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中外关系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

刘晓琴

 

德国虏伯公司(Krupps)19世纪后半起逐渐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军火造商,其生产的虏伯后膛钢炮半数以上销往国外。中国从19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与虏伯公司交往,双方的往来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初期,且交往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在武器装备的改进,还是兵工造技的提高等方虏伯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关。其中,虏伯炮学书的翻译,虏伯人员来华以及与虏伯有关的中方人员赴德学习兵工技,皆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进步。

 

虏伯炮学书籍的翻译 

 

晚清自19世纪70年代起即开始购买虏伯炮,在购买、操用虏伯炮的过程中,因急需虏伯炮的构造、性能及使用方法等,故一批虏伯炮学书籍被译介到中国。

翻译虏伯炮学书籍最多的是江南造局。同治六年(1867),江南造局设翻译馆,取中西学者通力作、口述与笔译相结的办法,翻译虏伯炮学书籍,以“布国(普鲁士)军政局”原书为基础,由金楷理(Carl·T·Kreyer)口译,李凤苞笔述。其中尤以同治末年译介最盛,仅同治十一年(1872),江南造局就有七八种虏伯炮学书籍翻译刊刻,如《虏伯炮图说》、《虏伯炮操法》、《虏伯炮表》、《虏伯炮弹造法》、《虏伯药饼造法》、《虏伯腰箍炮说》及《虏伯螺绳炮架说》等。后又编译虏伯炮心法》、《虏伯船炮操法》等书,可知江南造局译书之勤以及当时需求之殷。此外,天津机器局、天津水师学堂也参与编译鹿卜小炮简本操法》、《虏伯炮子药图说》、《虏卜新式陆路炮器具图说》、《虏伯电光瞄器具图说》及《虏卜量药涨力器具图说》等书,只是时间上要晚于沪局。金陵练兵出版处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也曾出版有《虏伯海岸炮管理法》。

历年译介的虏伯炮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虏伯炮的造方法;一类是虏伯炮的操用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虏伯炮图说》,主要以图表的形式对虏伯炮的构造原理进行说明;《虏伯炮操法》,对虏伯炮应用于作战和训练很有帮助;《虏伯炮表》,晚清在购买虏伯炮之初,主要使用四磅弹炮,该书对其操用方法介绍甚详;《虏伯炮弹造法》和《虏伯饼药造法》,19世纪70年代初,晚清购用虏伯炮刚刚起步,虽然仿造虏伯炮还未提上日程,但上述两书的翻译,对于晚清各机器局学炮弹、炮药都大有帮助;《虏伯炮心法》,详述炮位取时的各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以上述虏伯炮学书籍的译介为基础,翻译虏伯兵书的围逐渐扩展,虏伯炮的螺绳炮架、量药涨力器具、电光瞄器具等等具体问题都曾在译书中见到,反映晚清对虏伯炮学知识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虏伯炮及其附件(炮弹、火药、炮架等)之造方法的介绍,对于晚清兴办军事工业也产生一定影响。虏伯炮学书籍中所阐述的炮及附件技对于中国造炮技的影响虽没有具体的文字资料记载,但是翻译虏伯炮学书籍最多的江南造局也是仿造虏伯炮最具成效的机器局,可推知虏伯炮学书籍的译介是起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虏伯炮学书籍的译介还推动晚清近代军事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除翻译书籍外,晚清还自行编译一批简单实用的虏伯炮书籍,如淮军天津军械局编译的《鹿卜小炮简本操法》以及《鹿卜陆路炮行炮表》、《虏伯炮操法》等。光绪四年(1878),李鸿章在其奏中称:“上海机器局译刻《鹿卜后膛炮法》,天津军械所译刻《鹿卜小炮简本操法》均已印发各营,令将弁兵勇日事讲习。”[1](奏稿,32,P89虏伯炮的操法已经为淮练各营所熟悉。随着各省定购后膛枪炮的增多,总理衙门令直隶派淮练军前往教习,李鸿章呈总理衙门“《鹿卜四磅操法》二本,凡鹿卜大小各炮操作可以类推”[1](译署函稿,15,P28),以备各省操演虏伯后膛钢炮时参考。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总理衙门急令李鸿章将上海机器局所译各兵书发交各营讲习:“据张之洞电奏,各国陆战,专恃地营,上海译有《营垒图说》,又有《虏伯炮心法》、《炮法求新》、《攻守炮法》、《营城揭要》诸书,皆沪局译刊通行,请分发各营等语。着李鸿章即将此等书籍,迅即发交各营,赶紧练习,以资应用。”[2](电稿三,P19)军队临战时才以译书发交各营以资练习,虽已缓不济急,但也反映清政府希望助译介的兵书提高战斗力的迫切心情。

虏伯炮学书籍的译介,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相号召,努力学习西洋军事以提高中国军事实力的具体表现,它对于中国近代军工造业的发展、晚清军队的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近代军事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促进晚清军事思想的进步。

 

来华虏伯人员与中国军事教育的关 

 

从晚清直至民国,虏伯公司为在中国开拓销售市场,不断派遣虏伯人员来华;而中国人在购买虏伯炮之后,无论是操用、维护和仿造虏伯炮时,都希望能在虏伯技人员的指导之下,由此,虏伯以及受虏伯聘请的西方技人员陆续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提高军事技。他们广泛活跃在中国军队、军事学堂和军工企业之中,为中国军事教育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早来到中国的虏伯人员瑞乃尔(Schnell,Theodore H.?--1897),原属虏伯厂人员,时为普鲁士炮队下级军官。同治九年(1870),受虏伯厂派遣,瑞乃尔携带虏伯炮来到中国推销军火,他熟悉后膛钢炮及快枪的操演方法,并略通中文,来华后不久即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任用,担任淮军的军事教官,开始他在中国长达近三十年(18701897)的活动。1875前后,山东旧式水师登荣水师购买虏伯炮,需人演试,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瑞乃尔前往教演操法,瑞乃尔表现出色,受到丁宝桢的赞誉。1876529,丁宝桢奏请奖励瑞乃尔:“德国兵官瑞乃尔,原在该国虏伯炮厂,熟精后膛钢炮及快枪各操法,并略悉中土语言。前因登荣师船购买德国虏伯枪炮,资其试演,因延雇瑞乃尔来东。自派令教习兵队以来,口讲指授不遗力,且性情忠实,约束各队无少宽暇,薪工所辄以奖励兵丁之勤奋者,故操练未逾一年,枪炮各技竟有十成,实属异常出力。现拟订立三年同,抽调本省马步各队,俾令将枪炮一切教练尽其所长。”[3]12,P32)瑞乃尔得授三等宝星之后,继续在山东教练枪炮操法,后来又供职于天津练军营。瑞乃尔担任淮练各军教习,虽然主要目的仍是为虏伯公司推销产品,“像后来几十年中他的许多同僚一样,负有为虏伯厂作军事情报工作的义务”[4](P105),但在客观上为淮练各军的进步做出贡献。此后,瑞乃尔一直供职于北洋海军,担任教习。除炮法外,瑞乃尔本人还精通快枪法,因此德国炮械图书多通过瑞乃尔购买。1889年,瑞乃尔暂回埃森虏伯厂研究新的炮兵用材料,他建议派遣武备学生随其前往虏伯学习兵工技,并得到李鸿章的同意。是年五月,瑞乃尔率领北洋武备学堂学生段祺瑞等5人,由天津出发前往柏林。初入德国军校见习,继入埃森之虏伯厂接受炮讲习及构工程训练。之后,瑞乃尔再次来到中国,继续服务于北洋海军,在担任教习之暇,还参与翻译德国军事书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瑞乃尔被调往威海卫协助北洋水师作战,在威海卫海军基地保卫战中劝丁汝昌降日,被丁汝昌拒绝。1897年,瑞乃尔殁于武昌。在虏伯来华人员中,瑞乃尔服务于中国军队时间最久,是第一批来华军事顾问的代表。无论是在促进军队训练水平的提高、炮的改善,还是在促进晚清军事学生留学方,他都有贡献。而且,他还加强晚清与虏伯的联,在虏伯来华人员中表现最为突出。

与瑞乃尔前后来华的,是李鸿章委托虏伯代雇的德国都司李劢协(Lehmayer)。同治十二年(1873)李鸿章托虏伯代雇李劢协来津教习炮队,“李劢协来津,与之订立同,议明三年为期,教习鹿卜后膛钢炮。该都司悉心指受,炮队操法日臻娴熟”[1](奏稿,27,P4),“人亦诚笃,三年以来,颇有成效。现届同期满,应销差回国,除照原立同付给川资劳金外,本大臣格外赏给李劢协二等宝星,以昭奖励”[1](译署函稿,4,P40)。在李劢协回国之际,李鸿章商令李劢协带卞长胜等7人赴该国武备学院讲习水陆军械技艺。李劢协是第一个由虏伯代雇的来华军事顾问,李鸿章对他在三年服务期内的成绩十分满意,并赏给他二等宝星,以后洋员奖予宝星往往援引此例。卞长胜等是晚清第一批赴德留学人员,李劢协对中国人留德学习军事亦有开首例之功。

继瑞乃尔、李劢协之后,虏伯来华人员逐渐增多。在有记载的人员中,曾服务于李鸿章所部(天津练军营)的还有艾德温·易尔格芮。1885年,德国贴现公司、德军银行及虏伯厂派出一个三人铁路考察团来华考察,其中铁路工程师白特概是虏伯厂的代表。之后,白特概受虏伯的委托,继续留在中国。富凯尔(或译为富尔)是德国海岸要塞专18859月,他被虏伯厂派往李鸿章处任军事技代表,李鸿章派福凯尔到沿海各口岸作视察旅行,考察沿海炮布置,对于沿海炮、炮位安置贡献颇多。189144李鸿章奏请奖励各洋员:“兹查有德国虏伯厂派来中华照料炮械总兵福尔、现任虏伯厂总办燕格、虏伯厂造总办挐思、兼充荷兰国天津领事官奥国人满德等四员,于中国购造海防巨炮并传授造栗色火药秘法,均能实心经理,著有劳绩。……将福尔比照各国武职大员例赏给二等第三宝星,燕格(等)比照陆路副将教习例赏给三等第一宝星,挐思、满德(等)比照水师管驾、陆路参将、副领事官例赏给三等第二宝星,资鼓励。”[1](奏稿,71,P26)福尔、燕格、挐思均属虏伯厂人员,满德是虏伯兵工产品在华销售的代理,李鸿章均请旨给予奖励,以表彰他们对中国军事的贡献。

晚清军事学堂中也有虏伯人员的贡献。晚清在兴办陆军学堂之初,陆军学堂中以北洋武备学堂最为重要,学堂中的洋教习全部为德国军官,其炮队洋教习是否与虏伯有关,没有资料能够证明,但是教习铁路科的包尔确为虏伯驻华代表。包尔在北洋武备学堂任铁路总教习3年(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也得到李鸿章授予宝星的奖励:“北洋武备学堂铁路总教习德国工程师包尔,经该国鹿卜厂派令来华讲求铁路,籍图报效。自光绪十六年到堂教授铁路各项课程,尽心指示,不惮烦劳,俾学生均能领会,颇著成效。三年之久并未支领薪水,实属廉让可风。现拟销差回国,无仰恳天恩俯将包尔照总教习例赏给二等第三宝星,以示奖励。”[1](奏稿,77,P8)以包尔为代表的虏伯技人员来华后,多能恪职尽守、认真工作,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

除北洋外,聘请虏伯人员较多的还有张之洞。他在兴办枪炮厂(先拟设广州,后设于湖北汉阳)的过程中,不仅聘请虏伯技人员,而且还多次委托虏伯厂代雇鄂省所需技人员。他曾多次电驻德公使,委托虏伯代雇煤矿师、工程师,希望所雇人员技精湛,而虏伯为汉阳铁厂代雇工程师,对于汉阳铁厂技改进很有帮助。虏伯为解决湖北枪炮厂以及汉阳铁厂等厂的技问题,派遣虏伯本厂技人员来华。根据张之洞电稿的记录,光绪二十一年,虏伯厂曾派遣44名技人员、工匠赴张之洞处服务。[5](乙编,第七函,第五册)虏伯来华技人员(包括代雇人员)在湖北兵工企业中任职,将西方先进科学技带到中国,促进晚清兵工企业的近代化。但是,也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技人员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销售其产品,虏伯公司是从自身利益考虑的;二是虏伯技人员与同时期来华的洋员一样——傲慢而跋扈,张之洞本人曾有这样的体验:“厂荐来总矿师马斯、铁厂总管德培二人,工夫尚好,惟性情奇傲,……独断独行,稍不如意,即以停工挟。……请托厂电诫马、德为祷。”[6](电牍,27,P22)洋员恣意行事,清廷官员只得遇事迁就,这是近代聘用洋员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甲午战争以后,晚清开始编练新军,主要是仿效德国军,炮队炮用虏伯式和格鲁森式,并陆续设立一批陆军学堂,教习也多聘用德国军官,虏伯公司也相继派遣技人员来华指导虏伯炮的操用。如1902年,虏伯派炮师司美忒来华,到天津协助将虏伯厂改良的瞄千里镜机件安装于虏伯短炮之上,并讲授其用法及用途。中国聘请的虏伯技人员中有人在华服役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191312月,海军部在请求给予洋员哈卜们酬金呈文[7](P700)中称:“查该洋员哈卜们于前清光绪十二年,经前北洋海军督操琅威理由虏伯厂聘请前来,历在中国军舰管理炮械,又赴直、东、宁、浙、闽、粤等省考验炮、修理炮械,于上海、德州等处造局试验火药,甲午中日之战且有受伤,计今就役已历二十五年之久”,请求给予奖励。民国时期虏伯技人员来华情况见于记载的不多,不过从各地代理虏伯兵工产品的洋行来看,一般都有虏伯技人员充任其间,以便在销售产品时提供技资料和使用指导。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虏伯公司进一步拓展与华贸易往来的围,钢铁成为另一销售重点,虏伯技人员多次来华实地考察。

在近代中国,虏伯公司为销售其产品,德国政府为能参与中国的军事改革,对派遣虏伯技人员来华都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虏伯来华人员在推销其产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他们广泛地活跃在军事领域,无论是陆军或是海军,不管是军事学堂或兵工企业,都有虏伯人员的活动。到民国时期进而扩展到钢铁工业以及与军用有关的事业建设中,促进中国军队装备训练的改进、军事教育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加强中西交流。

 

中国留德军事、兵工人员与虏伯的关 

 

晚清留德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或由与虏伯有关的人员带领赴德,或曾在虏伯厂学习造等技,与虏伯公司有着广泛的联

中国德国派遣军事留学生,开始于光绪二年(1876),此时,李劢协恰将启程回国,因此李鸿章决心派学生赴德学习,“所派游击卞长胜等,久历行阵、素谙洋器,更令出洋精求博览,兼有李劢协授引照料,遍赴德国各厂局军营及炮兵船,切实考究,以增益其所不能。似亦造就人才之一法”[1](奏稿,27,P4)。为此,李劢协拟订“带中国武弁出洋赴德国武学院学习章程”[1](译署函稿,4,P41)。1876415,李劢协带领卞长胜、耀、杨德明、袁雨春、查连标、刘芳圃、王得胜等7人由天津搭轮船起程。到达德国之后,他们分别入武学院、造厂学习。卞长胜、耀最终学业未能精进,先调回国;杨德明攻苦成疾,回国身故;袁雨春、查连标、刘芳圃三人学成回国,均得到李鸿章的奖励并在淮军亲军哨队担任教习;王得胜在德国学习时间最久,于1881年回国。他在德留学成绩最优,对于德国军营诸艺学得最多,为李鸿章所推崇,认为“王得胜一弁出洋年久,学业较深,艰苦备尝,尤堪嘉奖”[1](奏稿,41,P23),请旨将王得胜留于直隶,以都司尽先补用。卞长胜等前往德国留学,与虏伯有很大关,留学回国后多充任于淮练各军,将在德国所学炮法等教授于各军,促进淮练各军技的掌握。

与派遣留学生同时,晚清的一批技、兵工专也不断受李鸿章的派遣到虏伯,学习其造炮技1875年,李鸿章派金陵机器局委员通判王承荣赴英法及德国虏伯厂考察,这是晚清首次派技人员到虏伯厂学习。金陵机器局不久即开始试造虏伯小炮,与派技人员考察虏伯厂当有直接的关。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决定购买外洋兵轮,函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留意铁甲船式,并派参赞徐建寅到德国考察各等兵工厂。徐建寅(1845--1901),作为晚清杰出的军事技和科学、翻译,在欧洲考察期间,相继参观英、法、德等国的30军工厂,并于1880112224日考察虏伯厂。在考察过程中,徐建寅对虏伯厂的弹壳加工、炮管镗削、铣磨来福线、罐铸优质钢、铸钢、锉刀技、验钢材牵力、挤力、力等设备运转、生产流程作详细的观察和记述,并将考察的情况整理写成《阅鹿卜厂造炮纪》,刊载于上海的《格汇编》,后来编入《欧游杂录》中。徐建寅是晚清第一位出国对欧洲各国军事科学技进行全考察的科学,为学习、传播欧洲军事科学技做出重要贡献。

晚清派遣的海军留学生中,也有人前往虏伯厂考察。1875年,葆桢趁日意格回国之便,嘱其带船政第一届学生数名赴英、法考察。日意格带领驾驶学生刘步蟾、林泰曾和造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赴英、法考察。魏、陈(兆翱)二人在留学期间,“按月考课,屡列上等,并令游历比利时及鹿卜各大厂,参会变通,该学生等均能实力讲求,研究理法”[8](第5册,P236)。魏瀚、陈兆翱作为第一届海军留学生,于1880年前后回国,在福州船政局供职,福州船政局购买物料,多委托二人赴外洋购。学习虏伯的造炮技,是福州船政局派遣海军留学生时曾有之计划,海军留学生的派遣中,虽然以派往英、法两国为主,但到虏伯厂参观考察也逐步得到重视。第二届海军留学生10名于1882年赴欧留学,其中李芳荣在法国专习枪炮,也曾到德国学习炮法。李回国后,因其技艺娴熟,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曾有用其兴办炮厂的打算。1889530裴荫森奏称:“炮位为防海要需,而各处造未精,遂让德国虏伯厂以独步,然未尝不可跋而至也。闽厂二届出洋学生李芳荣,曾在德国炮厂学习造枪炮,艺成回华。臣细加考察,于炮一道,颇能得其要领,通其精微。即拟开厂试办,以觇其能。”[8](第5册,P391)这项计划后虽未见实施,但也可知海军留学生中学习虏伯炮技之一斑。

陆军学堂派遣到虏伯学习炮技的仅有一次。1888,李鸿章奏请选派北洋武备学生5人留学德国,段祺瑞考选第一名,1889年瑞乃尔带领北洋武备学堂学生段祺瑞、吴鼎元、商德全、孔庆塘、滕毓藻等5人赴德学习。他们于18895月由天津出发前往柏林,初入德国军校见习,继入虏伯炮厂接受炮讲习及构工程训练,经12个月期满返国。这次游学德国虽然时间较短,但留学经历却对五人的军旅生涯产生重要影响。除滕毓藻日后情形不详外,吴鼎元后任新军第五镇统,商德全后任清河陆军中学校长、天津镇守使,孔庆塘后任云南普洱镇总兵,而尤以段祺瑞最为显贵。段祺瑞归国后,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不久调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1896年,改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在新军编练中用德法与王士珍等人编订《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留学经历对他影响很深。

民国时期,仍有军事留学生到虏伯厂学习炮务。如19154日陆军部军械司呈请将留德学生黄时澄留部任用,“黄时澄一员,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机械专科,并在虏伯炮厂见习,复由炮工大学校毕业,计留学外国前后十年,据称成绩甚优”[9](第2册,P454),陆军部批示任用。留德学生陈芳瑞,“前在德国学习造,历入该国毛瑟枪厂、造弹厂及虏伯钢炮等厂实习有年,于回国后曾充上海造局枪厂委员,于军械一门当有经验”[9](第2册,P459),军械司也呈请陆军部调其归军械司办事。民国时期在德国学习造的留学生,多往虏伯厂实习,以增加实践经验,回国后对于中国军械的改良有益。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虏伯学习造技主要是在钢铁技虏伯公司负责筹建中央钢铁厂时,中德办湘潭中央钢铁厂契约(1937.6.25),其中第七条即规定:“哈卜罗愿负责使中国工程师及领班有在鲁泼或属于联供给团体之其他工厂实习之机会。”[10](P433)以此为基础,19366月资源委员会派原柏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齐熨率领20名中国青年在埃森虏伯公司接受冶金和工厂管理培训。在钢铁厂兴建过程中,资源委员会的专员室又挑选数十名中国技人员前往虏伯厂受训,为中央钢铁厂的兴建培养技人员。

晚清至民国的留德军事、兵工人员,与虏伯公司有广泛的联,除在军事学校、军营中学习军事以外,还在虏伯厂学习造技,他们在回国后,无论是在军队训练、兵工造中都发挥作用,促进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M]湾:文海出版社,1974

[2] 顾廷龙,亚廉.李鸿章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丁宝桢.丁文诚公奏稿[M]湾:文海出版社,1966

[4] [德]施丢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63

[5] 张之洞.张之洞电稿(未刊稿)[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

[6]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

[7] 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8]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等.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9]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0] 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德外交密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资料来源:《天津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