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仿汝釉花囊
高13cm,口径5.8cm,足距8.5cm,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瓷器胎、釉本身的美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这些瓷器,或素雅婉约,或以“金丝铁线”的开片营造出一种缺陷美。即使是没有多少古陶瓷知识的人,也常常会为宋代瓷器的美所倾倒。
汝窑在宋代名瓷中的地位,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学者认证。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至于对汉文化十分倾慕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更是对宋代瓷器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康熙、雍正二位还矜持一些,到了乾隆皇帝这里,那满腔的喜爱之情就彻底地喷发出来。
喷发的方法是什么?刻字呀~
比如说这件北宋汝窑青瓷盘,外表看来是这样的: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结果一翻过来,底面刻着乾隆的诗:
“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定迹局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
圆盘子太好看啦!冰裂纹太好看啦!就连盘底原先刻的“甲”字都太好看啦!
还有这个汝窑纸槌瓶:
汝窑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底面也有诗:“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缘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旌,足钉薜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叶美琼。”
天青色太好看啦!口沿磨损的痕迹像铜色太好看啦!即使有瑕疵,也是太好看啦!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乾隆皇帝巴不得自己身边围绕着一圈汝窑瓷器,从盘子到瓶子再到笔洗全都是汝窑的。
但很显然,汝窑烧造瓷器的时间本来就不长,之后还碰上了两宋之交的战乱;宋朝离清朝也有好几百年了,汝窑真品的传世量不可能有那么多。那么,乾隆皇帝该如何达成自己的愿望呢?
答案很简单:
仿制啊!
清乾隆 仿汝釉三羊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仿制汝窑和其他的宋代名窑瓷器,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专为皇家烧瓷的御窑厂成立了一个部门“仿古作”。
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督陶官(管理、监督陶瓷烧造的官员)唐英,曾经编写一本画册《陶冶图说》,在第十三篇《蘸釉、吹釉》中说:“圆器青花,与仿古官、哥、定、汝等器,均须上釉入窑 ……今于圆器之小者,仍于缸内蘸釉,其琢器与圆器大者,用吹釉法……”
清乾隆 仿哥釉笔洗
这段话从侧面证明了:仿古作的主要仿制对象,除了汝窑,还有官窑、定窑等宋代名瓷。
那么,清代御窑厂仿制的宋代名瓷和真正的宋代瓷器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古今中外仿造古瓷器乃至其他古董文物,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抒发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喜爱,表达对历史的追慕之情;二是以假乱真,倒卖假古董牟利。
而御窑厂对宋代名瓷的仿制,显然属于第一种情况。所以,御窑厂的仿汝瓷器,主要是对汝瓷釉色的模仿,至于造型、工艺等方面,依然沿用着清代的瓷器造型和烧造工艺。
清乾隆 仿定窑天鸡尊
比如说上面图片里的天鸡尊,还有三足炉、鼎等器形,都是真正的宋代瓷器所没有的。
清代仿古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一般都落有本朝的年款,大方地标识自己的真实烧造年代,表达一种“我就是模仿之作我怕谁”的感觉。
第一张图的仿汝窑花囊,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