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王思治
"鐍匣"与旻宁继统
作者:王思治 责编:

来源:《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05-09  点击量:13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嘉庆四年正月,89岁的耄耊老皇帝乾隆去逝,嘉庆亲政。四月,亲政伊始的嘉庆帝,亲书朱谕密旨,立皇次子旻宁为皇太子(皇长子早殇),缄藏鐍匣,“遵列圣家法”,秘密建储。

然而,由于嘉庆暴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于是与旻宁(道光)继统至关重要的“鐍匣”,便有多种相互矛盾的记载,以至旻宁的继位过程留下了诸多扑朔迷离的说法,使人真伪难辨。今就笔者所知史料,述其原委,申说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嘉庆暴死

嘉庆暴死及其死因,与“鐍匣”关系密切,故说“鐍匣”需自嘉庆之死始。

嘉庆二十五年,61岁的嘉庆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举行木兰秋称,“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皇孙贝勒奕纬(旻宁之子)随驾。[1]七月十八日,皇帝一行自京师起程。行前,嘉庆身体强健,在去避暑山庄途中,虽长途跋涉,据扈从的旻宁说:“圣寿虽年逾六旬,天体丰腴,精神强固,”且“登陟勿倦”。[2]即是说,年过花甲的嘉庆在旅途中,精神强健,即使在攀登山岗时仍能健步自如而无倦意。

经过六天的行程,七月二十四日,嘉庆帝一行抵达避暑山庄。翌日(二十五日)上午,嘉庆遘病,当夕逝世,突然暴卒而不明死因。有人据皇族后人的口碑,谓嘉庆死于雷击。如果此说属实,清人官私著作决不敢如实记载,保存实录,因为遭五雷轰顶之人,当时人认为必是作恶多端而遭天谴或报应。

嘉庆一天之内暴病而亡,从其年过60,“体态丰腴”,身体肥胖的体形来看,这类老人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极大,若然,则嘉庆暴卒的病因,就有可能是高血压病引发的中风(脑溢血),或心肌梗死,如此凶险病症,病人往往昏迷失语。旻宁又说,嘉庆于旅途中“偶感暍暑”,“暍暑”者伤暑也,也就是中暑;再加之六天旅途劳顿,就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当然,嘉庆猝死病因只是推论。但其临死前是否失语,已不能言,则与“鐍匣”有关。正如皇太后(孝仁睿皇后)懿旨所说:“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3]“未及明谕”或者即是嘉庆病重失语之故。

二、 有关“鐍匣”的矛盾记载

关于“鐍匣”至少有以下几种矛盾的记载:

1. “公启鐍匣,宣示御书”

嘉庆秘密建储的朱谕密旨,藏“鐍匣”内。《清宜宗实录》载:

“仁宗(嘉庆)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齐;军机大臣托津、戴钧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口口(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硃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4]

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鐍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情急剧恶化时,临终前召戴钩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鐍匣”,当众开启缄藏朱谕的小金盒,“宣示御书”,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与同载于《清宣宗实录》的上引皇太后懿旨所说“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歧异。如前所说,若嘉庆重病失语,则能否召诸大臣“宣示御书”,更可存疑。更引人关注的是,下面引录的史料,将直接否定“公启鐍匣”之说。

2. 宗室禧恩建议立旻宁与戴钧元等犹豫

禧恩是宗室,睿亲王淳颖子。《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载:

(嘉庆)二十五年,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钧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继位。”[5]

据此,“鐍匣”并非如前引《实录》是在嘉庆临终时“公启”,而是在嘉庆死后才“得秘匮朱谕”。因此,“鐍匣”未发现前,才有禧恩之建议与托津、戴钧元等之犹豫。且“禧恩抗论,众不能夺”。这说明,奉旻宁嗣位,在当时似乎还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如此说来,“公启鐍匣,宣示御书”之说,大可存疑,否则,禧恩之建议从何说起?而托津、戴钧元等怎敢抗旨不遵,犹豫不绝?而诸臣争论是否奉旻宁继统就更不可思议了。

然而,禧恩建议与托津、戴钧元等犹豫、争论之说,又为下引记载所否定。

3. “近侍由身间出小金盒”

关于“鐍匣”的发现过程及开启情况的有一种记载,见于《清史稿》戴钧元、托津等传,及《续碑传集》包世臣撰《大庾戴公墓碑》,足以否定《清史稿·宗室禧恩传》之记载,兹录于次:

《清史稿·托津传》:

“二十五年,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钧元手启鐍盒,奉宣宗即位。”[6]

同书《戴钧元传》:

“二十五年七月,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鐍,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7]

包世臣:《大庾戴公墓碑》记载“鐍盒”最详: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公(戴均元)偕满相托文恪公(托津)扈从滦阳围,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公与文恪督内臣检御箧十数事,最后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锁固无钥,文恪拧锁,发盒得宝书,公即偕文恪奉今上(道光帝)即大位,率文武随瑞邸(瑞亲王绵忻)成礼,乃发丧,中外宴然”。[8]

查《清史列传》戴钧元传、托津传,均不载“鐍盒”事。《清史稿》或本于包世臣所撰《墓碑》。据此,是在嘉庆帝“大渐”,临终时,由托津、戴钧元督促太监翻箱倒匮寻觅“鐍盒”,最后,由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奉旻宁(道光)即位,然后发丧,于是“中外宴然”大局稳定。如此说来,则前引《清史稿·禧恩传》所说,禧恩建议立宣宗,而托津、戴均元犹豫,则并无其事。相反,是托津与戴钧元在事变非常之际,果断处置,“奉宣宗即大位”从而稳定大局。

以上有关“鐍匣”的记载,不仅相互矛盾,而且是逐一否定,使人不知所从。但是,以上诸多记载,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不论“鐍匣”是在嘉庆临终或死后开启,随驾的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绵忻、皇孙奕纬均不在场,这是违背清帝“家法”或“成规”的。

雍正建立“秘密建储”后,在道光之前,开启“鐍匣”,宣示传位朱谕密旨而继位者,有乾隆与嘉庆。乾隆叙述开启“鐍匣”的过程说:

“逮皇考传位朕躬,宣示密缄,仓猝之际,朕不敢自行启封,召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当面展缄敬阅。”

可见,“宣示密缄”是嗣君与重臣共同启封的。

乾隆内禅,故嘉庆继位是由乾隆亲自启匣宣谕,其过程是:

乾隆三十八年,密立十四岁的颙琰(嘉庆帝)为皇太子,“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9]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内禅,传位嘉庆,以太上皇训政。九月初三日,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于圆明园勤政殿:

“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阋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定制孟冬朔颁发时宪书,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10]

开启密缄,宣示嗣皇帝,是关系国脉君统承袭之头等大事,故不仅密立之皇太子在场,同时,皇子及皇孙亦应齐集,与王公大臣“公同阅旨”,以昭慎重。然而,旻宁继位,鐍匣之开启,不论是在嘉庆临终前或死后,嗣皇帝旻宁及随驾行在的皇子、皇孙均不在场,这是违背清帝“家法”或“成规”的。嘉庆死时,旻宁已是三十九岁。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林清在太监配合下,攻打紫禁城,而有“隆宗门之变”。旻宁遇突发事变,沉着应对,亲手击毙二人,又指挥禁军将攻入紫禁城者全歼。处突发事件而不惊的旻宁却在嘉庆猝死寻觅“鐍匣”过程中,不见其踪影,这也是令人费解的。

综上所述,有关“鐍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

三、皇太后传谕旻宁“即正尊位”

嘉庆暴卒,事前毫无准备,山庄连棺木都没有。旻宁命以“六百里加急”驰报京师,并令速送“梓宫”来热河。七月二十七日,皇太后(仁宗孝仁睿皇后)降旨“驰寄皇次子(旻宁),即正尊位。”孝仁睿皇后懿旨云:

“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促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11]

七月二十九日,旻宁接到懿旨。此懿旨与旻宁嗣位关系最重要。它说明是皇太后降旨命旻宁“即正尊位”。故《清史稿》〈孝仁睿皇后传》载:“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即位。”[12]请注意,懿旨与《清史稿》都说是“即正尊位”与“即位”(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典),而非“继位”。这就是说,道光帝是在嘉庆二十五日去世四天后,于二十九日“即位”。今有旻宁七月二十九日复奏皇太后文,可以确证:

“子臣(朱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戍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鐍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低。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喻……谨将鐍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

七月二十九日。”[13]

道光帝于七月二十九日即位,已确证无疑,因此,本文第二部分所引各条史料,所谓七月二十五日开启鐍匣,奉道光帝即位,然后发丧的记载,均非实情。

然而,道光帝复奏太后文,又留下令人费解之处。这就是:(1)既然鐍匣已在承德开启,嘉庆传位旻宁之朱书密旨,成命昭然,旻宁何以会“逊让至再至三”,必待懿旨而后“即正尊位”?照此说法,旻宁即位之依据,不是嘉庆之密旨,而是皇太后的懿旨,若然,则是违制而根本不可能的。皇位传承是由皇帝独断,乾隆帝说:“圣祖(康熙)大渐,授位皇考”。“皇考传位朕躬”;由他内禅传位嘉时。则是“明颁诏旨,亲御殿廷”,开启鐍匣,“付授神器”。[14]故嘉庆传位是旻宁的朱谕密旨,乃绝对遵从之法定依据,此是制度。而旻宁确违旨“逊让至再至三”,于情、于理、于制度均不合,故在承德:“公启鐍匣”之说,尚可存疑,或者并非事实。而旻宁向皇太后“恭呈皇父朱谕”,亦应作如是观。[15]倘若鐍匣确实在承德开启,立旻宁为皇太子既然众所周知,那末,皇太后懿旨为何又有“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末及明谕”?“未及明谕”只能是皇子及诸大臣未见朱谕密旨。若然,则在避暑山庄开启鐍匣之论,可能是似是而非。秘密建储乃“至严至秘”,所定储君之名向任何人透露,虽皇后亦然。既然有嘉庆帝“遵密建家法”的“鐍匣”在,如今又有皇太后降旨旻宁即位,若皇太后在闻知嘉庆猝死于山庄,未开启鐍匣,阅视密旨,决不会擅自降旨,命旻宁即位,否则,倘若懿旨与“鐍匣”缄藏密旨不是同一人,必将出现极大的混乱,政局大动荡。由此可知,“鐍匣”应遵雍正的规定:“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16]

既然“鐍匣”,未必携往热河避暑山庄,又何以有在山庄开启鐍匣的各种不同记载?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如前文所说,道光帝遵皇太后懿旨即位,最早也是在嘉庆死后的第四天,这样一来,清朝将最少有四天无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嗣位尤为重大。”嗣君乃国脉之所系,倘若“皇统”中断,即使是数日,不祥莫大焉,于是有“鐍匣”在嘉庆猝死山庄于死前或死后开启的各种矛盾说法。而各种记载所要表明的重点是,嘉庆一死(或临死)便开启鐍匣,“奉宣宗即位,然后发丧。”如此,清之皇统一脉相承,运祚紧接无间,而其可能间断之数日,便弥缝不留痕迹了。然而,由于矛盾百出,排比推敲史料,似可窥见其中隐情。

喻大华先生亦认为,立储密旨,“身体强壮的嘉庆帝也未必将其带在身边。”[17]可谓同我有此见地。

注释:

[1]《清仁宗实录》卷774。

[2]《清宣宗实录》卷2,第88页。

[3]同[2],第84页。

[4]同[2],第80页。

[5]《清史稿》卷365《宗室禧恩传》。

[6]《清史稿》卷341《托津传》。

[7]《清史稿》卷341《戴钩元传》。

[8]《续碑传集》卷二《大庾戴公墓碑》

[9]乾隆:《慎建储贰论》。《乾隆御制诗又全集》第10册。

[10]《清高宗实录》卷22。

[11]同[10],卷1486。

[12]《清宣宗实录》卷1,第84页。

[13]《清史稿》卷214《孝和睿皇后传》。

[14]《皇子旻宁奏报遵即大统并将皇父御笔朱谕恭呈懿览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军机处上谕档》。

[15]《奉储秀宫懿旨著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军机处上谕档》。

[16]《雍正起居注》第1册,第84页。

[17]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喻大华主编《道光朝》分卷,第2-3页,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3年版。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