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纂修 > 新闻中心

开局顺利,任重道远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马大正

纂修清史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学术文化工程。2002年8月,中央领导经过详细调研和缜密考虑,认为重修清史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经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四位政治局常委的批准,做出了启动清史纂修工程的重大决定,用十年或十余年的时间完成。

清朝历史长达268年,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与现实接近。对我们来说,当代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发展、中外交往,以及人口问题、宗教问题、边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化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与清代有密切的关系。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曾于1914年开设史馆,为清朝修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经14年所成的《清史稿》未能尽如人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清史,并先后三次动议重修。毛泽东主席多次关注清史纂修工作。董必武同志在建国初也曾建议纂修清史, 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又委托吴晗同志考虑纂修清史的规划,1965年秋周总理又委托中宣部负责组成了七人清史编纂委员会,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清史研究所,作为编纂清史之机构,但都因种种原因计划夭折。十年动乱以后,邓小平转发了一封建议纂修清史的信件,学术界又曾筹议纂修清史,初步拟订了编纂规划。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俱举,万端待理,难以顾及修清史之事,故再度搁置。直到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学者再次呼吁编纂清史,得到社会科学界的积极相应,历时两年,到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

2002年11月,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下组成了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及编纂委员会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领导小组组长。2002年12月1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并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由清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组成,戴逸教授出任编委会主任,全面负责清史纂修的学术组织工作。2003年1月2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对清史编纂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编纂清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历史任务,是新世纪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清史编纂意义的“二个有助于”的认识,即: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是,清史编纂要做到“三个结合”的认识,即: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要勇于进行学术创新;既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又要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三是,清史编纂工作中要做到“三个要”的认识,即,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文人相亲的新风尚,摒弃文人相轻的旧观念,集思广益;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史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专家。


现将2002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介绍如次。

一、开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术调研

为顺利地完成清史纂修工程,我们首先要积极做好清史编纂的学术组织工作,具体作法是:

1、明确思路,全面部署。从2002年底至2003年初,按照编委会主任戴逸先生关于清史纂修的总体设想和思路,就清史纂修工程的总体规划、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部门设置及人员配备、有关学术活动管理规章的制定、近期要抓的主要工作等问题进行全面部署,决定先期成立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工作小组和学术调研小组,并积极开展有关工作。

2、积极开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的调研和设计工作。修史工程,体例先行。清史编纂委员会于2002年1至10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台北等地先后召开15次学术座谈会,受邀专家700人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学、外交、民族、军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专家,就清史编纂体裁体例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同时,向全国史学界的有关专家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发出《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大纲》,并通过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刊发《调研大纲》和《问卷》,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960份,社会各界反映热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8月底,在京举行“两岸学者清史纂修研讨会”,10月底,又组团赴台,广泛征求台湾学术界特别是清史界学者的意见,并取得良好效果。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一百多万字的《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即将出版发行。在体裁体例的讨论中,一是充分吸收传统史书中纪传体和编年体体例及建国以来各类史书体例的优点,初步确定了以新综合体作为清史纂修的体例,并制订《编纂手册》;二是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六易其稿,原则上确定了以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作为《清史》全书的总体框架,并拟定了92卷的《清史》目录。

3、就清史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清史纂修工程不仅规模宏大,历时十余年,而且整个清代历史时间跨度大,涵盖领域广。为深入、准确、全面地了解清史研究现状等问题,2003年初,清史编纂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学术调研小组,并确定了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全面了解国内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动向和研究队伍情况,了解国外近十年来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向;认真研究《元史》、《明史》和《清史稿》在修纂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全面收集、整理清史论著目录,根据新体例编制索引。目前,各项课题均已陆续完成,并已形成《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综述》、《1990年以来以英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1990年以来以日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1980年以来以俄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等7本学术调研报告。

4、认真做好清代档案文献整理的系统规划工作。清史编纂委员会于2003年1至3月多次召开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座谈会,针对清代史料数量浩繁、分布分散、尚未得以系统整理的实际情况,对散布各地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研。调研的基本内容有:一是清代文献的分布及收藏保管状况,二是清代文献的整理状况,三是清代文献的利用和出版状况。现已根据调研结果编制完成清代文献整理十年规划。

关于档案整理工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现已形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散失在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清代画图收藏情况和价值调查报告》、《全国清代档案出版情况调查报告》等五个调研报告,并已整理出版了《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清宫热河档案》、《清宫普宁寺档案》三种38册。

5、根据工作需要,编委会设立主任办公会议,及时研究和决定编委会的日常工作,下设常设的学术机构,有秘书组、项目组、文献组、档案组、编译组、出版组、图书资料中心、网络数据中心。随着编纂工作的开展,将按照编委会设计的编纂框架增设其它学术机构。2003年3月,成立了清史办公室,作为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了清史编纂工作的机构,使清史编纂的日常工作有了保证。


二、《清史》撰述宗旨和《清史目录》五大部分的简言说明


(一)撰述宗旨

1、新修清史定名为《清史》。

2、《清史》以构建有清一代总体历史为目标,全面系统展现清朝由开国、全盛、中衰到覆亡的历史进程。在总结中外研究成果、整理已有各类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清史》应力求写成一部反映当代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巨著。

3、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修史的优良传统,《清史》的修纂既要体现与二十四史的继承关系,更要注重反映时代精神。

4、纂修《清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要借鉴和吸收史学和其他学科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5、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必须把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放在纂修工作的首位。要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6、经世致用是史学社会价值的体现,要发扬中国史学资政育人的传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对清代历史文化的总结,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记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7、坚持史与论的统一。史论是对史实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应以史实为基础,源于史实,高于史实。史论可根据撰述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但应力戒主观臆断和长篇议论。应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8、端正学风,潜心研究,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贵在创新,要探索新问题,开拓新领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成果,杜绝简单重复。

9、坚持“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发挥纂修者个人的学术专长,通力协作,使全书成为一个首尾连贯、反映集体智慧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10、项目运作采取总纂负责制,实行总纂、分纂、分卷主编三级管理,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制度严密,管理科学。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基础上,总纂折衷异同,择善而从,有学术裁决权。

11、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文体采用现代汉语书面语。视《清史》编纂的具体需要,行文也可适当保留若干文言的成分。语言应力求准确、精炼、流畅、典雅。

12、《清史》的修纂是国家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是清史学界和相关专家、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要依靠专家修史,编纂的组织工作和质量要求,必须严格遵循学术规律。


(二)《清史目录》五大部分的简要说明


在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戴逸教授进一步修改了清史目录,于2004年2月拟定第六稿,共92卷,每卷约35万字,总计约3200万字。

1.通纪

通纪是全书的核心、纲领和主干,应做到“内容系统,史实准确,观点鲜明”。表现清朝一代由崛起、兴盛、中衰、寻求改革而失败,至最后覆亡的历史趋势,要写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个演进阶段的基本特征。

通纪部分要写出作者的历史观,要对清朝300年的盛衰规律、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分析透辟的明确的论述。通纪以记载史实为主,同时应有必要的、紧密结合史实的、言简意赅的议论,揭示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通纪的定名,“通”为贯通,我们要通清代三百年历史之变,还要通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和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以“通”命名,具有气势和神采。“纪”则表示重在记载史实。纪有庄重记载之义,又有纲纪即大纲要领之义。至于传统史学中一些编年体史书称为“纪”,对此我们可以创造性运用,不必过于拘泥。

2.典志

典志的部分记述清代典章制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通纪从宏观上写历史演进的脉络和趋势,典志则具体写经济、社会、文化某一领域,做到细致和深化,特别要揭示各个重要领域制度的变迁。典志所提供的制度背景、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是历史规律分析的依据,也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古人称“修史之难,莫过于志”,在今天,写好典志则成为体现《清史》修纂创新力度和深度的重要标志。

典志的部分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但其任务又是服务于综述这一核心部分。通纪只能在叙述历史大势时,讲到有关官制、兵制、田制、税制、盐漕河防等项的大事,而这些重要制度及其沿革的详细内容,则要在典志中展开记述。

志中包括有偏重于记述典章制度和记述社会生活的专史两类篇目,二者并不互相排斥。从《史记》、《汉书》开始,书志即既写典章制度、如礼乐制度、官制、赋税制度等,也有类似于专门史的篇章,如《平淮书》、《食货志》等。《清史》所设置的志中有不少关于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等方面的篇目,既是适应当代学术研究开拓新领域的需要,借此可以总结这些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对古代优良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志与专史的写法确有不同。各篇典志在撰写体例和方法上,很有必要借鉴方志学家所总结的“横排竖写”的方法,使内容多样的各篇志目在总的体例和风格上能做到基本一致。

3.传记

传记的作用不仅在于表现传主个人,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立传记是为了克服章节体史书不见人物的缺点。通过研究人物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通纪对人物虽有涉及,但多限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重大事件的决策与活动,传记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与通纪相辅相成,更全面地反映历史。同时通过传记人物的出身背景、业绩、思想、性格、品德的等个人因素对重大事件决策与行动的影响,反映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传记能否取得大的突破与创新,关键在于对新资料的发掘利用。鉴于旧传记资料的严重缺陷,要特别注意对档案、文集、年谱、族谱、笔记、日记、书信,以及外文资料的发掘利用。但传记资料隐恶扬善、虚拟浮夸、辗转抄袭的弊端极为常见,应加强对资料的辨析考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根据人物在清代历史所处地位重要程度的不同和生平活动史料的多寡,分别设立专传和合传(对于生平活动联系紧密并且主次地位分明者,还可考虑设立主传和附传)。编排顺序采用朝代与类别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地位虽不属重要但又有重要历史影响、必须予以记载的人物,设立类传。

4.史表

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收复杂事项”,有省去繁冗记载之功用。对于史表的这些基本功能,今天仍应重视。

根据传统史学中的有益经验和今天撰史的要求,史表的设置和撰写还应具有显示历史演进之阶段性的意义,并应有助于显示清代历史的特点。

对时间跨度长的重大事件设置年表,目的是以简要的文字显示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具有记载重大事件本末之作用。

各篇史表的编列均须以搜集丰富的史料和进行严密的考订为基础。史表撰写的形式应当以简明的表格排列翔实、精当的内容,做到眉目清晰,文字简练,便于查阅。

5.图录

图录部分是《清史》的一项重要创新,收录珍贵的历史地图、清代绘画作品、文物图片和历史照片等,既提供极有价值的史料,又为史学著作增加形象性和直观性。

图录共分舆地、生产、商贸、典仪、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肖像十大类。每一大类中再按照相关的内容和年代先后编排。文字说明务必准确、简明。


三、2004年工作思路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首次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提出要“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又就清史纂修工作作出“清史纂修工作很重要,望按《工作方案》抓好落实”的重要批示,这极大地鼓舞了参加清史编纂工作的专家和同志们。2004年是清史编纂关键的一年,主体工程全面启动,招投标工作也同时全面展开,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和李长春同志批示精神的要求,紧紧抓住项目立项这一关键环节,认真做好编纂工作,切实做到忙而有序。在整个编纂过程中,要认真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强化课题管理,保证编纂质量,一是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要采用各种有力措施,通过加强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切实保障和提高编纂质量,管好用好清史编纂专项资金。

在编纂工作的管理机制上,要结合清史编纂工作的实际,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在编纂工作中全面推行项目制,以项目制为纽带,以项目负责人为龙头。项目制工作既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又要周密慎重、稳步推进。立项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把好程序关、人才关、经费关,加强对项目分解、论证、申请、审批、资金拨付、工作进度和质量的管理监督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2004年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召开1至2次编委会全体会议,计划在4月份召开的第三次编委会工作会议上将审议第二次编委会以来清史编纂工作的报告、有关规章制度并研究今后的工作安排。二是以主体工程为中心,全面启动项目招投标的有关工作。三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编纂工作特别是项目的立项和招投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等有章可循。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紧紧围绕着主体工程全面启动项目招标工作,做好编纂队伍的组织工作。

1、以项目为纽带,以项目负责人为龙头,全面启动项目委托和招标工作。

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以主体工程为中心,切实做好项目设计工作,并分解项目,落实到人。在项目设计中,要强调基础工程、辅助工程为主体工程服务,并加强对重点学术问题的立项和攻关。要按照《清史》目录和编纂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分别设立若干个子项目,使所设立的项目与整个《清史》目录的结构相协调。

按照工作安排,编委会将以主体工程为中心,面向社会,全面公开进行招投标工作。届时,将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术研究的规律、特点,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招投标程序,切实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坚持质量第一,认真做好编纂队伍的组织工作,全力推进主体工程。

一方面,坚持立足国内、面向海外遴选和确定编纂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清史研究人才库,根据需要从中遴选和确定部分专家作为撰稿人。同时,广开才路,通过举荐和自荐等多种形式广泛发现人才为清史纂修工程所用。

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编纂质量。一是为参加编纂的专家们提供必需的研究和工作生活条件,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既要充分调动参加编纂专家为清史纂修工程作贡献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对撰稿工作质量和进展的管理和检查;三是通过组织专家联合攻关、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学术问题;四是通过三审制度,做好稿件的把关工作;必要时,也可考虑通过适当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3、努力做好基础工程和辅助工程在优先保障主体工程的前提下,将坚持主体工程与基础工程、辅助工程协调推进的原则。基础工程和辅助工程的重点是整理较重要并与主体工程关系密切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计划分期分批出版《档案丛刊》、《文献丛刊》、《译著丛刊》和《清史译丛》。同时,拟编纂《清代文献总目》、《清代人名辞典》、《清史记事本末》、《清史考异》等,并出版《研究丛刊》,使之为主体工程服务。另外拟进行外文文献档案的调研和收集、图书资料的购置、清史人才培养和建立并开通清史网站等有关工作。

动员组织国内外、海内外学术界的力量,撰写一部能反映当代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的大型《清史》,使之成为新世纪学术发展、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不但对发展中国的学术事业,推动历史研究、提高群众的知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展示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全面了解祖国历史、正确认识中国国情、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需。

今年是清史编纂工作十分关键而又重要的一年,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清史编纂委员会各位委员和参加清史编纂工作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顺利完成党和人民所交给我们的编纂清史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