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目录
序 梁启超
清代通史叙 朱希祖
序 蒋百里
序 今西龙
清代通史序 李大钊
序 杨栋林
序 李泰棻
清代通史序 蒋梦麟
叙 例
导 言
第一篇 后金汗国之成立与发展
第一章 努尔哈赤之勃兴
一 努尔哈赤之先世及其事略
一建州部族之由来
二清朝之先世
三二祖之死
四努尔哈赤之幼年事略
五当时辽东之形势
二 复仇之役
一图伦之役
二鄂勒珲之役与尼堪外兰之死
第二章 诸部之征服
三 建州五部之征服
一萨尔浒及兆嘉城
二栋鄂部
三太兰冈之役
四哲陈诸部与巴尔达
五苏完诸部之归附
四 九部联军之败
一叶赫之要求
二联军之战败
三长白山部之灭亡与扈伦四部之乞盟
五 扈伦四部之灭亡
一哈达
二辉发
三乌拉
四叶赫六 东海诸部之降附
一瓦尔喀
二库尔哈
三窝集诸部
四征服东海之政策
五东海诸部之生活状况
七 黑龙江部之勘定
一黑龙江一带之种族
二索伦之役
三博木博果尔之擒获
四通古斯人之概况
第三章 金初建国与文化述略
八 努尔哈赤之建国
一称汗以前之形势
二努尔哈赤之称汗与历年对明关系
三即位之训言
九 满洲之名称考略
一后金国号考
二金号涂改之原因
三满洲之意义
十 强盛后之兵政
一牛录之分编
二八旗之制度
三努尔哈赤之兵法
十一 政治之组织与法制
一法制之始立
二内部之组织
三私刑之严禁与讼狱之详慎
十二 文字之创制
一满文之创制
二达海之修正
三满文字头之说略
十三 宗教及风俗述要
一堂子之祭祀
二喇嘛教之始来
三宁古塔一带之礼俗
四满洲风土杂述
第四章 金明之关系与战争上天命时代
十四 金明战争之原因与抚清之役
一攻明之原因
二七大恨之誓师
三抚顺清河之役
十五 明师之败覆
一四路之出师
二萨尔浒之战
三北路之败绩
四南路之败降
五战役之结果
十六 开原铁岭之役
一开铁之攻陷
二史家之议论
十七 辽沈之役
一熊廷弼之经略辽东
二沈阳之克陷
三辽阳之攻拔
十八 广宁之役
一三方布置策与经抚不和问题
二广宁之降
三辽宁失败之原因
十九 宁远之役
一王在晋之筹边
二孙、袁之布置与宁远之守备
三宁远之败
二十 努尔哈赤之死
一努尔哈赤之忿死与当时之情形
二皇太极之即位
第五章 金明之关系与战争下天聪时代
二十一 金明和议之不成
一袁崇焕之和议政策
二文书之往还
三和议之相左
二十二 皇太极之侵略与袁崇焕之罢诛
一宁锦大捷
二崇焕之起复
三毛文龙之被杀
四金军之初次入塞
五皇太极之反间计
附言
二十三 内犯之役
一畿辅之战守与皇太极之谋和
二永平之败遁
二十四 大凌河之役与明末疆事之败坏
一红夷炮之铸成
二长山之战
三大凌河之降
四明末疆事败坏之原因
二十五 汉人之归降与沿海之征服
一吴桥之哗变
二孔耿之降金
三旅顺之役与新式军器之输入
四皇太极之优待降人
第六章 金与朝鲜之关系
二十六 第一次之战役
一努尔哈赤时与朝鲜之关系
二战役之原因
三战役之经过
四和议之成
二十七 互市之交涉
一中江之开市
二会宁开市之不成
二十八 天聪间与朝鲜之交涉
一放还逃人之交涉上
二放还逃人之交涉下
三越境采参之问题
四岁币之增减
第七章 内蒙古之兼并
二十九 蒙古之大势
一名称及区分
二蒙古与明金之关系
三内蒙诸部之起源
三十诸部之降附
一科尔沁
二喀尔喀
三札噜特
三十一察哈尔之灭亡
一林丹汗与努尔哈赤
二察哈尔之形势与喀喇沁会盟
三林丹汗之败亡
四额哲之降
第二篇 明清之兴替与满洲典制述要
第八章 大清帝国之成立
三十二 天聪以前之政治
一内部之统一
二对外之发展
三十三 皇太极之称帝
一称帝之原因及事实
二大清之意义
三十四 朝鲜之征服
一开衅之因缘
二主和之论与清国通牒
三南汉山城之围
四问罪与求成
五斥和之论与江华岛之克
六李倧之出降
七二次战役之结果
[附]大清皇帝功德碑
第九章 明清之防战与太宗之死
三十五 腹地之深入
一二次入犯与牵制之师
二三次入犯与卢象昇之战死
三山东之下与关外之侵扰
三十六 松山及锦州之降
一清将之更番出戍
二锦州之围
三松山之败
四洪承畴之降
三十七 议和与入塞
一清人乞和之诚意
二和议之终败
三最后之入塞
三十八 皇太极之殂落
一继统问题
二皇太极之性格
三皇太极之事业
第十章 入关前之政典与社会
三十九 军制与军令
一八旗大臣之分设
二兵营之定名及出征军制
三蒙汉八旗之增设
四军律颁布
四十 政治上之建设
一官制之始定
二文馆之设立与内三院之更定
三法律观念之增进与定守官考察例
四考试之制度
五刑赏之制与徭役
四十一 文学与教育
一史书之编译
二开国期之史料
三教育之概况
四旧俗之保存
四十二 社会一般之现象
一人民生计之概况
二财政经济之一斑
三社会之习尚
四汉人之地位
第十一章 明国之覆亡
四十三 明中叶以后之政局
一政权之推移
二中叶以后之政略
三明末边防概说[附录]
四十四 流寇之猖獗
一流寇之起源
二群盗之纷起
三荥阳之会与剿抚方略
四十五 李自成、张献忠之僭窃
一渐不可制之李自成
二复叛后之张献忠
三李自成之经制
四关中之图据
五顺国之僭号
四十六 李自成之陷据京师
一北京之陷与由检殉国
二李自成之盘据京师与吴三桂
三明亡之史论
第十二章 清人之入据中原
四十七 清人之入关
一福临之即位
二三桂之请援
三入关之役
四十八 北京之迁都
一多尔衮之入京
二福临之入京
三入关后之大政方略
四对于南京政府之承认
四十九 流寇之剿灭
一河北之大定与李自成之败逃
二自成之窜死附言
三张献忠之屠戮
四川陕之平定
第十三章 福唐诸王之偏安
五十 南都事略
一福王之立
二江北四镇
三南政府之使节
四多尔衮与史可法
五江北之防御与清军之南下
六南都之朝政
七左良玉之东犯
八扬州之陷落
九南都之灭亡
十杭州之降附
五十一 民兵之起灭
一下薙发之令
二民兵之四起
三松嘉诸郡之平定
四江阴之攻守
五绩徽之诈陷
五十二 鲁王监国
一鲁王之立与浙闽之冲突
二浙江之平定
三航海以后之鲁王
四舟山之攻据
五十三 闽中纪事
一唐王之立与黄道周之败死
二湘赣之归附
三聿键之厄运
四闽中之平定
五赣州之攻守
五十四 江西兵事述略
一益王之始末
二揭重熙傅鼎铨事略
第十四章 桂王之偏安与郑氏之伟业
五十五 桂王之播迁
一广东之略定
二广西之攻守
三湖南之平定
五十六 金李反正之影响
一赣粤诸省之反正
二肇庆之朝政
三南昌之困守
四金李之败亡与湖南复定
五两广之定及瞿式耜之死
六山陕川之征与桂王穷蹙
五十七 桂王势力之复振
一孙可望与桂王
二桂林之破与保宁之战
三湘粤之征与孙李交恶
四桂王之入滇与孙可望之降
五十八 明祀之悲绝
一云贵之略定
二入缅后之桂王
三桂王之末路
五十九 郑成功之光复事业
一成功之忠义与入据厦门
二闽浙之役
三成功之经略与江宁之役
四清廷对于沿海之政策
五张煌言之被执
第三篇 一统期之政略与三藩之乱
第十五章 顺治时代之政况
六十 多尔衮之摄政
一多尔衮之崇封与权势
二多尔衮之死与追削
三多尔衮之昭雪
六十一 福临亲政后之建施
一福临之大婚礼
二关于政治之建革
三满汉之畛域及防渐之术
四十三衙门之设立与内监之制裁
五丁酉科场案
六废后之争与董妃之册立
七福临之崩与为僧之传说
六十二 开国之勋臣
一概说
二宗室之功绩上
三宗室之功绩下
四宗室王公表
五佐辅之大臣
六谏垣之臣
第十六章 康熙之初政
六十三 康熙初年之事功
一康熙以前少治乱大势
二四大臣之辅政
三十三衙门之罢除与哭庙之狱
四江南奏销案
五清国之一统
六十四 辅政大臣之专横
一鳌拜之专横
二圈换土地之议
三玄烨亲政与苏克萨哈之冤死
四鳌拜之得罪
六十五 房地圈占之纷扰
一圈地之缘起
二房地之处置
三圈占之罢除
六十六 乱事之奠定
一川东之平定
二云贵土司之叛乱
三粤闽之戡乱
第十七章 三藩之乱
六十七 三藩之乱原
一三藩之建始及其势力
二尚耿之横虐与撤藩之议
三吴三桂之发难
六十八 三桂变起后之两方攻守大势
一清廷之布置
二六省之失陷
三陕甘之骚动及王辅臣之降
四长沙吉安之攻守
六十九 耿尚两藩之叛服及孙延龄
一耿精忠之叛服
二尚之信之叛降
三孙延龄与孔四贞
四广西之战局与傅宏烈
七十 三藩之末路
一三桂之称帝及其暴崩
二三桂死后之形势
三勒尔锦等之得罪
四三路之入滇
五耿尚之结局
七十一 藩镇之废除与战役之评论
一藩镇之全废
二关于三藩乱役之批评
第十八章 台湾之收服
七十二 郑氏占领前之台湾
一台湾之史略及名称
二荷兰人之经营
七十三 郑氏之占领台湾
一成功与荷兰之战
二郑氏之经营
三福建之征略
四清廷招抚之议
七十四 台湾之降附及善后
一郑氏之内乱及出降
二台湾之善后
七十五 朱一贵之反清
一朱一贵之起事
二征台之议与朱党内讧
三台湾之平定
第四篇 清初中国社会之组织
第十九章 政治社会之组织一
七十六 中央政府之组织
一政权之所在及中央官制述略
二行政中枢之组织
三佐理部之职官
四帝室之官属
七十七 地方制度一 行省
一地方行政之区分
二省道府县之隶属关系
三省之官制
四道府州县之官制
七十八 地方制度二 顺天府东三省及新疆
一顺天府
二盛京
三吉林黑龙江
四新疆
七十九 地方制度三 藩部及土司
一内外蒙古之区划
二内外蒙古之组织
三青海之组织
四西藏之组织
五土司之官制
第二十章 政治社会之组织二
八十 兵事之组织
一兵制总说
二京内兵营之制
三驻防之兵制
四绿旗兵制
五军政与兵器
八十一 爵禄与品阶之制
一职爵之制
二品阶之差次
三禄俸之给与
四兵饷之制
八十二 刑制与考察
一刑法之大略
二审决之经制
三狱具与减赦之例
四京察与大计
八十三科举之制
一科举之途径
二试文之程式
三进举之授官
八十四 学校教育之制度
一乡党小学
二太学
三官塾之学
四书院及义学
第二十一章 政治以外之社会组织
八十五 宗族制度
一宗法社会之蜕变
二族产宗祠之设置
三宗族自治之实例
四族制发生之流弊
八十六 乡治与保甲
一乡村自治之由来
二保甲制度之沿革
三保甲之任务及人选
四乡村之组织及其成效
八十七城市组织
一都城之建置
二省县城之建置
三城市之组织
八十八其他社会集团
一职业区分之集团
二劳动者之组织
三地域区分之集团
四阶级区分之集团
第五篇 中外之交通与会约
第二十二章 中西国际之由来
八十九 欧亚交通之起源
一印度航路之发现
二葡萄牙之始通中国与澳门互市之起源
九十 西班牙人之东来
一西班牙之占据菲律宾与林凤之战
二西班牙之始通中国与墨洋间接之输入
九十一 荷英两国人之继起
一荷兰之经略南洋
二荷兰与清廷之交涉
三英人之东渡
四中英交涉之起源
第二十三章 西洋文明之东渐
九十二 基督教之传来
一明以前之耶教概况
二利玛窦之布教事业
三玛窦之死与天主教之禁令
九十三 科学思想之输入
一炮铳之铸造
二天文历象学之利用
三杨光先之排斥基督教义
四南怀仁之任事与地图之绘测
五基督教士之著述
六西学输入与我国学术之关系
九十四 传教事业之失败
一传教之方法与中国人之思想
二教士之分派与教皇之密令
(三传教方法之变更与清廷之禁止
九十五 中国文化之西被
一中国思想之传人欧洲
二天道思想与自然神教
三中国思想与启明运动
四艺术园林所受中国之影响
五欧洲孔子与歌德之中国文化观
六中国文化在欧洲之低落
第二十四章 明清间对外之关系
九十六 明清与日本之关系
一清与日本之间接关系
二崔芝之乞援
三郑芝龙之乞援
四郑成功之通好
五朱之瑜与日本文化
九十七 明桂王与罗马教皇之关系
一太后之致谕教皇
二教皇之复音
第二十五章 中俄之交涉
九十八 俄人东侵史略
一西伯利亚及雅克萨之经营
二中俄之冲突
三中俄通使之起源与俄人之盘据黑龙江
九十九 中俄之战争
一雅克萨之攻克
二雅克萨之二次攻围
一百 尼布楚之和议
一议和之原因
二使节之莅集
三会议之情形
四条约之内容
一百一 恰克图之会约
一尼布楚条约后之中俄状况
二恰克图条约之订立
三订约后之商务及外交状况
第六篇 康雍时代之武功及政教
第二十六章 康熙之政要
一百二 学术之提倡
一文学之奖励
二遗书之购求与理学之表章
三玄烨之好学与士子之训饬
四书籍之编纂
五算学及地理之进步
一百三 治河之策略与巡幸
一淮黄之泛滥与当时河工之大势
二玄烨之六次南巡与治河方略
三五台边徼之巡游与清初贪风之盛
一百四 康熙时之朋党
一明珠之党
二徐乾学之党
三索额图与噶礼之党
四诸王之朋党
一百五 庶政之举要
一顺天乡试之狱
二淫祠淫书之毁禁
三赋税之蠲免
四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制
五康熙政治之精神
一百六 太子之废立
一胤礽之立废
二储位之虚悬
第二十七章 准噶尔之役
一百七 准回两部之起源与混一
一准噶尔之起源与噶尔丹之勃兴
二回部之起源与准部之统一西域
一百八 准噶尔与喀尔喀之关系
一喀尔喀之由来与当时之形势
二噶尔丹之击逐喀尔喀
一百九 玄烨之三次亲征
一噶尔丹之入犯与乌兰布通之役
二玄烨之出塞大阅与喀尔喀之安置
三玄烨之亲征漠北
四昭莫多之大战
五噶尔丹之穷途致死
一百十 准噶尔之再兴
一策妄阿拉布坦之侵略主义
二准兵之入藏
三准兵据藏之失败
一百十一 雍正之用兵西北
一西北用兵之决议
二傅尔丹之败绩
三蒙古之防战与三音诺颜部之起源
四西路之防战与车骑营之制
五光显寺之大战
六准部之请和
第二十八章 西藏青海之平定
一百十二 中古以来西藏之大势
一古代之西藏与红教之起源
二黄教之创始及其权势
三黄红教之竞争与桑结之专恣
一百十三 西藏之奠定
一清廷与桑结之交涉
二桑结之被杀与达赖转生之争议
三准部之侵扰与西藏之大定
一百十四 青海之叛乱
一罗卜藏丹津之叛
二丹津叛后之西边形势
三岳钟琪之深入
四青海之大定
第二十九章 雍正之内治
一百十五 胤禛之继位与宗室之制裁
一胤禛即位之异说
二储位密建法之创始与朋党之禁
三骨肉之嫌猜
四胤禩等之得罪
五贵族之裁抑
一百十六 雍正之政绩
一贱民阶级之削除
二军机处之设立与官制之更改
三直隶水利之兴治
四浮粮之蠲免与社仓之济急
五苗族之由来与改土归流之成功
一百十七 雍正间之大狱
一年羹尧之狱
二隆科多之狱
三诽议朝政之文字狱
一百十八 吏治之整饬与内外之重臣
一吏治之整饬
二田文镜之宠信
三鄂尔泰张廷玉之柄用
四岳钟琪之任废
一百十九 胤禛之治术
一伺察之严密
二胤禛之性格
三祥瑞之说与神仙之偏好
四雍正政治之精神与康熙朝之比较
第三十章 排满之思想与运动
一百二十 总论
一民族思想之发生
二排满运动之方法
三清廷对付排满者之政策
一百二十一 秘密之结社与诸起义者之失败
一天地会之起源
二天地会之组织
三哥老会之源流
四革命运动之起蹶
一百二十二 康熙时代之文字狱
一《明史》狱
二沈天甫朱方旦之狱
三戴名世之论《明史》
四《南山集》狱
一百二十三 吕留良之狱与胤禛之死
一吕留良之革命思想
二曾静异谋之败露
三《大义觉迷录》之颁布
四曾静等之处置
五胤禛之暴崩
第七篇 清初学术思想之大势
第三十一章 引论
一百二十四 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之位置
一中国学术之沿革
二清学与古代学术
三清学与汉 唐经学
四清学与宋明理学
一百二十五 清代学术之背景
一政治之背景
二学术之背景
一百二十六 清代学术各期概论
一明学反动期
二清学全盛期
三今文学运动与东西文化输入时期
第三十二章 清初之经学
一百二十七 总说
一清初经学之派别
二清初经学之特点
一百二十八 顾炎武及其弟子
一顾炎武传
二炎武对于理学之攻击与经学之提倡
三音韵之学与炎武治学之方法
四致用之思想
五炎武之弟子
一百二十九 阎若璩
一阎若璩传
二《古文尚书》之辨伪与若璩之地理学
一百三十 胡渭及其同时之地理学家
一胡渭传
二图书之辨惑
三胡氏之地舆学
四顾祖禹与黄仪
一百三十一 毛奇龄及清初之怀疑学者
一毛奇龄传
二奇龄之经学
三奇龄之怀疑精神
四姚际恒
五黄宗炎
一百三十二 黄宗羲及清初之史学家
一黄宗羲传
二宗羲对于明代理学之态度
三宗羲之史学
四宗羲致用之思想与象数之学
五万斯同
六马驌及吴任臣
一百三十三 清初之天算学家
一梅文鼎
二王锡阐与薛风祚
三揭暄与其他之历算学者
第三十三章 清初之理学
一百三十四 总说
一清初理学之派别
二清初理学家之特点
一百三十五 清初姚江之宗派
一孙奇逢
二奇逢弟子
三李顒
四姚江书院之学者
一百三十六 王夫之与张尔岐
一王夫之传
二夫之黜明崇宋之精神
三夫之关于《易经》之学说
四夫之论五行生克及其治学精神
五张尔岐
一百三十七 清初之程朱宗派上
一张履祥
二陆世仪
三陆陇其
四李光地及清初理学名臣
一百三十八 清初之程朱宗派下
一谢文洊
二应撝谦及沈昀
三刘源渌
四朱用纯
五刁包及东林学派
一百三十九 颜元及其门人(刘献廷附)
一颜元传
二颜元之习行主义
三颜元对于宋学之革命
四颜元对于汉学之革命
五颜元救世之精神
六李塨
七王源
八刘献廷
第三十四章 清初之文学
一百四十 总说
一清初文学之派别
二清初文学家之特点
一百四十一 文章
一侯方域
二魏禧
三汪琬
四姜宸英及何焯
五邵长蘅
六方苞
一百四十二 诗歌
一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阎尔梅附)
二宋琬及施闰章
三王士禛
四朱彝尊
一百四十三 词曲及小说
一纳兰性德等十家之词
二孔尚任及洪昇之曲
三吴敬梓之小说
卷中目录
第一篇 乾隆之鼎盛及嘉庆之中衰
第一章 鼎盛时期之政治
一 弘历之即位及其政策
一弘历之即位
二执中之政策
三宽猛之调剂
二 宽严两政之实施
一正赋杂税之蠲免
二除开垦捐纳之弊端与特赦之宽典
三大臣之惩治
四僧道之清汰
三 朋党及诗谳
一鄂尔泰张廷玉之门户
二满汉两大党
三胡中藻之诗狱
四 种族之偏见与文网
一满洲旧俗之维持
二满汉畛域之分
三压制汉人之政策
四文网之密与告讦者之纷起
五 文事之奖饰与书籍之编禁
一博学之荐举与文艺之嗜好
二群籍之纂修
三书籍之颁禁
六 《四库全书》之纂辑
一《四库全书}之缘起
二《四库全书》之编集
三《四库全书》之成功
四书目之编纂与阅览之规例
五《四库全书》之乖漏
六《四库全书》之评价与影响
七 巡游之无度
一春游与秋弥
二六度之南巡
三巡游之奢靡及其影响
八 宰辅
一总论及乾隆宰辅表
二汉大学士之事略
三满大学士之事略
第二章 十全之武功
九 准噶尔之荡平
一准噶尔之内乱
二伊犁之平定
三阿睦尔撒纳之叛
四将帅之失机及撤台之变
五准部之荡平及虐杀
六乌梁海之内属
十 回部之戡定
一回部之独立
二库车之攻围
三黑水营之困战
四天山南路之大定
五回疆之善后
六乌什之变
十一 台拱之苗叛与两金川之征讨
一贵州台拱苗之叛
二大金川之初定
三小金川之征定
四大金川之再定
五金川征讨之困难及其善后
十二 缅甸之役
一缅甸与中国之关系
二西南边祸之肇端
三中缅战争之起缘
四征缅第一役
五征缅第二役
六战争之可疑与缅甸之朝贡
七暹罗与中国
十三 台湾之反清运动
一林爽文之起兵与清军之失败
二诸罗之困守
三台湾之平与柴大纪之冤死
十四 安南之服属
一安南之扰乱
二清师之入东京
三阮光平之受封
十五 廓尔喀之归降
一廓尔喀之兴起与贿和之役
二清军之深入尼泊尔
三廓尔喀之请和
四御制《十全记》
第三章 理藩之政策及三朝用兵之结果
十六 清廷制驭藩属之方略
一宗教之利用
二金奔巴掣签法之创置
三喇嘛寺之设立
四众建与结婚之政策
十七 新疆开拓之屯防策
一屯种戍防之大略
二屯防策之评论附昌吉之变
十八 土尔扈特之来归
一土尔扈特与清俄之关系
二土尔扈特之东迁与内附
十九 中亚细亚诸国之宾服
一概说
二哈萨克
三布鲁特
四敖罕
五巴达克山
六爱乌罕
二十 琉球之内附
一琉球之统一
二朝贡于中国
三琉球之两属
二十一 极盛时代之疆舆
一疆域之扩张与总表
二边境之界至
三府州县建置之沿革
第四章 国势之渐衰
二十二 中衰之原因一和珅之专政
一和珅之宠用
[附清史馆《于敏中列传》]
二和珅之贪欲
三和珅与其他宰辅
四和珅专政之影响与弘历之待和珅
二十三 中衰之原因二官吏之贪黩
一贪黩之原因与东抚之婪索
二甘肃官吏之侵粮冒赈
三侵冒案之余波
四各省吏治之败坏
五两淮盐引案
[附录乾隆五十九年八月上谕]
二十四 中衰之原因三军事之废弛
一八旗兵力之衰微
二常备军营之腐败
三军营之奢侈与福康安
二十五 中衰之原因四财政之虚耗
一康雍以来之财政概况
二乾隆年间之糜费
三兵额增加之虚耗
二十六 中衰之原因五弘历之逸侈
一千叟宴与庆典之铺张
二倦勤与邪游[附废后之事]
二十七 民乱之渐起
一民乱国衰之最大原因
二王伦临清之乱[附戚学标纪王伦乱事
三兰州之回叛
四石峰堡之回乱
五湘黔苗地之沿革及其与清军相持之状况
六苗乱之镇定
七傅鼐苗疆之善后事业
第五章 嘉庆之内政
二十八 颙琰之践阼
一皇太子之册立
二高宗之内禅及崩逝
三论乾隆治乱之原
二十九 和珅之伏罪
一颙琰之待和珅
二和珅之罪状及赐死
三和珅之家财
四和珅案之余音[附言]
三十 教乱声中之政令
一军备之整饬
二洪亮吉之上书
三贡物之禁止[附嘉庆年间敕撰诸书表]
三十一 吏风之一般
一私造假印之舞弊上
二私造假印之舞弊下
三杀官灭口之奇冤
三十二 朝臣与疆吏
一宰辅
二谏臣
三督抚
三十三 河患之频仍
一河患主见告
二河工之积弊[附言]
第六章 教民之变乱与沿海之扰攘
三十四 白莲教之滋蔓上
一中国之秘密结社与白莲教会之起源
二教乱之近因与楚党之初起
三川党之起事与襄阳教徒之北上
四川楚教徒之会合
五襄党之东西驰突与明亮坚壁清野之策
六齐王氏、姚之富之死
三十五 白莲教之滋蔓中
一川党之势张
二政府之分定责成
三王三槐等之擒死
四清廷戡乱之新政策
五勒保之经略与获罪
六额勒登保之任经略与诸将之被惩
三十六 白莲教之滋蔓下
一教徒之蔓延甘肃及川西
二川西之血战
三川西之肃清
四甘肃之大定及教首刘之协之缉获
三十七 堡寨与乡勇
一堡寨之兴建
二乡勇之奋起
三罗思举
四桂涵[附录严如煜乡兵行]
三十八 教乱之戡定及兵变
一教徒势力之渐衰
二第一次奏报戡定
三第二次奏报戡定
四宁陕新兵之变
三十九 东南海寇之役
一海贼之起原
二李长庚之剿击
三李长庚之战死
四海贼之消灭
四十 天理教之变
一天理教徒之逆谋
二禁门之变
三天理教乱之平定[附兰簃外史《靖逆记》林清李文成事]
四箱工之变乱[附记]
第二篇 清代前期之经济状况
第七章 国家之经济财政
四十一 概论
一顺康时代之财政
二雍正财政之整理
三乾嘉财政之大况
四道光财政之紊乱
四十二 田制
一田地之种类
二田地之总数
四十三 收入上赋制与赋额
一赋役之制
二征收之方法
三科则之表额
四十四 收入中地租
一地丁
二耗羡
三漕粮
四租课
四十五 收入下杂赋
一盐课
二关税
三茶课
四牙税与当税
五契税与落地税
四十六 支出
一官吏之薪俸俸食、养廉、公费、红白事例
二兵丁之饷糈
三修缮之费[附河工另案表]
四驿站及经费
五采办与织造
六赏恤
七廪膳膏火与科场之经费
四十七 收支总额
一收支之约数
二收支之确额
四十八 财务行政
一皇室财政及其与国家财政之区分
二财务行政之机关与概况
第八章 社会之经济
四十九 引论
一农本主义之由来
二教学上之农本主义
三政治上之农本主义
四清代农本主义之趋势
五十 土地
一土地之垦殖与荒闲
二田地之分配上民田
三田地之分配中庄田[附顺康时代旗职授地表]
四田地之分配下官田
五土地之转移[附清代垦丈表]
五十一 人口
一清初户口之编审
二清代户口之概数前期
三乾隆户口增涨之原因[附中国人口之推定]
四户籍之意义与类别
五旗籍藩籍之编制[附包衣旗]
六保甲与户籍
五十二 资产
一社会经济变迁之分期
二银之需要与供给
三铜钱之质量与品式
四制钱铸造之额数[附新疆、西藏钱]
五银钱价格之比较
六银钱与物价
七利息与外国资本之输入
八外国银圓之流入及其影响
第九章 人民之经济生计与生活状况
五十三 总论
一引言民生与社会国家之关系
二中叶以前之生计沿革
三国富与民生之推定
五十四 生产与分配
一农产之大略
二各处之土贡
三盐茶矿产之大利
四劳力之类别与佣资
五十五 汉人之生计
一富人之生计
二贫人之生计
三生活之状况衣食住
四南北生活之不同
五十六 满人之生计
一八旗生计之渐穷
二生计贫困之原因
三营业之禁止与人口之增殖
四政府之救济
五满人之生活状况[附通古斯人之生活状况]
五十七 蒙人之生计
一蒙人资生之事业
二蒙古人之生活状况[附记沙蓬米及塞外竹枝词]
三额鲁特蒙古之生活[附准噶尔之生活状况]
五十八 回人之生计
一南疆回人之生计
二缠回之生活
三哈萨克人之生活
四布鲁特人之生活[附言芨芨草]
五十九 藏人之生计
一藏人之生活与职业
二藏民之衣食住[附金川夷人之生活]
六十 苗人之生计
一苗人之生活
二猺猹人之生活[附驳中国先有苗族说]
第三篇 经学隆盛时之清代学术
第十章 汉学隆盛时期之先声
六十一 总说
一乾嘉学风
二乾嘉学派及重要学者之年代
三乾嘉学术之特色及其影响
六十二 惠戴以前之学者 顾栋高 江永 沈彤 杭世骏 秦蕙田 齐召南 全祖望
一)顾栋高
二江永
三沈彤
四杭世骏
五秦蕙田
六齐召南
七全祖望
第十一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上
六十三 惠栋
一惠栋之家学
二惠栋之事略及其在学术上之贡献
三惠学之批评
六十四 惠栋弟子及接近惠派之学者 江声 余萧客 王鸣盛 钱大昕
一江声
二余萧客
三王鸣盛
四钱大昕
第十二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中
六十五 经学大师——戴震
一戴震传
二戴氏之著述
三戴氏在学术上之贡献
四戴氏思想之出发点
五理之客观性与普遍性
六性之一元论
七情欲之提倡
八知识之重要
六十六 戴震同时之学者一 纪昀 王昶 朱筠 毕沅
一纪昀
二王昶
三朱筠
四毕沅
六十七 戴震同时之学者二 程瑶田 金榜 卢文弨 任大椿
一程瑶田与金榜
二卢文弨
三任大椿
六十八 戴震同时之史学家上 章学诚
一章学诚传
二六经皆史与史学之范围
三史学之圆通与史料之抉择
四方志学之特别贡献
五道与器
六论学问与功力及对于当时经学之批评
六十九 戴震同时之史学家下 崔述 邵晋涵 赵翼
一崔述及其著作
二东壁之征实主义与治学精神
三邵晋涵附赵翼
七十 戴门弟子 段玉裁 王念孙
一段玉裁
二王念孙
七十一 段王同时之学者一 汪中 钱坫 武亿
一汪中
二钱坫附钱塘
三武亿
七十二 段王同时之学者二 洪亮吉 刘台拱 孔广森
一洪亮吉
二刘台拱
三孔广森
第十三章 乾嘉时代之重要学者下
七十三 孙星衍及其同时之学者 郝懿行 凌廷堪 张惠言
一孙星衍及郝懿行
二凌廷堪
三张惠言
七十四 焦循
一焦循传
二焦氏著作及其贡献
三焦氏之治学精神
四焦氏之性论
五格物与絮矩
六焦氏之一贯哲学
七十五 焦循同时之学者 阮元附臧庸 王引之 顾广圻 江藩 胡培翚附胡匡衷 胡承珙
一阮元
二王引之
三顾广圻与江藩
四绩溪三胡
第十四章 总述清代学者之重要贡献
七十六 诸经之整理
一《易经》
二《尚书》
三《诗经》
四《三礼》《大戴礼》附
五《春秋》三传
六《四书》《孝经》《尔雅》附
七总释诸经之作
八新疏
七十七 小学及音韵学
一《尔雅》及其他训诂之书
二《说文》及其他文法之研究
三音韵学
七十八 校勘与辑佚
一小引
二先秦古书之校勘与注释
三西汉以后要籍之校勘与注释
四辑佚之成绩
七十九 史书之整理
一旧史之改作与补作
二旧史之校勘与注释
八十 方志与谱牒
一方志
二谱牒之成绩
第十五章 乾嘉时代之文学与理学
八十一 乾嘉时代之文学
一诗及骈文
二小说
三散文桐城派及阳湖派
八十二 经学之反动理学
一理学与汉宋之争
二方东树之诋毁汉学
第四篇 十九世纪之世界大势与中国
第十六章 十九世纪初叶以前之外交概况
八十三 清廷之外国观与中俄市约之裁定
一轻视外人之习惯
二恰克图之市约及其批评
三恰克图以外之中俄贸易
四中俄贸易之状况
八十四 中英最初之关系
一英人之锐意经营与宁波开港之失败
二马戛尔尼之遣来与覲见之情状
三英国要求之事项与清廷之敕书
八十五 荷英两国之使节
一荷兰使者之狼狈
二英人之图据澳门
三亚墨哈斯之徒劳
八十六 英之贸易监督与领事
一贸易监督之设置与律劳卑对等权之主张
二停止英人之通商与律劳卑之病死
三沉默政略之抱持与领事之更设
第十七章 国际贸易之状况
八十七 公行制度
一公行之沿革与职责
二限制外人之规定
三商馆与公行之关系
八十八 商品与关课
一商品之出入
二船钞之等次与需索之弊端
八十九 外人居留地一一澳门
一中国保有澳门之主权
二关于裁判赋税之管理与澳门外侨之调查
九十 茶市之组织
一饮茶风气之传布与茶市之交易
二茶之运输与数量附欧人通商大略统计
第十八章 十九世纪中之国际形势
九十一 概论
一十九世纪中帝国侵略主义之膨胀
二十九世纪中之国际战争
三十九世纪末叶之列强外交
九十二 十九世纪中之大不列颠帝国
一印度侵略之完成
二加拿大领地之自治
三澳洲殖民地之共和
四非洲殖民地之经营
九十三 十九世纪中之俄罗斯帝国
一专制之政策与佃奴之释放
二政治上与工业上之革命
三革命精神之发达
九十四 欧洲势力之扩充
一国际商业之发达
二列强之宗教的侵略政策
第十九章 道光时代之内政与变乱
九十五 道光之内政
一绵宁之嗣位与治略
二海运之试行与淮北改行票盐法
三水手设教之查禁
四道光时之权臣与当时政治之影响
五满风之保存与开矿之奖励
六河吏之奢靡与清廷之禁谕
九十六 回疆之变
一回疆之乱源与张格尔之初起
二西四城之陷落与阿克苏之防战
三西四城之克复
四捐西守东之议与张格尔之就擒
五回疆之善后与敖罕之入犯
六中国与敖罕之议和
七再筹善后与七和卓木之乱
九十七 湘粤猺乱
一猺乱之原因及猖獗
二湖南猺乱之平定
三连州八排猺之剿治
第二十章 鸦片战争
九十八 鸦片问题之纠纷
一鸦片输入之沿革
二鸦片贸易之情形
三鸦片禁止之纷议
四鸦片禁止之成效与秘密买卖之盛行
五林则徐之查办
六鸦片新例之制定[附林则徐十九年粤东缴销鸦片原奏]
九十九 战争之发生
一战争之开端
二英政府之态度与出兵
三停止英人贸易与林则徐之战备
一百 第一次和战
一厦门之防战与定海之失守
二朝旨之变更与天津之和议
三定海之休战与广东之议和
一百一 第二次和战
一和议之决裂与宣战
二英军之攻击虎门
三广州之危急与议和
四平英团之奋起与粤民义勇附王廷兰与曾望颜论英人犯粤情形书
一百二 第三次和战
一厦门之攻陷
二浙东之防备
三舟山镇海及宁波之攻陷
四恢复之师之失败
五廷议之变更与乍浦之陷落
六杭州之戒严与和战之不定
七吴淞上海之陷落
八镇江之陷落
九南京之和议及条约
一百三 战争之余波及善后事宜
一英军之撤退与浙抚刘韵珂论和议书
二台湾俘虏事件[附姚莹致刘韵珂及方植之论台事书]
三广州续约之成立及粤闽排外之气焰
一百四 鸦片战争我国失败之原因及其影响
一战争失败之原因
二对于林则徐之评论
三中美中法条约之成立与鸦片战争之影响
四鸦片战后中国在国际法上之失权[附录《中西纪事》所载宁波及青浦交涉事件]
卷下目录
第一篇 太平天国之始末
第一章 太平天国革命之背景
一 民族革命之先驱
一革命之由来与会党
二天地会党人之起事
三天德皇帝之事略
四朱九涛、洪德元之事略
五洪大全之被俘及口供
六洪大全呈递之表文
七洪大全供词释辨
二 社会动乱之原因
一一治一乱之循环律
二土地分配之问题
三政府官吏之榨朘
四鸦片战争之影响
三 来人、土人之争斗
一来人、土人之宿怨
二来人、土人之械斗
第二章 太平天国之创建
四 洪秀全早年事迹
一洪秀全之异梦
二洪秀全之出游
三洪、冯赴广西传教
五 金田之起义
一冯云山创拜上帝会
二金田之团营及发难
三清廷对广西乱事之处置
六 太平军之北上
一永安之建号
二永安之溃围
三桂林之攻守
四冯云山、萧朝贵之战死
五武汉三城之攻克
七 太平军之东下
一安庆之攻克
二南京之奠都
三清之江南、江北大营
第三章 太平军与湘军
八 太平军之北伐
一林凤祥、李开芳之入豫
二怀庆之攻守与津沽之相持
三直隶之困守与失败
九 太平军之西征
一安徽抚定与南昌、田家镇之攻守
二庐州之破与江忠源之战死
三吴文镕之败死与湘军出征
十 湘军之缘起
一官兵腐败之情形
二清廷之提倡团练
三曾国藩之出身
四湘军之编练
五水师之编练
十一 湘军之东征
一曾国藩之出师
二国藩讨洪之檄文
三宁乡、靖港、湘潭之战
四太平军再破武昌
五城陵矶之战与进克武昌
六田家镇、黄梅之攻守
第四章 太平天国之由盛转衰
十二 湘军之厄运
一九江、湖口之围攻
二太平军三克武昌
三塔齐布、萧捷三之战死
四胡林翼之布署
五曾国藩之被困
六罗泽南之战死
十三 江南、北大营之溃败
一扬州之攻守
二江南大营之破
三上海小刀会之举事
四庐州方面之粗定
十四 太平天国之内乱
一内乱之原因
二杨秀清之被杀
三韦昌辉被诛与石达开出走
十五 上下游军势之日蹙
一胡林翼之略定湖北
二江西湘军之起色
三江西湘军之发展
四九江之克复与蕲、黄之战
五江南大营之复振与天京二次被围
十六 李秀成、陈玉成之后起
一江西大定与陈玉成鄂北之战
二李秀成之解救天京与江北大英之溃败
三湘军三合之战及李续宾之战死
十七 曾国藩之复出
一国藩起复与进军方略
二宿松之战与国藩进规安徽
三太湖之大战
十八 苏、常之争取
一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
二苏、常之失守
三曾国藩初任江督之规划
四祁门督师之困难
十九 湘军克安庆
一陈玉成之援军
二安庆之攻破
三左、鲍两军肃清江西
第五章 太平天国之末运
二十 东南大局与左宗棠之入浙
一同治初年任曾国藩之专
二咸丰年间浙江防战之概况
三杭州第二次失守
四宗棠入浙之规划
二十一 常胜军及淮军之成立
一借兵助剿之议与常胜军之起源
二苏绅之乞援与淮军之成立
三淮军抵沪后之战事
二十二 皖北渐定与金陵围攻
一陈玉成之被执
二金陵屏藩之丧失
三曾国荃进军雨花台
四两军之苦战
五金陵围师之稳固
二十三 石达开之独立行动
一浙、赣攻略与湖南宝庆之围
二广西之乱事与达开攻略四省
三蓝大顺、李永和之起事
四达开之被召与入川之决议
五石达开之被执
二十四 太平军西北方面势力之消灭
一陈得才攻略三省
二陈得才、蓝大顺等之败亡
第六章 太平天国之灭亡
二十五 淮军之图苏
一淞、沪之解严
二常熟、太仓、昆山之攻克
三李秀成援苏之血战
四苏州之克复
五苏州杀降文告考
六两路进军之方略
七嘉兴、常州之攻克
二十六 浙江列城之恢复
一温、处之平定
二宁、绍、台之克复
三龙游、汤溪之攻守
四金华属邑及严州、龙游、诸暨之克复
五富阳之攻克
六杭州及馀杭诸邑之克复
二十七 湘军克金陵
一皖南之略定
二天京城外要隘之尽失
三洪秀全之殉国
四金陵之攻克与李秀成之被执
五湘军之遣散及金陵乱后之景象
二十八 太平天国之馀波
一幼主洪天贵之被执
二洪仁矸等之供词
三江西、福建之略定
四太平军之入粤与全灭
第七章 太平天国失败之原因及其影响
二十九 洪秀全失败之原因
一思想之矛盾
二神权之迷信
三智识之浅薄
四人才之缺乏
五外国之干涉
三十 太平天国革命之影响
一对于民族革命之影响
二对于政治革命之影响
三对于社会革命之影响
第八章 太平天国典制述略
三十一 军政制度
一军制
二职官
三宫内官
四乡官
五女官
三十二 文教制度
一宗教
二天条书
三讲道理
四礼制
五考试
六文书
七天历
三十三 经济制度
一田制
二贡献与劫掠
三贸易
四榷关
五粮食
六钱币
第二篇 咸丰之忧患与同治中兴
第九章 咸丰之忧患及两宮垂帘
三十四 咸丰帝之初政
一奕詝得位之由来
二穆彰阿、耆英之罢斥
三秀女之罢选
三十五 咸丰中之宰辅
一文庆之相业
二祁寯藻、彭蕴章之相业
三肃顺之尊用汉人
三十六 咸丰间之两大狱
一戊午科场之狱
二户部宝钞处等案
三十七 咸丰帝之崩逝
一回銮之议
二奕詝之娱乐
三奕詝之病死
三十八 辛酉政变
一恭亲王之奔丧
二垂帘之动议
三回銮与垂帘
四所谓咸丰三奸之拿办
五政变之结果
三十九 黄河北徙与大吏伏诛
一历代河道之变迁
二何桂清、胜保之伏诛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四十 战事之起因
一粤人排外之激烈
二修约之要求
三叶名琛之外交政策
四十一 战争之开端与广州之沦陷
一亚罗船事件
二英国之最后通牒
三广州陷落与叶名琛之被俘
四十二 天津条约之订立
一大沽口之役
二天津之新议条约
三上海设法挽回之无效
四税则之协定
四十三 英法联军之入京与议和
一换约之起衅
二联军陷据津、沽
三天津和议之不成
四通州议和之决裂
五圓明园之被毁
六议和与北京条约
四十四 英法联军战役之影响
一英法联军与鸦片战争之比较
二领事裁判权之扩张
三关税协定之束缚
四海关行政权之被夺
五利益均沾之专条
四十五 东北疆土之丧失
一俄人经营黑龙江之野心
二划界谈判与黑龙江下游之占领
三瑷珲条约之迫订
四天津条约与北京之谈判
五北京续增条约
第十一章 捻乱之始末
四十六 捻匪及苗练之由来
一捻之起源
二苗练之起与李兆受之投降
三捻乱之扩大
四十七 僧格林沁之剿捻
一山东捻乱与苗沛霖之攻寿州
二同治初元捻之大势
三张乐行之被擒
四苗沛霖之被杀
五李世忠之遣归与舒保之战死
六僧格林沁之败死
四十八 曾国藩之剿捻
一曾国藩、李鸿章平捻之方略
二四镇扼击之策与湖团之由来
三徐、豫、楚之扰攘与运防
四防军之更替与扼守沙河、贾鲁河之策
五东、西二捻之分驰
四十九 李鸿章之剿捻
一李鸿章之受命与东捻之图鄂
二尹隆河之役
三西捻之入陕与东捻之扰鄂
四运河之防溃与蹙捻胶莱之计划
五潍河之防溃与扼运政策之坚持
六任柱、赖文光之死
五十 西捻之平定
一西捻之入直与坚壁清野策
二畿辅之侵扰与防运之议
三围圈政策之成功
四张总愚之败死
第十二章 回乱之勘定
五十一 云南回教徒之变
一滇回之来源及起事
二马如龙之受抚
三潘铎之遇害
四滇东之平定
五岑毓英剿回之计划
六东、南两迤之先定
七入理与迤西之全平
五十二 附贵州之苗变
一台拱之苗变
二苗疆之平定与制苗策
五十三 陕、甘回教徒之变
一陕回之举事
二甘回之初起及陕回略定
三杨岳斌、刘蓉之剿回
四左宗棠剿平之方略
五宗棠之三路平回策
六金积堡之荡平
七河州及西宁之平定
八肃州及回乱之全平
第十三章 同治中兴时代
五十四 中兴之政局
一同治中兴之意义
二大难方夷后之敬慎问题
三恭亲王奕訢之惩儆
四恭亲王之复入枢廷
五太监安得海之伏诛
六圆明园修复之议
七同治帝之荒淫与恶疚
五十五 江南减赋与总督被刺
一)苏、松浮粮之减额
二张文祥刺马案
五十六 中兴之外交——教案
一教案之起因
二江、楚、川、黔之教案
三天津教案上
四天津教案下
五十七 中兴之外交——订约及入觐
一列国之订约
二中英之修约
三列使请觐之议
五十八 中兴之外交——中日订约与台湾事件.
一日本与中国之关系
二中日之议约上
三中日之议约下
四台湾之役上
五台湾之役中
六台湾之役下
第十四章 中兴时代之人物
五十九 人才盛衰与学术背景
一清代理学家之异彩
二中兴人物之分布
三湘、淮军代兴之关系附《中兴人物表》
六十 江忠源与罗泽南
一江忠源昆仲
二罗泽南师弟
六十一 胡林翼与骆秉章
一胡林翼
二骆秉章
六十二 曾国藩与曾国荃
一曾国藩之学术
二国藩之处世哲学
三国藩相清之动机
四曾国藩不做皇帝
五国藩与清廷之关系
六曾国藩之事业
七国藩之令终
八曾国荃与湘军纪律
六十三 左宗棠与郭嵩焘
一左宗棠
二曾、左之交恶
三郭嵩焘
六十四 彭玉麟与李鸿章
一彭玉麟
二李鸿章
第十五章 中兴时代之维新事业
六十五 同治以前之维新概况
一西学东渐之中断
二维新事业之分期
三海防时期之代表人物
六十六 奕訢之维新事业
一自强运动之发轫
二自强运动之特质
三外国语言文字之学习
四天文算学之讲求
五守旧派之反对
六派往外国之使节
七奕訢遭遇之困难
六十七 曾国藩之维新事业
一国藩维新之动机
二江南制造局之创立
三制造轮船之开始
四福建造船厂之创立
五外国留学生之选派
六十八 李鸿章之维新事业
一鸿章对于维新之主张
二鸿章所办之洋务
三轮船招商局之创立
四鸿章同时之新学家
第三篇 光绪前期之政治与外交
第十六章 光绪初叶之政局
六十九 载湉继位与二次垂帘
一同治帝遗诏之疑
二载湉之得位
三太后垂帘听政
四穆宗立嗣之问题
七十 慈安被弒与恭王罢黜
一慈安太后之暴崩
二恭亲王奕诉之罢黜
三恭王罢黜之善后
七十一 海军之建设与颐和园
一南、北洋舰队之成立
二海军衙门之成立
三海军衙门之经费
四颐和园之修理
七十二 光绪前期之宰辅
一汉人政权之建立
二李鸿藻与翁同穌
三张之万、阎敬铭、孙毓汶与徐用仪
七十三 台湾之改省与建设
一日人侵台之善后
二台湾继续之开发
三台湾之改建行省
四台湾省之新建设
五经济之建设与停顿
第十七章 新疆之勘定与建省
七十四 新疆回乱之概况
一北路之清真王
二南路八城之统一
三阿古柏之外交政策
七十五 左宗棠平定新疆
一西征军事之准备
二海防与塞防之争论
三西征军事之推进
四阿古柏独立国之败亡
五南疆各城之全定
七十六 中俄伊犁之交涉
一伊犁问题之发生
二崇厚之出使俄国
三左宗棠、李鸿章之主张
四外人之阴谋与清廷之让步
五驻英前后任公使之议论
六曾纪泽之改订俄约
七十七 新疆之建省
一左宗棠之建议
二刘锦棠之首抚新疆
第十八章 边省与藩属之问题
七十八 帝国主义者与边案
一帝国主义之性质
二云南之马加理案
三总理衙门之交涉
四烟台之条约
七十九 日本并吞琉球
一琉球与中日之关系
二琉球之被吞与呼救
三美前总统之调停
四分岛改约之议
五李鸿章奏请缓允改约
八十 中法越南之役
一法人之侵略越南
二越南问题之交涉
三法军之进攻越都
四清廷之举棋不定
五清军之被迫作战
六中法媾和草约之订立
七法军之滋扰闽台
八台澎越北之战局
九秘密议和之告成
十中法天津新约之订立守
第十九章 朝鲜问题之交涉
八十一 朝鲜问题之发端
一日本侵韩与江华岛事件
二李鸿章之意见
三江华条约之缔结
四李鸿章劝朝鲜与西洋各国通商
八十二 壬午事变
一变兵犯阙与乱事原委
二定乱之经过
三日韩济物浦条约
四清流之议论与当道之主张
五中韩之商务章程
八十三 甲申之变
一中日在韩之钩斗
二邮局诡谋与韩宫逼战
三中国查办与日韩汉城条约
四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之《天津协约》
五李伊对中日两国之预言
八十四 英俄对朝鲜之觊觎
一各国互保朝鲜之议
二英国侵占巨文岛
三俄韩要结之一幕
八十五 袁世凯与朝鲜
一李鸿章之朝鲜政策
二通使与借款之问题
三袁世凯与德尼之争
第二十章 中日甲午之战上
八十六 战前之形势
一中韩两国之政局
二朝鲜新党魁之被刺
三北洋海陆军之实力
八十七 战争之原因
一东学党之乱
二中日两国之派兵
三日本提议改革韩政
四大鸟逼迫韩廷改政
八十八 俄英态度与中国舆论
一俄国之干涉
二英国之调停
三廷议之分歧与舆论之责难
八十九 战争之开端
一门本胁迫大院君主政
二丰岛之初战
三成欢之战
九十 两军之主力战
一平壤之攻守战
二大东沟之海战
三李鸿章之获谴
四购船之阻挠与海军之败因
第二十一章 中日甲午之战下
九十一 辽东、山东之战争
一旅顺之陷落
二辽东之失败
三威海卫之熸师
九十二 战事进行中之清廷
一恭亲王之起用
二对于李鸿章之责难
三和议之探询
四光绪帝与慈禧
九十三 和议之进行与受阻
一德璀琳之东渡
二广岛之拒使
九十四 李鸿章马关议和
一清廷任李鸿章为全权
二马关之乞和与遇刺
三和约底稿之说帖
四关于条款之谈判
五媾和条约之签订
六阻和之议论与换约
九十五 台湾之割让
一战事期中之台防
二运动各国之援助
三昙花一现之民主
四台湾之交割与台北之亡
五台南之败亡
第二十二章 瓜分之酝酿
九十六 三国干涉还辽之一幕
一中日问题卷入世界漩涡
二俄、德、法三国之干涉
三日政府接受三国之要求
九十七 李鸿章出使与中俄密约
一联俄拒日之议
二李鸿章之出使欧美
三鸿章抵俄后之交涉
四俄皇之特别招待与鼎足谈判
五中俄密约之签订
六中东铁路与道胜银行
九十八 德国租占胶州湾
一德国野心之暴露
二胶州湾之强占订租
九十九 俄国占领旅大与日本之势力范围
一俄占旅大之阴谋
二旅大租约之签订
三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一百 英法之继起攘夺与中国之门户开放
一英人之侵略缅藏
二势力范围之划分与强租九龙威海卫
三法人租占广州湾
四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
第四篇 清代后期之社会与经济
第二十三章 政治组织之新制
一百一 维新添设之机关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总署之附属机关
三外务部
四会议政务处
一百二 中央政制之改革
一资政院之成立与召集
二内阁制度之建立
三内阁以外之机关
四各部附属之机关
一百三 地方制度之因革
一各省增设之机关
二督抚权力之扩张
三南、北洋大臣之特殊权力
四谘议局之成立
五新建之省府州县
第二十四章 各种制度之损益
一百四 军事制度
一兵制之演变
二旗兵与绿营
三练军与巡防队
四新建之陆军
一百五选举制度
一科举之流弊
二科举之罢除
三特科之举行
四捐纳之赀选
一百六 学校制度
一旧教育制度之概况
二无系统教育时期
三有系统教育时期
四学部成立后之教育
五武学之教育
一百七 司法制度
一司法制度之改革
二刑律之改革
三新旧刑律之异点
第二十五章 社会之变迁与一般现象
一百八 社会组织之沿革
一家族社会之演变
二乡社之情形与城镇乡之地方自治
一百九 宗教之概况
一文庙之祀典
二佛教之盛行
三寺庙之整饬
四喇嘛教之利用
五道教之源流
六天主教之式微及复振
七中国所订之传教音程
八耶稣教之传入
九回教之概况
一百十 清代之礼制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军礼
四宾礼
五凶礼
第二十六章 清代后期之经济状况
一百十一 国家之经济财政
一咸丰财政之枯竭
二同治财政之概况
三光绪初叶之财政
四光绪中叶之财政
五光绪末叶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