版社,2007年。 

康有为著、马悦然主编:《康有为瑞典游记》,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 

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亢清泉、孟鸣飞主编、青岛市文物局编著:《康有为青岛遗墨》,青岛出版社,2007年。 

李松晨,陈旭华主编:《传世名家书法.32,康有为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萧公权著美、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立人著,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康有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郑雅文著:《从康有为和严复看晚清思想之嬗变》,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龚郭清著:《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张克宏著:《亡命天南的岁月》,华社研究中心,2006年。 

姚家余主编:《中华政治家百杰传.第二十五卷,奕訢张之洞曾纪泽康有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方志钦、王杰主编:《康有为与近代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汪荣祖著:《康有为论》,中华书局,2006年。 

章炳麟著:《章炳麟驳康有为书》,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6年。 

本社编:《清康有为行书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单昆军著、常汉平指导:《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2006年。 

姜义华、张荣华选注:《康有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卢辅圣主编,本社编:《书法研究.总第一二七期,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吴泽著:《康有为与梁启超》,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5年。 

宋德华著:《近代思想启蒙先锋——康有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杨新主编:《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书法卷,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李叔同于右任》,大象出版社,2005年。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 

吴泽著:《康有为与梁启超》,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 

著康有为、舒芜等选注:《康有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康有为著、程道德整理点校:《康有为牛津剑桥大学遊记手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梁启超著:《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 

吴泽著:《康有为与梁启超》,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 

康有为著、洪治纲主编:《康有为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明德著:《康有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苏人著:《康有为》,民族出版社,2003年。 

宋德华著:《岭南维新思想述论》,中华书局,2002年。 

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选注:《大同梦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康有为书清、骆芃芃编:《康有为墨迹三种》,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 

王明德著:《康有为》,立绪文化事业公司,2002年。 

黄晶著:《康有为传》,京华出版社,2002年。 

康有为书:《康有为精选字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李子文编著:《康有为与《大同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 

戴小京著:《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赵一新著:《康有为书法艺术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郭海军、战瑞清著:《康有为:执毅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康有为书:《康有为自书诗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周松平主编、翁同龢等著清:《中国近代名家名作宝库.6,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康有为著、董士伟编:《康有为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郭正昭等著:《严复·康有为·谭嗣同·吴敬恒》,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郭海军,战瑞清著:《康有为:执毅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汪荣祖著:《康有为》,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王丕震著:《康有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 

童强著:《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 

纪能文,罗思东著:《康有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钟卓安著、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30辑,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康有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1998年。 

马洪林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广东省博物馆等编:《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运动》,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刘善章、刘忠世主编:《康有为研究论集》,青岛出版社,1998年。 

康有為撰清:《日本變政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黄正雨著:《康有为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康有为著、桑咸之、阎润鱼译注:《康有为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 

臧世俊著:《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剑萍著:《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何金彝、马洪林著、张岱年主编:《康有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夏晓虹编:《追忆康有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康有为著、谢遐龄编选:《变法以致升平》,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康有为书、解纪等选辑:《康有为书法精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萧公权著美、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康有为书、朱兴华、魏清河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康有为卷》,广东教育出版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康有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献研究部编:《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义禄著:《康有为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春秋、钟显林主编:《改革家丛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申松欣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研究》,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许殿才编著:《康有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陈显泗主编、王家训等绘:《中华百杰图传,思想精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何一民著:《维新之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康有为著、马自毅选注:《康有为诗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康有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列国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康有为著、张涛光编:《康南海经济科技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董士伟著:《康有为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王尔敏编:《康有为手书真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董士伟著:《康有为评传》,百花洲文艺,1994年。 

马洪林著:《康有为传》,克宁出版社,1994年。 

西羽著:《康有为》,新蕾出版社,1993年。 

西羽著:《康有为》,新蕾出版社,1993年。 

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 

房德邻著:《儒学的危机与嬗变》,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克光著:《革新派巨人康有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汤志钧著:《改良与革命的中国情怀》,香港商务印书馆公司,1990年。 

单演义著,单元庄整理:《康有为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康有为编、楼字烈整理:《春秋董氏学》,中华书局,1990年。 

康有为著、楼字烈整理:《诸天讲》,中华书局,1990年。 

康有为著、钟贤培等编:《康南海教育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陈团初等编:《康有为著作与研究资料索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中华书局,1988年。 

钟贤培主编:《康有为思想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马洪林著:《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黄明同等编著:《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12辑,纪念康有为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戊戌维新运动九十周年专辑》,南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 

马洪林著:《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著:《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康有为著、沈茂骏主编:《康南海政史文选》,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中华书局,1988年。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康有为著、钟贤培等编:《康南海诗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孟子微》,中华书局,1987年。 

康有为撰:《康有为全集.第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康有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戊戌变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马洪林著:《康有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康有为著:《康有为大同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康有为书、申松欣李国俊同编:《康有为先生墨迹》,中州书画社,1985年。 

康有为书、申松欣李国俊编:《康有为先生墨迹.三》,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 

康有为书:《康有为大同书手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朱传誉主编:《康有为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85年。 

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编者,1985年。 

汤志钧著:《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1984年。 

宋青蓝著:《康有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康有为著,陈永正编:《康有为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何双生著:《康有为》,中华书局,1982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沈云龙著:《康有为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 

康同家编:《康有为与戊戍变法》,文海出版社,1973年。 

萧琼章等著:《康有为长兴里讲学记康南海长安演说集萧伯瑶先生遗稿》,文海出版社,1972年。 

沈云龙著:《康有为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 

康有为著、简夷之编注:《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С 苏 齐赫文斯基:《中国变法维新运动和康有为》,三联书店,1962年。 

余承先著:《康有为》,中华书局,1959年。 

周中民编写:《康有为》,中华书局,1959年。 

康有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注:《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康有为著,舒芜等编注:《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李泽厚著:《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宋云彬著:《康有为》,三联书店,1955年。 

宋云彬撰:《康有为》,商务印书馆,1951年。 

吴泽著:《康有为与梁启超》,华夏书店,1948年。 

康有为撰、康有为行书:《康有为手札》,北京市崇文区左安门内龙潭,1917年。 

康有為撰:《康有為文集》,群學社,1915年。 

学位论文: 

颜其新:《康德《永久和平》与康有为《大同书》比较研究》,蔡四桂,2007年,湘潭大学,中国哲学,硕士。 

周丹:《康有为革命观初探》,颜德如,2007年,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 

岳清云:《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张涛光,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 

常真真:《康有为人权思想研究》,隋淑芬,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易旺:《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刘斌,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硕士。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刘小林,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宝成关,2007年,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李似珍,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 

孟家辉:《浅析康有为的平等观》,宝成关,2007年,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 

罗怡明:《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李禹阶,2006年,重庆师范大学,专门史,硕士。 

李强华:《康有为人道主义思想研究》,高瑞泉,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张克威:《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喻大华,2006年,辽宁师范大学,专门史,硕士。 

高齐天:《康有为哲学本体论初探》,邓名瑛,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常汉平,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 

熊雯:《启蒙时期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民权思想比较》,熊沛彪,2006年,湖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高瑞泉,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崔善锋:《康有为的变革思想》,张礼恒,2005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张建华:《康有为与古典书法美学终结》,赵振乾,2005年,河南大学,美术学,硕士。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李育民,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宋丽艳:《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全球化》,魏义霞,2003年,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硕士。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潘畅和,2003年,延边大学,外国哲学,硕士。 

胡珍贵:《论康有为早期文化思想》,汤奇学,2002年,安徽大学,专门史,硕士。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李宏生,2001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吴爱萍著、郑定指导:《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 

李演都著、楼宇烈指导:《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 

马永康著、陈少明指导:《康有为“四书”注解研究》。 

洪镒昌著、周虎林指导:《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研究》。 

臧世俊著、吴泽教授指导:《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 

李剑萍著、孙培青教授指导:《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 

白锐著、刘德厚指导:《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 

林云著、邓名瑛指导:《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 

易旺著、刘斌指导:《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 

程潮著、李宗桂指导:《康有为新学研究》。 

房德邻著、龚书铎教授指导:《康有为与近代儒学》。 

李春馥著、房德鄰指导:《戊戌前后康有为议会思想之研究》。 

会议论文: 

彭玉康,《康有为后期教育思想述评》,“《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年。 

王先明,《“参采中西创新知”——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文化特征》,“XXX”,XXX,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2007年。 

白中琫,《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角色与定位》,“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近代中国(第十六辑),2006年。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2005年。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2004年。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竹内弘行,《儒学与文明对话——浅谈康有为《大同书》和现实性问题》,“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2004年。 

干春松,《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2004年。 

李朝津,《世界史和民族史的交汇——康有为早期史学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湖北武汉,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01年。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 

柳蕴琪,《略论康有为的《大同书》》,“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近代中国(第四辑),1994年。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湖北武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1981年。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