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纂修/机构组织
清史编委会项目中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启用
清史编委会图录组:《清史·图录》编写总则专家咨询会召开
清史编委会网络中心:《史苑》第二期上网发布
清史纂修/体裁体例/名家研讨
王景泽: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
王日根:清史纂修宜立足《清史稿》,着意体现时代感
杨天石:以章节体的《清代通史》为主体,编写综合体新型《清史》
周魁一:关于新修大型清史水利志的编纂设想
赵春晨:立足时代高度,编纂有清一代信史
张羽新:为清史编纂献言
严昌洪:清史编纂断想
徐晓望:国史定位与清史体例问题
曹树基:关于新修《清史》的三点意见
王俊义:关于清史编纂的体裁与指导思想及其它
杜家骥:关于新修大型“清史”体裁、体例问题之研究
杜家骥:对章节体的一些看法
何一民:关于清史编纂的几点思考
黄宗汉:关于在清史编纂中设置《京师志》的建议
李长莉:关于《清史》体裁体例的设想
李景屏:清史编纂体裁体例之管见
牛润珍:正史编纂传统与《清史》的体例琐议
清史纂修/档案利用
邹爱莲等:清代档案与清史修撰
孔祥吉:德国档案中有关义和团的新鲜史料
邹吉辉:百年“档案”定义论略
曹喜琛:历史档案开放与档案史料编研
陈晓敏:零散历史档案全宗的确定
南通市档案馆: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内容与价值介绍
清史研究/专题研究/思想文化
王天根: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
清史研究/学者书林
刘乃和:陈垣主要史学著作编年
傅衣凌:傅衣凌著述目录
王钟翰、邓珂:邓之诚先生传略
本网编辑部:郭影秋生平简介
本网编辑部:郭影秋著述目录
本网编辑部:谢国桢生平简介
谢国桢:谢国桢著述目录
清史研究/秘密社会
来新夏:清代一部反邪教的书——《谈破邪祥辩》
秦宝琦:“造反有理”辩正
李恭如:秘密社会史研究的文化视角——评《文化与叛乱》
清史研究/重大课题
《文汇报》海外汉学研究新进展
《光明日报》“汉学”与“中国学”20年来国内出版物览要
清史研究/研究刊物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简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中华文史/史书编纂
范文澜:古今中外法浅释——范文澜历史研究文选之一
王志刚:十六国北朝史学研究述略
中华文史/战争军事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一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二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三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四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五项证据(或理由)
王先胜:“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炎黄大战”第十六项证据(或理由)
中华文史/思想文化
张岂之:《华夏文化》扉语
专家介绍
牛润珍:陈垣(附图)
新闻中心:
马大正:开局顺利,任重道远
清史编委会项目中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启用
戴逸:戴逸主任在清史传记试写样稿研讨会上的讲话
马大正:我们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清史?
张映光、赵耕《清史纂修工程全面启动,首次采用研究课题招标》
公告栏
清史编委会项目中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启用
《史苑》第三期:
徐崇温: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哲学思考
戴 逸:在清史传记试写样稿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震中:帝喾并非商之始祖
黄朴民:两汉谶纬论略
曾光光: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
陈其泰:《夷氛闻记》和《海国四说》的史学价值
姜 涛:晚清史:一身而二任
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
于 沛:史学思潮、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
王政尧: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升平署《旨意档》研究
黄燕生:年逾百岁犹赤子,天留三纪育后生
—— 忆姨公陈翰笙二三事
刘志琴: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晚明史论》序
武玉梅:傅维麟《明书》体例评析
许 静:国泰案发生原因之分析
周其厚:近代中华书局研究述评
(稿件来源:中华文史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