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群岛古称“琉球群岛”,素有“东方夏威夷 ”之称。它地理环境优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军事和交通上,它在东亚乃至东南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冲绳群岛现为日本的一个县,位于日本列岛的西南面的西太平洋中,它是由最大的冲绳岛和其他100多个小岛组成的,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大约有44个。它的气候属于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全岛植被茂盛,四季常青,真可谓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据日本政府1999年统计,其面积为2267.48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131万1千余人。首府那霸市。最近在这里举行了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又称“九州冲绳峰会”),因此冲绳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为此笔者拟就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冲绳的传播与影响作些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冲绳历史上称为琉球,据说其名的来源是因为它“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固名流虬,后转谓琉球。”(见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80)。它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早在公元7世纪时它就与中国有了接触,在《隋书.琉求(球)传》中就有有关冲绳的记载。后来在唐、宋和元代的正史中均有有关它的记载。在公元14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后半期期间它称为“琉球王国”,首都为首里城(今在那霸市内)。琉球国王一直接受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册封,并定期派使臣到中国的京城朝贡。当时它还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贸易往来,并把从事转口贸易,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的支柱,故它成为了东亚地区的重要物质集散地之一,因此在东亚地区起到了沟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公元17世纪始,日本九州南端的萨摩(今鹿儿岛)藩,开始染指琉球,但它依然保持着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即“宗藩关系”)。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1879年(光绪五年),它才正式并入日本版图,成为冲绳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长期被美国占领,成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一直由美国军队和政府管辖,当时这里的人们都使用美元,接受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又受美国影响很深。直到1972年,美国政府才把冲绳群岛交还给日本。
如上所述,历史上琉球很早就与中国大陆发生了联系,彼此互有人员往来,并有不少中国移民到该岛定居。特别是明朝建立不久,为了通报新朝建立,宣示国威,明太祖朱元璋便派行人杨载渡海到琉球,致送国书,与该岛的中山(国王姓尚,1470年,以其为主统一该岛,正式成为“琉球王国”)、山北、山南三大势力集团联系,同时他们也派使臣入明(中山国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奉表入贡),表示恭顺。于是在1372年(洪武五年),中国与琉球王国便正式建立了“宗藩关系”。从此以后的五百多年中,每当该国新“国王嗣立,皆请命(中国皇帝)册封”。明清两代的当权者,也多应其邀派册封使到琉球进行册封工作;同时琉球国定期派使臣到中国朝贡,从此两国使节,往来不断。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此期间中国派往琉球的使节共有30多次,并举行了23次册封。其中不少册封使都留下了有关记载,并流传至今。如,陈侃的《使琉球录》、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萧崇业与谢杰的《使琉球录》、夏子阳的《使琉球录》、胡靖的《琉球记》(又名《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张学礼的《使琉球记》与《中山纪略》、汪楫的《使琉球杂录》与《中山沿革志》、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周煌的《琉球国志略》、李鼎元的《使琉球记》、齐鲲和费锡章的《续琉球国志略》、赵新的《续琉球国志略》以及潘相的《琉球入学见闻录》等。在这些书中均详细记述了出使原因、海中船行状况、里程以及在琉球国的活动与该国的各种情况等等。与此同时,琉球国也按规定每两年派一次朝贡使团来华“进贡”,进行所谓的“朝贡贸易”。即琉球国王将当地的方物(即土特产或转口贸易品,例如,马匹、硫磺、红铜、白钢锡、蕉布、漆器、围屏、兵器、工艺品和水产品等),以“贡品”的形式呈送给中国皇帝,从而也得到了中国皇帝的大量的回赠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等纺织品、袭衣冠带、铁器、陶器、药材、乐器、工艺品以及历书和文房四宝等),其价值往往高于“贡品”的数倍。此外,琉球使团还在贡品之外,附带许多其他物品到中国(主要是在福建的福州)进行贸易,并享受免税待遇。因为琉球国多山,土地贫瘠,加上每年都要有台风袭击,农业并不发达,因此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进行转口贸易,以及捕鱼、水产养殖等。
明太祖朱元璋在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还将“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如蔡、郑、林、梁、金、程、陈等)”,赐给该国,后来这些人便在那霸附近的久米村安家落户(并在村中建立了“天尊庙”、“天妃庙”、“孔庙”以及“明伦堂”等,)。他们主要从事航海、造船、教育、翻译、外交事务和国家政务工作等,因此为琉球国的发展,以及中琉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文化对琉球的传播和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1)中国册封琉球使团,一般使团人数在300至700人左右,其中包括正副使、随行官员以及从客(主要有通译、文书、佛道教僧侣、医生、画匠、琴师、橱师、各种工匠、天文生、兵役和船员水手等。(2)琉球国来华朝贡使团,其中包括以进贡、接贡、报丧、请封、接封、谢恩、庆贺进香、送留学生、护送中国难民、报倭警等多种名义派来的人员,有时甚至一年间竟达几次。这种使团一般人数在百余人至数百人之间。他们到达福州后,往往被安置在专门为其修建的“柔远驿”居住。然后正副使带着少部分人员进京朝贡,其他人则就地进行贸易或从事留学活动,待来年进贡使节南归福州时,再一起回国。(3)上文已经提及的闽人三十六姓。(4)来华求学的留学生。(5)海难漂流民。(6)贸易商人等。
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宗教信仰、生产技术、伦理道德、学校教育、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建筑园林、生活习俗、戏剧音乐、文学绘画、饮食服饰以及各种技艺等诸多领域。主要表现如下:琉球国举国上下崇尚儒学和儒家思想,尊崇孔子,学习中国考试制度;社会上层人士普遍学习汉语、汉字,汉语成为“官话”(至今冲绳方言中还保存着许多闽语,如阿妈、龙眼、香片、猪、猫、南瓜、线面、桔饼等),用汉字起草文书、奏折、碑刻、谱牒和诗文等(如保存至今的记载漂流船事宜的《历代宝案》就是用汉文写成的);学校教育多以寺庙为中心,以僧人为师,习汉文四书以及中国诗词、书法;琉球国设有“良医所”和“储药局”,用中国医术为人治病。康乾间琉球名医魏士哲、宴孟德等都是从中国留学回去成名的;宗教信仰多以佛教、道教、天妃和风水地理的信仰为主,这主要是受“闽人三十六姓”移民影响的结果,其次中国人对灶神、土地神、关帝的崇拜、对“泰山石敢当”和辟邪驱鬼的石狮子的信仰,也都先后传到了琉球;在手工技艺方面,中国的石雕制作、漆器制作、乐器制作、造船技术、制泥技艺,以及制糖、纺织(棉、麻、丝、罗)、酿酒等方法,均是在此时传人琉球的,并在那里开花结果;在园林建筑方面,中国的设计手法、庭院布局、中轴对称等,均对的该国影响至深。其中琉球王宫和“天使馆”(即中国册封使居住的地方)表现尤为突出。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因素,以避海上飓风,故一般建筑物比较低矮;在戏剧音乐方面,在琉球国的戏剧、音乐、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中国的影子,不但“乐用弦歌,酒间度新声”,而且中国戏剧“王祥卧冰”、“姜诗得鲤”、“荆钗记”等都是琉球国常演的剧目。演奏的乐器,如三弦、锣鼓、胡琴也都与中国的相同。三弦后来改良成“三线”,又传到了日本,成为“三味线”。其次,烟花戏、弹唱、歌舞(包括笠舞、篮舞、花索舞剑舞与杆舞等)、走马、蹴球等也都是向中国学习的;在绘画方面,琉球人(例如,1683年来华的壉自谦和查康信,以及1726年来华的吴师虔等)学习中国人的画技,用工笔、写意、水墨、设色等技法,画花鸟鱼虫,;在生活习俗方面,琉球人的岁时节庆行事,如,踏青、赛龙舟、盂兰盆节、拜月、登高、祭灶,以及婚丧嫁娶等习俗,也都是从中国学习的;在饮食服饰方面,琉球的不少作物、蔬果(如山药、甘薯、荔枝、甘蔗、冬瓜、苦瓜)都是从中国引进的。在饮食烹饪方面,琉球人喜食猪肉,爱吃多油的菜肴,也是受中国的影响。特别是琉球的传统名菜,如“冲绳面”、“苦瓜什锦”、“昆布猪蹄”以及“豆芽炒豆腐”都是从闽菜的做法演变过去的。琉球的名点黄米糕、桔饼、千重糕、“山东粉”等也是从福建传人的;同样琉球人的饮茶习俗,也是从中国传人的,即“师中华俗”;在服饰上,琉球人的官服形制和用料均是仿照中国明朝式样的,甚至琉球国王、王妃的服饰都是中国政府赏赐的。此外,琉球国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学习中国,使用“大清时宪历”。
当然,文化交流往往是双向的,琉球国的贡品也必然要影响到中国,使中国人从中得到启示,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该国的贡品中有不少转口贸易品(例如日本的折扇、倭刀等),对当时东亚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中国文化在冲绳的传播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曾对该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开化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
(资料来源:中华文史网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