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中外关系

历史性契机与历史性误解

张顺洪

在早期中英关系史上有重大事件,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团的来华。该使团于1782926日从朴次茅斯港出发,1793821抵达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后,于107离京经广州回国,就出使的主要目的而言,马戛尔尼是失败了,清廷拒绝了使团提出的要求。在200年后的今天,重新反思这事件,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马戛尔尼来华时,英国经历着工业革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该使团的来华,给清廷提供了一次了解西方强国的机会。使团携带了不少体现英国乃至欧洲科学技术水平的礼品,如天象仪、天球仪、反射望远镜、太阳系仪、天文钟、大型战船模型。英人希望通过这些礼品向清廷显示其科学技术及军事实力。马戛尔尼向清廷提出了多种要求,如在京驻使与设立货栈,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在舟山和广州附近各获一处地方供英商使用,准许英商按中国所定税率纳税,不另征税。不管这些要求性质如何,是否合理,它们无疑构成了对清廷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向老大的封建主义的挑战,是一个日益强大的西方殖民帝国向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挑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实际给清廷提供了一次应战的机会。18世纪末,尽管中国在许多方面已落后于欧洲了。但是,马戛尔尼来华时的清朝,历经乾隆盛世,疆域辽阔,经济尚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有能力主动地应付外来挑战。

然而,清廷未能抓住这个历史性契机,这是与其对马戛尔尼使团及其背景的误解密不可分的。马戛尔尼被清廷视为贡使,当翻译在贡单中将使臣译为“钦差”时,乾隆皇帝分恼怒,下令把“钦差”改为“贡使”,“以符体制”。使团带来的礼品亦被称作贡品。该使团是打着为乾隆祝寿的旗号而来的,清廷起初并未意识到,祝寿只是借口,“干求”才是马戛尔尼使团的真正目的。乾隆把英使的“干求”归因于英人的无知,即不懂天朝体制,殊不知其“干求”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新的市场的结果,该使团的来华则是英帝国在失去了北美13个殖民地后,转而向东方扩张的一个重大步骤。当马戛尔尼拒行跪叩礼时,乾隆“深为不惬”,把英使的“妄自骄矜”归因于沿途地方官接待过于优厚,而不知这种“骄矜”正是世界殖民强国的外交官向天朝体制挑战的表现,是有实力作后盾的。清廷对英国的国际地位只有一点朦胧的认识:英国是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者”,对英国的工业革命及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更是茫然无知了,丝毫也未意识到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个世界体系之中。

清廷虽有警戒,并作了一些反应,但一点也未越出闭关自守的范围。乾隆预感到英国可能藉词生事,但他所担心的只是英人不晓天朝威重,“无知妄行”。英国可能性的威胁,在清廷看来,只要整饬营武,加强海防,杜绝内地民人与外夷勾结,防备各国商人相互串通,就足以对付了。显然,这是低估了来自英国的威胁。正因为如此,清廷未感到有必要对旧体制进行一些改革。乾隆拒绝英使要求的理由多是天朝向无此例,所请与天朝体制不符。清廷把英使的礼品视为无足轻重的“奇技淫巧”之物,因而无意对其进行研究了解。英人在贡单中提及贡品制造与安装的艰难,乾隆却斥之为“张大其词”。乾隆的态度给中方接待使团的官员定了基调、他们也对英使携带的礼品所体现的先进科学技术,视而不见。直隶总督梁肯堂、长芦盐政征瑞在89给皇帝的奏折中就说道:“该贡使……自谓物件精巧,未免近于夸张,是以臣等接见之时,并不问及贡物之制作,件数之多少”。对这些礼品的制造方法如此漠不关心,清廷终未能了解英国科学技术的先进和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形成的落后。这样就根本谈不上采取开放性措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诚然,清廷对马戛尔尼使团体现出来的挑战未作出正确反应不仅仅是因为它误解了马戛尔尼的来意及其国际背景。中国长期以来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国家,使封建统治者养成了以天朝自居、盲目自大的心态。他们不愿了解外部世界,不去研究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形势。国内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又使清廷更关心社会的稳定,担心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导致民夷勾结,从而危及封建专制统治。然而清廷未意识到,闭关自守式的反应,已经不能应付外来挑战了,最终是难以维持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的。这无疑是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分不开的。马戛尔尼来华时,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与中国通商已一个多世纪,而仍“名不隶于职方,事罕征乎史册”。如此不了解英国,怎能对其挑战作出正确的反应呢?可以说没有对外部世界的清楚了解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对外来挑战作出正确反应的。清廷误解了马戛尔尼使团的来意及其背景,误解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真实地位与英国的实力,失去了一个主动地进行改革开放、适应世界潮流、避免落后挨打的历史性契机。其结果是中国更加封闭落后,终使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天朝大国难逃列强的武装蹂躏,难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马戛尔尼来华时的清廷对周边一些国家是有所知晓的,而对日益强大的欧洲却缺乏认识,仍昏昏懵懵地自信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王”,而未把握住时机对外来挑战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全面地尽可能地了解不断变化着的外部世界。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1992920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