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源在线

清代通史——目录

萧一山

 

萧一山《清代通史》 

 

卷上目录 

 

  梁启超 

清代通史叙  朱希祖 

  蒋百里 

  今西龙 

清代通史序  李大钊 

  杨栋林 

  李泰棻 

清代通史序  蒋梦麟 

 

   

   

 

第一篇  后金汗国之成立与发展 

 

第一章  努尔哈赤之勃兴 

  努尔哈赤之先世及其事略 

()建州部族之由来 

()清朝之先世 

()二祖之死  

()努尔哈赤之幼年事略 

()当时辽东之形势 

  复仇之役  

()图伦之役 

()鄂勒珲之役与尼堪外兰之死 

 

第二章  诸部之征服 

  建州五部之征服  

()萨尔浒及兆嘉城 

()栋鄂部 

()太兰冈之役  

()哲陈诸部与巴尔达 

()苏完诸部之归附 

  九部联军之败  

()叶赫之要求 

()联军之战败 

()长白山部之灭亡与扈伦四部之乞盟 

  扈伦四部之灭亡  

()哈达 

()辉发 

()乌拉 

()叶赫六  东海诸部之降附  

()瓦尔喀 

()库尔哈 

()窝集诸部 

()征服东海之政策 

()东海诸部之生活状况 

  黑龙江部之勘定  

()黑龙江一带之种族 

()索伦之役 

()博木博果尔之擒获 

()通古斯人之概况 

 

第三章  金初建国与文化述略 

  努尔哈赤之建国  

()称汗以前之形势 

()努尔哈赤之称汗与历年对明关系  

()即位之训言 

  满洲之名称考略  

()后金国号考 

()金号涂改之原因 

()满洲之意义 

  强盛后之兵政  

()牛录之分编 

()八旗之制度 

()努尔哈赤之兵法 

十一  政治之组织与法制  

()法制之始立 

()内部之组织 

()私刑之严禁与讼狱之详慎 

十二  文字之创制  

()满文之创制 

()达海之修正 

()满文字头之说略 

十三  宗教及风俗述要  

()堂子之祭祀 

()喇嘛教之始来 

()宁古塔一带之礼俗  

()满洲风土杂述 

 

第四章  金明之关系与战争上(天命时代

十四  金明战争之原因与抚清之役  

()攻明之原因 

()七大恨之誓师 

()抚顺清河之役 

十五  明师之败覆  

()四路之出师 

()萨尔浒之战 

()北路之败绩  

()南路之败降 

()战役之结果 

十六  开原铁岭之役  

()开铁之攻陷 

()史家之议论 

十七  辽沈之役  

()熊廷弼之经略辽东 

()沈阳之克陷 

()辽阳之攻拔 

十八  广宁之役  

()三方布置策与经抚不和问题 

()广宁之降 

()辽宁失败之原因 

十九  宁远之役  

()王在晋之筹边 

()孙、袁之布置与宁远之守备 

()宁远之败 

二十  努尔哈赤之死  

()努尔哈赤之忿死与当时之情形 

()皇太极之即位 

 

第五章  金明之关系与战争下(天聪时代

二十一  金明和议之不成  

()袁崇焕之和议政策 

()文书之往还 

()和议之相左 

二十二  皇太极之侵略与袁崇焕之罢诛  

()宁锦大捷 

()崇焕之起复 

()毛文龙之被杀  

()金军之初次入塞 

()皇太极之反间计 

附言 

二十三  内犯之役  

()畿辅之战守与皇太极之谋和 

()永平之败遁 

二十四  大凌河之役与明末疆事之败坏  

()红夷炮之铸成 

()长山之战 

()大凌河之降  

()明末疆事败坏之原因 

二十五  汉人之归降与沿海之征服  

()吴桥之哗变 

()孔耿之降金 

()旅顺之役与新式军器之输入 

()皇太极之优待降人 

 

第六章  金与朝鲜之关系 

二十六  第一次之战役  

()努尔哈赤时与朝鲜之关系 

()战役之原因 

()战役之经过 

()和议之成 

二十七  互市之交涉  

()中江之开市 

()会宁开市之不成 

二十八  天聪间与朝鲜之交涉  

()放还逃人之交涉上 

()放还逃人之交涉下 

()越境采参之问题 

()岁币之增减 

 

第七章  内蒙古之兼并 

二十九  蒙古之大势  

()名称及区分 

()蒙古与明金之关系 

()内蒙诸部之起源 

三十诸部之降附  

()科尔沁 

()喀尔喀 

()札噜特 

三十一察哈尔之灭亡  

()林丹汗与努尔哈赤 

()察哈尔之形势与喀喇沁会盟  

()林丹汗之败亡 

()额哲之降 

 

第二篇  明清之兴替与满洲典制述要 

 

第八章  大清帝国之成立 

三十二  天聪以前之政治  

()内部之统一 

()对外之发展 

三十三  皇太极之称帝  

()称帝之原因及事实 

()大清之意义 

三十四  朝鲜之征服  

()开衅之因缘 

()主和之论与清国通牒 

()南汉山城之围 

()问罪与求成 

()斥和之论与江华岛之克 

()李倧之出降 

()二次战役之结果 

[]大清皇帝功德碑 

 

第九章  明清之防战与太宗之死 

三十五  腹地之深入  

()二次入犯与牵制之师 

()三次入犯与卢象昇之战死  

()山东之下与关外之侵扰 

三十六  松山及锦州之降  

()清将之更番出戍 

()锦州之围 

()松山之败  

()洪承畴之降 

三十七  议和与入塞  

()清人乞和之诚意 

()和议之终败 

()最后之入塞 

三十八  皇太极之殂落  

()继统问题 

()皇太极之性格 

()皇太极之事业 

 

第十章  入关前之政典与社会 

三十九  军制与军令  

()八旗大臣之分设 

()兵营之定名及出征军制 

()蒙汉八旗之增设 

()军律颁布 

四十  政治上之建设  

()官制之始定 

()文馆之设立与内三院之更定 

()法律观念之增进与定守官考察例 

()考试之制度 

()刑赏之制与徭役 

四十一  文学与教育  

()史书之编译 

()开国期之史料 

()教育之概况  

()旧俗之保存 

四十二  社会一般之现象  

()人民生计之概况 

()财政经济之一斑 

()社会之习尚 

()汉人之地位 

 

第十一章  明国之覆亡   

四十三  明中叶以后之政局 

()政权之推移 

()中叶以后之政略 

()明末边防概说[附录

四十四  流寇之猖獗 

()流寇之起源 

()群盗之纷起 

()荥阳之会与剿抚方略 

四十五  李自成、张献忠之僭窃 

()渐不可制之李自成 

()复叛后之张献忠 

()李自成之经制 

()关中之图据 

()顺国之僭号 

四十六  李自成之陷据京师 

()北京之陷与由检殉国 

()李自成之盘据京师与吴三桂 

()明亡之史论 

 

第十二章  清人之入据中原 

四十七  清人之入关  

()福临之即位 

()三桂之请援 

()入关之役 

四十八  北京之迁都  

()多尔衮之入京 

()福临之入京 

()入关后之大政方略 

()对于南京政府之承认 

四十九  流寇之剿灭  

()河北之大定与李自成之败逃 

()自成之窜死附言  

()张献忠之屠戮 

()川陕之平定 

 

第十三章  福唐诸王之偏安 

五十  南都事略  

()福王之立 

()江北四镇 

()南政府之使节  

()多尔衮与史可法 

()江北之防御与清军之南下  

()南都之朝政 

()左良玉之东犯 

()扬州之陷落  

()南都之灭亡 

()杭州之降附 

五十一  民兵之起灭  

()下薙发之令 

()民兵之四起 

()松嘉诸郡之平定  

()江阴之攻守 

()绩徽之诈陷 

五十二  鲁王监国 

()鲁王之立与浙闽之冲突 

()浙江之平定 

()航海以后之鲁王 

()舟山之攻据 

五十三  闽中纪事 

()唐王之立与黄道周之败死 

()湘赣之归附 

()聿键之厄运 

()闽中之平定 

()赣州之攻守 

五十四  江西兵事述略 

()益王之始末 

()揭重熙傅鼎铨事略 

 

第十四章  桂王之偏安与郑氏之伟业 

五十五  桂王之播迁  

()广东之略定 

()广西之攻守 

()湖南之平定 

五十六  金李反正之影响  

()赣粤诸省之反正 

()肇庆之朝政 

()南昌之困守  

()金李之败亡与湖南复定 

()两广之定及瞿式耜之死  

()山陕川之征与桂王穷蹙 

五十七  桂王势力之复振  

()孙可望与桂王 

()桂林之破与保宁之战 

()湘粤之征与孙李交恶 

()桂王之入滇与孙可望之降 

五十八  明祀之悲绝  

()云贵之略定 

()入缅后之桂王 

()桂王之末路 

五十九  郑成功之光复事业  

()成功之忠义与入据厦门 

()闽浙之役 

()成功之经略与江宁之役 

()清廷对于沿海之政策 

()张煌言之被执 

 

第三篇  一统期之政略与三藩之乱 

 

第十五章  顺治时代之政况 

六十  多尔衮之摄政  

()多尔衮之崇封与权势 

()多尔衮之死与追削 

()多尔衮之昭雪 

六十一  福临亲政后之建施 

()福临之大婚礼 

()关于政治之建革 

()满汉之畛域及防渐之术 

()十三衙门之设立与内监之制裁 

()丁酉科场案 

()废后之争与董妃之册立 

()福临之崩与为僧之传说 

六十二  开国之勋臣 

()概说 

()宗室之功绩(

()宗室之功绩(

()宗室王公表 

()佐辅之大臣 

()谏垣之臣 

 

第十六章  康熙之初政 

六十三  康熙初年之事功  

()康熙以前少治乱大势 

()四大臣之辅政 

()十三衙门之罢除与哭庙之狱 

()江南奏销案 

()清国之一统 

六十四  辅政大臣之专横  

()鳌拜之专横 

()圈换土地之议 

()玄烨亲政与苏克萨哈之冤死 

()鳌拜之得罪 

六十五  房地圈占之纷扰  

()圈地之缘起 

()房地之处置 

()圈占之罢除 

六十六  乱事之奠定  

()川东之平定 

()云贵土司之叛乱 

()粤闽之戡乱 

 

第十七章  三藩之乱 

六十七  三藩之乱原  

()三藩之建始及其势力 

()尚耿之横虐与撤藩之议  

()吴三桂之发难 

六十八  三桂变起后之两方攻守大势  

()清廷之布置 

()六省之失陷 

()陕甘之骚动及王辅臣之降 

()长沙吉安之攻守 

六十九  耿尚两藩之叛服及孙延龄  

()耿精忠之叛服 

()尚之信之叛降 

()孙延龄与孔四贞 

()广西之战局与傅宏烈 

七十  三藩之末路  

()三桂之称帝及其暴崩 

()三桂死后之形势 

()勒尔锦等之得罪 

()三路之入滇 

()耿尚之结局 

七十一  藩镇之废除与战役之评论 

()藩镇之全废 

()关于三藩乱役之批评 

 

第十八章  台湾之收服 

七十二  郑氏占领前之台湾  

()台湾之史略及名称 

()荷兰人之经营 

七十三  郑氏之占领台湾  

()成功与荷兰之战 

()郑氏之经营 

()福建之征略  

()清廷招抚之议 

七十四  台湾之降附及善后  

()郑氏之内乱及出降 

()台湾之善后 

七十五  朱一贵之反清  

()朱一贵之起事 

()征台之议与朱党内讧 

()台湾之平定 

 

第四篇  清初中国社会之组织 

 

第十九章  政治社会之组织一 

七十六  中央政府之组织  

()政权之所在及中央官制述略 

()行政中枢之组织  

()佐理部之职官 

()帝室之官属 

七十七  地方制度一  行省  

()地方行政之区分 

()省道府县之隶属关系 

()省之官制 

()道府州县之官制 

七十八  地方制度二  顺天府东三省及新疆  

()顺天府 

()盛京 

()吉林黑龙江 

()新疆 

七十九  地方制度三  藩部及土司  

()内外蒙古之区划 

()内外蒙古之组织 

()青海之组织 

()西藏之组织 

()土司之官制 

 

第二十章  政治社会之组织二 

八十  兵事之组织  

()兵制总说 

()京内兵营之制 

()驻防之兵制  

()绿旗兵制 

()军政与兵器 

八十一  爵禄与品阶之制  

()职爵之制 

()品阶之差次 

()禄俸之给与  

()兵饷之制 

八十二  刑制与考察 

()刑法之大略 

()审决之经制 

()狱具与减赦之例 

()京察与大计 

八十三科举之制 

()科举之途径 

()试文之程式 

()进举之授官 

八十四  学校教育之制度 

()乡党小学 

()太学 

()官塾之学 

()书院及义学 

 

第二十一章  政治以外之社会组织 

八十五  宗族制度  

()宗法社会之蜕变 

()族产宗祠之设置 

()宗族自治之实例 

()族制发生之流弊 

八十六  乡治与保甲  

()乡村自治之由来 

()保甲制度之沿革 

()保甲之任务及人选 

()乡村之组织及其成效 

八十七城市组织  

()都城之建置 

()省县城之建置 

()城市之组织 

八十八其他社会集团  

()职业区分之集团 

()劳动者之组织 

()地域区分之集团 

()阶级区分之集团 

 

第五篇  中外之交通与会约 

 

第二十二章  中西国际之由来 

八十九  欧亚交通之起源 

()印度航路之发现 

()葡萄牙之始通中国与澳门互市之起源 

九十  西班牙人之东来 

()西班牙之占据菲律宾与林凤之战 

()西班牙之始通中国与墨洋间接之输入 

九十一  荷英两国人之继起 

()荷兰之经略南洋 

()荷兰与清廷之交涉 

()英人之东渡 

()中英交涉之起源 

 

第二十三章  西洋文明之东渐 

九十二  基督教之传来  

()明以前之耶教概况 

()利玛窦之布教事业 

()玛窦之死与天主教之禁令 

九十三  科学思想之输入  

()炮铳之铸造 

()天文历象学之利用 

()杨光先之排斥基督教义 

()南怀仁之任事与地图之绘测 

()基督教士之著述 

()西学输入与我国学术之关系 

九十四  传教事业之失败  

()传教之方法与中国人之思想 

()教士之分派与教皇之密令 

(三)传教方法之变更与清廷之禁止 

九十五  中国文化之西被  

()中国思想之传人欧洲 

()天道思想与自然神教  

()中国思想与启明运动 

()艺术园林所受中国之影响  

()欧洲孔子与歌德之中国文化观 

()中国文化在欧洲之低落 

 

第二十四章  明清间对外之关系 

九十六  明清与日本之关系  

()清与日本之间接关系 

()崔芝之乞援 

()郑芝龙之乞援 

()郑成功之通好 

()朱之瑜与日本文化 

九十七  明桂王与罗马教皇之关系  

()太后之致谕教皇 

()教皇之复音 

 

第二十五章  中俄之交涉 

九十八  俄人东侵史略  

()西伯利亚及雅克萨之经营 

()中俄之冲突 

()中俄通使之起源与俄人之盘据黑龙江 

九十九  中俄之战争  

()雅克萨之攻克 

()雅克萨之二次攻围 

一百  尼布楚之和议  

()议和之原因 

()使节之莅集 

()会议之情形  

()条约之内容 

一百一  恰克图之会约  

()尼布楚条约后之中俄状况 

()恰克图条约之订立  

()订约后之商务及外交状况 

 

第六篇  康雍时代之武功及政教 

 

第二十六章  康熙之政要 

一百二  学术之提倡  

()文学之奖励 

()遗书之购求与理学之表章 

()玄烨之好学与士子之训饬 

()书籍之编纂 

()算学及地理之进步 

一百三  治河之策略与巡幸  

()淮黄之泛滥与当时河工之大势 

()玄烨之六次南巡与治河方略 

()五台边徼之巡游与清初贪风之盛 

一百四  康熙时之朋党  

()明珠之党 

()徐乾学之党 

()索额图与噶礼之党  

()诸王之朋党 

一百五  庶政之举要  

()顺天乡试之狱 

()淫祠淫书之毁禁 

()赋税之蠲免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制 

()康熙政治之精神 

一百六  太子之废立  

()胤礽之立废 

()储位之虚悬 

 

第二十七章  准噶尔之役 

一百七  准回两部之起源与混一  

()准噶尔之起源与噶尔丹之勃兴 

()回部之起源与准部之统一西域 

一百八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关系  

()喀尔喀之由来与当时之形势 

()噶尔丹之击逐喀尔喀 

一百九  玄烨之三次亲征  

()噶尔丹之入犯与乌兰布通之役 

()玄烨之出塞大阅与喀尔喀之安置 

()玄烨之亲征漠北 

()昭莫多之大战  

()噶尔丹之穷途致死 

一百十  准噶尔之再兴  

()策妄阿拉布坦之侵略主义 

()准兵之入藏 

()准兵据藏之失败 

一百十一  雍正之用兵西北  

()西北用兵之决议 

()傅尔丹之败绩 

()蒙古之防战与三音诺颜部之起源 

()西路之防战与车骑营之制  

()光显寺之大战 

()准部之请和 

 

第二十八章  西藏青海之平定 

一百十二  中古以来西藏之大势  

()古代之西藏与红教之起源 

()黄教之创始及其权势  

()黄红教之竞争与桑结之专恣 

一百十三  西藏之奠定  

()清廷与桑结之交涉 

()桑结之被杀与达赖转生之争议  

()准部之侵扰与西藏之大定 

一百十四  青海之叛乱  

()罗卜藏丹津之叛 

()丹津叛后之西边形势 

()岳钟琪之深入 

()青海之大定 

 

第二十九章  雍正之内治 

一百十五  胤禛之继位与宗室之制裁  

()胤禛即位之异说 

()储位密建法之创始与朋党之禁 

()骨肉之嫌猜 

()胤禩等之得罪 

()贵族之裁抑 

一百十六  雍正之政绩 

()贱民阶级之削除 

()军机处之设立与官制之更改 

()直隶水利之兴治 

()浮粮之蠲免与社仓之济急 

()苗族之由来与改土归流之成功 

一百十七  雍正间之大狱 

()年羹尧之狱 

()隆科多之狱 

()诽议朝政之文字狱 

一百十八  吏治之整饬与内外之重臣 

()吏治之整饬 

()田文镜之宠信 

()鄂尔泰张廷玉之柄用 

()岳钟琪之任废 

一百十九  胤禛之治术 

()伺察之严密 

()胤禛之性格 

()祥瑞之说与神仙之偏好 

()雍正政治之精神与康熙朝之比较 

 

第三十章  排满之思想与运动 

一百二十  总论  

()民族思想之发生 

()排满运动之方法 

()清廷对付排满者之政策 

一百二十一  秘密之结社与诸起义者之失败  

()天地会之起源 

()天地会之组织 

()哥老会之源流  

()革命运动之起蹶 

一百二十二  康熙时代之文字狱  

()《明史》狱 

()沈天甫朱方旦之狱 

()戴名世之论《明史》 

()《南山集》狱 

一百二十三  吕留良之狱与胤禛之死  

()吕留良之革命思想 

()曾静异谋之败露 

()《大义觉迷录》之颁布 

()曾静等之处置 

()胤禛之暴崩 

 

第七篇  清初学术思想之大势 

 

第三十一章  引论   

一百二十四  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之位置 

()中国学术之沿革 

()清学与古代学术 

()清学与汉  唐经学 

()清学与宋明理学 

一百二十五  清代学术之背景 

()政治之背景 

()学术之背景 

一百二十六  清代学术各期概论 

()明学反动期 

()清学全盛期 

()今文学运动与东西文化输入时期 

 

第三十二章  清初之经学 

一百二十七  总说  

()清初经学之派别 

()清初经学之特点 

一百二十八  顾炎武及其弟子  

()顾炎武传 

()炎武对于理学之攻击与经学之提倡  

()音韵之学与炎武治学之方法 

()致用之思想 

()炎武之弟子 

一百二十九  阎若璩  

()阎若璩传 

()《古文尚书》之辨伪与若璩之地理学   

一百三十  胡渭及其同时之地理学家  

()胡渭传 

()图书之辨惑 

()胡氏之地舆学  

()顾祖禹与黄仪   

一百三十一  毛奇龄及清初之怀疑学者  

()毛奇龄传 

()奇龄之经学 

()奇龄之怀疑精神  

()姚际恒 

()黄宗炎   

一百三十二  黄宗羲及清初之史学家  

()黄宗羲传 

()宗羲对于明代理学之态度 

()宗羲之史学 

()宗羲致用之思想与象数之学 

()万斯同  

()马驌及吴任臣   

一百三十三  清初之天算学家  

()梅文鼎 

()王锡阐与薛风祚 

()揭暄与其他之历算学者 

 

第三十三章  清初之理学 

一百三十四  总说 

()清初理学之派别 

()清初理学家之特点 

一百三十五  清初姚江之宗派 

()孙奇逢 

()奇逢弟子 

()李顒 

()姚江书院之学者 

一百三十六  王夫之与张尔岐 

()王夫之传 

()夫之黜明崇宋之精神 

()夫之关于《易经》之学说 

()夫之论五行生克及其治学精神 

()张尔岐 

一百三十七  清初之程朱宗派上 

()张履祥 

()陆世仪 

()陆陇其 

()李光地及清初理学名臣 

一百三十八  清初之程朱宗派下 

()谢文洊 

()应撝谦及沈昀 

()刘源渌 

()朱用纯 

()刁包及东林学派 

一百三十九  颜元及其门人(刘献廷附) 

()颜元传 

()颜元之习行主义 

()颜元对于宋学之革命 

()颜元对于汉学之革命 

()颜元救世之精神 

()李塨 

()王源 

()刘献廷 

 

第三十四章  清初之文学 

一百四十  总说  

()清初文学之派别 

()清初文学家之特点 

一百四十一  文章  

()侯方域 

()魏禧 

()汪琬 

()姜宸英及何焯  

()邵长蘅 

()方苞 

一百四十二  诗歌  

()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阎尔梅附) 

()宋琬及施闰章  

()王士禛 

()朱彝尊 

一百四十三  词曲及小说  

()纳兰性德等十家之词 

()孔尚任及洪昇之曲 

()吴敬梓之小说 

  

卷中目录 

 

第一篇  乾隆之鼎盛及嘉庆之中衰 

 

第一章  鼎盛时期之政治 

 

  弘历之即位及其政策 

()弘历之即位   

()执中之政策   

()宽猛之调剂 

  宽严两政之实施 

()正赋杂税之蠲免   

()除开垦捐纳之弊端与特赦之宽典 

()大臣之惩治   

()僧道之清汰 

  朋党及诗谳 

()鄂尔泰张廷玉之门户   

()满汉两大党   

()胡中藻之诗狱 

  种族之偏见与文网 

()满洲旧俗之维持   

()满汉畛域之分   

()压制汉人之政策   

()文网之密与告讦者之纷起 

  文事之奖饰与书籍之编禁 

()博学之荐举与文艺之嗜好   

()群籍之纂修   

()书籍之颁禁 

  《四库全书》之纂辑 

()《四库全书}之缘起   

()《四库全书》之编集   

()《四库全书》之成功   

()书目之编纂与阅览之规例   

()《四库全书》之乖漏   

()《四库全书》之评价与影响 

  巡游之无度 

()春游与秋弥   

()六度之南巡   

()巡游之奢靡及其影响 

  宰辅 

()总论及乾隆宰辅表   

()汉大学士之事略   

()满大学士之事略 

 

 

第二章  十全之武功 

  准噶尔之荡平 

()准噶尔之内乱   

()伊犁之平定   

()阿睦尔撒纳之叛 

()将帅之失机及撤台之变   

()准部之荡平及虐杀 

()乌梁海之内属 

  回部之戡定 

()回部之独立   

()库车之攻围   

()黑水营之困战 

()天山南路之大定   

()回疆之善后   

()乌什之变 

十一  台拱之苗叛与两金川之征讨 

()贵州台拱苗之叛   

()大金川之初定   

()小金川之征定   

()大金川之再定   

()金川征讨之困难及其善后 

十二  缅甸之役 

()缅甸与中国之关系   

()西南边祸之肇端   

()中缅战争之起缘   

()征缅第一役   

()征缅第二役   

()战争之可疑与缅甸之朝贡   

()暹罗与中国 

十三  台湾之反清运动 

()林爽文之起兵与清军之失败   

()诸罗之困守   

()台湾之平与柴大纪之冤死 

十四  安南之服属 

()安南之扰乱   

()清师之入东京   

()阮光平之受封 

十五  廓尔喀之归降 

()廓尔喀之兴起与贿和之役   

()清军之深入尼泊尔 

()廓尔喀之请和   

()御制《十全记》 

 

第三章  理藩之政策及三朝用兵之结果 

十六  清廷制驭藩属之方略 

()宗教之利用   

()金奔巴掣签法之创置   

()喇嘛寺之设立   

()众建与结婚之政策 

十七  新疆开拓之屯防策 

()屯种戍防之大略   

()屯防策之评论(附昌吉之变

十八  土尔扈特之来归 

()土尔扈特与清俄之关系   

()土尔扈特之东迁与内附 

十九  中亚细亚诸国之宾服 

()概说   

()哈萨克   

()布鲁特   

()敖罕   

()巴达克山   

()爱乌罕 

二十  琉球之内附 

()琉球之统一   

()朝贡于中国   

()琉球之两属 

二十一  极盛时代之疆舆 

()疆域之扩张与总表   

()边境之界至   

()府州县建置之沿革 

 

第四章  国势之渐衰 

二十二  中衰之原因一(和珅之专政

()和珅之宠用 

[附清史馆《于敏中列传》]   

()和珅之贪欲 

()和珅与其他宰辅   

()和珅专政之影响与弘历之待和珅 

二十三  中衰之原因二(官吏之贪黩

()贪黩之原因与东抚之婪索   

()甘肃官吏之侵粮冒赈 

()侵冒案之余波   

()各省吏治之败坏   

()两淮盐引案 

[附录乾隆五十九年八月上谕

二十四  中衰之原因三(军事之废弛

()八旗兵力之衰微   

()常备军营之腐败   

()军营之奢侈与福康安 

二十五  中衰之原因四(财政之虚耗

()康雍以来之财政概况   

()乾隆年间之糜费   

()兵额增加之虚耗 

二十六  中衰之原因五(弘历之逸侈

()千叟宴与庆典之铺张   

()倦勤与邪游[附废后之事

二十七  民乱之渐起 

()民乱国衰之最大原因   

()王伦临清之乱[附戚学标纪王伦乱事)   

()兰州之回叛   

()石峰堡之回乱   

()湘黔苗地之沿革及其与清军相持之状况   

()苗乱之镇定 

()傅鼐苗疆之善后事业 

 

第五章  嘉庆之内政 

二十八  颙琰之践阼 

()皇太子之册立   

()高宗之内禅及崩逝   

()论乾隆治乱之原 

二十九  和珅之伏罪 

()颙琰之待和珅   

()和珅之罪状及赐死   

()和珅之家财   

()和珅案之余音[附言

三十  教乱声中之政令 

()军备之整饬   

()洪亮吉之上书   

()贡物之禁止[附嘉庆年间敕撰诸书表

三十一  吏风之一般 

()私造假印之舞弊()   

()私造假印之舞弊(

()杀官灭口之奇冤 

三十二  朝臣与疆吏 

()宰辅   

()谏臣   

()督抚 

三十三  河患之频仍 

()河患主见告   

()河工之积弊[附言

 

第六章  教民之变乱与沿海之扰攘 

三十四  白莲教之滋蔓(

()中国之秘密结社与白莲教会之起源   

()教乱之近因与楚党之初起   

()川党之起事与襄阳教徒之北上   

()川楚教徒之会合   

()襄党之东西驰突与明亮坚壁清野之策 

()齐王氏、姚之富之死 

三十五  白莲教之滋蔓(

()川党之势张   

()政府之分定责成   

()王三槐等之擒死   

()清廷戡乱之新政策   

()勒保之经略与获罪 

()额勒登保之任经略与诸将之被惩 

三十六  白莲教之滋蔓(

()教徒之蔓延甘肃及川西   

()川西之血战   

()川西之肃清   

()甘肃之大定及教首刘之协之缉获 

三十七 堡寨与乡勇 

()堡寨之兴建   

()乡勇之奋起   

()罗思举   

()桂涵[附录严如煜乡兵行

三十八  教乱之戡定及兵变 

()教徒势力之渐衰   

()第一次奏报戡定   

()第二次奏报戡定   

()宁陕新兵之变 

三十九  东南海寇之役 

()海贼之起原   

()李长庚之剿击   

()李长庚之战死 

()海贼之消灭 

四十  天理教之变 

()天理教徒之逆谋   

()禁门之变   

()天理教乱之平定[附兰簃外史《靖逆记》林清李文成事]   

()箱工之变乱[附记

 

第二篇  清代前期之经济状况 

 

第七章  国家之经济(财政

四十一  概论 

()顺康时代之财政   

()雍正财政之整理   

()乾嘉财政之大况   

()道光财政之紊乱 

四十二  田制 

()田地之种类   

()田地之总数 

四十三  收入()赋制与赋额 

()赋役之制   

()征收之方法   

()科则之表额 

四十四  收入()地租 

()地丁   

()耗羡   

()漕粮   

()租课 

四十五  收入()杂赋 

()盐课   

()关税   

()茶课   

()牙税与当税   

()契税与落地税 

四十六  支出 

()官吏之薪俸(俸食、养廉、公费、红白事例)   

()兵丁之饷糈   

()修缮之费[附河工另案表]   

()驿站及经费 

()采办与织造   

()赏恤   

()廪膳膏火与科场之经费 

四十七  收支总额 

()收支之约数   

()收支之确额 

四十八  财务行政 

()皇室财政及其与国家财政之区分   

()财务行政之机关与概况 

 

第八章  社会之经济 

四十九  引论 

()农本主义之由来   

()教学上之农本主义   

()政治上之农本主义   

()清代农本主义之趋势 

五十  土地 

()土地之垦殖与荒闲   

()田地之分配上(民田)   

()田地之分配中(庄田)[附顺康时代旗职授地表

()田地之分配下(官田)   

()土地之转移[附清代垦丈表

五十一  人口 

()清初户口之编审   

()清代户口之概数(前期)   

()乾隆户口增涨之原因[附中国人口之推定]   

()户籍之意义与类别   

()旗籍藩籍之编制[附包衣旗]   

()保甲与户籍 

五十二  资产 

()社会经济变迁之分期   

()银之需要与供给   

()铜钱之质量与品式   

()制钱铸造之额数[附新疆、西藏钱

()银钱价格之比较   

()银钱与物价   

()利息与外国资本之输入   

()外国银圓之流入及其影响 

 

第九章  人民之经济(生计与生活状况

五十三  总论 

()引言(民生与社会国家之关系)   

()中叶以前之生计沿革   

()国富与民生之推定 

五十四  生产与分配 

()农产之大略   

()各处之土贡   

()盐茶矿产之大利 

()劳力之类别与佣资 

五十五  汉人之生计 

()富人之生计   

()贫人之生计   

()生活之状况(衣食住)   

()南北生活之不同 

五十六  满人之生计 

()八旗生计之渐穷   

()生计贫困之原因   

()营业之禁止与人口之增殖   

()政府之救济   

()满人之生活状况[附通古斯人之生活状况

五十七  蒙人之生计 

()蒙人资生之事业   

()蒙古人之生活状况[附记沙蓬米及塞外竹枝词]   

()额鲁特蒙古之生活[附准噶尔之生活状况

五十八  回人之生计 

()南疆回人之生计   

()缠回之生活   

()哈萨克人之生活   

()布鲁特人之生活[附言芨芨草

五十九  藏人之生计 

()藏人之生活与职业   

()藏民之衣食住[附金川夷人之生活

六十  苗人之生计 

()苗人之生活   

()猺猹人之生活[附驳中国先有苗族说

 

第三篇  经学隆盛时之清代学术 

 

第十章  汉学隆盛时期之先声 

六十一  总说 

()乾嘉学风   

()乾嘉学派及重要学者之年代   

()乾嘉学术之特色及其影响 

六十二  惠戴以前之学者  顾栋高  江永  沈彤  杭世骏  秦蕙田  齐召南  全祖望 

(一)顾栋高   

()江永   

()沈彤   

()杭世骏   

()秦蕙田   

()齐召南   

()全祖望 

 

第十一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

六十三  惠栋 

()惠栋之家学   

()惠栋之事略及其在学术上之贡献 

()惠学之批评 

六十四  惠栋弟子及接近惠派之学者  江声  余萧客  王鸣盛  钱大昕 

()江声   

()余萧客   

()王鸣盛   

()钱大昕 

 

第十二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

六十五  经学大师——戴震 

()戴震传   

()戴氏之著述   

()戴氏在学术上之贡献 

()戴氏思想之出发点   

()理之客观性与普遍性   

()性之一元论   

()情欲之提倡   

()知识之重要 

六十六  戴震同时之学者()  纪昀  王昶  朱筠  毕沅 

()纪昀   

()王昶   

()朱筠   

()毕沅 

六十七  戴震同时之学者()  程瑶田  金榜  卢文弨  任大椿 

()程瑶田与金榜   

()卢文弨   

()任大椿 

六十八  戴震同时之史学家()  章学诚 

()章学诚传   

()六经皆史与史学之范围   

()史学之圆通与史料之抉择   

()方志学之特别贡献   

()道与器 

()论学问与功力及对于当时经学之批评 

六十九  戴震同时之史学家()  崔述  邵晋涵  赵翼 

()崔述及其著作   

()东壁之征实主义与治学精神 

()邵晋涵(附赵翼

七十  戴门弟子  段玉裁  王念孙 

()段玉裁   

()王念孙 

七十一  段王同时之学者()  汪中  钱坫  武亿 

()汪中 

()钱坫(附钱塘)   

()武亿 

七十二  段王同时之学者()  洪亮吉  刘台拱  孔广森 

()洪亮吉   

()刘台拱   

()孔广森 

 

第十三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

七十三  孙星衍及其同时之学者  郝懿行  凌廷堪  张惠言 

()孙星衍及郝懿行   

()凌廷堪   

()张惠言 

七十四  焦循 

()焦循传   

()焦氏著作及其贡献   

()焦氏之治学精神 

()焦氏之性论   

()格物与絮矩   

()焦氏之一贯哲学 

七十五  焦循同时之学者  阮元(附臧庸)  王引之  顾广圻  江藩  胡培翚(附胡匡衷  胡承珙

()阮元   

()王引之   

()顾广圻与江藩   

()绩溪三胡 

 

第十四章  总述清代学者之重要贡献 

七十六  诸经之整理 

()《易经》   

()《尚书》   

()《诗经》   

()《三礼》(《大戴礼》附)   

()《春秋》三传   

()《四书》(《孝经》《尔雅》附

()总释诸经之作   

()新疏 

七十七  小学及音韵学 

()《尔雅》及其他训诂之书   

()《说文》及其他文法之研究 

()音韵学 

七十八  校勘与辑佚 

()小引   

()先秦古书之校勘与注释   

()西汉以后要籍之校勘与注释   

()辑佚之成绩 

七十九  史书之整理 

()旧史之改作与补作   

()旧史之校勘与注释 

八十  方志与谱牒 

()方志   

()谱牒之成绩 

 

第十五章  乾嘉时代之文学与理学 

八十一  乾嘉时代之文学 

()诗及骈文   

()小说   

()散文(桐城派及阳湖派

八十二  经学之反动(理学

()理学与汉宋之争   

()方东树之诋毁汉学 

 

第四篇  十九世纪之世界大势与中国 

 

第十六章  十九世纪初叶以前之外交概况 

八十三  清廷之外国观与中俄市约之裁定 

()轻视外人之习惯   

()恰克图之市约及其批评   

()恰克图以外之中俄贸易   

()中俄贸易之状况 

八十四  中英最初之关系 

()英人之锐意经营与宁波开港之失败   

()马戛尔尼之遣来与覲见之情状   

()英国要求之事项与清廷之敕书 

八十五  荷英两国之使节 

()荷兰使者之狼狈   

()英人之图据澳门   

()亚墨哈斯之徒劳 

八十六  英之贸易监督与领事 

()贸易监督之设置与律劳卑对等权之主张   

()停止英人之通商与律劳卑之病死   

()沉默政略之抱持与领事之更设 

 

第十七章  国际贸易之状况 

八十七  公行制度 

()公行之沿革与职责   

()限制外人之规定   

()商馆与公行之关系 

八十八  商品与关课 

()商品之出入   

()船钞之等次与需索之弊端 

八十九  外人居留地一一澳门 

()中国保有澳门之主权   

()关于裁判赋税之管理与澳门外侨之调查 

九十  茶市之组织 

()饮茶风气之传布与茶市之交易   

()茶之运输与数量(附欧人通商大略统计

 

 

第十八章  十九世纪中之国际形势 

九十一  概论 

()十九世纪中帝国侵略主义之膨胀   

()十九世纪中之国际战争   

()十九世纪末叶之列强外交 

九十二  十九世纪中之大不列颠帝国 

()印度侵略之完成   

()加拿大领地之自治   

()澳洲殖民地之共和   

()非洲殖民地之经营 

九十三  十九世纪中之俄罗斯帝国 

()专制之政策与佃奴之释放   

()政治上与工业上之革命 

()革命精神之发达 

九十四  欧洲势力之扩充 

()国际商业之发达   

()列强之宗教的侵略政策 

 

第十九章  道光时代之内政与变乱 

九十五  道光之内政 

()绵宁之嗣位与治略   

()海运之试行与淮北改行票盐法 

()水手设教之查禁   

()道光时之权臣与当时政治之影响 

()满风之保存与开矿之奖励   

()河吏之奢靡与清廷之禁谕 

九十六  回疆之变 

()回疆之乱源与张格尔之初起   

()西四城之陷落与阿克苏之防战   

()西四城之克复   

()捐西守东之议与张格尔之就擒   

()回疆之善后与敖罕之入犯   

()中国与敖罕之议和   

()再筹善后与七和卓木之乱 

九十七  湘粤猺乱 

()猺乱之原因及猖獗   

()湖南猺乱之平定   

()连州八排猺之剿治 

 

第二十章  鸦片战争 

九十八  鸦片问题之纠纷 

()鸦片输入之沿革   

()鸦片贸易之情形   

()鸦片禁止之纷议   

()鸦片禁止之成效与秘密买卖之盛行   

()林则徐之查办   

()鸦片新例之制定[附林则徐十九年粤东缴销鸦片原奏

九十九  战争之发生 

()战争之开端   

()英政府之态度与出兵   

()停止英人贸易与林则徐之战备 

一百  第一次和战 

()厦门之防战与定海之失守   

()朝旨之变更与天津之和议   

()定海之休战与广东之议和 

一百一  第二次和战 

()和议之决裂与宣战   

()英军之攻击虎门   

()广州之危急与议和   

()平英团之奋起与粤民义勇(附王廷兰与曾望颜论英人犯粤情形书

一百二  第三次和战 

()厦门之攻陷   

()浙东之防备   

()舟山镇海及宁波之攻陷   

()恢复之师之失败   

()廷议之变更与乍浦之陷落 

()杭州之戒严与和战之不定   

()吴淞上海之陷落 

()镇江之陷落   

()南京之和议及条约 

一百三  战争之余波及善后事宜 

()英军之撤退与浙抚刘韵珂论和议书   

()台湾俘虏事件[附姚莹致刘韵珂及方植之论台事书]   

()广州续约之成立及粤闽排外之气焰 

一百四  鸦片战争我国失败之原因及其影响 

()战争失败之原因   

()对于林则徐之评论   

()中美中法条约之成立与鸦片战争之影响   

()鸦片战后中国在国际法上之失权[附录《中西纪事》所载宁波及青浦交涉事件

  

卷下目录 

 

第一篇  太平天国之始末 

 

第一章  太平天国革命之背景 

  民族革命之先驱 

()革命之由来与会党   

()天地会党人之起事   

()天德皇帝之事略   

()朱九涛、洪德元之事略   

()洪大全之被俘及口供   

()洪大全呈递之表文   

()洪大全供词释辨 

  社会动乱之原因 

()一治一乱之循环律   

()土地分配之问题   

()政府官吏之榨朘   

()鸦片战争之影响 

  来人、土人之争斗 

()来人、土人之宿怨   

()来人、土人之械斗 

 

第二章  太平天国之创建 

  洪秀全早年事迹 

()洪秀全之异梦   

()洪秀全之出游   

()洪、冯赴广西传教 

  金田之起义 

()冯云山创拜上帝会   

()金田之团营及发难   

()清廷对广西乱事之处置 

  太平军之北上 

()永安之建号   

()永安之溃围   

()桂林之攻守 

()冯云山、萧朝贵之战死   

()武汉三城之攻克 

  太平军之东下 

()安庆之攻克   

()南京之奠都   

()清之江南、江北大营 

 

第三章  太平军与湘军 

  太平军之北伐 

 

()林凤祥、李开芳之入豫   

()怀庆之攻守与津沽之相持 

()直隶之困守与失败 

  太平军之西征 

()安徽抚定与南昌、田家镇之攻守   

()庐州之破与江忠源之战死   

()吴文镕之败死与湘军出征 

  湘军之缘起 

()官兵腐败之情形   

()清廷之提倡团练   

()曾国藩之出身   

()湘军之编练   

()水师之编练 

十一  湘军之东征 

()曾国藩之出师   

()国藩讨洪之檄文   

()宁乡、靖港、湘潭之战   

()太平军再破武昌   

()城陵矶之战与进克武昌   

()田家镇、黄梅之攻守 

 

第四章  太平天国之由盛转衰 

十二  湘军之厄运 

()九江、湖口之围攻   

()太平军三克武昌   

()塔齐布、萧捷三之战死   

()胡林翼之布署   

()曾国藩之被困 

()罗泽南之战死 

十三  江南、北大营之溃败 

()扬州之攻守   

()江南大营之破   

()上海小刀会之举事   

()庐州方面之粗定 

十四  太平天国之内乱 

()内乱之原因   

()杨秀清之被杀   

()韦昌辉被诛与石达开出走 

十五  上下游军势之日蹙 

()胡林翼之略定湖北   

()江西湘军之起色   

()江西湘军之发展   

()九江之克复与蕲、黄之战   

()江南大营之复振与天京二次被围 

十六  李秀成、陈玉成之后起 

()江西大定与陈玉成鄂北之战   

()李秀成之解救天京与江北大英之溃败   

()湘军三合之战及李续宾之战死 

十七  曾国藩之复出 

()国藩起复与进军方略   

()宿松之战与国藩进规安徽 

()太湖之大战 

十八  苏、常之争取 

()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   

()苏、常之失守   

()曾国藩初任江督之规划   

()祁门督师之困难 

十九  湘军克安庆 

()陈玉成之援军   

()安庆之攻破   

()左、鲍两军肃清江西 

 

第五章  太平天国之末运 

二十  东南大局与左宗棠之入浙 

()同治初年任曾国藩之专   

()咸丰年间浙江防战之概况 

()杭州第二次失守   

()宗棠入浙之规划 

二十一  常胜军及淮军之成立 

()借兵助剿之议与常胜军之起源   

()苏绅之乞援与淮军之成立   

()淮军抵沪后之战事 

二十二  皖北渐定与金陵围攻 

()陈玉成之被执   

()金陵屏藩之丧失   

()曾国荃进军雨花台   

()两军之苦战   

()金陵围师之稳固 

二十三  石达开之独立行动 

()浙、赣攻略与湖南宝庆之围   

()广西之乱事与达开攻略四省   

()蓝大顺、李永和之起事   

()达开之被召与入川之决议   

()石达开之被执 

二十四  太平军西北方面势力之消灭 

()陈得才攻略三省   

()陈得才、蓝大顺等之败亡 

 

第六章  太平天国之灭亡 

 二十五  淮军之图苏 

()淞、沪之解严   

()常熟、太仓、昆山之攻克   

()李秀成援苏之血战   

()苏州之克复   

()苏州杀降文告考 

()两路进军之方略   

()嘉兴、常州之攻克 

二十六  浙江列城之恢复 

()温、处之平定   

()宁、绍、台之克复   

()龙游、汤溪之攻守   

()金华属邑及严州、龙游、诸暨之克复   

()富阳之攻克   

()杭州及馀杭诸邑之克复 

二十七  湘军克金陵 

()皖南之略定   

()天京城外要隘之尽失   

()洪秀全之殉国   

()金陵之攻克与李秀成之被执   

()湘军之遣散及金陵乱后之景象 

二十八  太平天国之馀波 

()幼主洪天贵之被执   

()洪仁矸等之供词   

()江西、福建之略定   

()太平军之入粤与全灭 

 

第七章  太平天国失败之原因及其影响 

二十九  洪秀全失败之原因 

()思想之矛盾   

()神权之迷信   

()智识之浅薄 

()人才之缺乏   

()外国之干涉 

三十  太平天国革命之影响 

()对于民族革命之影响   

()对于政治革命之影响 

()对于社会革命之影响 

 

第八章  太平天国典制述略 

三十一  军政制度 

()军制   

()职官   

()宫内官   

()乡官   

()女官 

三十二  文教制度 

()宗教   

()天条书   

()讲道理   

()礼制   

()考试   

()文书   

()天历 

三十三  经济制度 

()田制   

()贡献与劫掠   

()贸易   

()榷关 

()粮食   

()钱币 

 

第二篇  咸丰之忧患与同治中兴 

 

第九章  咸丰之忧患及两宮垂帘 

三十四  咸丰帝之初政 

()奕詝得位之由来   

()穆彰阿、耆英之罢斥   

()秀女之罢选 

三十五  咸丰中之宰辅 

()文庆之相业   

()祁寯藻、彭蕴章之相业   

()肃顺之尊用汉人 

三十六  咸丰间之两大狱 

()戊午科场之狱   

()户部宝钞处等案 

三十七  咸丰帝之崩逝 

()回銮之议   

()奕詝之娱乐   

()奕詝之病死 

三十八  辛酉政变 

()恭亲王之奔丧   

()垂帘之动议   

()回銮与垂帘 

()所谓咸丰三奸之拿办   

()政变之结果 

三十九  黄河北徙与大吏伏诛 

()历代河道之变迁   

()何桂清、胜保之伏诛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四十  战事之起因 

()粤人排外之激烈   

()修约之要求   

()叶名琛之外交政策 

四十一  战争之开端与广州之沦陷 

()亚罗船事件   

()英国之最后通牒   

()广州陷落与叶名琛之被俘 

四十二  天津条约之订立 

()大沽口之役   

()天津之新议条约   

()上海设法挽回之无效   

()税则之协定 

四十三  英法联军之入京与议和 

()换约之起衅   

()联军陷据津、沽   

()天津和议之不成   

()通州议和之决裂   

()圓明园之被毁   

()议和与北京条约 

四十四  英法联军战役之影响 

()英法联军与鸦片战争之比较   

()领事裁判权之扩张 

()关税协定之束缚   

()海关行政权之被夺   

()利益均沾之专条 

四十五  东北疆土之丧失 

()俄人经营黑龙江之野心   

()划界谈判与黑龙江下游之占领   

()瑷珲条约之迫订   

()天津条约与北京之谈判 

()北京续增条约 

 

第十一章  捻乱之始末 

四十六  捻匪及苗练之由来 

()捻之起源   

()苗练之起与李兆受之投降   

()捻乱之扩大 

四十七  僧格林沁之剿捻 

()山东捻乱与苗沛霖之攻寿州   

()同治初元捻之大势 

()张乐行之被擒   

()苗沛霖之被杀   

()李世忠之遣归与舒保之战死   

()僧格林沁之败死 

四十八  曾国藩之剿捻 

()曾国藩、李鸿章平捻之方略   

()四镇扼击之策与湖团之由来   

()徐、豫、楚之扰攘与运防   

()防军之更替与扼守沙河、贾鲁河之策   

()东、西二捻之分驰 

四十九  李鸿章之剿捻 

()李鸿章之受命与东捻之图鄂   

()尹隆河之役   

()西捻之入陕与东捻之扰鄂   

()运河之防溃与蹙捻胶莱之计划 

()潍河之防溃与扼运政策之坚持   

()任柱、赖文光之死 

五十  西捻之平定 

()西捻之入直与坚壁清野策   

()畿辅之侵扰与防运之议 

()围圈政策之成功   

()张总愚之败死 

 

第十二章  回乱之勘定 

五十一  云南回教徒之变 

()滇回之来源及起事   

()马如龙之受抚   

()潘铎之遇害   

()滇东之平定   

()岑毓英剿回之计划   

()东、南两迤之先定   

()入理与迤西之全平 

五十二  附贵州之苗变 

()台拱之苗变   

()苗疆之平定与制苗策 

五十三  陕、甘回教徒之变 

()陕回之举事   

()甘回之初起及陕回略定   

()杨岳斌、刘蓉之剿回   

()左宗棠剿平之方略   

()宗棠之三路平回策   

()金积堡之荡平   

()河州及西宁之平定 

()肃州及回乱之全平 

 

第十三章  同治中兴时代 

五十四  中兴之政局 

()同治中兴之意义   

()大难方夷后之敬慎问题   

()恭亲王奕訢之惩儆   

()恭亲王之复入枢廷   

()太监安得海之伏诛   

()圆明园修复之议   

()同治帝之荒淫与恶疚 

五十五  江南减赋与总督被刺 

(一)苏、松浮粮之减额   

()张文祥刺马案 

五十六  中兴之外交——教案 

()教案之起因   

()江、楚、川、黔之教案   

()天津教案上   

()天津教案下 

五十七  中兴之外交——订约及入觐 

()列国之订约   

()中英之修约   

()列使请觐之议 

五十八  中兴之外交——中日订约与台湾事件. 

()日本与中国之关系   

()中日之议约上   

()中日之议约下   

()台湾之役上   

()台湾之役中   

()台湾之役下 

 

第十四章  中兴时代之人物 

五十九  人才盛衰与学术背景 

()清代理学家之异彩   

()中兴人物之分布   

()湘、淮军代兴之关系(附《中兴人物表》

六十  江忠源与罗泽南 

()江忠源昆仲   

()罗泽南师弟 

六十一  胡林翼与骆秉章 

()胡林翼   

()骆秉章 

六十二  曾国藩与曾国荃 

()曾国藩之学术   

()国藩之处世哲学   

()国藩相清之动机   

()曾国藩不做皇帝   

()国藩与清廷之关系 

()曾国藩之事业   

()国藩之令终   

()曾国荃与湘军纪律 

六十三  左宗棠与郭嵩焘 

()左宗棠   

()曾、左之交恶   

()郭嵩焘 

六十四  彭玉麟与李鸿章 

()彭玉麟   

()李鸿章 

 

第十五章  中兴时代之维新事业 

六十五  同治以前之维新概况 

()西学东渐之中断   

()维新事业之分期   

()海防时期之代表人物 

六十六  奕訢之维新事业 

()自强运动之发轫   

()自强运动之特质   

()外国语言文字之学习   

()天文算学之讲求   

()守旧派之反对 

()派往外国之使节   

()奕訢遭遇之困难 

六十七  曾国藩之维新事业 

()国藩维新之动机   

()江南制造局之创立   

()制造轮船之开始   

()福建造船厂之创立   

()外国留学生之选派 

六十八  李鸿章之维新事业 

()鸿章对于维新之主张   

()鸿章所办之洋务   

()轮船招商局之创立   

()鸿章同时之新学家 

 

第三篇  光绪前期之政治与外交 

 

第十六章  光绪初叶之政局 

六十九  载湉继位与二次垂帘   

()同治帝遗诏之疑   

()载湉之得位   

()太后垂帘听政 

()穆宗立嗣之问题 

七十  慈安被弒与恭王罢黜 

()慈安太后之暴崩   

()恭亲王奕诉之罢黜   

()恭王罢黜之善后 

七十一  海军之建设与颐和园 

()南、北洋舰队之成立   

()海军衙门之成立   

()海军衙门之经费   

()颐和园之修理 

七十二  光绪前期之宰辅 

()汉人政权之建立   

()李鸿藻与翁同穌   

()张之万、阎敬铭、孙毓汶与徐用仪 

七十三  台湾之改省与建设 

()日人侵台之善后   

()台湾继续之开发   

()台湾之改建行省   

()台湾省之新建设   

()经济之建设与停顿 

 

第十七章  新疆之勘定与建省 

七十四  新疆回乱之概况 

()北路之清真王   

()南路八城之统一   

()阿古柏之外交政策 

七十五  左宗棠平定新疆 

()西征军事之准备   

()海防与塞防之争论   

()西征军事之推进   

()阿古柏独立国之败亡   

()南疆各城之全定 

七十六  中俄伊犁之交涉 

()伊犁问题之发生   

()崇厚之出使俄国   

()左宗棠、李鸿章之主张   

()外人之阴谋与清廷之让步   

()驻英前后任公使之议论   

()曾纪泽之改订俄约 

七十七  新疆之建省 

()左宗棠之建议   

()刘锦棠之首抚新疆 

 

第十八章  边省与藩属之问题 

七十八  帝国主义者与边案 

()帝国主义之性质   

()云南之马加理案   

()总理衙门之交涉   

()烟台之条约 

七十九  日本并吞琉球 

()琉球与中日之关系   

()琉球之被吞与呼救   

()美前总统之调停   

()分岛改约之议   

()李鸿章奏请缓允改约 

八十  中法越南之役 

()法人之侵略越南   

()越南问题之交涉   

()法军之进攻越都   

()清廷之举棋不定   

()清军之被迫作战 

()中法媾和草约之订立   

()法军之滋扰闽台   

()台澎越北之战局   

()秘密议和之告成   

()中法天津新约之订立守 

 

第十九章  朝鲜问题之交涉 

八十一  朝鲜问题之发端 

()日本侵韩与江华岛事件   

()李鸿章之意见   

()江华条约之缔结   

()李鸿章劝朝鲜与西洋各国通商 

八十二  壬午事变 

()变兵犯阙与乱事原委   

()定乱之经过   

()日韩济物浦条约   

()清流之议论与当道之主张   

()中韩之商务章程 

八十三  甲申之变 

()中日在韩之钩斗   

()邮局诡谋与韩宫逼战   

()中国查办与日韩汉城条约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之《天津协约》 

()李伊对中日两国之预言 

八十四  英俄对朝鲜之觊觎 

()各国互保朝鲜之议   

()英国侵占巨文岛   

()俄韩要结之一幕 

八十五  袁世凯与朝鲜 

()李鸿章之朝鲜政策   

()通使与借款之问题   

()袁世凯与德尼之争 

 

第二十章  中日甲午之战(

八十六  战前之形势 

()中韩两国之政局   

()朝鲜新党魁之被刺   

()北洋海陆军之实力 

八十七  战争之原因 

()东学党之乱   

()中日两国之派兵   

()日本提议改革韩政   

()大鸟逼迫韩廷改政 

八十八  俄英态度与中国舆论 

()俄国之干涉   

()英国之调停   

()廷议之分歧与舆论之责难 

八十九  战争之开端 

()门本胁迫大院君主政   

()丰岛之初战 

()成欢之战 

九十  两军之主力战 

()平壤之攻守战   

()大东沟之海战   

()李鸿章之获谴 

()购船之阻挠与海军之败因 

 

第二十一章  中日甲午之战(

九十一  辽东、山东之战争 

()旅顺之陷落   

()辽东之失败   

()威海卫之熸师 

九十二  战事进行中之清廷 

()恭亲王之起用   

()对于李鸿章之责难   

()和议之探询   

()光绪帝与慈禧 

九十三  和议之进行与受阻 

()德璀琳之东渡   

()广岛之拒使 

九十四  李鸿章马关议和 

()清廷任李鸿章为全权   

()马关之乞和与遇刺   

()和约底稿之说帖   

()关于条款之谈判   

()媾和条约之签订 

()阻和之议论与换约 

九十五  台湾之割让 

()战事期中之台防   

()运动各国之援助   

()昙花一现之民主   

()台湾之交割与台北之亡   

()台南之败亡 

 

第二十二章  瓜分之酝酿 

九十六  三国干涉还辽之一幕 

()中日问题卷入世界漩涡   

()俄、德、法三国之干涉 

()日政府接受三国之要求 

九十七  李鸿章出使与中俄密约 

()联俄拒日之议   

()李鸿章之出使欧美   

()鸿章抵俄后之交涉   

()俄皇之特别招待与鼎足谈判   

()中俄密约之签订   

()中东铁路与道胜银行 

九十八  德国租占胶州湾 

()德国野心之暴露   

()胶州湾之强占订租 

九十九  俄国占领旅大与日本之势力范围 

()俄占旅大之阴谋   

()旅大租约之签订   

()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一百  英法之继起攘夺与中国之门户开放 

()英人之侵略缅藏   

()势力范围之划分与强租九龙威海卫   

()法人租占广州湾   

()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 

 

第四篇  清代后期之社会与经济 

 

第二十三章  政治组织之新制 

一百一  维新添设之机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署之附属机关   

()外务部 

()会议政务处 

一百二  中央政制之改革 

()资政院之成立与召集   

()内阁制度之建立   

()内阁以外之机关   

()各部附属之机关 

一百三  地方制度之因革 

()各省增设之机关   

()督抚权力之扩张   

()南、北洋大臣之特殊权力   

()谘议局之成立   

()新建之省府州县 

 

第二十四章  各种制度之损益 

一百四  军事制度 

()兵制之演变   

()旗兵与绿营   

()练军与巡防队 

()新建之陆军 

一百五选举制度 

()科举之流弊   

()科举之罢除   

()特科之举行 

()捐纳之赀选 

一百六  学校制度 

()旧教育制度之概况   

()无系统教育时期   

()有系统教育时期   

()学部成立后之教育   

()武学之教育 

一百七  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之改革   

()刑律之改革   

()新旧刑律之异点 

 

第二十五章  社会之变迁与一般现象 

一百八  社会组织之沿革 

 

()家族社会之演变   

()乡社之情形与城镇乡之地方自治 

一百九  宗教之概况 

()文庙之祀典   

()佛教之盛行   

()寺庙之整饬 

()喇嘛教之利用   

()道教之源流   

()天主教之式微及复振   

()中国所订之传教音程   

()耶稣教之传入 

()回教之概况 

一百十  清代之礼制 

()吉礼   

()嘉礼   

()军礼   

()宾礼   

()凶礼 

 

第二十六章  清代后期之经济状况 

一百十一  国家之经济(财政

()咸丰财政之枯竭   

()同治财政之概况   

()光绪初叶之财政   

()光绪中叶之财政   

()光绪末叶之财政 

()宣统年间之预算(附清末外债一览表

一百十二  人口与土地之增加 

()人口之册报与增减   

()民政部查报户口清册   

()土地之增辟 

一百十三  实业与国际贸易 

()农业   

()工业   

()矿业   

()陶瓷业   

()商业与国际贸易 

一百十四  货币与银行 

()货币   

()银行 

一百十五  人民之生计 

()田地与人口之比率   

()人民生计与物价   

()买办商人与官僚   

()士人生活与官兵薪饷 

 

第二十七章  东北之移民与垦殖. 

一百十六  满洲之封禁与开放 

()满洲封禁之意义   

()官庄与旗地   

()京旗之移屯东北 

一百十七  三省之垦务与移民 

()奉天之垦务与移民   

()吉林之垦务与移民   

()黑龙江之垦务与移民 

一百十八  东内蒙之垦务与东北移民 

()原属东内蒙古之垦务与移民   

()东北移民与直、鲁人 

 

第二十八章  经济建设之新事业 

一百十九  近代化之水上交通 

()新旧式之交通工具   

()招商局之经营状况   

()华洋商办之轮船公司 

一百二十  近代化之陆上交通 

()铁道之萌芽时期   

()修路风气之渐开   

()京汉铁路之修筑   

()清末建筑之铁路 

一百二十一  近代化之邮电事业 

()海关试办邮政时期   

()大清邮政局之设立   

()电报之开创 

 

第五篇  今文学运动与东西文化之输入 

 

第二十九章  今文学运动之先驱 

一百二十二  今文学运动概论 

()今古文之争与清学分裂之原因   

()今文学家之特点 

()文理学家之蜕变 

一百二十三  今文学之开山——常州庄氏 

()庄存与传   

()存与之学术   

()庄述祖及有可等 

一百二十四  刘逢禄与宋翔凤附凌曙、方申 

()刘逢禄   

()宋翔凤   

()凌曙与方申 

 

第三十章  今文学运动之中坚 

一百二十五  龚自珍 

()龚自珍传略   

()丁香花疑案   

()定庵之学术上 

()定庵之学术下   

()定庵之治学合一论   

()定庵之论政 

一百二十六魏源 

()魏源传略   

()默深之学术   

()默深之治学态度 

一百二十七  龚、魏同时之今文学者 

()闽县陈氏父子——寿祺与乔枞   

()柳兴恩与陈立 

()迮鹤寿与邵懿辰   

()戴望 

 

第三十一章  今文学运动之后劲 

一百二十八  湖南二学者 

()王闓运   

()湘绮之学术   

()皮锡瑞附王先谦 

一百二十九蜀学之兴起 

()廖平   

()廖、康之交涉   

()岳森与胡从简 

一百三十康有为 

()康有为传略   

()有为之著述上   

()有为之著述下 

()有为之《大同书》 

一百三十一  谭嗣同 

()谭嗣同传略   

()嗣同之仁学   

()嗣同对孔教之批评 

()仁学对思想之贡献 

一百三十二  梁启超 

()梁启超传略   

()任公之政论   

()任公之学术上 

()任公之学术下 

 

第三十二章  今文学运动时之考据派 

一百三十三  皖派经学家 

()焦、汪后人与刘氏父子——汪喜孙、焦廷琥、刘宝楠、恭冕附钟文蒸 

()湖州嘉兴之学者——凌堃、严可均、姚文田、冯登府、李超孙、富孙、遇孙、沈涛、徐养原   

()临海洪氏兄弟——颐煊、震煊附宋世荦、金鹗   

()段氏大弟子——陈奂附金锷   

()皖南之学者——包世臣、世荣、姚配中、俞正燮 

一百三十四  江北之经学家 

()仪征刘氏四世——文淇、毓崧、寿曾、师培   

()许桂林、梅毓与刘熙载   

()丁寔、成儒与陈玉树 

一百三十五  西南之经学家 

()郑珍父子   

()莫友芝   

()龙启瑞   

()王崧、王熙震 

一百三十六  浙粤派经学家 

()定海黄氏父子——式三、以周   

()徐时栋与朱一新 

()陈澧   

()林伯桐与桂文灿附侯康、侯度 

一百三十七  清世汉学之殿军 

()俞樾   

()孙诒让   

()章炳麟传略   

()太炎之学术   

()太炎对清学之批评 

一百三十八  小学金石与校勘家 

()江浙小学家——吴颖芳、钮树玉、袁廷祷、徐承庆、薛寿、许裢、田宝臣、丁履恒、朱骏声、庞大堃   

()鲁皖小学家——桂馥、王筠、许瀚、胡承拱、胡世琦、胡澍、江有诰、苗夔   

()金石学家——刘喜海、吴式芬、陈介祺、李佐贤、夏荃、吴大激、吴云、叶昌炽、刘鹑、罗振玉、王国维   

()校勘目录学家——钱熙祚、张文虎、谭莹、缪荃荪 

一百三十九  史地与历算学 

()中叶以后之史学家——梁廷枘、陈黄中、谢启昆、张宗泰、周济、梁玉绳、履绳、洪饴孙、沈钦韩、梁章鉅、周寿昌、周嘉猷、顾怀三、汪远孙、程恩泽、徐文靖、雷学淇、林春溥、施国祁、万光泰、李文田、洪钧、柯绍态、屠寄、钱仪吉、泰吉   

()地理学家之继起——陈芳绩、郑元庆、赵一清、李兆洛、师范、徐松、张穆、何秋涛、沈轟、汪士铎、杨守敬、丁谦   

()清末之历算学家——李锐、董祜诚、罗士琳、张作楠、项名达、戴煦、徐有壬、刘衡、丁取忠、吴嘉善、李善兰、华蘅芳、世芳、吴其濬附李元 

 

第三十三章  今文学运动时之文理学 

一百四十  学术概论 

()学术范围之开拓 

()学术背景之源流 

()学术贯通之意境 

一百四十一  曾国藩同时之理学家 

()唐鉴与倭仁 

()罗泽南之理学 

()杨文会之理学 

一百四十二  中叶以后之文学 

()桐城派之文学 

()经世之文学家上 

()经世之文学家中 

()经世之文学家下 

()考据派之文学 

()艺术家之文学 

一百四十三  诗词及小说 

()清末之诗人 

()中叶后之词曲 

()清末之小说 

 

第三十四章  东西文化之输入 

一百四十四  译书与科学 

()西洋文明传人之第二期 

()外国教士之传播事业 

()同文馆与制造局之翻译西书 

()论译书之利弊 

()官设之编译图书局 

一百四十五  严复之翻译事业 

()严复传略 

()又陵之学术 

()又陵之译书 

一百四十六  林纾之翻译事业 

(一)林纾传略  

()琴南之译业  

()琴南之学艺 

一百四十七  东洋文化之输入 

()留学生与东西文化 

()维新与译书 

()东籍之翻译 

一百四十八  西学源出中国说 

()西学源出中国之由来  

()西学源出于墨子说 

()西学源出中国之类别 

()西学源出中国之作用 

()民族自信心之恢复 

 

第六篇  宪政运动与国民革命 

 

第三十五章  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 

一百四十九  维新运动之背景 

()国势之背景 

()学术之背景 

()国际之背景 

一百五十  康有为之上书与受知 

()公车上书之前后   

()康有为与翁同穌   

()康有为与张荫桓   

()康有为与恭亲王 

一百五十一  百日维新之事实 

()维新运动之前奏——强学会与《时务报》   

()保国会及有为之觐见   

()维新之诏旨   

()六堂官之罢免与四京卿之擢用 

()《改制考》与《劝学篇》 

()宣示变法之决心与拟开懋勤殿 

一百五十二  戊戌政变纪略 

()政变之原因   

()政变之发作   

()政变之结果 

()光绪帝之处分 

 

第三十六章  庚子义和团事变 

一百五十三  事变发生之原因 

()民族之自觉 

()公众之积愤 

()生活之压迫 

()废立之阴谋 

一百五十四  义和团之源流 

()义和团之由来 

()义和团之组织 

()义和团之法术 

()义和团之发展 

一百五十五  义和团之扰乱 

()义和团之入津 

()义和团之入京 

()御前四次之会议 

()宣战之诏与董军 

()东交民巷之攻击 

()五大臣之被杀 

一百五十六  八国联军入京 

()大沽口及天津之陷 

()北京之破与帝后出奔 

()慈禧归政之交涉 

()归政交涉之取消 

()东南互保之约 

一百五十七  议和与辛丑条约 

()李鸿章之北上议和 

()和议大纲之订立 

()惩办祸首之交涉 

()辛丑条约之订立 

()回銮与变政 

 

第三十七章  国民革命之酝酿 

一百五十八  国民革命之背景   

()民族革命之背景   

()社会文化之背景   

()经济生活之背景 

一百五十九  国父之早年事略 

()国父之家世及教育   

()兴中会之成立   

()广州第一次革命   

()伦敦被难始末 

一百六十  革命之主义及行动 

()三民主义之形成   

()革命最艰苦之时代   

()报纸之创刊与会党之联合   

()惠州之役 

一百六十一  革命风潮之初盛 

()日本留学界之革命热   

()蔡元培与光复会   

()《革命军》与《苏报》案   

()黄兴与华兴会 

一百六十二  革命之宣传与檀岛之论战 

()越泰党务之开基及东京私立之军事学校   

()对保皇党之论战   

()欧美之环游   

()洪全福、李纪堂之义举 

 

第三十八章  宪政运动之成绩 

一百六十三  保皇会之活动 

()革命保皇两党合作问题   

()唐才常勤王之师   

()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   

()维新势力之复活 

一百六十四  清廷之变法与政局 

()西后遮羞之措施   

()刘坤一、张之洞所处之地位 

()江楚会奏变法二折   

()变法后之新政   

()当政人物之更嬗 

一百六十五  日俄战争与立宪动机 

()俄兵之侵占东北   

()俄提草约之拒签   

()东三省之交收条约   

()日俄之战争   

()日俄战争之影响 

一百六十六  预备立宪之筹议 

()宪政之考察与吴樾炸弹案   

()预备立宪之诏旨及其用意   

()官制之厘订   

()议会与宪法之筹备 

 

第三十九章  革命立宪两派之对峙 

一百六十七  中国同盟会之成立   

()同盟会成立前之形势   

()同盟会成立之经过. 

()同盟会欢迎中山及选举   

()同盟会之主义及方略 

一百六十八  革命论与立宪论之激战 

()《民报》之出版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论战   

()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之争 

一百六十九  政闻社之成立与解散 

()两派之休战与梁启超组党之计划   

()政闻社之成立 

()政闻社之宣言   

()政闻社之移沪与解散   

()速开国会之请愿运动 

一百七十  满汉权力之争 

()满汉大员之暗斗   

()铁良与袁世凯之轧轹   

()袁世凯与张之洞之关系 

一百七十一  屡蹶屡起之革命军 

()法武官之调查革命党   

()丙午萍浏之役   

()潮惠革命之失败   

()钦州、防城之举义   

()镇南关与河口之役 

()徐锡麟、秋瑾之壮烈 

 

第四十章  晚清之政局 

一百七十二  光宣之际 

()光绪、慈禧之崩逝   

()袁世凯之罢黜   

()光绪一朝之综论 

一百七十三  载沣监国 

()一般对载沣监国之观感   

()载沣之皇族集权政策 

()立宪运动之失望   

()皇族内阁之组织 

一百七十四  革命运动之苦境 

()熊成基之发难   

()倪映典新军之役   

()黄花岗之役上   

()黄花岗之役下 

()革命党人之精神 (附辛亥广州之役烈士表

()暗杀之进行 

一百七十五  铁路国有政策之风潮 

()列强联合投资与铁路国有政策 

()争路风潮之初起 

()四川争路之激烈 

 

第四十一章  辛亥革命之成功 

一百七十六  武昌之首义 

()同盟会中部总会之成立 

()共进会与文学社之由来 

()黄兴论武昌革命形势 

()秘密机关之破坏 

()武昌革命之爆发 

()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   

()阳夏之光复 

一百七十七  各省之响应上 

()湖南之光复   

()山、陕、甘之光复 

()云、贵之光复 

()赣、皖之光复 

()上海之光复 

()苏、浙之光复 

一百七十八  各省之响应下 

()两广之光复 

()福建之光复 

()山东独立之反复 

()四川之光复 

()直隶及东北之义师 

()河南之革命军附新疆、甘肃 

 

第四十二章  中华民国之成立 

一百七十九  袁世凯之起复 

()袁氏复出之条件 

()张绍曾、蓝天蔚之要求立宪 

()吴禄贞之革命计划及被刺   

()袁氏组织之内阁(附立宪派之活动

一百八十  阳夏之战争 

()各国对民军之态度 

()清军之南下与汉口之战 

()汉阳之防守及失陷 

一百八十一  南京临时政府之组织 

()南北和议之先声 

()伍、唐之议和与顾、廖之密约 

()临时政府之酝酿 

()组织政府之波澜 

()孙大总统之就职 

()革命方略之不行 

一百八十二  清帝之退位 

()袁世凯之诱胁民党 

()袁世凯之逼迫清廷 

()逊位之诏旨与优待条件 

()和议告成之内幕 

()孙文之辞职与袁世凯之继任 

()辛亥革命之总评 


清代通史七表目录 

 

清代大事年表第一 

()明末迄顺治时期 

()康雍乾时期 

()道咸同时期 

()光宣时期 

 

清帝爱新觉罗氏世系表第二 

 

清代宰辅表第三 

()汉宰辅 

()满宰辅 

 

清代军机大臣表第四 

 

清代督抚表第五 

()总督()——顺康雍乾嘉五代 

()总督()——道咸同光宣五代 

()巡抚()——顺康雍乾嘉五代 

()巡抚()——道咸同光宣五代 

 

清代学者著述表第六 

()生于明末时期者 

()生于顺康雍时期者 

()生于乾嘉时期者 

()生于道咸同光时期者 

 

清代外交约章表第七 

()俄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瑞典 

()德国 

()葡国 

()丹麦 

()荷兰 

()日斯巴尼亚(西班牙

(十一)比利时 

(十二)意大利 

(十三)奥国 

(十四)日本 

(十五)秘鲁 

(十六)巴西 

(十七)朝鲜 

(十八)刚果 

(十九)墨西哥 

(二十)统约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