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资深专家王思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13日1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王思治于192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自贡。1953年考入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研究生班,后留校任教。王思治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1999年8月退休。2005年9月,荣获首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称号。曾先后兼任《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东方史学文库”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明清论丛》编委,《清史研究丛书》常务副主编等。
王先生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他》、《清史论稿》、《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王思治自选集》、《康熙大帝》和《康熙事典》(合著)。主撰《清代通史·康熙朝》,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三、五、八卷等,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史》五卷中国部分(本卷主编为英国剑桥大学彼德·伯克教授)。此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种学术奖项。王先生还非常重视学术成果的社会普及工作,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避暑山庄百年史”。
王思治先生曾较早关注清前期历史地位评价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的学者之一。王先生主张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客观地评价有清一代历史,并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观察说明明清之际的历史。他认为清王朝在结束分裂、加强国家统一等问题上所做出贡献,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它对抵御西方早期殖民主义的侵略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这一观点目前已成为多数清史学者的共识。此外,在清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皇位继承制度、宗族制度、明清战争、承德避暑山庄、国家统一问题、明清文字狱、乾隆后期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清代中俄关系、两淮盐商的盛衰、历史人物评价等诸多重要问题上,王思治先生都有精深的研究和讨论,建树颇丰。
王思治先生一直积极投身于我国的清史纂修工作。作为一名资深清史专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与戴逸先生曾一起积极呼吁启动清史纂修,同时在学术上为清史纂修做了很多奠基性工作。自清史纂修工程启动后,他又积极参加清史编纂的各项学术工作,先后任传记组、编审组专家,《研究丛刊》编委,在清史编纂的学术设计与组织、撰稿、稿件评审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王思治先生为人谦和、品格高尚、治学严谨,在历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逝世,是清史学界和清史纂修工程的一大损失。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王思治先生永垂不朽!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组、编审组
201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