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作·评论 > 图书评论
立足文学看桐城 跳出文学看名家 ----评《桐城文派史》
作者:吴家荣 责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7月22日  发布时间:2022-09-02  点击量:197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企业微信截图_20220808112429

 

读罢《桐城文派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作者江小角、方宁胜、朱杨),倍感惊喜:这是一部客观全面、志在创新的桐城文派研究著作。作者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全景式展现桐城文派滥觞、初创、发展、树帜、鼎盛、中兴、转型、式微各个时期的风貌,彰显桐城文派在文学、教育、学术、事功诸方面的贡献与风采,为后人客观地认识、理解、研究桐城文派提供了史论结合的启示与借鉴。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时间跨度上,堪与有清一代相始终;涉及作家多,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所载,文学家有上千人之众;就地域而言,其发端于桐城,但不限于桐城一域,安徽、江西、江苏、广西、湖南、山东、河北等地皆有桐城派作家分布。学界对桐城文派的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成果丰硕。除了数以千计的单篇论文外,还有代表性专著十余部,然所论大多集中在少数有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上,没能立足于时代高度作整体剖析,往往顾此失彼,多有遗憾。该书则在卷帜浩繁的典籍中爬梳勾稽,溯本探源,从史的角度剖析桐城文派由盛及衰全过程,揭示其作为一个散文文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的合理性、必然性,并对数十位重要的人物及其作品、文论思想,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述,其观点之新颖、资料之详实、论证之严謹,皆为前人所不及。

通读全书,我以为有如下特点:

首先,史脉明晰,持之有据。《桐城文派史》在“绪论”中将桐城文派发展分为初创、兴盛、末流三个时期,阐述其特点与作用,让读者了解桐城文派发展基本脉络。桐城派不仅留有大量的精彩华章,还有大体相似的文学理论与创作主张,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郭绍虞先生说:“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该书特别论及桐城文派别具一格的文论主张的传承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认为“它滥觞于戴名世,正式提出的是方苞,又经刘大櫆的补充,至姚鼐发展而完备。而这中间和随后的桐城诸家,都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自己的才识,提出了或系统或零散的文学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桐城派文论的丰富与完善起到补苴罅漏的作用”。这确为不刊之论,提升了总体把握桐城派文论的史的轨迹。具体论述上,全书则分九章加“绪论”“余论”。史的线索更显清晰,逻辑勾联十分合理。

其次,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作者除浏览现存桐城文派的典籍外,还广泛搜集、阅读桐城文派诸家诗文集及相关著作,注意挖掘新的材料;泛览明清笔记、名人日记与年谱、地方史志、家谱宗谱,爬梳勾稽,旁征博引,力求从中提炼新观点新论断,发掘平常不为人知的作家作品。如原存安徽省图书馆典藏部的姚永概《慎宜轩日记》(稿本),该书无疑对研究姚永概等晚期桐城派作家和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文学史、安徽地方史,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该书除在论及姚永概及其交游时引用其中资料外,还设目专门介绍《慎宜轩日记》内容及其独特价值。通过阅读《寄鸿堂文集》及相关资料,将姚鼐弟子、曾与姚莹并称“姚李”的李宗传的文学成就作了详细介绍,弥补了前人著作之不足。通过对《晦堂书录》等史料的解读,使桐城狂士陈澹然的生平事迹与古文成就清晰呈现。以往的研究著作,很少关注论述对象在其他领域的贡献;对那些个性鲜明却不为人知的作家,更是付之缺如。该书评介桐城派诸家的人生经历与文学贡献时,还关注他们在传统教育、方志编纂、学术研究、经世思想等领域的建树与影响;不仅聚焦人们津津乐道的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林纾、严复等代表性作家,而且将方以智、钱澄之等作为文派先声予以评述;将《桐城文学渊源考》不曾列入的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作为对桐城派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古文大家,列专节论述;对范当世续弦姚倚云、廉泉夫人吴芝瑛也做了简要介绍。至于方苞弟子王又朴、雷鋐,刘大櫆弟子王灼等,姚鼐弟子李宗传,莲池书院的诸位俊秀等,也予以论述。这不仅体现出桐城文派的源远流长、气象万千,还将更多的桐城才俊对桐城文派的贡献逐一厘清,彪炳史册,弥补前人之欠缺。

第三,论述精当,新意迭出。该书论述桐城文派之所以产生于桐城,或者说桐城之所以成为桐城文派的发祥地的原因时,弥补前人论述之缺憾。作者细数其原因:桐城山川灵淑之气的蕴蓄,崇文重教的传统,望族家学的传承,理学风气的积累、遗民气节的标榜,方以智、钱澄之等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巨子的出现等,都对桐城文派的产生作了最好的铺垫。而当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及其众多桐城弟子后先相继,光大桐城文统,树帜清代文坛;张英、张廷玉利用自己崇高的政治地位,将“清真雅正”的钦颁衡文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和图书编选,为桐城派的文统张目,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即使桐城文派在清末民初日渐衰微之时,仍有桐城名家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人勉力撑持,声势犹壮。所论立足文学看文派,跳出文学看名家,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了桐城文派的兴盛原因,全面公允而令人称道。

第四,方法多样,总体观照。该书还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历时性与共时性、时代背景与地域因素、个性特征与流派特色诸方面,探究桐城文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与传承方式。如第六章《鼎盛时期的桐城文派》,先是综述姚门弟子精英群体的形成,指明姚门弟子存在嫡传与私淑两大系统;其后,论述姚门弟子拓展桐城文派的路径,从内部与外部两条传播途径入手,再现姚门弟子为光大师门、赓续文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后根据姚门杰出弟子的主要建树,分论管同与刘开的文论贡献、方东树在汉学之争中的立场、姚莹的经世致用思想,梅曾亮对桐城文派发展的贡献,对与姚莹齐名的李宗传也有评介,如此深入细致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此外,该书在评介刘大櫆时,并及阳湖诸子及其徽州、桐城弟子;着墨曾国藩时,论及湖湘学风与湘乡派;论及张裕钊、吴汝纶时,对莲池传人也作了详细分析。由点及面,互为补充,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桐城文派作家共同切磋,成就了不同凡响的辉煌。剖析得鞭辟入里,让人叹服。

该书也客观地指出,桐城文派毕竟属于封建传统文化范畴,它从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产生,不可避免带有消极落后的成分。但它与历史上的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桐城文派由于人数多、范围广、成就大,尤其是它上承唐宋文统,中拓自家田园,下与现当代切近,某种意义上充当了联结古代文学与新文学的桥梁与纽带,特别是晚近一些桐城作家如严复、林纾自觉与时俱进,不断汲纳新思想,其现实影响并不随其退出文坛而消失,仍在现当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无疑新颖别出,给人耳目一新的启迪。

我对桐城文派仅略知皮毛,虽曾主编过《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系列丛书》,但面对如此厚重的《桐城文派史》,感佩之情由衷而发。该书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桐城文派的博大精深。我有理由相信该书的问世,将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嘉惠学林,发挥积极的作用。该书无疑是桐城文派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此文原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7月22日

作者简介:吴家荣(1949-),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近年来专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主编《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系列丛书》,出版专著有《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道教文化》。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