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裁的选择
关于清史编纂的体裁,同意“大体以传统的纪传体为主要框架,再加以现代的改造补充和发展”的设计。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只脚已经留在古代而另一只脚已经跨入近代,这就使得清王朝一方面同以往的封建王朝有着割不断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又由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沦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出现新因素、遇到新问题。清王朝自身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编纂清史“大体以传统的纪传体为主要框架”,在体裁上应该“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而为了如实地记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宣统退位这一时期的历史,也需要对传统的纪传体进行改造、补充和发展。
为了解决纪传体“大势难贯”、特别是对鸦片战争后72年历史的宏观论述,建议增加“概述”,展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中外关系的新格局、晚清时期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文化思想领域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总结清王朝从崛起到兴盛、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经验教训,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清史编纂应该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所引用的研究成果应按照国际惯例注明出处。
二、有关框架设计的几点考虑
1、以概述统领全书。
2、按照编年的风格撰写本纪。
3、在继承传统类传的基础上,对“传”进行一定的改造,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类传,卷末缀“论”;
(2)皇帝作为个人也同其他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样立传;
(3)有影响的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首领、起义首领以及在华的传教士均应立传;
(4)取消后妃传、诸王传,把政治上有影响的后妃、亲王、郡王立传,一般的后妃在新增设的“后妃表”中记录生卒年,入宫时间、册封情况、是否生育子女等;一般亲王、郡王的概况在“皇子世系表”中反映,而并非皇帝直系的诸王在新增设的“宗室世袭表”中反映其生平。
(5)《清史稿》中的儒林传、艺文传、循吏传最好予以保留,建议增设贪吏传(即使未被处死但证据确凿者亦入贪吏传)。去掉列女传、孝义传,上述人中的典型事例可作为新增的“风俗志”的素材,“遗逸”传中的人有的可归入“儒林”,有的可归入“文苑”,也有些可作为新增加的南明载记的素材;取消“土司”、“藩部”,有关内容并入增设的“民族志”,“属国”并入“邦交志”。
(6)对于跨时代人物入传的标准:凡是在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参与抗清的著名人物无论明史是否立传均应在即将编纂的清史中立传,凡是在1912年宣统退位前有影响的人物亦应立传。
(7)取消附传。
4、为了体现出封建社会后期的特点、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对“志”要进行比较大的改造,初步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礼、乐、舆服、职官、刑法、交通等在《清史稿》的基础补充材料进行撰写。
(2)《清史稿》“选举志”中的“学校”归入新增设的“教育志”。
(3)把“灾异志”改称“灾荒志”,增加荒政,“河渠志”增加黑龙江等水系,在记述水文的同时兼述水利设施。
(4)“艺文志”在经、史、子、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
(5)建议保留“天文志”、“时宪志”,在传统的史书中天文、律历占有重要位置,天象的观测以及在观测天象的基础上制订历书对于天人合一的封建政治体系以及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经济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自明中叶以来历法中“交时不验”已经屡屡发生,反映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受封建统治者重视的天文、历法也已经落后于西方。但在纂修过程中要进行大改造,以便能使现代人看懂,建议对各种天象进行介绍,类似科普读物,使人们了解古代天文常识。
(6)建议对“食货志”进行大的改造,分为农、商、工、矿、金融、税收、仓储等项。
(7)建议增加“风俗志”、“文祸志”、“教育志”、“民族志”、“宗教志”“民间秘密组织志”。
5、增加“载记”。
6、关于“表”的设想:
(1)《清史稿》中的“公主表”中的“下嫁”、“额驸事略”两项,基本上反映出清开国及顺、康、雍、乾时期联姻的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政治斗争的策略,在即将编纂的清史中应保留公主表,并应增加公主子女及后裔等内容。
(2)《清史稿》中的“皇子世系表”无生年、皇子配偶,即将编纂的“皇子世系表”应补充,从皇子配偶中亦可反映出皇室联姻倾向。
(3)增加“后妃表”、“宗室世系表”、“粮价表”、“钦天监监正表”、“鸦片入境数量表”及“银、铜比价表”、“人口表”。
7、关于图录的考虑:建议图象同正文相结合,如地图分别附在省、府、州县;人物画像附在个人传里,生产工艺图放在相关的志里。不单独列图录而是图文结合,以方便读者阅读。
三、本人草拟的框架累计2950万字,50万字机动。具体分为概述、本纪、志、表、载记、列传六个部分。
清史概述(70万字)
本纪(亦可称编年,670万字)
[一]太祖朝(30万)[二]太宗朝(45万)[三]顺治朝(45万)
[四]康熙朝(100万)[五]雍正朝(40万)[六]乾隆朝(100万)
[七]嘉庆朝(50万)[八]道光朝(50万)[九]咸丰朝(50万)
[十]同治朝(40万)[十一]光绪朝(100万)[十二]宣统朝(30万)
志(670万)
[一]天文(25万)
(一)各种天象(二)天人感应(三)天文仪器(附图片或照片)(四)天象记录
[二]历法(25万)
(一)历书与二十四节气(二)推算沿革(三)西洋推算
[三]地理(50万)
(一)清代全国地图两幅
(二)直隶(1)直隶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三)辽宁(1)辽宁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四)吉林(1)吉林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五)黑龙江(1)黑龙江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六)江苏(1)江苏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七)安徽(1)安徽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八)山西(1)山西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九)山东(1)山东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河南(1)河南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一)陕西(1)陕西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二)甘肃(1)甘肃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三)浙江(1)浙江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四)江西(1)江西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五)湖北(1)湖北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六)湖南(1)湖南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七)四川(1)四川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八)福建(1)福建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十九)台湾(1)台湾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广东(1)广东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一)广西(1)广西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二)云南(1)云南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三)贵州(1)贵州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三)新疆(1)新疆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各府①府地图②各府所属州县
(二十四)西藏(1)西藏地图(2)全省概况(3)所属地区
(二十五)青海(1)青海地图(2)全省概况(3)各旗地图及概况
(二十五)内蒙古(1)内蒙古地图(2)全省概况(3)内蒙古各旗地图及概况
(二十五)外蒙古(1)外蒙古地图(2)概况(3)外蒙古四部地图及概况
(二十六)察哈尔(1)察哈尔地图(2)概况(3)各旗地图及概况
[四]河渠(25万)
(一)水系(1)黄河(2)淮河(3)长江(4)永定河(5)黑龙江(6)雅鲁藏布江(7)
澜沧江(8)珠江(9)伊犁河
(二)水利工程(1)运河(2)高堰大坝(3)浙江海塘
[五]礼乐(45万)
(一)礼
(1)祭祀仪式①祀期②祭品③斋戒④祭祀服饰⑤祝版⑥祭告⑦陪祀
(2)祭祀天地诸神
(3)祭祀社稷、宗庙
(4)满族传统祭祀①堂子祭祀②坤宁宫祀神③满洲跳神④旗纛祭天等
(5)祭祖、谒陵
(6)祈年、先农、先蚕、雩祀
(7)汉族传统祭祀①祭祀孔子②祭祀周公③祭祀历代帝王庙④祭祀关圣帝君⑤祭祀文昌帝君⑥祭祀先医
(8)功臣、忠臣、贤良
(9)大典①皇帝登极②皇帝亲政③大朝④常朝⑤经筵⑥颁诏⑦授受礼⑧太后垂帘听政⑨三大节朝贺仪⑩
(10)册封①册立皇后②册立太子③册封诸王
(11)觐见①藩国通礼②诸国朝贡礼③外国公使觐见礼④内外王公朝见礼⑤京官朝见礼⑥直省官员朝见礼⑦庶民朝见礼
(12)军礼①御驾亲征②凯旋③遣将出征④奏凯⑤受降⑥献俘⑦阅兵⑧木兰秋狝
(13)婚礼①皇帝大婚②皇子婚礼③公主下嫁
(14)葬礼①皇帝丧葬仪式②皇后丧葬仪式③贵妃等丧葬仪式④皇太子、皇子丧葬仪式⑤公主丧葬仪式⑥亲王等丧葬仪式⑦福晋丧葬仪式⑧谥⑨忌辰⑩赐祭葬
(二)乐
(1)乐曲与乐器(附图片或照片)
(2)乐谱
(3)乐章
(4)乐与礼
[六]舆服(20万)
(一)辇舆等级(1)皇帝五辇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2)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3)皇贵妃等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4)皇子、亲王等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5)皇子、亲王福晋等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6)官员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7)命妇舆车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二)冠服差别(1)皇帝冠服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2)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冠服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3)皇贵妃等冠服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4)皇子、亲王等冠服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5)皇子、亲王福晋等冠服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6)官员服饰①文官(配有图或照片)②武官(配有图或照片)
(7)命妇服饰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三)印信(1)皇帝御宝①图片②文字说明
(2)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金宝①图片②文字说明
(3)皇贵妃等印信①图片②文字说明
(4)皇子、亲王等印信①图片②文字说明
(5)官员印信①图片②文字说明
[六]选举(25万)
(一)官员的任用(1)科举入仕①文科②武科
(2)非科举入仕①制科②荐举③封荫④捐纳
(二)官员的考核(1)大计
(2)京察
(3)军政
(4)引见
(三)官员补缺
[七]职官(35万)
(一)原有中央阁部
(1)内阁(2)军机(3)六部(附盛京五部)
(二)在京衙门
(1)宗人府(2)内务府(3)理藩院(4)都察院(5)大理寺(6)通政司(7)翰林院(8)詹事府(9)太常寺(10)太仆寺(11)光禄寺(12)国子监(13)钦天监(14)鸿胪寺(15)衍圣公(16)太医院(17)上驷院
(18)武备院(19)奉宸苑(20)庙坛、陵寝等官
(三)地方官员
(1)省①总督②巡抚③布政使④按察使⑤学政
(2)道府①巡道②守道③知府
(3)州县
(四)武职
(五)新增官职
(1)内阁总理大臣(2)外务部(3)民政部(4)度支部(5)学部(6)农工商部(7)法部(8)盐政部(9)陆军部(10)海军部(11)邮传部(12)军谘府(13)弼德院(14)资政院(15)盐政院(16)典礼院(17)提学使
[八]军队(45万)
(一)旧式军队(1)八旗(2)绿营(3)水师
(二)招募乡勇(1)乡兵(2)湘军(3)淮军
(三)新编军队(1)陆军(2)海军
(四)军备(1)马政(2)武*器制造
(五)国防(1)边防(2)海防
(六)军事训练
[九]刑法(20万)
(一)清代律例的演变及特点
(二)案件的审理(1)刑讯①刑具图片②文字说明(2)一般案件的审理(3)命案的审理
(三)刑罚种类(1)正刑①笞②杖③徒④流⑤绞⑥斩
(2)非正刑①枭首②磔尸③凌迟处死
(3)缘坐
(4)纳赎
(5)肉刑及非正刑等惩罚的废除
[十]教育(30万)
(一)学校
(1)旗人学校①宗学②八旗官学③咸安宫官学
(2)汉族学校①县学②府学
(3)书院
(二)学堂(1)小学(2)中学(3)高等学校(4)教会学校
[十一]灾荒(40万)
(一)各种自然灾害(二)荒政
[十二]食货(50万)
(一)农业(1)田制(2)仓储(3)漕运
(二)手工业(1)瓷器(2)丝织(3)棉纺织(4)制茶业(5)制盐业
(三)矿业(1)官营(2)民营
(四)商业(1)官营①盐②茶③洋行(2)民营
(五)税收(1)赋役(2)关税(3)盐法(4)茶法(5)其他
[十三]金融(20万)
(一)钱法(二)典当(三)票号(四)银行
[十四]交通(20万)
(一)驿站(二)铁路(三)轮船(四)电报(五)邮政
[十五]艺文(40万)
(一)经部书目及提要(二)史部书目及提要(三)子部书目及提要(四)集部数目及提要(五)翻译书目及其提要
[十六]文祸(25万)(一)顺治朝文字狱(二)康熙朝文字狱(三)雍正朝文字狱(四)乾隆朝文字狱(五)清代文字狱余波
[十七]风俗(20万)
(一)服饰
(1)官员服饰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2)庶民服饰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二)住宅
(1)官员宅第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2)民居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
(三)饮食
(四)婚丧(1)民间婚礼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③嫁妆与陪嫁
(2)民间葬礼①图或照片②文字说明③厚葬
(五)家庭(1)家庭的构成(2)纳妾(3)孝悌(4)守节(5)满族的殉葬
(六)不良社会风气(1)缠足(2)赌博(3)吸鸦片
[十八]民族(35万)
(一)蒙古各部(1)内蒙古各部(2)外蒙古各部(3)额鲁特各部
(二)藏族(三)乌梁海(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十九]宗教(15万)
(一)萨满教(二)藏传佛教(三)汉族地区佛教(四)道教(五)伊斯兰教
[二十]民间秘密组织(25万)
(一)秘密宗教(二)秘密会党
[二十一]邦交(45万)
(一)宗藩关系下的邦交(1)朝鲜(2)琉球(3)越南(4)缅甸(5)廓尔喀(6)浩罕(7)暹罗
(二)近代意义的邦交(1)俄国(2)英国(3)法国(4)美国(5)德国(6)日本(7)其他国家
四、表(约占660万字的篇幅)
[一]满族先世表[二]后妃表[三]皇子世系表[四]公主表[五]宗室世系表[六]外戚表[七]大臣封爵表[八]大学士年表[九]军机大臣年表[十]部院大臣年表[十一]钦天监监正年表[十二]督抚年表[十三]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年表[十四]官员俸禄、养廉银以及其他补贴表[十五]人口年表[十六]各省粮价年表[十七]银铜比价年表[十八]鸦片入境年表[十九][二十]交聘年表
五、载记(140万)
[一]海西四部(20万)
(一)哈达(二)辉发(三)乌拉(四)叶赫
[二]南明(20万)
(一)福王政权(二)唐王政权(三)鲁王政权(四)桂王政权
[三]郑氏集团(15)
[四]三藩(20万)
[五]准噶尔(30万)
[六]太平天国(35万)
六、列传(740)
[一](50万)
(一)努尔哈赤(二)皇太极(三)顺治(四)康熙(五)雍正(六)乾隆(七)嘉庆(八)道光(九)咸丰(十)同治(十一)光绪(十二)宣统
[二](10万)
(一)继妃富察氏(二)大妃乌拉氏(三)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孝献皇后(五)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六)珍妃
[三](70万)
(一)舒尔哈齐褚英阿敏(二)代善岳托萨哈廉满达海(三)莽古尔泰
德格类(四)阿巴泰博洛岳乐(五)济尔哈朗济度(六)阿济格(七)多尔衮豪格(八)多铎多尼(九)硕托阿达礼(十)杜度尼堪(十一)尚善傅喇塔(十二)勒克德诨勒尔谨(十三)福全(十四)胤褆(十五)胤礽(十六)胤祉(十七)胤禩弘时胤禟苏努(十八)胤禵(十九)胤祥胤禄(二十)福彭锡保(二十一)弘昼弘曕(二十二)永璜永璋(二十三)永璇永瑆永璘(二十四)绵恺载铨(二十五)奕经奕山(二十六)奕訢奕譞(二十七)奕志载漪(二十八)奕劻载沣
[四](30万)
(一)李自成张献忠(二)史可法黄道周(三)何腾蛟瞿式耜张同敝(四)黄得功高杰(无)阎应元侯峒曾黄淳耀(六)陈子壮陈子龙(七)黄毓祺祁彪佳金堡(八)郑成功张名振张煌言(九)李定国李来亨(十)刘泽清刘良佐郑芝龙
[五](40万)
(一)至(二十三)参照《清史稿》列传十二至列传三十五
(三十六)憨璞玉林木陈行森(三十七)巴图尔浑台吉顾实汗达赖五世班禅四世(三十八)汤若望杨光先(三十九)安文思利类斯(四十)卫匡国卜弥格
[六](50万)
(一)至(三十九)参照《清史稿》列传三十六至五十八及六十至八十七
(四十)杨起隆张念一朱三太子(四十一)朱一贵(四十二)吴三桂(四十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四十四)闵时我白晋张诚
[七](60万)
(一)至(三十七)参照《清史稿》列传八八至一二五
(三十八)哲布尊丹巴班禅六世(三十九)(四十)王伦林爽文齐王氏(四十)渥巴锡(四十一)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四十二)霍集占(四十三)戴进贤宋君荣傅作霖(四十四)钱德明韩国英(四十五)刘松龄蒋友仁(四十六)殷弘绪黄安多
[八](45万)
(一)至(二十八)参照《清史稿》列传一二七至一五五
(二十九)蔡牵李文成林清(三十)张格尔
[九](65万)
(一)至(四十四)参照《清史稿》列传一五六至二百
(四十五)梁纶枢伍秉鉴(四十六)洪秀全(四十七)杨秀清(四十八)林凤祥李开芳(四十九)韦昌辉石达开(五十)陈玉成李秀成(五十一)张宗禹张洛行(五十二)阿古柏(五十三)杜文秀
[十](80万)
(一)至(十四)参照《清史稿》列传二0一至二二四
(十五)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
(十六)至(五十)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二五至二五九
(五十一)袁世凯张骞(五十二)徐锡麟秋瑾(五十三)邹容陈天华(五十四)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五十五)吴禄贞彭家珍
[十一]循吏(20万)
参照〈清史稿〉列传二六三至二六六
[十二]贪吏(30万)
(一)任维初吴之荣顾仁(二)张长庚白如梅贾汉复张自得韩世琦(三)王显祚宋俄托卓尔图(四)金儁张霖宜恭思鄂奇阿果达(五)宜昌阿希福纳(六)赵凤诏李陈常王珍(七)噶礼巴山(八)蒋陈锡赵世显(九)赵灿杨琳黄国材年希尧陈元龙(十)吴存礼苏克济(十一)金世扬毛文栓(十二)李维钧蔡珽程如丝(十三)萨哈谅喀尔钦鄂善(十四)卢焯许容(十五)恒文蒋洲(十六)王燧经方(十七)高恒卢见曾高朴(十八)良卿刘标钱度(十九)王亶望王廷赞陈辉祖(二十)段成功蒋全迪黄梅(二十一)国泰郝硕(二十二)李侍尧富勒浑常安(二十三)福崧柴桢(二十四)伍拉纳浦霖
(二十五)和珅(二十六)伊桑阿陈淮(二十七)王伸汉王毂(上述官员凡在《清史稿》列传部分有传的予以删除)
[十三]儒林(50)
(一)参照《清史稿》列传二六九增加恽日初方以智朱之瑜王正中顾柔谦费密王宏撰
(二)参照《清史稿》列传二六八
(三)参照《清史稿》列传二六九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七0增加皮锡瑞
[十四]文苑(50万)
(一)李清阎尔梅钱澄之沈光文郭金台李孔昭李天植顾祖禹冒襄祁班孙傅山杜濬郭都贤郭纯贞陶汝鼎李世雄金圣叹吴炎潘柽章谈迁吕留良
(二)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七一在钱谦益后面增加柳如是,在万斯同前面增加谷应泰
(三)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七二增加蒲松龄曹霑敦诚敦敏程伟元李渔孔尚任洪昇马日琯范懋柱
(四)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七三魏源之前增加奕绘顾太清张金吾冯登府陈文述沈钦韩李兆洛舒位黄丕烈李汝珍沈复
(五)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七三,从魏源开始增加汪士铎邱逢甲伍崇曜刘鹗李瑶翟金生徐鸿复丁丙徐鼒章太炎严复王国维
[十五]艺术(40万)
(一)参照《清史稿》列传二八九增加安歧
(二)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九0
(三)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九一
(四)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九二增加邓琰伊秉绶丁敬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
[十六]畴人(20万)
(一)参照《清史稿》列传二九三至列传二九四
(二)参照阮元等编《畴人传》
[十七]忠义(30万)
参照《清史稿》删掉王国维
以上设想纯系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冒昧提出,仅供“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小组参考。
李景屏于2003年3月18日
(稿件来源:清史编委会体裁组提供,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李景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