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档案丛刊
1.1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 1
1.2 清宫热河档案... 2
1.3 清宫普宁寺档案... 2
1.4 清代中南海档案... 3
1.5 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 4
1.6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 5
1.7 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清代部分·中文) 6
1.8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 6
1.9 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 7
文献丛刊
2.1 恽毓鼎澄斋日记... 9
2.2 越缦堂日记... 10
2.3 陈宝箴集... 11
2.4 晚清东游日记汇编... 12
2.5 薛福成日记... 12
2.6 新编汪中集... 13
2.7 黄遵宪全集... 14
2.8 清代蒙藏回部典彙... 15
2.9 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 16
2.10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17
2.11 翁同龢集... 18
2.12 宝应刘氏集... 19
2.13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20
2.14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20
2.15 近世人物志... 21
2.16 常熟乡镇旧志集成... 21
2.17 康有为全集... 22
2.18 苏州商团档案汇编... 23
2.19 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 23
2.20 李鸿章全集... 24
2.21 张之洞全集... 25
2.22 于成龙集... 25
2.23 清代缙绅录集成... 26
2.24 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 27
2.25 清代稿钞本、续编清代稿钞本、三编清代稿钞本... 27
2.26 赵凤昌藏札... 28
2.27 中国荒政书集成... 29
2.28 慎宜轩日记... 30
2.29 清代诗文集彙编... 30
2.30 丁日昌集... 31
2.31 祁寯藻集... 32
研究丛刊
3.1 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 33
3.2 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 34
3.3 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 34
3.4 清人笔记随录... 35
3.5 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 36
3.6 清代民间婚书研究... 36
3.7 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 37
3.8 李定国纪年... 38
3.9 伍廷芳评传... 38
3.10 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 39
3.11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40
3.12 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 40
3.13 清代理学史... 41
3.14 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 41
3.15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42
3.16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43
3.17 蒋良骐及其《东华录》研究... 43
3.18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 44
3.19 《清史稿·乐志》研究... 45
3.20 戊戌时期康有为议会思想研究... 45
3.21 清代辑佚研究... 46
3.22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 47
编译丛刊
4.1 中国近事报道... 48
4.2 中国新史... 48
4.3 清初扬州文化... 49
4.4 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 50
4.5 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 51
4.6 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52
4.7 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52
4.8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53
4.9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54
4.10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 55
4.11 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经历与回忆录 55
4.12 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 56
4.13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 57
4.14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57
4.15 东正教在华两百年史... 58
4.16 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1870—1906) 59
4.17 英国的课业:19 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 60
4.18 压力下的生活:1700 ~ 1900 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 60
4.19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1903) 61
4.20 中国十八省府... 61
4.21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62
4.22 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 年以前)... 63
4.23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 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 63
4.24 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 64
4.25 中国丛报... 64
4.26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 65
4.27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66
4.28 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 66
4.29 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 67
4.30 清代宫廷社会史... 67
4.31 清代森林与土地管理... 68
4.32 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68
4.33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69
4.34 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1911)... 70
4.35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70
4.36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 71
4.37 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 71
4.38 俄中商贸关系史述... 72
4.39 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 72
4.40 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 73
4.41 儒学与近代中国... 74
图录丛刊
5.1 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 75
5.2 券证遗珍:天津市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 76
5.3 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 77
5.4 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 77
5.5 “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 78
5.6 耆献写真: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人物图像选... 78
5.7 旧粤百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晚清画报选辑... 79
5.8 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 80
5.9 皇舆遐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彩绘地图... 80
5.10 巴蜀撷影:四川省档案馆藏清史图片集... 81
清史译丛..... 81
其他
7.1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编之四:汉冶萍公司(三)... 83
7.2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 83
7.3 清史论集... 83
7.4 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 84
7.5 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 84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
1.1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影印全18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定价:8800.00元
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的第一部,《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全面挖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珍档,翔实而系统地反映了八国联军悍然侵华的全部过程及清政府在八国联军枪口下的因应措施,以及战后清政府竭力搜罗以偿付庚子赔款的过程,是有关庚子事变档案的首次集中系统披露,大部分档案均为首次公布。与以往公布的史料相比,《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一次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庚子事变,主要着力点在于清政府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因而可与以往有关义和团的史料形成互补,从而利于研究者全面认识庚子事变。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在资料搜集方面没有局限于庚子事变的政治性,而是以发展、连续的视角将庚子事变与其后的清代经济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庚子事变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对中国影响至深。本书以八册的篇幅(11—18)反映庚子赔款的筹付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庚子赔款的地区分配、由哪些款项组成及其对各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可反映在赔款拨付过程中清政府与相关各国的矛盾与斗争(如还金还银之争),是研究晚清经济不可多得的史料。通过本书所辑档案,人们亦可对庚子时期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庚子西狩,以往人们只是从清人文集中了解光绪母子的狼狈情形,而本书所辑档案全面反映了西行所经过地方的社会状况,因而可对光绪母子的际遇及此时中国西部的社会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庚子后,全国各地为偿付赔款而竭蹶搜罗,从地方官员对清政府的奏报中,不难了解清朝灭亡前全国各地的社会状况。因而,本书的出版,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1.2 清宫热河档案(影印全18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承德市文物园林局合编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定价:6800.00元
本书为清代宫廷所藏关于热河档案的专题汇集,采用编年体例影印出版。书内所辑档案始自康熙四十四年,止于宣统三年,收录了清康熙以后九位皇帝执政期间有关热河事宜的主要档案共3616件(册)。在档案的来源形成上,涉及内阁、宫中、军机处、内务府、六部、热河都统衙门等十几个官府机构。档案种类包括:清代各朝皇帝颁发的谕旨诏令,记载帝王在热河政务活动的起居注册,中央各部大员及地方官员进呈的奏折、奏本、清单,中外交涉事件的信函,官府各衙门之间有关热河事宜的往来咨文,热河各殿堂、庙宇的陈设清册,以及各类修缮工程的奏销黄册和账簿等。档案内容涉及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口外行宫的兴建、增扩、修葺及沿革管理,反映了清代发生在热河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塞外清帝“灵囿之区”的历史原貌。
1.3 清宫普宁寺档案(影印全2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承德普宁寺管理处合编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定价:780.00元
本书为清代宫廷所藏关于普宁寺的专题档案汇集,采用编年体例影印出版。书内所辑档案始自乾隆二十二年,止于宣统二年。档案种类包括:清代皇帝颁发的谕旨诏令,记载帝王政务、言行的起居注册,中央各部院大臣及地方官员进呈的奏折、奏本、清单,官府各衙门之间往来的呈文、咨文,普宁寺各殿堂的陈设簿册,以及各类修缮工程的奏销黄册等。档案来源涉及内阁、宫中、军机处、内务府、中央六部、热河都统衙门等十几个官府机构。内容包括皇家寺庙普宁寺的肇建、沿革及修缮、管理,清朝诸帝亲诣普宁寺的礼佛活动,普宁寺在不同时期的佛像、供器等陈设详情,等等。
1.4 清代中南海档案(影印全30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出版者:西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定价:19500.00元
中南海是有清一代极为重要的皇宫园苑。由于其紧邻紫禁城的独特位置,中南海不仅是清代帝王怡情赏玩的胜地,也成了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所藏清代内务府、内阁、宫中等全宗中,选编有关内容,历时五年,汇集成《清代中南海档案》。分政务活动、帝后生活、陈设收藏、君臣诗文、修建管理五卷,凡三十册。这些原来深藏于内府秘阁的珍贵档案,绝大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众,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中南海档案》是清代宫廷史、园林史和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中南海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这里的一台一阁,一草一木,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萃,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中南海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清代所做的兴修和改建最为重要,整个园林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建筑,都是乾隆时期完成的。本书专门收录了中南海形成过程、修建管理、陈设收藏的详情档案。如各次工程耗费的银两估算、钱粮奏销清册,承修承做各厂工程做法、尺寸清单,活计清册,采买公文,修缮工役,园内安放器物的谕旨以及各处陈设收藏、匾额对联、诸帝所作的御制诗文等等。这些是研究中南海建筑史与园林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南海档案》为清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清初开始直到清末,清代诸帝常常驾临中南海,或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或观武阅射,或接见各国使臣,并常驻跸于此,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发布谕旨,中南海成为离大内咫尺之遥的又一政治中心。该书以政务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南海作为清代重要政治中心的特点,因此,清代许多重大的决策和事件,在中南海档案中都有所反映。可以说,一部中南海档案就是整个清王朝的历史缩影。
1.5 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影印全40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定价:19800.00元
《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案汇编》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晚清时期军机处电报秘档总汇集。此次全部整理出版的四万件电报档,时间始自光绪十年,止于宣统三年。这些军机处电报原档,内容丰富,翔实可靠,从特殊层面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教育、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重大决策的内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凸显了晚清重大军政事件的历史主脉络。在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电报作为特殊的文书形式,通常被应用于紧急的重大事件。比如,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等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份,电报档就会骤然增多。
第二,除孔亟军政大事外,一些临时突发性的紧急事件在电报档中也有具体反映,如中外勘界交涉、重大教案、百姓焚烧外国领事馆等事,外国人在华贸易、通商、开矿、传教、游历、工作生活及相关交涉等情况。此外,清朝驻外大臣的密报、秘密镇压革命会党、密旨查拿驱逐康有为事件、宫中采买、地方民情治安动向等事,电报档中也有记录。
第三,电报档不但可与同期的奏折(包括录副奏折)、廷寄互为补充,而且一些内容为奏折与廷寄所不具备。通常情况下,奏折与廷寄,是朝廷与地方的主要文书渠道。一些重要事件,除及时电报外,随后还会有奏折上报,对简约的电报做更进一步的详释。但一些简短的电报则通常不会有后续的奏折与廷寄。故此,一些电报档的内容是奏折与廷寄所没有的。
军机处电报档册,原属清廷机密,具有原始性与权威性。本书绝大部分档案属第一次对外公布,具有填补资料空白的重要作用,是研究晚清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珍档。
1.6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全3册)
杜家骥 主编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定价:390.00元
本书选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土地债务类档案。这类档案往往把涉及诉讼双方以及见证人的身份和职业,土地占有状况,土地经营方式和租佃关系,雇佣关系,主奴关系,借贷关系,官民关系,满汉等民族关系,弱势者的反抗意识、活动和结局,交待得比较清楚。这种原始记录,显然具有极高的学术资料价值。本书在抄录嘉庆朝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家庭家族关系,亲戚关系,乡里关系,土著、移民、流寓民关系,男女社会关系,宗教徒、非教徒关系,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关系,主佃关系,主雇关系,良贱、主仆关系,民族成员关系,旗人关系,其他等十三个类目,予以编排出版,对清代社会经济史、社会史、社会结构史、法律史和民族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利用价值。
1.7 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
(清代部分·中文)(影印全16册)
澳门基金会 葡萄牙外交部档案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澳门大学图书馆 编
出版者: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定价:15000.00元
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形成于清末至1948年,现藏于葡萄牙外交部档
案馆。《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清代部分·中文)》,收入的
资料为起讫于清代的事件、事项的档案资料,全部为原件影印,是整批档案资料
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部分。收录的档案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清末广东省各级官员就
经商、地产纠纷、经济纠纷、治安事件、勘界问题、引渡人犯等事交涉的往来公
函,如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粤海关及番禺、东莞、南海等知县就有
关问题给葡总领事的照会。这些档案在有的分册中占到约一半。二是关于规章条
例、重要事件与活动之通知、礼节往来等的照会和函件,如吊唁光绪、慈禧及庆
贺宣统登基等。三是葡籍人士关于经商、地产纠纷、欠债欠租、被盗被劫等给葡
总领事的函件。 这些档案具体地反映了清末广东地方政府与葡萄牙驻广州总领
事就广泛问题交涉的情况,对研究清末中葡关系、澳门问题、粤港澳关系及广东
对外交往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1.8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影印全2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定价:980.00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系抄录办理准噶尔蒙古赴藏熬茶事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来往文书而成的簿册,包括皇帝颁发的谕旨,办事大臣呈递的奏折及其相互间所行咨文,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凌等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及西藏各大寺庙住持的信函,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各大寺庙住持等回复噶尔丹策凌等人的信函,准噶尔熬茶使在藏各大寺庙熬茶布施所用银两及噶尔丹策凌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互赠礼品清单等。
作为清廷安排准噶尔熬茶使赴藏熬茶过程中形成文书的汇抄本,仅其内容就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不仅反映清统治者对熬茶的操纵过程和掌控能力,而且也反映蒙藏民族彼此间的认识和关系,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与噶尔丹策凌等人间往来信件的内容,恐怕在其他史料中很难见到;二是系统,熬茶档是一种专档,专门抄录了准噶尔派人到京请求派使赴藏熬茶,清廷允准并派官员远迎,一路护送贸易熬茶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书,因而能够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是任何一种单一文种档案所无法比拟的。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的内容偶见于宫中《满文朱批奏折》,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满文上谕档》等,但由于这些档案从未公诸于世,且文字为满文,史学界几乎未曾利用过这部分档案。清代官修史书如《实录》类,对准噶尔赴藏熬茶事宜虽有涉及,但篇幅都非常简短,寥寥数笔,一带而过,根本谈不上细密。也许正是史料的匮乏,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较为肤浅,至今尚无专门的论著问世。《熬茶档》的编译出版,对深刻认识清廷如何治理边疆、处理民族关系不无益处。
1.9 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影印全22册)
大连图书馆 编
出版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定价:15400.00元
《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收录大连图书馆藏清代顺治朝到光绪朝内务府档案2000余件,有满文和满汉合璧两种题本。其中满文800余件、满文残件500余件、满汉合璧1100余件。康熙朝题本皆为满文,顺治、雍正朝题本满汉各半,乾隆朝之后为满汉合璧。皆为折叠式,有总管内务府朱文大方印,题本右上方都有满文或汉文批红。这些档案都是清史和满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清代内务府档案是大连图书馆的一大特色馆藏,内务府题本涉及的机构除了内务府下设的七司三院外,还有中央六部各衙门、外省督抚及盛京内务府等机构。档案内容包含了职司、铨选、奖惩、抚恤、诉讼、宫廷用度、营建、宫苑、进贡等类,涉及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记载皇帝家事,对国家朝政也多有涉及;不仅反映了封建帝王的宫廷生活,也记录了他们治国的所作所为。例如有反映内务府皇室经济和皇庄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档案;有反映内务府机构人员管理的档案;还有反映康熙朝有关外藩进贡的满文题本等等。这些档案是清代中央政权档案的一部分,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有补充、完善之意义,对研究清代历史更有重要作用。
又如有关曹雪芹家世的档案史料:康熙朝满文档案中,有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总管内务府会计司任职期间一些重要活动的满文奏本、题本原件;在雍正朝档案里有雍正七年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拟议处罚江宁织造外郎曹頫等人扰乱驿站的题本,这些档案不仅有助于对曹寅官宦生涯的研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红楼梦》中有关庄头活动的时代背景、独具特色的清代皇庄的经济形态等。这些档案的发现及深入研究,对清史学、红学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1 恽毓鼎澄斋日记(全2册)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定价:150.00元
恽毓鼎(1862—1918),字薇荪,一字澄斋,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这部《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1882年,迄于 1917年,计120万字,是恽毓鼎几十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面记录。由于工作的关系,恽毓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慈禧、光绪及朝廷大臣的言行;出于职业习惯,他在日记中翔实地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种种细节,为后人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例行的新年庆典,外国使臣觐见,慈禧、光绪的丧礼,宣统登基,他都不避琐细,一一记录仪式程序、官员服色,以及有关人员的言行举止(如记几位二品官员在丧礼上“大声谈论,且纵笑不止”)。本书收为附录的《崇陵传信录》,是记述清末史事的一部信史,在史学界影响很大。恽毓鼎处于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国势日衰、朝政腐败的忧虑和愤慨,也提出了不少救敝图强的见解和主张。恽毓鼎很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一度想到地方上施展才干,平时注意物色人才,乐于接待四方之士,日记中详细记载所见之人的姓名、籍贯、特长等,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宝贵资料。
恽毓鼎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直是个没有多少权势的普通京官。不过,工作在宫廷、生活在市井,却让他的多方面爱好得以充分发展,其日记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他是一位史学家,尤其精熟于《三国志》,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治史心得;他是一位医生,对自己的医术颇为自负,并于1910年创办“医学研究会”,日记中经常有他为上至权贵下至平民诊病的记载;他是一位古籍收藏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是一位书法家,颇得东坡书法神髓;他是一位诗人,日记中不乏诗酒唱和的记载,所录诗作当行本色;他还是一位京剧、昆曲票友,与当时名伶多有接触。此外,日记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的习俗,如与科举有关的“吃梦”,与娱乐有关的“召秦”、“召鹿”,以及国丧三日内的“抢婚”,等等,甚至还记载了“星异”(不明飞行物)。日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可供专业工作者借鉴取资,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可以增长见识的饶有趣味的闲书。
2.2 越缦堂日记(影印全18册)
李慈铭 著
出版者: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定价:2400.00元
李慈铭(1829—1894),清末著名文史学家,号莼客、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其清高狂放,以致遗世有“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讥。然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于诗文、考据、小学等均有精深造诣,声名斐然。
《越缦堂日记》是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荀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之首。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鲁迅、胡适、黄裳及孙犁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
《越缦堂日记》的出版经历了诸多曲折,自蔡元培先生首次整理影印出版到现在完整出版耗费了八十余年的时间。本次整理,除《越缦堂日记》、《越缦堂日记补》外,又增收了《荀学斋日记》,堪称完本;同时按日记所记年月日重新编排了日记顺序(起自清咸丰甲寅迄于光绪甲午),便于读者检索;另外对原书中不易辨认的眉批及正文夹注小字作技术处理,基本上做到了清晰可辨。
2.3 陈宝箴集(上中下)
汪叔子 张求会 整理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年5月—2005年6月
定价:185.00元
陈宝箴(1831—1900),江西义宁人,咸丰举人。历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陈宝箴早年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爆发,以直隶布政使兼任湘军粮台,于存亡危机之秋,承担粮饷输供重任。他在湖南任上,整肃吏治,设矿局、钱局,兴农工商业,办学堂、报馆、学会,推行戊戌新政,对近代中国贡献尤巨。
陈宝箴著述以奏议、公牍等公文、函件为主,关涉清末政治、历史,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然大多以藏档、抄本、手稿、缩微胶卷等方式散存在各处。本书主要整理者汪叔子搜集整理陈宝箴文集达二十年之久,采用了竭泽而渔的方式搜集资料,不仅将所能找到的资料全部收录,将调查到但无法找到的资料出注,并且从其他往来公牍、函电中辑录出陈氏的断简残篇,堪称最完整的陈氏全集,为研究者提供了最完备的史料。本书还将同一文稿的几个稿本全部收入,校勘记也把文稿中的文字修改过程一一注出,并把相关的文献作为附录。这对于探讨、研究历史的真相、了解陈宝箴当时的思路以及清代公牍文草拟的程序,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全书编为奏议22卷、公牍11卷、电函2卷、书札2卷、文3卷、诗抄联语1卷,分装上、中、下三册。
2.4 晚清东游日记汇编(影印2册)
王宝平 主编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12月
定价:每册118.00元
《晚清东游日记汇编》为晚清时期赴日的中国人所留下的资料集结,现已出版两册,即《中日诗文交流集》和《日本军事考察记》。
中日两国诗文的交流史不绝书,而近代以来更是达到高潮。其中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文人诗文交流,二是外交官间的诗文往来。前者促进了中日民间文化的交流,而后者以寓外交于诗文为鹄的,呈现出了别样的文化现象。
《中日诗文交流集》共收录两类诗文交流集19种,包括日人所编在日清人诗文集及两国文人唱和集,涉及何如璋、黄遵宪、王韬、黎庶昌、伊藤博文、冈千仞、岩谷修等19世纪末期重要人物,为我们了解甲午以前中日两国的诗文交流及其背后的文化外交情状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日本军事考察记》收录清末有关人士考察日本军事的日记、报告、撰著等共6种,即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丁鸿臣《四川派赴东瀛游历阅操记》、《游历日本视察兵制学制日记》,沈翊清《东游日记》,钱德培《重游东瀛阅操记》以及《赴日观操报告书》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赴日游历的士人对日本军事情况的认知。
2.5 薛福成日记(上下册)
蔡少卿 江世荣 主编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定价:200.00元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薛福成日记》前后记录了自清同治七年正月初一至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历二十五年的见闻。薛福成出身寒素书香门第,自幼纵览经史,后又历官中外,出使四国,阅历丰富,见闻广泛。尽管公务繁忙,但他勤于著述,“自壮到老,读书从公,日有常课”,“数十年来逐日行事,悉载日记”。并且,薛福成记录日记力求丰富,他自称,“凡舟车之程途,中外之交涉,大而富强立国之要,细而器械利用之原,莫不笔之于书,以为日记”。因此,《薛福成日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变化、灾异、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关于中外交涉、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特产、人口等情况,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事宜,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该日记不仅记录完整,而且内容翔实。19世纪后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代,而薛福成则是晚清士大夫中敢于突破传统禁锢,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对之加以反思的佼佼者。其日记真实记录了他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晚清士大夫的人生际遇和感悟。
薛福成工于文学,其散文清新流畅,在晚清文坛自成一家。这部日记作为晚清桐城派的散文佳作,将海外见闻与奇思异想交织在一起,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不乏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之名篇,即便作为休闲散文来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2.6 新编汪中集
汪中 著 田汉云 点校
出版者: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5年3月
定价:120.00元
汪中,字容甫,清扬州府江都县人。早岁穷窘艰辛,终生坎坷失意,然勤奋好学,刻苦自励,于经学、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和金石学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和卓越建树,为清中期著名学术流派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学者刘台拱评价汪中:“博闻强记,通知古今。才、学、识三者皆有以过人。为文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王念孙则称其“才卓识高,片词只字,皆当为世宝之”。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曾组织整理汪中作品,出版《汪中集》一书,约24万字,仅收诗、文两部分内容,未收专著,且点校错讹之处不少,较为遗憾。本书的整理特请扬州大学扬州文化研究中心田汉云教授担纲,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学术史特别是经学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国近代经学史》等专著,他对扬州学派学者关注尤多。
本书收录目前所知汪中存世的所有著作、文章、诗歌、书信等作品,依经、史、子、集顺序编排,包括《经义知新记》、《春秋列国官名异同考》、《大戴礼记正误》、《广陵通典》、《文宗阁杂记》以及文集、诗集等,并附录其子喜孙所编《容甫先生年谱》及其他传记资料,全书50余万字。
2.7 黄遵宪全集(上下册)
陈铮 编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定价:258.00 元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人,历任清朝驻日使馆参赞、驻美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参赞及驻新加坡总领事,是清末外交活动家,为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华侨利益、建立与驻在国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黄遵宪是近代 “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撰有古体诗词千余首,主张“我手写我口”;他还是炽热的爱国者,对甲午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强烈愤懑;他主张学习日本仿效西法,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写作《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著述,主张变法维新,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戊戌变法后被罢官,回乡从事兴学活动。
黄遵宪著述颇丰,但至今尚无较完备的著作全集出版。《黄遵宪全集》经编者二十多年寻访,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搜集了黄氏已刊及未刊著述共约150万字。全书分为诗词、公牍、文录、信函、与日本友人笔谈、专著六编,共收录黄氏诗1135首,词11首,曲赋2首,联语19首,文章55篇,与友人往来信函及电报226通,公牍64 件,与日本大河内辉声、宫岛诚一郎、韩国友人金弘集等友人笔谈 5 种。其中许多文字为首次刊布。此外所收专著《日本国志》一种,经分段标点。本书是迄今收录最全的黄氏文集。
2.8 清代蒙藏回部典彙(影印全75册)
吴燕绍 纂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定价:37000.00元
本书是吴燕绍先生用五十年的时间(1894—1944),从东华四录、圣训、起居注、上谕、奏章、军机密档及其余各类图书里辑录有关蒙古、西藏、回部(新疆)三个地区的各种资料编纂而成的。此书纪事起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迄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年、月编次,涉及政治、经济、地理、史事、军政、外交、风土、人情、宗教等各方面,有着极高的史料与文献价值。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曾指出,清朝三百年的边疆大事就保存在这部书中。建国后,顾颉刚先生共三次提出将此书印行。此书的出版,不仅对清史的研究、更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清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边疆策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年吴燕绍先生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民族团结、破灭帝国主义的分裂企图,所以此书的出版,对我们研究民族、边疆问题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9 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
(影印全131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定价:60000.00元
《汇刊》从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清人著述中精选出240余种,约计一万余卷、一亿五千万字,汇编成125册,影印出版。这是一部选择精审、内容丰富、利用方便的清史资料汇编本。
作为一部专门汇集《四库全书》清史资料的丛书,《汇刊》不仅选择精审,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就传统的学术分类而言,《汇刊》精选的240余种清人著述,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并且其下的各个重要门类和主要子目,也大多包罗在内。如果从现在的学科划分来看,可以说,《汇刊》汇集了有关清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边疆、民族、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资料。以文化为例,在学术思想方面,有胡渭《易图明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夫之《诗经稗疏》、秦蕙田《五礼通考》、惠栋《九经古义》、黄宗羲《明儒学案》等诸多研究儒家经典以及学术流派的著述;在文字音韵方面,有顾炎武《诗本音》、江永《古韵标准》等专门探讨古代音韵的作品;在目录版本方面,有官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文津阁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专门书籍;在天文数学方面,有王锡阐《晓庵新法》、梅文鼎《历算全书》、官修《仪象考成》、《数理精蕴》等精研古代天算,乃至融会中西天文、数学知识的专门著作;在典制仪节方面,有《钦定大清会典》、《钦定皇朝礼器图式》、《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各种官修典籍;在诗词文章方面,不仅有官修《皇清文颖》、《钦定四书文》、《钦定千叟宴诗》等总集类著述,更有吴伟业、施闰章、王士祯、汪琬、朱彝尊等诸多清代名家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汇刊》依据文津阁本,不啻为《四库全书》存世各文本的相互比勘以及诸多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也将为方兴未艾的“四库学”研究锦上添花。
2.10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日] 佐藤铁治郎著
孔祥吉 [日]村田雄二郎 整理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定价:36.00元
本书将一部近一百年前写成的袁世凯传记和孔祥吉、村田二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合而为一,呈现于读者面前。
袁世凯传记,是一个日本记者的作品,堪称是一本难得一见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著作。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这本书被尘封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几近百年之久,不为世人所知。作者是当时驻天津的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他长期生活在朝鲜和中国。他用流利的汉语写成了袁世凯传记。就在这部传记即将面世、广告也已刊出之际,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以及天津海关道的官员,以“此书的出版会影响清朝与日本的关系”为由,要求停止出版,他们甚至找到了日本驻华公使来干涉。在袁的家人几经交涉并经几方反复商议后,最后达成协议,袁克定以现金收买全部印刷物,并由袁的代理人作证烧毁。小幡酉吉为了给日本外务省“检阅此书”而保留了一本,并呈送外务部,这就是湮没于日本外交史料馆的这部传记,这也是在大火焚烧后留存于世的惟一一册。
2002年,著名晚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和日本学者村田雄二郎教授在东京大学讲课之余,在研究发掘档案资料时发现了这部传记。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们围绕着这部传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将研究心得以《大火焚烧后遗留的珍贵史料》为题撰文,奉献给读者。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他们除了考证与订正原书的错误与疏漏之外,还用大量新发现的史料以及档案对原书予以补充。
2.11 翁同龢集(上下册)
谢俊美 编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年7月
定价:230.00元
《翁同龢集》是国家清史编委会《文献丛刊》之一种,由华中师范大学谢俊美教授历时十年整理编辑而成。
翁同龢(1829—1904),晚清重臣。其任职期间,有凡国家重大军政、外交、经济、法律、交通、金融、水利,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中德胶州湾租借谈判交涉、中俄旅大租借谈判交涉等等无不参与,他的言行举止“动关朝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影响了这些事件的进程。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本书包含七部分内容,即: 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自订年谱、甲午日记、随手记及附录。奏疏共收录100多件,主要录自北京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处录副及有关档案资料。函稿共收录13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他与家族成员、与晚清官场中各色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对朝政的看法,史料价值较高。诗文部分共收录诗近700首,词10首,联对50副,文录141篇。这些诗文内容涉及当时的史实和人物,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近代史方面的若干史料。此外,《甲午日记》和《随手记》两本片断日记,其内容多带机密性,是研究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前夕晚清政局的重要文献。书后附录了本书涉及人员的简介及本书征引的主要文献资料。
2.12 宝应刘氏集
张连生 秦跃宇 点校
出版者: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6年6月
定价:120.00元
宝应刘氏家族是清代扬州学派重要的经学研究世家,从刘台拱到刘宝树、刘宝楠,至刘恭冕,世代传经研经,精于文字、音韵、训诂,治学严谨,风格朴实,大大推进了清代汉学的发展。特别是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先后相承,精研《论语》,其代表作《论语骈枝》、《论语正义》、《论语正义补》,共同奠定了宝应刘氏在清代《论语》研究中的杰出地位。而刘氏四人的诗文作品,包括论、议、说、记、序、跋、题词、书启、传记、碑铭、行述、诗歌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保存了大量有关个人经历、学术活动、思想主张,以及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扬州历史的资料,对研究清代学术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经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长期以来,刘氏家族的诗文作品集始终未能得到集中的整理,有的未有单独的文集流传,如刘台拱的文集仅见于其《遗书》,先后两个刻本并有相异之处;有的至今尚无完善的版本,如刘宝楠《念楼集》,稿本、抄本、全本、残本,又文集本、诗集本等,各本繁多,情况复杂。本书整理者深入探究宝应刘氏各家著述刊刻、流传的情形,对各家诗文作品集的版本进行比较、甄别,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校整理,合编为《宝应刘氏集》,完整地反映了清代扬州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家族的诗文作品全貌。
2.13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全8册)
章开沅 罗福惠 严昌洪 主编
出版者: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定价:960.00元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会主编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其中包括辛亥革命资料8卷。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研究的深入,有关辛亥革命史的新资料不断呈现。《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崭新的资料,包括国内新发掘的档案资料及海外的档案资料,弥足珍贵。
本书共分8卷,内容分别为时人论集,人物年谱、传记、日记、书信、电稿等,辽宁档案,浙江、江苏、吉林、云南四省档案,新加坡报纸,日本外务省档案,法国外交部、陆军部档案,英国外交部档案。
2.14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影印全101册)
来新夏 主编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定价:60000.00元
本书是一部从清代刊印的朱卷中摘录清代科举人物家族背景资料而编成的大型资料书。清代刊刻之朱卷,内容之一便是考生履历,备录本人简历、本族谱系(含母系、妻系)及师承传授等。本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加上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之藏品,以原件可辨认且有可采之处为择录标准,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家族资料部分,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摘编成书。本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包括中举本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本书的出版,为学人从事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免去恭亲翻检之劳。
2.15 近世人物志
金梁 辑
出版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定价:39.00元
20世纪30年代,金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编成《近世人物志》一书,于 1934年刊印。该书收入了近代六百余位名人之佚事,内容分别采自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内容信实丰富,对于清代人物及相关史实的研究均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作者金梁通读理解,融会贯通,整理编排的近代四家日记之内容,以及他用这些内容勾画的为数众多、形形色色的晚清人物志略,向人们展示了这些近代著名日记在勾画人物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该书初版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对当今的历史研究与晚清人物传记之写作,仍有不少帮助。
2.16 常熟乡镇旧志集成
沈秋农 曹培根 主编
出版者: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定价:240.00元
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一个地方的文脉,历史和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的。地方志书既承载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又记录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常熟自 1597年至1949年,有13个乡镇编修过26种乡里志,然幸存于今者颇为稀少;而幸存志书又因分散收藏于各地,查阅不便。为了让这些常人难以见到的乡镇旧志走出密室,步入民间,为众多读志、用志者提供便利,让前人遗存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本书编者广为搜求,共得20种常熟乡镇旧志,辑为此书。检阅本书所辑各种乡镇旧志,给人一种触摸清王朝历史印痕、感受元明以降时代脉搏的沧桑感、厚重感。纵览各志,其所记所述,都与清代的历史息息相关,与前人的生产生活丝丝相扣,诸如山脉河流、街巷村庄,人口增减、粮棉丰歉,名门望族、职官乡贤,能工巧匠、贞孝烈女,民赋武备、土特蔬果,民俗风情、胜迹掌故,坛庙寺庵、古树名目,墓志碑刻、诗文民谣,均有详明的记载,堪称最为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2.17 康有为全集(全12册)
姜义华 张荣华 编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定价:1980.00元
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和学者,曾经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政治、思想、学术领域内,进行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可贵探索。系统地整理康有为的这些著作,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但有关康有为的著述,过去出版的或为单本专著,或为作品选本,如政论文、诗集、书信,或为综合选集,总之,很不完备。复旦大学姜义华、张荣华教授积二十余年之功,广为搜求,终成近千万字之《康有为全集》。全书以作品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现在所能发现的康氏已刊和未刊的书信、奏折、专著、游记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包括《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日本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代表性作品。康有为存世的大量诗作,则集中收录在第十二集当中。这是截至目前最为齐备的康有为著述全集。《康有为全集》的出版,对于研究康有为本人以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均具有重要价值。
2.18 苏州商团档案汇编(上下册)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 合编
出版者: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定价:380.00元
商团是商会的派生物,是辛亥革命前以商人和商店店员为主体组成的准军事团体,在清末民初各类新式商办社团中十分引人注目。1906年,苏州绅商头面人物倪开鼎等集合众商创设体育会,到 1910、1911年,由体育会改组而成的苏州商团已经成为一支辅助性的治安力量。苏州商团虽然没有上海商团那么雄厚的实力,在辛亥革命前后也未曾扮演威武雄壮的角色,然而却留下了数量极大的档案文献。本书系由保存在苏州市档案馆的苏州商团档案整理编辑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商团的组织沿革、商团选举及官佐任免、商团训练给凭及奖惩、商团主要活动、商团与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商团城区支部、商团乡镇支部、商团军备械弹、商团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虎丘纪念碑林、经费来源及收支列举等。本书的出版,相信会对促进近代中国商团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19 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影印全11册)
江庆柏 主编
出版者: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定价:6800.00元
清代地方人物传记,是指以地区为单位,专门收录有关清代本地区人物传记资料的著作。这类著作收录的人物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基本特点是人员广泛,叙述详尽,内容丰富。这类著述有着全国性的人物传记著作所没有的优势,是研究清史、重修清史的重要史料。由于清代地方人物传记资料大多由本地人士撰写,他们熟悉地方文献资源,热爱本地文化,所以一些地方人物传记写得尤其生动具体,充实详瞻。他们能提供其他人物传记所不能提供的资料,能提供大量其他文献缺载的人物史事。亦有助于清代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清代区域人文资源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交流、融合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献分散,不容易查找,限制了许多学者对这部分资料的使用。本书的出版,将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
2.20 李鸿章全集(全39册)
顾廷龙 戴逸 主编
出版者: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定价:28000.00元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由淮军起家,一生办洋务,建海军,长期主持对外交涉,从李鸿章的一生,可以大致窥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由顾廷龙、戴逸主编,集京、沪、深、鲁、冀、皖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历时十四年精心编纂而成,共39卷,约2800万字。本书囊括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著名图书资料收藏单位的大量李氏未刊文稿,在全书中,未刊文稿资料约占三分之一。这些未刊资料绝大多数从未与广大读者见面,是研究李鸿章的重要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全书杀青之前,编者又对目前国内外已见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辑佚工作,从而使本书成为目前规模最宏大、内容最完备的一部李氏全集。本书的出版,不仅会推动李鸿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会为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21 张之洞全集(全12册)
赵德馨 主编
出版者: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定价:2800.00元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人。在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清光绪年间,张之洞出则封疆大吏,人则枢机重臣,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后为清流健将、洋务殿军、新政主角,对晚清政局的变化,抵御列强的胜负,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新型教育的创办,中西文化的交融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身兼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和工商巨头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赵德馨教授于1987年6月开始本书的筹划工作,并成立9人工作小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广为搜求,终成1200万字巨著。本书以北平文华斋1928年刊刻的《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进行辑佚、考证、标点,共收录文献14453件,比底本多7802件,比河北版《张之洞全集》多3473件。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张之洞本人,对于研究晚清中国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22 于成龙集
李志安 主编
出版者: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6月
定价:120.00元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方山县人,先后历官四川、湖广、福建等地,晚年任直隶巡抚,江南江西总督,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本书以康熙本《于清端公政书》为底本,增补于氏遗文,汇集多种研究资料,较之原书,尤臻完备。《于清端公政书》原名《于山奏牍》,由于成龙门人李中素编次。原稿片纸只字皆于成龙亲笔细书,由于各稿分别写于二十多年间,有的霉蠹沾蚀,字迹或有脱落。李中素伏读十许日,“汇其可识者为若干卷”,则其难识之原稿或未编入。《政书》是于成龙历任之作,任监司以前,皆为各类公文与檄文、戒谕之作;任巡抚后,始列奏疏。政书共八卷,第八卷曰《吟咏书》,为各体诗作,并以文附后。
2.23 清代缙绅录集成(影印全95册)
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定价:49600.00元
清代缙绅录是有清一代全国范围的职官名录,内容涉及清代官制基本情况的介绍,如职官品级、顶服俸禄、职官总目、加级纪录、例给封典、终养丁忧、赴任凭限及路程等;详载各职衔名称和任职官员的姓名、出身、籍贯、字号等信息;清楚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各衙署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地方的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关系。部分缙绅录还记载了个职官养廉银的标准等。从中我们既可获得某些籍籍无名而信息几近湮没的一些官员的信息,又可以了解清代从中央到地方政治、经济、行政区划等变迁的详细情况。本书从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二百三十余种清代缙绅录中,通过排查、考订,精选其中的 209种、900余册,按年、季分册出版,为研究清代职官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24 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全23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定价:12800.00 元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粮食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以及王朝统治的稳定。出于社会稳定和财政预算、考核和报销的需要,清王朝为控制粮食供需状况,创制了粮价奏报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宗极为珍贵的粮价资料。从康熙中叶开始直到宣统三年,粮价资料延续了二百余年。而从乾隆元年开始的经常性粮价报告,则形成了长达175年的连续不断、完整的粮价资料,地域范围覆盖二十余个省区所辖的府、厅、州、县。包括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且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的粮价表,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社会调查所的陶孟和、汤象龙等人,抄录、整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保存的10余万件道光至宣统五朝各省督抚折片所得,记录了21 个行政省域内约450个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州、散厅)、道等各级地区的月度粮价数据,从道光元年至宣统三年,共有1124个月度的全国粮价数据。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整理而成。本书的出版,对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清代后期粮价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粮价变动的原因,粮价变动对清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都具有重大价值。
2.25 清代稿钞本(影印全50册)、续编清代稿钞本(影印全50册)、三编清代稿钞本(影印全50册)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 编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2009年1月、2010年12月
定价:各 35000.00 元
中山图书馆藏有各类特藏文献 66万余册(件),包括珍本、善本2万余册,普通古籍20万余册,金石拓片3万余册(件)。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图书近 40万册,其中善本2000多种、30000余册,碑帖近30000件;还藏有朝鲜刊本古籍176种968册、日本刊本古籍85种831册,中国历代石刻拓片35000多件。本书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稿本(孤本)、抄本、珍本为影印对象,选编其中存世较少、版本精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珍本加以影印。全书计划编印250 册,分5辑出版,计划整理古籍约150万页。本项目的实施,将使一大批珍稀文献变得容易获得和方便使用。
2.26 赵凤昌藏札(影印全10册)
李小文 唱春莲 整理
出版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定价:7200.00元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一字惜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入张之洞幕府,深得信赖,曾参与谋划“东南互保”。辛亥革命前后居上海,与政界人物、江浙名流来往密切,其居所成为南北双方非正式的议事之所,故而得以参与机密,出谋划策。因是幕僚出身,赵凤昌特别注意保存来往函电、文稿,于是他与当时政界、商界、教育界等各界高层人士的往还信件得以保存至今。信函所议之事,无论巨细,均为当时历史之见证。以往人们大多只注意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部分,但实际上藏札所涉史事尚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庚子事变、立宪运动等,且相关函电极多,至今尚未见人利用。有鉴于此,我们此次将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36函、109册《赵凤昌藏札》全部影印出版,以便专家、学者能够见其全貌,为研究晚清和民国初年政治史提供极为重要的史料结集。
2.27 中国荒政书集成(全12册)
夏明方 李文海 主编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定价:6800.00元
傅筑夫先生曾经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在与这些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量的灾害史料,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的历史经验。大约从宋代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即系统地总结和整理源自官方和民间的救荒经验和赈灾措施,并著录成书,其书名则直接冠以“救荒”、“救灾”或“荒政”等字样。其中如《救荒活民书》、《康济录》、《筹济编》、《荒政辑要》等,均被当时的统治者奉为救荒圭臬和赈灾指南,且多次刊行,流传颇广。迄至清末民初,此类救荒书约有250余种,其中尤以清代出版的文献最多。这些救荒文献,一方面为人们了解历史时期特别是清代重大灾害的实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极为详尽的珍贵资料,一方面则通过对各级官府与民间社会历次救灾实践的实录和总结,颇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救荒制度的变迁历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国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历史时期救灾减灾的经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中国荒政书集成》收录的文献起自宋代,终于清末,共计196种,其中包括大量的善本、稿本、抄本和稀见文献,收藏地点遍及美国、日本、法国和国内各大图书馆甚至地方县级图书馆,可谓搜罗殆尽。不仅是国内外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一部荒政书集成。
2.28 慎宜轩日记(上下册)
姚永概 著 沈寂等 标点
出版者: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定价:400.00元
《慎宜轩日记》是晚清至民国间桐城姚永概16岁至57岁的日记,日记始于光绪七年(1881),止于1922年。基本以阴历纪年,唯1912年至1914年1月25日以公历纪年,是作者成年后一生经历的记录。作者作为一名传统的桐城士子,先是读书、科考、中解元、后多次考进士不第,至放弃科考谋官之路,转为一生从教,先后任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文科教务长,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晚年并参与纂修《清史稿》。日记完整地记录了作者这一生的全过程。从日记中可见作者各时期所读之书的变化、交游范围的不断扩展、思想行为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晚清至民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代士子的心路历程。同时日记中有大量关于生活习俗、民情、家庭经济生活、民间经济金融活动、社会伦理关系、社会新闻、时政消息等的记录,生动地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
2.29清代诗文集彙编(全801册)
纪宝成 何芳川 主编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定价:280000.00元
清代诗文之盛远迈前代,其艺术水平亦高超卓绝,可与宋唐相比肩。据最新研究统计,清代诗文集逾七万种,现存约四万余种,可谓洋洋大观。《清代诗文集彙编》整理者通过广泛调查、反复斟酌推敲,从清代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相当影响或极具史料文献价值的个人诗文集中,遴选出约计3400余人、4000余种清人诗文集,所录诗文不下500万首,约计4亿字。该书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间重要人物的诗文集悉数收入,堪称迄今规模最大的清代诗文著述的合集,填补了学术界此前尚无清代断代诗文总集整理出版的空白。《清代诗文集彙编》涉及的体裁多样,有诗词文赋、传记碑铭、书启奏议和题跋赠序等;涉及的作者人数与身份众多,既有帝王、宗室、八旗、大臣、督抚,也有僧人、商人、匠人、革命党人,还有画家、小说家、剧作家、科学家,更多的则是普通的文人学者;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国政朝事、国际交往、讲经论学、典章名物、金石书画、山川地理、名胜古迹、时事见闻、地域风俗等;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谓巨细靡遗,为学者研究清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思想主张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2.30 丁日昌集(上下册)
赵春晨 编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定价:380.00元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人,早年在粤东、琼州、江西等地为小吏,后入曾国藩幕府,得李鸿章的赏识,先后任上海道台、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等官职。丁日昌乃晚清同光时期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他曾主持创设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参与策划和促成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首倡并规划建立北洋海军,最早在台湾展开大规模的海防近代化建设活动,此外他还就整个洋务运动的开展问题多次上书言事,参与过几次重大教案和外交事务的处理,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了相当丰富的从政文字。由于多种原因,丁日昌的文字迄今尚未全部刊行于世,已刊行的文稿亦比较零乱。本书利用丁氏门生刘瑞芬、陆润庠所编校的丁日昌手稿抄本《丁禹生政书》(藏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以及较早刊行的一些丁氏著作的版本作为底本,校以历年来所出版的丁氏文字的各种版本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录副奏折等,经过认真校勘和标点,辑为180万字的《丁日昌集》。内容广泛涉及晚清洋务、吏治、外交、海防、教案、盐政、侨务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地方社会的重要史料。
2.31祁寯藻集全3册
[清]祁寯藻 著
出版者: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定价:980.00元
祁寯藻(1793—1866),字颖叔、淳浦,号观斋、息翁,山西寿阳人。在清代中晚期,寿阳祁氏出过四个翰林,祁寯藻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其父祁韵士官至户部主事,其弟祁宿藻官至御史,其子祁世长官至工部尚书,可谓文化名门,显赫一时。当时有“南翁(翁同龢家族)北祁(祁寯藻家族)” 之说。祁寯藻的一生,处于清代中晚期内忧外患交相而致之时,他历事四朝(嘉道咸同),久参枢密,对道咸同三朝的政局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久秉钧衡,门人众多;他博学多识,造诣精深,“提倡朴学,延纳寒士,士林归之”。《祁寯藻集》收录现有祁氏所有著作,包括谱传、日记、信札、《马首农言》、随笔、杂记、考证、诗词、奏议、题本等,凡270万言,是对祁氏作品的首次全面整理。《祁寯藻集》的整理出版,不仅对了解祁寯藻本人和他的为政思想、学术成就,对社会的贡献、所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认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3.1 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上下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定价:80.00元
清史纂修是一项大型的学术文化工程,如何确定合理、完善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到这部旷世巨典的整体面貌,关系到编纂工作的质量。自倡议国家组织纂修清史之日起,史学家们便大为关注体裁体例问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宜兰、台北等地举行了11次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新修清史体裁体例展开了热烈讨论,且撰写文章、咨询报告、书面建议,发表了宝贵意见。本书集中把这些讨论成果编辑出版,旨在为后世留下较为完整的关于清史编纂体裁体例研讨、制定的历史资料。
本书选编的资料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自2001年春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倡议国家组织纂修清史的重要文章、文件、报告等。第二部分,2003年初纂修工作启动以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戴逸主任关于体裁体例的重要讲话,以及他在吸收多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拟定的清史目录第六稿。第三部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拟定的调研大纲(并附件);工作小组撰写的 2003年上半年京沪三次学术座谈会上专家发言、专家们撰写的咨询报告和书面意见、社会问卷综合分析,关于体裁体例调研、论证工作的总结;史学界专家撰写的咨询报告、设计方案、书面建议(此项内容丰富,数量多达160余篇)。第四部分,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纂修清史工程正式启动之前史学界先后三次倡议纂修清史之际学者发表的文章等资料,这部分材料,除有极个别文字删节外,其余一仍其旧,以存历史真相。
3.2 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
孔祥吉 [日]村田雄二郎 著
出版者: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定价:30.00元
为了加深对晚清史及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在日本东京大学举办了一次“晚清史与档案研习班”。著名晚清史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借此机会,充分利用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厅研究所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等处史料,结合中国国内的文献档案,撰写了本书。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与中国并无根本区别,同样是地瘠民贫,满目疮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西方列强掠夺奴役的对象。然而,曾几何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中日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开。面对历史,冷静思考,真令人仰天长叹,扼腕痛心!本书由十七篇学术论文构成,所论涉及晚清时期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由于充分发掘了第一手档案资料,加之作者精深的治史功底和广阔的研究视野,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是一本高水平的研究专著,值得一读。
3.3 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
虞和平 主编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定价:38.00元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纵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他活动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他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在辛亥革命中更由立宪转向革命,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人物。张謇生活的时代不仅是纪年意义上的世纪之交,而且是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际,张謇作为过渡时代的一个过渡性典型人物,真可以称得起是“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语)。深入地研究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总结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奋斗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无疑会为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部名为《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的书以现代化为主线,从思想发展、经营实践、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动员、地方自治等诸多方面研究了张謇的一生,论述全面,重点突出。本书在借鉴和吸收现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各个侧面重新解读张謇,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人物的研究,阐述了一些带有原则性的独到见解。
3.4 清人笔记随录
来新夏 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46.00元
本书是来新夏先生数十年间博览清人笔记的心得和研究随笔。本书对清人笔记的研究,一是大力考证其作者,撰成小传;二是对笔记内容作画龙点睛的评述,并摘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做出许多别具新见的评说议论;三是精心甄别版本,寻根溯源。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功力与识断。本书共著录清代146人的笔记216种,按照笔记作者的生年排序,生年不详者列在同时代作者之后。书后还附有《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录》,分为地主经济、农民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高利贷者、城市居民、游民、贱民等八章,广征博引,收集了许多重要经济史料,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3.5 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
赵珍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定价:28.00元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对生态环境变迁进行区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人地系统为立足点,从清代西北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失衡等负面效应着手,着重探讨了清代西北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清代移民垦殖政策、垦殖行为、人口变化、战争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水土流失、水旱沙化、农业生态失衡、社会矛盾加剧等自然与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是森林被砍伐、水生态恶化、草原山地等被过度垦殖造成的,并进而论证了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当人们的家园危机丛生之时,致使生态失衡的人类自身难以置身事外。客观地论述了清代西北自发的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措施。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能引起学者们对中国环境变迁通史的关注,进而将环境变迁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能够对当今的西部大开发有指导意义。
3.6 清代民间婚书研究
郭松义 定宜庄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定价:30.00元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清代婚姻史、妇女史以及民间婚姻关系的 成果和体会总结 。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该书对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作了详尽的论述。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本书利用的婚书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实物,有些在今天已堪称文物,这些真实的婚书契约给予我们许多仅凭文字难以得到的信息。二、官方案卷,官府在审理有关民事与刑事案件时,当事人作为证据呈缴并附于卷宗末页的婚书实物或抄件。三、各种形式的契例,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开写不同类型婚书的范式。需要强调的是,婚书作为一种特别的史料,必须与有关历史背景相互援引参照,才能凸显其意义和价值,进而扩大和深化研究的内容,所以作者在编撰本书时参考利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尤其是有关清朝典章制度与法律条文的史籍,以探讨婚书在社会生活与司法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3.7 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
夏春涛 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定价:32.00元
中国历史上不乏利用宗教进行起事的农民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亦是如此,只不过,它因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更加神秘。太平天国以宗教起事,以宗教行军理政,因而不了解太平天国的宗教,对太平天国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得到清晰地认识。本书不因袭旧说,不盲信权威,从史料出发,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名称,上帝教与基督教、与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民间宗教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从上帝教的天父天兄下凡等教义入手,对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败亡等的原因作了深入剖析;对李秀成、幼天王洪天贵福等被俘后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对流行的太平天国实现了妇女平等以及近来出现的太平天国邪教说进行了辨正。
3.8 李定国纪年
郭影秋 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定价:22.00元
《李定国纪年》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种。是已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郭影秋同志学术研究的代表作。该书凡二十余万言,以丰富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一生的光辉业绩,该书正文自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定国十岁起,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四十二岁逝世止,按年月汇集了李定国一生的资料。同时又简要地记述了明末清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凡引用资料,均注明出处,并对有些资料加“按”提出自已的看法。另外卷首有关于李定国足迹的地图、照片及文物拓片;书后又附录了有关李定国的多篇传记及评述。该书虽名《李定国纪年》,其内容实际上则是大西军的编年体战史,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关于大西军及其领导人物的史料性专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9 伍廷芳评传
丁贤俊 喻作凤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定价:38.00元
《伍廷芳评传》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种。这部评传是作者多年来在研究近代史、积累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伍廷芳于19世纪 60年代从圣保罗书院完成学业,参与筹办《中外新报》、《华字日报》。1874年自费赴伦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学、获律师资格,1878 年被港府委为“太平绅士”, 1880年任香港立法局议员。伍在港的律师生涯遭受的羞辱使他深深认识到,没有祖国的富强,海外的殊荣无助于救国济民。于是,他于1882年毅然回国,进入北洋幕府。他译西法、办交涉、管铁路、修法律、任外使,30年从政生涯,官至二品,有所兴革。辛亥革命的激流把年届70的伍廷芳推到时代的热潮中,他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理想,迎接了建立中华民国的现实。但他并不完全赞成革命党的理论和策略。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他以帝制已覆,共和告成,便退居沪滨,既不接受袁的礼聘和颁发的勋章,也不积极参加革命党人讨袁的斗争,疏远了革命党,蛰居官渡庐寓所,写书、研究灵魂学说,陷入了生活的缓流。
3.10 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
罗检秋 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定价:33.00元
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目前关于清代汉学的研究偏重于 “乾嘉学派”,对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学术分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较多,但涉及嘉庆以后汉学的论著则较少,本书着重对嘉庆以来汉学传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这一领域的薄弱环节。本书没有局限于评述主要汉学家的经历及其学术成就,而是在阐释汉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汉学人物和著作的研究,系统地梳理汉学衍变的脉络。作者注重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学术理路分析乾嘉之际汉、宋之学由对峙转向调和、融合的过程,也考察了清末古文经学的义理化趋向,从而深入地揭示和诠释了汉学蕴涵的调适传统;同时也注重汉学衍变的外部机缘,通过考察嘉庆以来趋于活跃的士人交游、不同学术流派的互相影响,展示了经世学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同时,作者又从汉学群体的观念、知识系统、研究方法等方面,研究汉学面对西学东渐的种种变化,综论汉学与西学的调和、融会趋势。这样,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较全面地揭示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既有分析学术逻辑的实例,又研究了学术转变的文化环境。
3.11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朱浒 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定价:36.00元
本书在充分借鉴和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义赈的兴起和发展,细致、深入地揭示了中国荒政事业近代化的复杂过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救荒史的研究。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本书并没有囿于研究对象本身,就义赈谈义赈,而是把这一活动置于晚清社会变局的大背景下,以较为独到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晚清义赈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落实过程”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
3.12 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
蔡家艺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定价:33.00元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疆域辽阔,物产丰饶,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新疆的经济、文化,一直是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重要交汇地。本书穷搜博采,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等方法,对清代各个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制度、农牧业、工矿业、商品流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使读者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清代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3.13 清代理学史(上中下)
龚书铎 主编
出版者: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2月
定价:120.00元
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对清代政治、文化都有较大影响。长期以来,研究理学者重宋、明而轻清代,研究清史者重汉学而轻宋学,清代理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书上承侯外庐先生《宋明理学史》,将清代理学置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一代学术思想文化整体变化的背景之下加以研究探讨,从学术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梳理并全面勾勒了有清一代理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面貌、历史特点、主要理学家的学术思想,以及理学与汉学、西学的关系,尤为着力探讨理学对社会思想的作用,对教育、文学等文化领域的影响,既凸显了清代理学的特色又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思路和领域。本书资料翔实,征引繁富,行文通畅,结论允当,多有原创性的独立见解,是迄今第一部有关清代理学史的专门著作,也是一部中国理学史和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精品,填补了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
3.14 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
刘兰肖 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定价:33.00元
在传统史学走向近代的进程中,报刊媒介的勃兴,不仅为史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环境,而且充当了批判旧史学的武器和推动新史学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报刊本身亦是史学近代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它给近代史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来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乃至引起了史学研究趋向的变化。因此,通过对晚清报刊历史学内容的挖掘和梳理以及读者反响的分析探讨,不仅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史学近代化的脉络,而且可以透视出报刊在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进而发现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先锋作用怎样通过报刊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而加强。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兴起的关系进行梳理,勾画出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图。
3.15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杜家骥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3月
定价:40.00元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讨论清朝入关前到顺治朝八旗制度的形成、发展、变革,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即八旗是按照领主分封制组织的,这种领主分封制始自满族早期社会,一直到入关后随着皇权政治的逐渐成熟而归于消亡,但领主分封制的影响则长期存在于清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领主分封制为线索,作者探讨了入关前后领主分封制的形成、八旗领主分封制与后金(清)政权的特性、满族和清政权的统辖关系、共议国政制度、“入八分”的内涵、八旗领属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八旗排列序列等。在下编中,作者放眼自顺治至清末八旗领主分封制对政治的影响,包括清代主奴性君臣关系的形成,旗人的内部差异和“抬旗”问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由盛而衰、八旗教育及其政治作用,旗人的任官制度、旗人包衣对政治的影响、旗人婚姻的政治作用等等,并讨论了清朝入关对清代历史的影响,揭示了清朝政治深厚的满族特色。
3.16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刘小萌 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定价:75.00 元
本书洋洋洒洒80余万字,并收集大量的图片。作者提出“旗人”和“旗民社会”的概念,回应了多年来国内外学界的争论。然后又从社会史的角度观察、探讨北京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北京作为京师之地,是满族入关后旗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既不同于东北地区的八旗军民,也不同于驻防各地的八旗组织,在各地的旗人聚居地中应该最具特点,但又不乏代表性。作者的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方法和范围等,第二章探讨从辽沈到北京旗人社会的形成,第三章“旗民与旗地”和第四章“旗人与民人”,阐述旗人的经济生活及与汉人社会的关系;第五章、第六章讲形形色色的旗人、旗人的内部差异及旗人中的世家大族;第七章讲旗人的生活风俗;第八、第九章讲晚清以降旗人生活的艰难、恶化,直至最后在革命的压力下旗人社会走向瓦解;最后一章即第十章则阐述研究旗人社会的史料问题。本书揭示了入关后八旗军民在北京的生活状况,他们如何谋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维系被视为“家法”的骑射和服饰等风俗,晚清时期旗人生活又如何衰败。政治上的特权阻止不了他们生活上的落魄,辛亥以后他们终究抵挡不了革命的洪流而淡出历史舞台的核心。
3.17 蒋良骐及其《东华录》研究
陈捷先 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定价:29.00元
本书详细挖掘资料,论述了蒋良骐的家世和生平,令读者能够理解蒋良骐何以能撰著这部史书,指明“蒋录”是“一部难得的史料集子,尤其是在乾隆间文网严密可怕的时代,蒋良骐敢‘偷’抄出如许多的国家与皇室的机密文件,实在勇气可嘉,难能可贵”。在档案未公开之前给研究者提供过不少档案资料,其历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也详细考证了《东华录》的各种抄本、刻本(包括日本印本),其间的诸多差异及出现的原因,探讨了蒋氏撰述此书的目的,指出蒋良骐搜集史料,涉及清朝屠杀汉人、剃发令、文字狱和满汉矛盾,明朝诸王活动和反清复明运动,表明蒋良骐具有消极反清的思想和动机。作者旁征博引,论人论事,视野开阔,力求匡正蒋录之错误。
3.18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
王开玺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7月
定价:62.00元
本书堪称全面研究清代外交礼仪交涉与论争的一部力著。作者首先对外交与外交礼仪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诸如外交的定义、中国古代外交的萌动、西方国家的外交雏形和基本定型等,继而对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家秩序进行了论述,并详细介绍了明末清初中外的接触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同时作者以时间为序,对清代中外交往中的重大事件,如清初中俄外交使团的交往、中英的三次重大交往、咸丰时外国公使驻京,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由此探讨了所谓的“平等”和“不平等”的外交礼仪之争问题,并认为,清代的外交在冲突中渐渐转型,并最终与世界外交礼仪得以接轨。
3.19《清史稿·乐志》研究
陈万鼐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定价:39.00元
《清史稿·乐志》为我国四部史类“正史”纪传体“乐志”,亦即继承《二十五史》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名物度数典型之著。但《清史稿·乐志》剪裁《御制律吕正义》诸书,基于康熙帝宸衷,发明十四律制,悖于乐律实质,虽假体积算学掩饰其短,亦只能名为“清朝宫廷乐志”。复因节略失当,题序错综,遂成为中国历代《乐志》中最复杂、最难以理解之书。陈万鼐先生以理论与实验结合,音乐、物理、数学渗透的方法,潜心研究,阐述清代乐理、乐制、音律、乐器和乐舞,并就《律吕正义》诸书为本体,检讨《清史稿·乐志》纰缪之处,稽核《律吕正义》原书文字抽换《清史稿·乐志》错误文字;补辑《清史稿·乐志》残缺文字;订正《清史稿·乐志》所载数据与律管数目;增补“六十四倍黄钟之管”及“黄钟六十四分之八之管”同形管声表;纠正《律吕正义》之“清变徵”、“清变宫”位置之缪;填补《清史稿·乐志》阙如的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乐舞,增添清朝国歌、铙乐和西洋音乐、学堂乐歌等,展现了清朝音乐的丰富内涵。书中印有珍贵的乐谱、乐器、乐舞,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
3.20 戊戌时期康有为议会思想研究
[韩]李春馥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定价:28.00 元
关于康有为议会思想的讨论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一度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现了一批康有为的奏议,其中有不少是他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而学者们在解读他的那些建议时产生了不小的分岐,其焦点是:康有为所建议的“开制度局”、“议政院”、“开懋勤殿”究竟是中国传统谏议、咨询制度,还是西方的议会制度。李春馥的这部专著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康有为设议会的主张细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具体分析了康有为在何时因何主张设下议院,又在何是因何主张设上议院而反对设下议院,从而比较清晰地说明了康有为在戊戌前后关于议会主张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且比较有力地论证了维新派“设议院、立宪法”的政治纲领。
3.21 清代辑佚研究
喻春龙 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定价:72.00元
清代辑佚兴盛,对历代佚书逸文的搜辑工作,是清代考据学的一大亮点。过去清史和清代辑佚研究对这方面的关注,或集中于《永乐大典》的辑佚,或集中在几位大家身上,以有清一代为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本书作者通过钩稽、梳理相关史料,考证出清代有辑佚成果者456人,辑本种类广涉四部,几近万卷。本书对清代辑佚者及辑本进行汇考,对《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进行纠谬补阙,对四库馆臣以及戴震、周永年等名家辑佚加以评述,时有创见。作为一项阶段性成果,它的面世,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3.22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
——以苏州地区为中心
吴滔 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32.00元
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4.1 中国近事报道
[法]李明 著 郭强 等译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6月
定价:26.00元
169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作为第一本亲历者的个人文集,该书出版后即引起轰动,四年间再版五次,还被译成英、意、德文出版。后因教廷的礼仪之争此书成为禁书,被尘封近三个世纪,1990年才得以重新面市。本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这还是第一次。全书收入通信 14 封。李明以自己在华七年间的亲身经历,对康熙年间的中华帝国作了详尽的介绍,通信内容涉及中国的气候、地质、物产、建筑、医学、动植物、语言、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内容真实可信,文笔风趣流畅,为欧洲人睁开眼睛看东方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动摇了“欧洲中心论”的基础,开启了中西交流的大门,在欧洲思想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书也为今天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前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4.2 中国新史
[葡]安文思 著 何高济李申 译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7月
定价:18.00元
加伯利埃· 麦哲伦,汉名安文思,字景明,系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他于 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为康熙近臣,对北京尤其是清宫的情况较为了解。本书由他以葡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后被陆续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全书共分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一位17世纪生活在北京的葡萄牙籍传教士,以他的视角、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价值观去认识、去感知与他的祖国完全不同的东方国度,在生活、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无从避免的冲突与默契、真知与谬误、失望与敬仰……凡此种种,录以文字,便有了本书。本书中文版系译自英文版,并参考了葡文版和法文版的相关内容。
4.3 清初扬州文化
[美]梅尔清 著 朱修春 译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定价:20.00元
这是一部以清初扬州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有三个着眼点:活跃于扬州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扬州地方名胜和数量众多的文人创作作品。通过研究人、境、文三方面的复杂联系,梅尔清展现了经历明清鼎革的江南士大夫群体是如何触景生情、借古喻今、抒发去国还乡的感慨,又是如何以文会友,重建遭受重创的文人社会网络。全书以扬州四个地方名胜为线索:红桥、文选塔、平山堂和天宁寺。围绕红桥,作者描述了清初曾任官扬州的著名文人王士祯效法东晋王羲之兰亭之会,一方面重建文人社交活动,同时也成就了以他个人为中心的扬州文化团体。文选塔与平山堂使读者得以观察明清易代中的江南文人重建群体活动这一历史过程。以邓汉仪为代表的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模糊了明遗民、贰臣和清朝新贵之间由于政治原因产生的差异,一种历久弥新的文人共同理念弥合了王朝更替引发的士人群体分裂。天宁寺的历史展现了扬州从 17世纪到18世纪的社会变化。随着扬州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以盐商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会精英的崛起,18世纪的扬州已经不需要诉求“江南”传统而彰显自身文化,迅速增长的经济财富和围绕清帝南巡展现的扬州新城市地位使扬州超越地域限制,与北京形成了更直接的关联。以往的扬州地方史较多地关注清初“扬州十日”的劫难和清中期康乾盛世扬州的烟雨繁华,梅尔清的著作则选取了这两个阶段中的一个空白,研究了历经战火的文人是如何记录、追忆和超越这一痛苦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本书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海外研究康乾时代地方精英的最新成果。但是作者没有囿于文人的文学生活,而是将文人的文学活动、游历活动和地方名胜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是一部兼跨地方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诸领域的优秀著作。
4.4 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上下册)
倪瑞英 等译 刘海岩 校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定价:68.00元
本书是法文资料的中译本,原书题目的中译为“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原资料成书于1902年,由天津“益闻西报馆”印制。这是一份历史细节的真实记录。督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本书是督统衙门执政两年惟一存世的正式文本,三百余次政府会议的纪要,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详细历史过程。内容涉及市政制度、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卫生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了一幅真正的历史图景。透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在跨入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中国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历史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本书在体例上,尽量保持了资料的原貌,不做大的变动,并按照委员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和顺序编排。在内容上,为了反映历史的全过程,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对资料未作删节。
4.5 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
[美]曾小萍 著 董建中 译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22.00元
本书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部名著,英文原版于1984年问世。本书奠定了曾小萍教授的学术地位,这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惟一的学术研究专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正走出“挑战—回应”等研究范式,“中国中心观”的研究模式蔚然成风,本书与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同为“中国中心观”的代表作。本书关注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18世纪的中国,认为:“满族统治的头一个世纪不仅是野蛮人接受中国统治模式之历史一页,它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对于潜在发展成为一个强大、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本书正是从中国内部来探讨这种改革,主要是财政改革,特别是火耗归公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与意义。二十年后再读这部作品,方法论的意义已不再凸显,但建立在档案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依然令这部作品熠熠生辉、光彩四射。作者对于耗羡归公研究之专深,对于档案解读之精准,文字表达之细腻,令人赞叹不已。就其学术成就总体而言,直至今天仍无出其右者。该书出版后,美国著名教授孔飞力先生曾盛赞:这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建立在档案之上对于制度的最好的研究,它将为一代研究者树立标准。
4.6 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
——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德]余凯思 著 孙立新 译 刘新利 校
出版者: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78.00元
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德国占领并统治青岛的殖民历史和社会状况。这是一部观点鲜明的著作。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阐述这样的观点:在殖民历史中,历史的主体由殖民统治者、殖民地人民以及两者的交合构成,任何单方面的考察和研究都不能公正地叙述殖民时期的中德关系。据此,作者认为,德国在中国的胶澳租界是殖民统治与抵抗侵略、文化使命与民族自强等等彼此对抗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中国方面的抗争和顺应、丧失和建设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点在以往的德国汉学、史学研究中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这部著作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使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学术界基本定型的有关观念、研究方法及学科领域的划分等等进行了新的“解构”式探讨,通过分析德意志帝国的殖民统治措施,分析中国政府和人民直接的或迂回的抵抗方式,进而有理有据地论述了1897—1914年中德两国之间围绕胶州湾问题在军事、政治、宗教及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接触、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
4.7 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英]赫德 著 叶凤美 译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16.00元
本书作者是长期担任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与晚清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有着既深且密的关系。此书系赫德于20世纪初所写的一部关于中国问题的论集,为其 1900年11月至1901年3月期间在《双周评论》、《世界杂志》、《北美评论》、《德意志评论》等欧美著名时事评论刊物上发表的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的汇编,共六篇,并收入《总理衙门咨行出使大臣》和《总税务司关于改善商务关系的备忘录》作为附录,意在解释和补充各篇文章所持的观点。书中文章内容涉及中外贸易、条约制度、中国内政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1900年7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中国的重建、中国与世界等重大问题。这是赫德根据他在中国海关工作40年的经验,站在中国募用人员和列强代理人的观点、立场上所提出的问题。赫德活跃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往等多个领域,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视角,因此,其在华期间撰写的有关中国的文字材料,在晚清史研究中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4.8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英]李提摩太 著 李宪堂 侯林莉 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定价:28.00元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晚清四十五年的经历:他于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的派遣开始在山东、东北一带传教;1876年,山东大旱,他到处为灾民募集救灾物款;1878年,山西发生旱灾,他又到山西救灾,并开始在太原传教。1890年,他应李鸿章之聘,在天津任《时报》主笔。次年,他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同文书会 广学会 的督办 后改称总干事。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恭亲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有过接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企图影响中国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能如愿。1916年,他辞去广学会总干事的职务回国,1919年在伦敦去世。纵观李提摩太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四十五年的时间里,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成为清末动荡时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李提摩太一生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烈较量、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政治经济侵略与思想和技术启蒙的对立统一等等这些重大矛盾,无不生动地体现在他的这部回忆录里。
4.9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美]罗威廉 著 江溶 鲁西奇 译 彭雨新 鲁西奇 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定价:29.80元
这是一部罕见的、独特的有关中国城市的系统研究著作,是一部对19世纪汉口商业经济有着极为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权威著作。作者试图描述19世纪的汉口—— 一个辐射数千英里的、广大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商业活动的市场体系的中心。作者向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缓慢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他指出:19世纪汉口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促成了 19 世纪90年代的工业革命和1911年的政治革命。作者考察了地方、区域和区域间贸易的协作与扩张,以及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类似于犹太人角色的商人群体。通过这些考察,作者证明了像汉口这样的商业城市可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逸出于王朝体制之外的地方自治。本书的重要贡献,除细致阐述汉口作为商业中枢对有关地区各种商品集散转运起着总揽大局的作用以外,特别对商业行会的发展作了详尽的论证与精辟的分析。作者认为行会不仅有利于本行业及华中地区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各行业发展进程中有其时代进步的重要历史意义。
4.10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
[美]魏若望 著 吴莉苇 译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4月
定价:32.00元
本书以1699—1722年间在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的生平为线索,介绍了耶稣会士中以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并探索其与《旧约圣经》之联系为己任的索隐派的基本情况,勾勒出影响了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中国礼仪之争、传教区各种势力的争夺,以及康熙朝廷与罗马教廷往来的史实。同时还通过傅圣泽返回欧洲后的活动,描绘了萌芽中的法国—欧洲汉学,以及与欧洲汉学和近代早期欧洲思想史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古代编年史之争和18世纪欧洲中文图书的状况。本书还提出了一些颇具思想史意义的问题,比如因被视为异端而长期遭受忽略的索隐派思想的文化史意义和比较文化学意义;礼仪之争中文化争议和权力之争的相互影响;耶稣会士向中国传播欧洲科学知识的动机和实践是否如李约瑟所评价的那样消极,等等。作者为撰写本书广泛阅读傅圣泽的著作和书信——其中多数是未刊手稿,并将这些文献详细罗列,为读者开列出一份内容广泛、数量庞大、语言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使它还具备了工具书价值。
4.11 奉天三十年(1883—1913)
——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经历与回忆
[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著 [英]伊泽·英格利斯 编 张士尊 信丹娜 译
出版者: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2月
定价:25.00元
本书作者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1855年出生于苏格兰。22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医疗传教士学院。毕业以后,长期在中国东北传教。本书的合作者伊泽·英格利斯为杜格尔德的妻子。1914年,她和杜格尔德应一位伦敦出版商要求写作本书,成书后由伦敦“康斯特布尔有限公司” 于 1914年5月出版。 1883 年至 1913年这三十年,是东北历史风云变幻最为复杂的时期,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黑死病、辛亥革命,起伏跌宕。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因此,本书为晚清史、东北地方史、基督教传播史、社会史等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又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文史读物。杜格尔德虽然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但这并不等于其所有记述都符合历史实际。出于保留历史著作的完整性,我们对书中某些观点没有改动。读者在阅读时千万不要忘记他的真实身份:一位著名的英国医疗传教士,一位基督徒。
4.12 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
[比]高华士 著 赵殿红 译 刘益民 审校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3月
定价:41.00 元
本书是比利时著名汉学家高华士(Noёl Golvers)博士研究天主教传华史的一部力作,重现了17世纪耶稣会士鲁日满(Francois De Rougemont, S.J.)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生活状况。鲁日满于 17 世纪 60 年代末从比利时来到中国,一直以常熟为中心,在江南地区从事传教活动。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作者新近发现的鲁日满在江南的私人账本,账本记录的时间从1674年10月到1675年 5 月,主要记录鲁日满在江南的私人花费和分收入。其中还有他个人的精神生活片断和一些传教观点等。高华士以其深厚的拉丁文素养,将这本账本翻译成英文,并用了七章的篇幅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详细描绘了这位传教士的具体生活和账本本身所折射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部极为详细的专题研究,深入揭示了西方传教士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具体活动情况,同时,书中的专章对账本包含的经济意义的研究,也将裨益于中国明清经济史的研究。
4.13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
[日]安冈昭男 著 胡连成 译 王晓秋 审校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定价:19.00元
19世纪,中日两国都被迫和欧美各国缔结了不平等条约。1871年,中日两国签署了《日清修好条规》,开始了近代邦交。然而此后两国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了本国的近代工业,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187年日本出兵台湾之后,中日关系出现了困难局面,琉球问题成了两国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时,由于日本向朝鲜半岛扩张,日本和清政府在朝鲜开始了对立。1886年,长崎发生了一起冲突事件,冲突的双方是清朝北洋舰队和日本的警察。在台湾事件的谈判、琉球事件的交涉、长崎事件的善后交涉中,欧美各国的公使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一系列事件的最后结局是,两国在朝鲜的对立不断升级,1894年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本书的作者安冈昭男,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日中对立与交涉直至战争的过程,尤其详细分析了日方在对清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转变,对研究清代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14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日]佐藤公彦 著 宋军 彭曦 何慈毅 译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定价:55.00元
本书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通过对农村调查结果及汗牛充栋的文献史料的分析,对长期流行于清代山东的“义和拳”这一具有宗教色彩的武术,从其起源到清末义和拳运动的产生和扩大、列强出兵、清朝的宣战与败北、民族运动最终走向“扫清灭洋”这一历史全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并将其与当时的国际关系、清朝中央政治动向的宏观分析相整合,从而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明确了其间的相互关联,以首尾相贯的理论对运动的起源和实践的展开进行说明。本书堪称一部“整体历史”,因为它超越了所谓民众史、民众运动史的框架,在写作中添加了关于围绕着戊戌变法、政变及宣战展开的清朝中央的政治、人事变动,列强的远东外交等的新见解,并且涉及了诸如华北农村社会、明清时期基督教宣教史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法与审判、中国民间宗教与武术以及辛亥革命等自成一体的研究领域。书中还附有详尽的地图和历史照片,是一部实证性的义和团全史。
4.15 东正教在华两百年史
[俄]尼古拉·阿多拉茨基 著
阎国栋 肖玉秋 译 陈开科 审校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定价:25.00元
阿多拉茨基俗名为彼得,法号尼古拉,“尼阔赖”是其在汉译经书上的署名。阿多拉茨基利用了驻北京传教团、俄国公使馆、莫斯科、圣彼得堡的俄国外交部等处的档案以及北京天主教会图书馆、圣彼得堡公共图书馆、上海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以及天津俄商斯塔尔采夫等人的藏书。因此,《东正教在华两百年史》自问世以后便以其丰富的征引文献而闻名学术界,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不仅在当时受到关注,也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作者按照其提出的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早期历史分期方案将全书分成上下两编,共12章。上编题为《驻北京传教团历史之第一时期(1685—1745)》,下编题为《驻北京传教团历史之第二时期(1745—1808)》。作者在第一章中概括了传教团的历史,并对其实质和作用进行了简要评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叙述了中俄雅克萨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俄国战俘被解送至北京后的日常生活及宗教活动。从第四章一直到第十二章,作者依次叙述了第一届至第八届传教团的组建、构成、派出、给养、(北京)接收、教堂、教产、俄罗斯佐领、传教团成员命运和换班过程,同时介绍中俄关系的发展、耶稣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与俄国政府和俄国传教士的微妙关系。除作为引言的第一章外,在其余各章中,作者主要试图通过征引大量文献来反映俄国传教团早期的在华活动图景。
4.16 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
(1870—1906) 影印全25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整理 程焕文 审订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定价:18000.00元
本书收录1790—1906年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的原件,由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教育交流中心收藏的微缩胶卷 “Dispatches from US Consuls in Canton, China 1790-1906”(共20卷)复印整理影印而成,除少数之外,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其内容大部分是该时期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代表向美国国务院呈送的急件,包括例行公事性质的说明信及附件,很多信件是表格,记录收取的定期费用、美国船舰的到达和离开、贸易统计资料以及领事馆日常行使职务过程中收集的其他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报告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如早期的鸦片贸易、海盗、排外及反传教士的“暴乱”,以及义和团运动和1905 年联合抵制美货运动等等。1870年这些报告被美国国务院接收后,大部分作为附件的统计资料从说明信中分出,分发到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的不同档案中。
4.17 英国的课业:19 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
[美]何伟亚 著 刘天路 邓红风 译 刘海岩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定价:38.00元
本书把中国嵌入1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强迫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1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一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全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本书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4.18 压力下的生活:1700 ~ 1900 年
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
[瑞典]托米·本特森 [美]康文林 李中清 等著
李霞 李恭忠 译 史建云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定价:58.00元
本书通过搜集大量包含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有效数据,比较了工业化前夕几个世纪中欧洲和亚洲的人口动态,利用随机模型和地方史研究,展示了家庭结构、文化价值观及家庭决策如何产生了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影响死亡率的变量。这些研究把独特的地理广度和对地方细节的准确关注结合起来,对于理解前工业社会的基本生活模式至关重要。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1700年以来人民如何逃脱饥饿和夭折的威胁。它超越了此前对于书中所搜集的财富数据的比较研究,也超越了以往的分析性洞见,它是关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长期趋势的历史学家、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一部必读之作。
4.19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
——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1903)
[美]威廉·埃德加·盖洛 著
晏奎 孟凡君 孙继成 译 沈弘 吴乃华 审校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2月
定价:25.00元
盖洛于1903年首次入华,从上海乘船溯流而上,沿途考察长江流域,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八莫,本书就是此次行程的旅行记录。在书中,盖洛不仅从一个外国人和地理学家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还记录了大量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清末新政下中国社会的变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盖洛学识深厚、文笔优美,加之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本书成为一本展现上世纪初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历史风貌的精彩游记。
4.20 中国十八省府
[美]威廉·埃德加·盖洛 著 沈弘 郝田虎 姜文涛 译 沈弘 李宪堂 审校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3月
定价:28.00元
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他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18个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本书内容广博、视角独特、图片珍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附有精挑细选的插图,作者有信心把这些图片、正在消逝的文献样品,以及对于中国18个重要城市的描述奉献给读者,使其能够对处于往昔和未来转折点上的中国概况一目了然。
4.21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美]罗威廉 著 鲁西奇 罗杜芳 译 马钊 萧致治 审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3月
定价:45.00元
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首先考察了汉口的基本人口和空间特征,将汉口与现代早期欧洲城市加以对比;接着探讨了公共机构体制的演变;然后进一步分析汉口地方性社会冲突的详情;最后深入地研究了特殊的公共机构——公共治安组织,详细描述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显露出来的日益加剧的地方社会的紧张状态,剖析1833年佛教信徒发动的“叛乱”未遂事件,分析这一事件所显露出的城市社区的力量及其局限。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与欧洲进行严肃认真的比较,有助于将中国历史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堪称匠心独具的著作。
4.22 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 年以前)
[苏]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 著 宿丰林 译 徐昌翰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定价:49.00元
本书阐述的是远古和中世纪居住于俄罗斯和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从17世纪至1917年俄国与清帝国间的贸易经济关系史,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上中俄两国经济联系的基本脉络和几个主要阶段。作者把两国经济关系同政治关系总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在阐述两国经济关系时兼顾两国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如该书译者宿丰林所评价的那样:“尽管该书带有20世纪中苏交恶时期政治偏见的深刻印记,但它至今仍是该领域中有分量的专题著作之一。作为苏联学者关于沙皇俄国与清代中国贸易关系史研究的代表作,该书既有不落俗套的学术思辨,也有言不由衷的错误观点。出版该书的中译本不会影响读者把握真实的历史,相反会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4.23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 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
[美]步德茂 著 张世明 刘亚丛 陈兆肆 译 [美]步德茂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定价:35.00元
本书由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审定,200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美国“新法制史”研究的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代表著作。本书以清朝刑科题本素材为基础,从人口增长、商业化、财产权、交易成本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论述18世纪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农村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带来的社会变动,梳理18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中普通百姓的日常冲突,力图解释人口和商业扩张诱发的在经济制度和产权中的变革要求,如何对中国农村生活造成猛烈冲击。作者运用诺斯理论等经济学原理研究法律问题,丰富了法律经济学思想,是经济史与法制史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步德茂是目前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法律史颇具实力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清代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是美国目前 “新法制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4.24 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
[日]森田明 著 雷国山 译 叶琳 审校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定价:38.00元
本书以清代水利史为中心,考察了各地的灌溉、水利设施、水利管理过程与运营组织以及它们同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不同地域水利设施的兴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水利问题的态度和举措,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演变和发展的脉络。全书特别探讨了嘉庆、道光时期的水利管理、运营体制的变化:由于统治体制的松弛,作为“地方公务”之一的水利,也逐步转变成由区域社会资助运营,其特征就是以当地乡绅阶层为中心组成一个董事会来实行。作者搜集并整理了很多罕见的方志和家谱等资料,发微探隐,以小见大,分析精深,见解独到,是海内外关于清代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4.25 中国丛报(影印全21册)
张西平 主编 顾钧 杨慧玲 整理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定价:16900.00元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 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这些记录均来自早期传教士的耳闻目睹,都是第一手的材料。《中国丛报》每卷大约 600 页,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特别重要的是,作为鸦片战争的目击者,传教士以及其他在华西方人在《中国丛报》中留下了大量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的珍贵史料,对于清史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26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
[美]王业健 著 高风等 译 高王凌 黄莹珏 审校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定价:18.00元
田赋(或曰土地税),是国家大政,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与历史割裂的“典章制度”。本书的研究兼采制度探索和数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描述清末田赋征收的实际程序,剖析田赋制度在清朝经济和财政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考察清朝后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所交纳的田赋比重的变化,以及这些地区之间相对税收负担的变化;同时对田赋收入的提高与影响税收负担的其他主要变量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本书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4.27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丹麦]龙伯格 著 李真 骆洁 译 张西平 审校
出 版 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定 价:22.00元
本书是丹麦汉学家龙伯格先生所著,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 S.J.,1666—1736)研究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作者依据大量的原始文献给我们提供了有关马若瑟的丰富史料,使得马若瑟在清代历史、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以及中国语言学史中的地位逐渐清晰起来。马若瑟是清代法国来华的著名耶稣会士,他于1698年随白晋一起来华,1733年迁居澳门,1736年在澳门去世。马若瑟一生著述丰富,法国汉学家雷慕沙说他是来华的传教士中“中国文学造诣最深者”。尽管同其他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白晋等人相比,他的名声并不显赫,但马若瑟以其对中国语言和典籍的深入研究而在西方汉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4.28 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
[德]柯兰霓 著 李岩 译 张西平 雷立柏审校
出 版 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定价:25.00 元
本书以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的生平为线索,着重介绍了他在华期间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并探索其与《旧约圣经》之联系所做的努力,描绘了白晋重点研读《周易》,并通过对欧洲和中国的语言及神话传说进行比较,创立跨文化的索隐派体系的过程。同时还勾勒出影响了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中国礼仪之争、传教区各势力的争夺,以及康熙朝廷与罗马教廷往来的史实。本书对索隐派以及基督教这些堪称东西方共同的文化遗产的专题论述,具有重大的思想史意义,使得长期以来遭忽略的索隐派思想研究向前迈进一步。
4.29 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
[法]伊夫斯·德·托玛斯·德·博西耶尔夫人 著
辛岩 译 陈志雄 郭强 古伟瀛 刘益民 审校
出 版 者: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2月
定 价:20.00元
张诚为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康熙的近臣,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详细记述了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法国耶稣会第一任总会长张诚神父的一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路易十四的五位数学家的来华经过,第二部分为《尼布楚条约》的签约过程,第三部分为张诚在跟随康熙皇帝八次赴塞外旅行途中所记日记,第四部分为张诚写给在法国的家人和友人的信,结尾介绍了张诚在礼仪之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与多罗和康熙的关系。该书是目前较权威的张诚传记,对了解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4.30 清代宫廷社会史
[美]罗友枝 著 周卫平 译 雷颐 审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定价:45.00元
本书的研究视角可谓别具匠心,试图从满洲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清朝历史中的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它涉及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即早期满洲统治者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采取了系统的“汉化政策”。全书篇章结构简单明晰,共分为三个部分 :“清代宫廷物质文化”,“清代宫廷社会结构”,“清代宫廷礼仪”。与传统观点——汉化是清朝统治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相反,作者大胆提出:清朝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其针对帝国之内亚边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采取富有弹性的不同文化政策的能力,在民族国家的构建方面进而表现出特殊的创造力。
4.31 清代森林与土地管理
[美]孟泽思 著 赵珍 译 曹荣湘 审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定价:22.00元
19世纪,令来到中国的西方游客吃惊的是,中国不仅森林缺乏,而且仅存的一部分森林仍然在遭到无情的砍伐。然而,在所有关于毁坏森林的报道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树木仍然被种植,森林仍然被保护。本书考察了林地的毁坏与保护、维护和管理之间各种力量的平衡,从对毁林原因的探究入手,进一步探讨了在一种主流文化背景之下,在一种不断把荒地转换为耕地的逆境中,森林管理体系趋向稳定的各种条件。从中可以看到,森林管理体系在中国早已存在。
4.32 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美]穆素洁 著 叶篱 译 林燊禄 校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定价:70.00元
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作者穆素洁就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为何到了19世纪却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本书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作者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相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历史的认识。
4.33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下卷)
[美]司徒琳 主编 赵世玲等 译 赵世瑜 杜正贞 审校
出版者: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定价:上卷 36.00元 下卷 48.00元
这部两卷本的论文集,目的在于对于一个在整个东亚产生了迅速而后果重大之变化的时期,通过采取所谓事涉结构的和不涉结构的观点,来满足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需求: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发生了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与巩固等一系列事情的那个区域的核心,出现了崩解、变革和重建。这一时期的文献充足,可以以此详细地考察彼时之人——不仅是汉人,也包括满人、蒙古人、朝鲜人和欧洲人,是如何被迫调整他们对其当下的用时和记时的手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对历史修正认识的基础上,在重新构想的模式下定位他们的当下的。同时,随着对东亚范围内明清变迁的认识,目前的学术状况使我们有可能质疑构成和塑造17、18世纪历史话语中的时间概念的某些回顾性方式——比如说它是一个“火药革命”的时代、一个民族国家萌发的时代,或一个“早期现代”帝国主义的时代等观念。本书上卷运用事涉结构的观点来解释东北亚大陆支配权在明清之间的转移而引发的时限性变迁,下卷采用不涉结构来探讨欧亚大陆上出现的清朝的新秩序。本书中的论文所提供的丰富见识,不仅加深和拓宽了我们对东亚时间和世界时间中明清变迁的认识,它们也提醒我们需要去重新考察整个中国历史的模式。
4.34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1911)
国际会议编辑委员会 编辑 张士尊 译 苑洁 审校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定价:49.00元
1910年至1911年冬季,在中国的东北和华北爆发了一场鼠疫,夺取了约5万人的生命。为此,在鼠疫大面积蔓延之际,中国政府邀请11个国家派出专家出席在奉天(今沈阳)举行的国际鼠疫会议,以进一步确定鼠疫的性质,并提出有关预防措施的建议。会议记录和相关信息组成了这份报告。
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国际肺鼠疫会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这份报告在世界医学史上和中国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35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日]岸本美绪 著 刘迪瑞 译 胡连成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定价:45.00元
本书以各种奏折、随笔、地方志、账簿、贸易关系统计资料以及整理出的数值资料等为基础,论述了清朝经济环境(物价高低、赋役轻重等)的长期性变化;就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考究、考察;通过物价与经济格局之间的波动,论证了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不同经济观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物价的分析中以冀接近当时的经济模型。此外,有关小农经济的构造及市场的性质问题,书中也展开了讨论。从不可逆的发展阶段论的视角来探讨构成清人经济行为背景、外部情况的变化形成本书的一大特色。
4.36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上下册)
[日]西里喜行 著 胡连成 等译 王晓秋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定价:69.00元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丰富,大量使用了新发掘的史料,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本书是琉球史、中琉关系史、日琉关系史研究,以及包括东北亚区域局势在内的国际背景下的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的力作,本书的翻译出版,将对中国学者的上述研究起到提示或借鉴的作用,具有比较重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作者系日本国立琉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1940年生于冲绳县,得地利之便,使本书更具特色。
4.37 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
[美]李榭熙 著 雷春芳 译 [美]周翠珊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35.00元
本书是近年海外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的力作之一,其研究所选取的地理范围是华南潮州一带,时间跨度为1860—1900年。作者从乡村社会的视角,对基督教在华南潮州地区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基督教是如何向中国内地渗透的、中国的乡村居民对基督教这个新生事物有什么反应、基督教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国内外有关传教士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而这样另辟蹊径的分析方法,也恰恰是本书的独到之处。作者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近代基督教运动的新思路。
4.38 俄中商贸关系史述
[俄]阿·科尔萨克 著 米镇波 译 阎国栋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30.00元
科尔萨克的这部书写成于距今150多年之前。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在当时的欧洲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基础之上,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统计数据。统计内容涉及进出口额和价格,商品涉及棉布、呢子、毛皮和茶叶。原作者还把当时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对华出口做了年度比较,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中国历史史料上所缺少的。我们中国的历史学工作者对科尔萨克的这部书非常重视,特别是清史研究者对此书的征引率很高。本书的翻译出版,将让更多的中国学者得以更方便地利用此书。
4.39 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
[俄]娜·费·杰米多娃 弗·斯·米亚斯尼科夫 著 黄玫 译 米镇波 审校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29.00元
17世纪,随着俄罗斯对中国关注程度的提高,俄国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了一些外交使团。本书涉及的是俄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佩特林使团、第二个使团——巴伊科夫使团的组成和活动等,尤其珍贵的是,书中还附有两个使团写给沙皇的出使报告,这两份出使报告在当时的欧洲曾以多种文字出版,对于西方了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档案学家杰米多娃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亚斯尼科夫,两位学者对这两份出使报告的详细考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40 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
[美]路康乐 著 王琴 刘润堂 译 李恭忠审校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定价:39.80元
一直以来,关于满汉问题的研究有不少佳作,但是大多数作品把“满人”或“满族”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来使用,没有具体考察满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没有深入分析满族作为清朝统治阶层,其民族发展对整个清朝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清朝整个满汉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也缺乏细致具体的考察。本书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分析了满族作为一个世袭的军事特权阶层到一个独立的族群的转变。考察了整个清朝满汉关系的变化,也详细描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满族统治者与汉族改革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本书对于满汉关系的探讨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剖析了清朝的族群发展以及其中反映的清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复杂的时代背景因素。
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还获得2002年美国亚洲学会的列文森20世纪中国研究著作奖, 评奖委员会认为本书对满人身份性质的分析非常精湛的,颁奖评语称:“路康乐敏锐的分析对认识满人以及满汉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他通过对清末民初汉满隔阂的丝丝入扣的描述,证明了辛亥年革命者的反满并非只是停留在语言之上”。
4.41 儒学与近代中国
[英]庄士敦著 潘崇 崔萌译 李宪堂 审校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定价:28.00元
该书对儒家的孝道、师生关系、祖先崇拜以及儒学是否为宗教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展示了一个西方人的儒学观。在阐释儒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庄士敦从关怀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前景的高度着眼,对儒学特质、儒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世界精神文明的出路。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长久以来吸引中外文化学者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究竟出于什么心态、理解上会达到什么高度。庄士敦作为“东学西渐”的实践者,其向西方受众传播儒学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丛刊
5.1 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
刘潞 [英]吴芳思 编译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定价:78.00元
18世纪末,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一清代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当时,一位名叫威廉·亚历山大的随团制图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制了自己眼中的清代中国图景。这批图画以别样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是18世纪西方了解中国最早的形象资料。本书编译者刘潞女士对这批图画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解读。在对这批图画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后,编译者得出如下结论:这批图画,大体上勾勒出一个18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图形,如当时的某些生产方式、鲜明的社会阶级差别、某些底层群体的社会生活以及繁荣而重要的水上运输业;这批图画,也反映了18世纪末期中英两国之间在军力、船舰以及生产方式、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威廉·亚历山大只是一名随团的制图员,很多相关的书籍中甚至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但是,恰恰是这位无名画家,给我们展现了 18 世纪末的中国图景,这些图景虽非系统全面,却可以使人感受到当时经济生活的活跃,以及底层百姓生活的贫苦与沉闷。泱泱帝国由盛而衰的种种迹象,在这些图画中已经隐隐显露。
5.2 券证遗珍:天津市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
天津市档案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128.00元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重镇,首都的门户。近代天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本书共收录天津市档案馆藏1861年至 1911 年间清代图片六百余幅,这些图片分别以商标、商号图戳、邮务、通行证及合约票据等不同类别形式,展示了这一时期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以及天津早期工商、邮政、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景象。商标出现于清代晚期,以今人观之,这些商标则呈现出另外一种价值——无论是设计的指导思想、图案的选择还是线条的描绘方式,在很多细节上无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某种流行趋势和审美取向,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它无疑多了一重艺术欣赏的价值。而商号图戳则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早期工商业发展的历史原貌。天津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源地,从1878年到 1896年间,天津一直是我国海关邮政的中心。本书所选的该类图片,正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津乃至中国邮政业务发展的某些环节和相关过程。清朝末年,海关税种名目繁多,关卡林立,各种货物经过时,都要缴纳相应的税种或者接受完税检验,然后放行。由此,放行单、完税单、护照、验照、印封等货物赖以通行的票证应运而生。这类档案图片,使我们得以了解近代商贸物流的过程与细节。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关系促使反映各种利益关系的凭证,如股票、存折、汇票、合同、票据、协议等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化。本书所选清代股票、汇票、存折等实物图片,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天津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轨迹。
5.3 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
天津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128.00元
中国封建时代处于农耕社会阶段,水利的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书以水道为重点,收录了《治河全书》、《山东全省黄河图说》、《山东黄河简明全图》、《保定府属河图》、《正定府属河图》、《冀赵深定易五直隶州属河图》等水道图七种,均为彩绘本,且十分写实,于各个河段的险工描写细腻,其中有不同形式的闸、坝,并且记录沿线各地水道水域变迁,同时还真实绘制了各河道沿岸城郭形制、名胜古迹,是研究京杭运河、黄河、淮河及直隶诸河的治理情况以及城池发展的重要文献,同时有山东诸泉的珍贵水文史料。本书同时收录了《圣驾回銮行宫图》、《大沽炮台图》、《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三种古迹图,从中可以看到皇帝自关外奉天宁远城直至通州沿路的12个行宫地点及期间道里短长,大沽炮台的完整形态与营堡设置,文登八景、威海八景的原貌及当地的村落保甲状况与人口统计。以上各图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绘制精美,宛如一幅幅画卷,令观赏者赏心悦目。
5.4 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
辽宁省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98.00元
本书为辽宁省图书馆从馆藏古籍、旧档案及西文文献中整理出来的清代历史图片的结集。图片包括清代东北地区城郭陵墓、战争遗迹、宗教寺观及文化风物等内容,形象地反映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由于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是清朝统治者眼中的“龙兴之地”,所以清廷在这里实行了不同于关内的统治制度,使这个地区在文化、民俗、宗教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及民族特色。本书不但提供了表现这些特色的直接而形象的资料,而且各章还配以详尽的文字考订与说明。
5.5 “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
旅顺博物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98.00元
本书编撰者从旅顺博物馆藏“满铁”档案资料中选录了约500幅照片,并加以考订与说明。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地区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在沙俄旧铁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以大连为中心、向东北各地辐射的铁路系统,对铁路沿线的矿山、港口及城镇、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与经营,并向这里移民,企图将中国东北地区建设成侵略者的乐园。因为本书所辑照片,为“满铁调查部”为建立档案而拍摄的,具有时间概念准确、信息含量大等特点,故颇具研究价值,也从一个侧面为今人了解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5.6 耆献写真: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人物图像选
苏州大学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
定价:118.00元
清代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所以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为写真;晚清又以照片为写真。本书二者兼具,从苏州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收录清代顺治至宣统朝的各类人物图像500幅。其中涉及少数明末清初抗清死节和由明入清或由清入民国而在清代有重要活动和影响的人物,以及少数外国来华人物。由于大部分图像为写生而成,其衣冠、装束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形制和习俗,所包括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形象地了解清代社会生活,丰富清代历史人物研究与相关文艺创作的资料,为追思先贤、祭祖寻根的民族传统活动提供较为可靠的人物图像参考,并为读图时代的历史著作准备更多的素材,对清代人物图像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也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5.7 旧粤百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晚清画报选辑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
定价:98.00元
本书选取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和《赏奇画报》中涉及广东的253幅绘图,分“官场做派”、“社会治安”、“经济民生”、“大众文化”、“新旧交汇”、“民间习俗”、“江湖沉滓”和“工商广告”8个部分,用以展现20世纪最初几年广东地区大致的社会风貌。光绪三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三年间是清政府全面推行“新政”的时期,也是反清民主革命积极开展的时期。本书集中选取这一时段,用“社会新闻画”见证清政府覆亡前夕中国社会的变局。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地,广东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又是近代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清末的广东每得风气之先,堪称当时中国社会一个敏感的缩影,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整体情态。本书收录的“时事新闻画”,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广东社会风貌,举凡官场之腐败、治安之恶劣、江湖之丑恶,以及纷繁的民生问题、复杂的民间习俗,身处社会变革时期不同人物或进取或守成、或兴奋或失落的种种心态,内容虽显得有些零碎,却近乎是晚清广东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5.8 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
北京大学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定价:128.00元
清代,大批国外的汉学家、传教士、记者、外交官及其家属、探险家、旅行家、商人等纷纷来华,他们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述,不少著述中附有大量插图和照片。这些图片形象地记录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山川景色、民俗、宗教、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从北大图书馆所藏这类文献中,根据丰富性、特殊性和珍稀性的原则,选择了近五百幅建筑类图像,划分为18个类别:城墙和城门、城乡全景、宝塔名楼、牌坊、会馆、基督教堂、公使馆舍、教会学校、火车站、贡院考场、官府衙门、花园府第、亭台楼阁、寺庙、祭坛、陵墓、街道、桥梁。这些或为清代建筑,或为前朝古迹,或为清代修缮和改建的前朝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清代建筑信息。特别是一些后来被损毁的建筑,得以从该书中一睹其昔日的风采。
5.9 皇舆遐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彩绘地图
北京大学图书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定价:118.00元
在中国,舆图的绘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明以前的地图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其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和绘图手法更是远逊于清代。现存的古代彩绘地图绝大多数是清代绘制的,而在大量的清代地图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彩色的手绘地图,简称为彩绘地图。其特点有:鸟瞰式的移点透视法,不拘一格的图画比例尺,计里画方的距离量度法和坐标体系,以及图文并重、象形图例、浮签图注的图画式等等。本书编选部分比较精美、颇具代表性的清代彩色手绘地图,从内容上,大致分为“行政区域图”、“道路里程图”、“京畿名胜图”、“江河水利图”、“沿海防务图”五个专题。这批清代彩绘地图,主题丰富且各成系列,内容涉及清代历史的诸多方面,是清史研究有效的参考文献和生动的形象印证。数量众多的彩绘地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从中透露出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对世界的认知模式、独特的表现手法等等,既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又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功能。
5.10 巴蜀撷影:四川省档案馆藏清史图片集
四川省档案馆 编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定价:128.00元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璀璨,清代地方档案资源蕴藏十分丰富。这些档案均为清代四川省各级地方政府在履行中央政府所赋予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官方档案,是地方政府执行上级政令、管理地方事务的历史记载。本书的重点在于让读者了解清代地方政权的组织和运作。其中,“吏役管理”着重介绍地方政权的组织体系和人员构成、职责、管理、利益冲突;“政令贯彻”着重反映地方政权如何执行上级政令,介绍上级政令的内容和传达方式,以及清代发生在四川的重大事件的细节;“政务运作”着重反映州县衙门如何办案和处理公共管理事务,如何处理跨州跨县政务,以及清末新政给地方带来的风气转变。此外,为了让本书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性、可读性,编者在“民俗工商”中,介绍了反映民间节庆、婚姻、宗族、宗教信仰、风气变化,以及工商界行规习俗和活动情况的档案。在“民族事务”中,根据藏区、彝区的不同特点,分别介绍了清代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事务的管理状况和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细节。本书的绝大多数图片系首次向社会公开,很多档案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罕见,鲜为人知。
清史译丛
编纂清史要有世界眼光,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分析、研究和评价。这是搞好清史编纂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为了及时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交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于五种丛刊外,还出版文章辑编类丛书——《清史译丛》。该丛书视每辑具体内容,分设“专题研究”、“论著及论点选译”、“学术综述”、“名家访谈”、“海外专稿”、“ 理论争鸣”、“论点摘编”、“新书评论”等栏目,将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最新动态的文章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九辑。
第一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18.00 元
第二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8.00 元
第三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0.00 元
第四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00 元
第五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20.00 元
第六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26.00 元
第七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25.00 元
第八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32.00元
第九辑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35.00元
其 他
7.1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编之四:汉冶萍公司(三)
陈旭麓等 编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3月
定价:83.50元
7.2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
谢承仁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定价:50.00元
7.3 清史论集(上下册)
陈捷先 成崇德 李纪祥 主编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定价:160.00元
7.4 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
周惠民 主编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68.00元
7.5 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
马钊 主编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定价: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