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今天举行《清代诗文集汇编》出版的学术讨论会,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很精彩的讲话,肯定了这部大型文献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阐明了清代诗文的丰富多彩和达到的艺术高度,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新颖的思想,给人以启发,给人以鼓舞。在这里,我感谢各位专家的发言!
这部《清代诗文集汇编》我们筹备了很久,从清史立项一开始第一次讲话我就谈到这部书,就想编这部书。经过漫长的准备、酝酿,经过很多同志的努力,特别是北大图书馆和人大的同志的共同努力,这部书终于出版了,我感到很高兴,很鼓舞。清代的诗文,首先是它的丰富性——多,诗文之多出乎我意料之外。以前我们不知道清代诗文有多少,一直到杨忠同志的书出版,我们才知道清代诗文一共有四万种。今天我们出版的四千种,仅仅是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我们没有出版,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力量去出版。清朝乾隆皇帝编《全唐诗》,一共才四万首,还不是四万种。我们四万种集子,一种集子里面不知道有多少首。仅乾隆帝一人就有四万首,相当于全唐诗,可以说是诗歌的海洋。
第二是作家多,各种各样,各类人。清代前期、中期、后期风格不同,流派也不一样。譬如说妇女的诗,前代女诗人我们知道哪些?李清照、朱淑真、谢道蕴,人很少,诗也很少。但是清代的女诗人多的不得了,我们已经完成了《清代闺阁诗》,几百人,数量很大。我们看《红楼梦》,好多女子都会写诗,我们不奇怪。诗文在清代是一个高峰,流派多,中国古代诗文也有流派,比较少。比如苏东坡有四大弟子,黄庭坚、秦少游、晁补之和张耒,但后学乏人。而清代桐城派传承了六七代,前后二百年,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五四”时期,从第一代方苞,第二代刘大櫆、第三代姚鼐,一直到到姚鼐的四大弟子,梅曾亮、方东树、刘开、管同,再到曾国藩,曾国藩又有四大弟子,还有范曾的曾祖父范伯子,也是桐城派一代巨子。这个人数之多,可以说是薪火相传。学术的发展一定是团体的发展,不是几个人。中国学术的发展要靠学派,这个学派一脉下来,时间要很长,绵延不尽,才能发展到一个高峰。我觉得新中国的学说应该有学派,也必须有学派。清代诗文如何发展学派?像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都是诗人,柳亚子也是南社的诗人,南社到了民国好像有两千人之多。清代诗有自己的特点,清代的诗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繁星满天,值得我们借鉴。
我看大家讲了很多,我也没有做什么准备,随便讲几句。最后,我非常感谢光临大会的各位专家,感谢参与这个工作的各位同志,谢谢大家!
(作者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