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专题/中外关系
刘存宽:香港、舟山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对华战略 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李磊明: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方 堃:赫德与阿思本舰队事件 杨玉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 贾熟村:洪仁玕与洋兄弟的恩怨 叶翔凤:中国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对“总理衙门”的历史考察 王晓文:恩格斯论甲午战争 刘志义:论义和团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潘家德: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 黄庆鸿: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 凌 峰: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 汪 波:1872年中国教育使团赴美的外交实践及意义 郭双林:晚清驻外使领与维新运动 清史专题/经济史 邓亦兵:清代的官商 清史专题/港澳台专题 王连夫:清政府的“保台活动”及其失败 冀满红:张之洞与台湾 专题研究/近代化 汤晓黎:儒家伦理与中日早期现代化 薛学共:刘坤一与中国近代化述论 研究刊物/清史研究 《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目录 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5期目录 《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目录 研究刊物/历史档案 《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目录 研究刊物/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2004年总目录 专题研究/思想文化 陈祖武:明清时期浙东学术的历史地位 专题研究/洋务运动 江秀平: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中华文史/古典文学 蒋述卓: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 研究刊物/史学集刊 《史学集刊》2004年第2、3、4期目录 清史专题/戊戌变法 李永胜:清帝退位前夕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 潘家德: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 史 辑:重评戊戌变法运动 宋德华:论维新派“保救光绪”的目的 吴春梅 方之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 徐松荣:洋务派与戊戌维新 徐永志: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兼评袁世凯与北洋新政 赵立人:“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立人:戊戌密谋史实考 房德邻: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 清史专题/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危兆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清史专题/辛亥革命 刘旺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刘锡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析 张国福: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日期和主稿人问题 清史专题/人物研究 许曾重:太后下嫁说新探 新闻中心,典志组 典志组:《朴学志》《思想文化志》《西学志》编纂工作座谈会 专题研究/思想文化 张立真:近代女留学生与女性地位的转变 王世光:“以理杀人”新解 杨念群: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参政的三种模式 专题研究/人物研究 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 张晨怡:书生典兵——湘军理学家罗泽南的的军旅生涯 专题研究/近代化 华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专题研究/近代史研究五十年 史革新:中国近代文化史首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百年研究综述 专题研究/经济史 丁长清: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专题研究/政治史 郑师渠: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反封建主义 专题研究/边疆与区域 喻大华:论19世纪中国史学界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 马大正: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 厉 声:新千年改版之际的祝贺、回顾与思考 文献整理/专题文献/清代笔记 来新夏:清人笔记的史料价值 纂修缘起/清史著述 徐彻:推荐李春光教授的新著《清代学人录》 常建华:霜刃未曾试——郭松义著《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读后 《中国史纲要》(下) 文献整理/专题文献/清人年谱 李瑚:读《魏源年谱》 清史研究/专题研究/秘密社会 韦少波:近代中国会党问题讨论综述 秦宝琦:浙江无为教、龙华会与福建老官斋教 王致中:“红灯照”考略 方诗铭:“小刀会”和“上海小刀会”起于何时 罗尔纲:哥老会与湘军 李湘敏:略论民国时期的福建秘密会社 孙 江 黄东兰:论民间秘密结社与晚清教案的关系 汤建光: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的关系 胡绳武:民初会党问题 戚其章:民间秘密结社与近代反洋教运动 小岛晋治 苏林岗译:试论拜上帝教、拜上帝会与客家人的关系 周梦江 马允伦 蔡启东:试论金钱会起义的原因 钟文典:太平天国起义与乡土宗教 骆宝善:太平天国时期的广东天地会起义述略(上) 骆宝善:太平天国时期的广东天地会起义述略(下) 程 啸:晚清直鲁梅花拳会浅析 孙彩霞:义和团捕杀白莲教辨疑 戚其章:义和团与八卦教——义和团源流试探 徐绪典:义和团源流刍议 陶柏康:义和团源流浅探 孙占元: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 方诗铭:义和拳(团)与白莲教是两个“势同仇火”的组织 陈 辉:关于辛亥革命时期长江会党的几个问题 赫治清:论天地会的起源 张 莉:论帮会产生的社会条件 清史研究/专题研究/海外汉学 D·普赖斯 闾小波:评苏联晚清政治史的研究 清史研究/专题研究/社会史 亢光甫:看中国近代农民思维方式 曹锡仁:论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特征 王继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市民及其社会心理 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变迁 禾 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 乐 正: 清末上海通商与社会心态变异 许文雄 李祖基译: 十八——十九世纪的台湾社区组织 康大寿: 试论近代农民的思维方式 吴雁南: 试论清末社会思潮的特点 严昌洪: 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 李喜所: 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 周 武: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变迁散论 王丽娜:清廷娱乐活动的演变趋势及原因述略 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何晓明: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分析初探 郝晏荣: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选择 陈旭麓:略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张晓虹: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陕西婚俗地域分布的初步研究 陈向阳:论晚清社会组织变迁 孙丽萍:明清山西官商一体家族浅议 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北方劳动力市场 佐藤仁史(日):清朝中期江南的一宗族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例的个案研究 周祚绍:清代前期人口问题研究论略 曾少聪: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研究 王跃生:清代中期妇女再婚的个案分析(之一) 王跃生: 清代中期妇女再婚的个案分析(之二) 华 夏: 清末民初婚姻变化初探 林家有: 清末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变动初探 梁景和: 清末社会习俗变化的历史局限 余新忠: 清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苏州丰豫义庄研究 黄长义: 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刘正刚: 试论清代四川南华宫的社会活动 清史研究/专题研究/义和团 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 李鸿生:义和团是否“反清”、“反封建”? 张玉田:应当全面看待义和团运动——谈义和团的笼统排外主义 孟祥才 傅崇兰:三十年来我国义和团研究述评 刘其奎:论资产阶级对义和团排外问题的评议 朱金甫 庄建平:新发现的山东义和团运动史料《筹笔偶存》述略 胡 滨:义和团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矛盾和斗争 丁凤麟:评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论述 荣孟源:义和团反帝运动 欧阳跃峰: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 戚其章: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若干问题 张旋如 黎 光:帝俄出兵侵占东北与血洗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 清史研究/研究刊物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录) 《北大史学》(共十辑) 《故宫博物院院刊》(目录) 《炎黄文化研究》(第一辑目录) 经学纵横: 《经学的终结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科技发明: 《中国科技史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思想文化: 《墨子精神》 张京华:《庄子留给我们什么---我所理解的新道家》 熊春锦:《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古典文学: 《诗经的特色与影响》 典章制度: 《秦代执法人员的职务活动》 《科举制的完结》 《中国史代官制的演变之方式》 文物考古: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