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著作·评论 > 史学著述
《清末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出版
作者: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21-12-20  点击量:6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清学政

内容简介

清末十年是中国新式教育的起始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完全确立中心地位。学堂构成的教育经费体系是近代中国教育财政(即现代意义的财政)起源,也与晚清时期财政体制变革互为表里。除了民间“私立”学堂,新式教育经费大致有两大来源,一是旧有的传统教育经费用途转型,二是“无中生有”的各种新款。但这并不代表新式教育在整体上有确定的经费保障。与清末多数新政事业“办一事筹一款”的方式一样,教育经费大部分由“罗掘”而来,大部分学堂无基本金,也没有财政计划,更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统一的教育财政体制。尽管如此,教育财政体制仍由学堂规模数量的迅速扩大而被“倒逼”形成,其“起源”仓促。迄至清亡,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中央-地方教育财政体系。本书系统梳理清末十年从教育经费到“教育财政”的制度化过程,以“财政”重新审视新式学堂的社会影响,加深对清末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督抚与“权力下移”、教育与政治等问题的认知。本书化晚清政治史、财政经济史、教育史、乡村社会史等学科之畛域,为“清末新政”研究提供一个具体、可定量分析的个案。


作者简介

蒋宝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哲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史、教育经济史、中国大学史,著有《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体国经世:民国的学人与商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

戊戌变法前学堂经费中的“外销”与“正款”

戊戌、庚子后书院改学堂中的经费问题

官绅权力与传统教育经费的用途转化

第二章 科举制废除后科举经费体系的转型

清代各项科举经费收支之成例

科举制废除之际科举经费处置的方案

学部的妥协方案与各省提留经费的困境

省城与府州县间关于各项科举经费之分成

第三章 清末教育财政的层级

中央教育财政

省教育财政

州县教育财政

第四章 清末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教育经费编制

预算试办前的教育经费收支编制

清理财政与各省教育经费收支科目定性

国家与地方:试办宣统三、四年预算中的教育经费

专业与“民意”:省地方教育费预算编审中的争议

第五章 公款公产与清末兴学

从科举旧款到公款公产

“公款公产”集合概念的形成

清理公款公产的多重导向

第六章 京师大学堂与清末中央教育财政

大学堂创办之初的户部拨款

大学堂复办后经费来源的确立

从管学大臣到学部

第七章 省界、学额与三江(两江)师范学堂经费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办与经费筹集

铜元余利浮沉

晚清“江南”学堂的学额成例

经费困境与省界、学额矛盾的凸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