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源在线

寒松堂全集(可检索版),pdf

(清)魏象枢

寒松堂全集--(清)魏象枢撰.pdf

 

《寒松堂全集》介绍

寒松堂全集,清魏象枢 撰。魏象枢。生于明万暦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七八年),山西蔚州(今灵丘)人, 字环极,号庸斋。明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年)举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进士,选庶吉士, 四年授给事中。顺治十六年,内院大学士宁完我劾陈名夏,辞连象枢,被拘禁,寻経部议降调。不久,魏象枢以母年老, 请乞终飬,获准回籍。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卽玄烨皇帝亲政四年之后,大学士冯溥疏荐魏象枢,被启用为御使,擢认顺天府尹,互不侍郎,左都御使,加刑部尚书卫。康熙二十三年,年老奏事于干清门摔倒,随乞休获准。康熙皇帝在他回家前,特于宫中接见他三次,并授予手书寒松堂三字扁额。 

魏象枢死后,他的儿子将他的奏疏,诗文编成一书,以康熙皇帝题书的扁额寒松堂三字为名,是为寒松堂集。康熙四十七年(一七O八年)熊赐履为之做序,但康熙刻本,曾板烬于火,通见的为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刊本。魏象枢的后人魏煜,曾言及嘉庆刊本的縁由。 

魏煜说,乾隆皇帝曾敕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致使诸当道者购求寒松堂集甚伙,所藏殆罄。<三>嘉庆皇帝加恩贤良后裔,魏煜被赏为举人,钦取教习。魏煜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年)再次刊印寒松堂集,得到了许多官吏的资助,大学士董诰等人为之作序,校刊领衔的有当时名士阮元、张问陶、卢坤等七十七人之多。北京图书馆古籍分绾藏有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刻本寒松堂全集,舆嘉庆刊本相比较,可知嘉庆本是以康熙版印制的。 

一九一三年刊印的畿辅丛书,将寒松堂集收入该书的集部。畿辅本寒松堂集卷一至卷四,收入魏象枢的奏疏,校改了嘉庆本错讹的个别字。畿辅本将诗三卷置于文集之后,所收诗文比嘉庆本要少。卷五文集,缺观心约集序等文六篇,卷六,缺上胡少保绾师书等文十二篇,卷七,缺文二十三篇。诗集一,缺补天石等五十首;诗集二,缺寄谢冯秋水为余订积顺堂诗集用前韵等十六首,诗集三,缺入都访孙退谷王敬哉两先生等三十一首。畿辅丛书本,实为诗文的简本。 

                                                  

    魏象枢,被称为「廉直謇謇,能规切用事大臣,尤言人所难言」。<四>他的寒松堂集所收的奏疏、诗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顺治、康熙之际的历史面貌,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政事、政制、赋役、吏治、士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时年三十一岁的魏象枢,作为授任不久的刑科给事中,就敢于参劾巡抚大吏。他指摘安徽巡抚王懩「本庸流,谬承重任,负债万余,取偿地方。内外诸臣,共闻共知,岂可以圣朝培植之疆土,供不肖者偿债之需耶.」揭露王懩以东流县知县用「助饷之名,以通暮夜之贿」,献银三千两,而包庇其城陷之罪。<五>王懩因而罢职,象枢声名大噪。    

    在清初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民族歧视与高坚政策下,魏象枢善于利用其维护皇权统治的心理,尽可能提出有利于汉民的谏议。满族统治者以满、汉杂处不便为由,强令京师汉族商民全徙至南城居住。魏象枢诉说,南城「地狭人稠。今且以五城之民居之,赁买者苦于无房,拆盖者苦于无地。嗟此穷民,一廛莫必,将寄妻孥于何处乎于何处乎。他恳请清廷,尽察前三门外官地官房,可为民居者,许令量地输银,给以印照,俾作永业」。魏象枢还针对任意抬高房价.高腾数倍,势必至罄家所有,不足以卜数椽之栖,则迁者更多一苦矣」。要求地方官吏二概平一价」。<六> 

    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魏象枢以维护皇帝旨意为名,不得「变更上传,轻重纶音」,要求真正贯彻「如遇投充之人犯罪,与属民一体从公究治」的原则,反对「视朝廷选授之官,反轻于各旗新投之人」的现象。<七> 

清初,曾出现地方官吏不向朝廷题奏,恣意擅行「杀人、剐人」的混乱现象。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魏象枢在他的擅杀屡有明禁等事疏内,揭露山东省平阴县知县未向朝廷奏报,竟于「县衙,剐死兼杀死生员牛射斗等、民高栋等数人」。他说:「事犯极刑,自有国律。剐杀之权,不在县官。况擅杀之奉严禁,已非一日。伏祈敕下该抚按严究」。清廷为此,发出「着该督抚按,确察严究」之旨。<八>显然,查究地方官吏擅行杀人、剐人,不只是维护封建皇权,而且有利于保护一般庶民的生命安全。      

满族贵族、八旗兵丁居于京畿地区较多,肆虐不法,颇为严重。直隶地方,巡抚、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及「驻防章京等官,非不星罗棋布」,但「巡抚既不管兵,总兵不听约束,漠且军、汉人无约束驻防章京」,及庄头、拨什库人之例,致使「辇毂之下,如皇庄乐亭等处,马贼成羣,肆行无忌,大为地方百姓之害」。魏象枢说,经他的衙门,送刑部盗贼二起,俱有旗下人在内」。为此,他于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题请皇帝「特简才品优长,不狥情面,不扰百姓,满、漠兼通」的满洲重臣,担任直隶总督,以便「总 

辖各总兵及各城驻防章京、道府、州县、卫所等官,并各庄屯地方等处,俱听约束。其实,意在「以满治满」,管束不法旗兵、旗民,庶几使京畿地区「百姓颇以保全」。<九> 

    魏象枢的圣德勤修日懋等事疏,是关系清朝中枢政制的重要章奏。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福临皇帝亲政,独揽朝纲。魏象枢认为,「皇上批决章奏,辅臣得侍御前,大政尚有面议」。他谏议,皇帝「亲临便殿,或驾御午门,卽召满、漠辅臣二员,讲说帝王用人行政之本,人心道心之微,以弼盛德。仍择满、汉词臣,文学雅重六员或八员,以备显问,并注起居」。<一 O>魏象枢之议,正符合福临加强皇权,削弱满族宗室贵族权力的需要,又便于汉族士大夫对皇帝施以思想、政治的影响,表现了他是一位很富于政治洞察力的官吏。顺洽十年(一六五三年),福临皇帝命大学士、学士于太和门入值,以备咨询。十七年(一六六〇年),进而在景运门内设值房,由翰林官值宿,以便「朕不时召见顾问」。<一一>康熙皇帝于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特选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南书房,代拟谕旨,显赫一时。可见,魏象枢此议,实为清代中枢政制发展的一个契机。 

    魏象枢很注重京师六部舆地方督抚的制约关系,以加强朝廷对政事的了解与掌握,以及对大吏的考核。他说,「励精图治,贵揽其大纲,养兵救民,宜责之大吏」。「臣所谓大吏者,在内则六部之卿贰,在外则各省之督抚是也。臣所谓大纲者,内之卿贰可以察督抚,外之督抚可以察有司是也。夫兵民大政,无一不由六部题覆,故督抚行事有丛弊之处,六部知之必多、察之亦最易。何也?每事各有副书可据,每事各有底案可稽,其易察一也。吏部分省而设官,原以责贤否;别部分司而治事,原以专考成,其易察二也。部臣尝有领兵、抽税,出差于各省,久驻于地方者,如兵马虚实,百姓苦乐,亲眼见过,其易察三也。」魏象枢请顺治皇帝责成六部.令其详察各督抚奏牍、荐章、谘揭文册,内有不公不法,大弊大害, 

推诿偏狥,延缓胡涂者,卽许具疏参奏,酌量处分」。<一二> 

    魏象枢还请顺治皇帝.仿唐太宗以都督、刺史姓名疏于御屏故事,将蹒、汉大小九卿、科道官,每员制一大签;督抚等官,每员制一大签,各疏其名,各制一筒,时随皇上左右。如某臣担大事,某臣发正言,卽于签上御笔记一功字;某臣有充位望缺等情,某臣有富贵恩怨等情,卽于签上御笔记一过字」,以此加强对大吏的考查。皇帝接见大臣,要询及他们的「贪廉功过」,如发现「有一言代饰,一语中伤」.「而异日之赏罚黜陟」,则「有把柄」。<一三> 

    对于中下层官吏的考核舆荐举,魏象枢提出要从户口、钱粮、驿站、词讼、学校、城池、衙蠹、土豪、行价、馈送、积谷、保甲十二项进行具体申报。如词讼审理,要报明「当堂剖断,印发审单。有罪定罪,无罪免科。任内并无受贿、受嘱,令亲友住居境内,暗送人情,颠倒是非等弊」。馈送项,要报明「任内不受馈送,亦不舆上司馈送,并无派取民间皮张土物,缴回原价,谗媚上司等弊」。武职人员,也有月粮、功次、军器、马匹、训练、约束、占役、受词、行价、馈送等十二项考查内容。如占役项,要报明「所部兵丁若干名,俱系实充营伍,并无坐名食粮,倩人充数等弊」。行价则报明.所带家口若干,取用民间货物、柴米等件,实系见价发买,并无掯勒亏短等弊」。<一四> 

    魏象枢在疏议中,反复强调考核官吏,应首重廉洁。他认为推荐道府等官,应报明该官,是否「概绝馈献,严禁参谒及解报钱粮勒索火耗、滴珠、扣批不发等弊,征收钱粮有无「暗侵私派」.「及纵收耗羡等弊」。<一五>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魏象枢在他的盛世贵举旌廉之典等事疏内,批评当年考核京师官吏.「皇上留用之旨,止取才能劳迹,而概未及操守」之疵。他列举周官六计: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都冠以廉,而与清朝考核官吏以「操守为先」相符。如「止取才能劳迹」,势必使督抚等封疆大吏对所属地方官吏的考核,竟向以「操守似非首重」,只「以才力不及等项为去留」,而导至「国法愈弛矣。魏象枢请求康熙皇帝今后京师、地方的满、汉大小官吏,总以操守清廉为上等」,并望能旌奖廉 

吏,以明「本朝之好尚」。他请求朝廷重视大吏的表率作用。在他看来.「督抚廉则吏治清,民生遂,而天下安。督抚不廉则吏治不清,民生不遂,而天下不安」。「若不将督抚之大贪极恶,以重法处一二,虽有降级革职,犹能安享富贵。人将谓廉之不足为重,而不廉者之赃至十万,亦可一赦而免也」。< 一六>应该说,魏象枢的谏议,实际上为康熙皇帝所接受。    .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十月,魏象枢遵照皇帝的用人要「以操守清正为本」,反对「迩来吏治不清,贪以为能,廉以为拙」之风,向皇帝荐举素有清廉之名者十人,多被任用。<一七>康熙朝循吏较多,有云:康熙皇帝「舆民休息,拔擢廉吏,如于成龙、彭鹏、陈殡、郭琇、赵申乔、陈鹏年等,皆由县令洊历部院封疆,治理蒸蒸,于斯为盛。<一八>显然,魏象枢对此不无微薄贡献。 

    为整顿吏治风气,作为左都御吏的魏象枢还于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向清廷呈送申明宪纲恭请严饬以清致治本源事疏。他在疏中写道;「国家之根本在百姓,百姓之安危在督抚。故督抚廉则物阜民安,督抚贪则民穷财尽。」为此,魏象枢提出,各府州县官不许行谒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或擅离地方「赴省拜寿,夤缘通贿。」他着重指出,要严格规定总督、巡抚等人吏,不得接受「陋规。「纵容属官科敛」,不得受考试生童「馈献」.纵容贿卖生童溢额气,不许揑报兵械、军器价值,掯勒米粮、物料,「不许徇庇有司卫所等官,任意洒派气「不许差内使人等,借访事为名」,骚扰地方,不得利用游客、星卜及优伶人等.「作兴抽丰」;「不许自开便门,令所属官役人等,出入传事」,侵犯道府州县职权;不许强制新任官员接印,致使旧吏亏欠无着.「愈久愈淆」。康熙皇帝看见魏象枢的这一疏议,曾朱批「这所奏事情,切中时弊」<一九>     

    科举考试舞弊.傈封建王朝的痼疾之一。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发生顺天、江南科场大案,同考官、主考官被处死多人。一时人心大震,科场弊端为之廓清者数十年。<二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弊时有发生。魏象枢担任过考官,也参与监试等事,对其中各种弊端有比较具体的了解。他特于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提出科场弊窦多端等事疏,概括当时八种舞弊方式:场外卖题,主考、同考参同揣摩,携卷入房,暗通关节;取中私人,不呈佳卷;将不应圈点者密圈密点,溷呈主考;带入主文相公,换卷埋卷,误人功名;不批落卷。魏象枢针对上述弊端,要求增设满、汉内帘监试御史等防范措施,寻经部议覆准,载入科场则例.<二一>这类资料,有助于人们对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 

     

    钱粮的稽核舆管理,为封建王朝的一大政事。清初的战事频繁,使其显得更加重要。魏象枢的疏议,涉及钱粮事务的颇多。     

    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清廷发现江南苏州府等处,侵欺钱粮五十余万两之多,竟达五年之气而「布政司报部文册,累年俱报未完。征者全征,报者虚报。外欺抚按,内欺部臣之弊,莫此为大.且匿银已经五载,不闻有发觉解官之人,欠布已累万千,不闻有考奏未完之疏,则前日稽察之不周,概可见矣」<二二>清初钱粮管理竟至如此。 

    魏象枢多次疏议,健全钱粮稽桉制度。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他在请定藩司会计表报之法等事疏中,要求改变户部与各省布政使对钱粮缺乏相互稽核的状况。「请自八年为始,各省布政司官于每岁终,会计通省应征钱粮若干,应解、起运、存留、支发、蠲免、拖欠若干,分别款项造册,呈送该督抚查核」,经抚臣奏报皇帝,咨送在京各该衙门,「互相查考.有弊卽纠,既可以杜藩臣之欺隐,又可以核部臣之参差,实大有裨于钱粮者」。<二三>魏象枢还建议:颁发格眼文簿,按月开填征完、起解钱粮数目。岁终,该州县赴府,该府赴布政司查比,仍将查比过钱粮分数,另填一格,具由呈部查考,以防贪官私征欺隐等弊」。<二四> 

    当时.「有司派征钱粮,皆假吏胥、里书之手。奉官自通算法者,百无一二。其贤者,立身清洁,或因蒙蔽而不能知,其不肖者,猫鼠分肥,通向渔猎。谁肯逐两、逐钱明白兑算」。有城工钱银两万有余,仅解银六千,征银一万八千,解银七千。上解之数只占实征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侵吞过半或三分之二的现象并非罕见。为此,魏象枢谏议,命各该督抚布按,速檄各州县照依本年赤历易知单,备造格眼清册,明注某户、某人共该某项粮银若干」,蠲免、实征数,并说明何人清算、书写,经负责官吏查对,呈送督抚布按,细加复核二倘有数目多寡,那移错乱,及改册征收,自立红簿等弊者,立行纠参,以违旨论罪,庶小民不为贪吏所欺」。<二五>清廷征收粮赋手续,实际上釆纳魏象枢的建议。 

   魏象枢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唯恐「百姓困苦,不务耕耘,煽惑勾通,揭竿走险」,于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十二月,向玄烨皇帝呈奏农事根本所关民食军需并重等事疏,望皇帝「轸恤」农家疾苦。他说,如地方「少一荷锄负耒之人,卽国家少一纳粮供税之人矣」。现今「万方之供无穷,公家尚有匮乏之虑;终岁之入有限,农家岂是不涸之仓。下官取之,上官又取之;前官取之,后官又取之。官日富、民日贫;官有权,民无告耳。层层剥削,公私交困,此又民穷财尽之大G也」。从这种恤民思想出发,魏象枢请求康熙皇帝严禁各项「私派,及征收钱粮每一两加火耗二三钱至四五钱」等现象。要以「政简刑轻,务农重谷,为循良第一事.如遇大计注册,并二年举劾,亦以此为上上考」<二六>他还提请朝廷要慎选管理一省钱粮的布政使,在军需浩繁之时.「非得冰心铁面,敏练精详之藩司,万万不可」,要改变「近日多以本省之藩司升本省巡抚」的状况,以防狗情遮盖。<二七>这类疏议为研究清代行政管理与财赋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寒松堂全集内的书简与信牍,确是反映了魏象枢不愧于「廉直謇謇」之评。<二八>魏象枢恪守清廷有关京官不得交接地方官吏的律令。他在给他的门生张开有的信裹说,「不佞矢不受及门一钱,不通外官一字」<二九>在给新任陕西学道王功成(字允大》的信写道;「但思秦地去敝乡不甚相远,恐习知门下舆不佞有旧,招摇骗诈之徒坏我名节。虽门下得知不佞从无竿牍之事,亦不得不严防而密察也。至于片纸只字,彼此两绝。若门下有起居于不佞者,亦投之干水火,不敢开。<三〇>在得知门生孙寿周出任四川学道之讯,象枢高兴得「喜而自慰者三」,同时就表示.「自今以后.与门下断绝书函.以俟三年而复常也」<三一>他家居时.「一刺不敢入都」。<三二>同年魏裔介任吏部尚书,也使象枢高兴「加一餐」,并主动表示.「此后瓜李多嫌,再不敢一字候起居,亦不敢再劳一字问山中矣」<三三>他自述,「归里八年,长安诸君子不无风晨月夕之思,终未敢尺牍为候」。<三四> 魏象枢在京师生活比较注意俭节.「不随公分,不请客赴席」。他除正俸禄米收入之外,还得由他的妻兄每年资助银百两,加上家里地租、房租收入.以及从家里捎来的粮食、土产,方可维持官吏的中等生活。<三五>对于门生、弟子的奉敬,魏象枢大多退回的事例,屡见于他的书信。他给易子然的信中说,「清俸仅足以自赡,分以惠我,何忍受之,且弟子之报师长,以立身行道为尚,仪节非所尚也」。他还回礼银,只收「葛布」。【三六】张开有的礼银也被退回,勉留绌布「四疋」。<三七>至于一般官场礼品,概予退回。<三八> 

值得人们注意的,魏象枢与他的座师太傅、大学士范文程的清白如水之谊。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范文程充会试主考官,魏象枢成进士。象枢称,他只是随同榜进士谢恩毕,「踵门投一刺,而吾师未识」他的「面貌、姓名、籍贯也。当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始得见吾师颜色,而吾师仍未识」他的面貌、姓名、籍贯。魏象枢成为范文程的属吏,也只是「朔望循例作阁揖,外无私谒。每元旦开印后,乃吾师诞日,持刺拜贺,阍者例辞不受帖」,直至他被授为给事中、光禄寺丞,「前后凡十四年概如此」。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魏象枢因陈名夏案受牵连,颇得范文程的解脱。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象枢以母年老乞休,范文程也致仕在家,/两无嫌疑」,他「力疾一谒」,方被延入范宅。十余年师生之谊,「今日纔见一面」。范文程从「未受象枢一瓶酒」,象枢也未受文程一杯茶」。至此,范文程方表示.「吃我一饭去」。<三九>从范文程与魏象枢的清白如水之谊,可以了解清初吏治士风的某些侧面。 

 

 

    魏象枢尚理学,他说.「每日所言所行,尽合于理。理顺则心安,心安则可以对天,可以对人」。「人之所爱者亦有三等。爱人才者上也,爱百姓者次也,爱文章又其次也。要以爱名节为切实本领」。他认为,「读书不达世务,真是腐儒;读书不体圣言,真是呆汉」。<四〇>魏象枢的庸言、愿学堂讲章以及致知格物解、与孙奇逢等人的书信,反映了他的理学见解,也有助于探讨清初理学思想的发展。 

    寒松堂全集所收的魏象枢纪年诗,从明末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李自成义军攻陷宁武阙的甲申闯贼陷宁武关周总兵战死,到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十月二十日焚黄祭告先祠共三卷,除酬应之作外,多舆政事相关,可收以诗补史之效。  

 

    为了便于复制点校,我釆用嘉庆本为底本,对照康熙本及畿辅丛书本做了校改。由于我的知识很有限,蒙魏连科同志审读,使我避免许多常识性错误。中华书局编辑部的凌金兰,骈宇骞两同志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并得到书局领导的关怀,方得以出版与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致以衷心地感谢。至于点校的错讹之处肯定还有许多,尚希读者指正。 

                                    陈金陵  一九八八年三月 

(资料来源:转自《寒松堂全集》,中华书局,1991年,前言。)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