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论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

徐雪梅

作为一个以满洲为统治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在俸禄制的制定上,一方面学习、借鉴历代汉族王朝的成例,另一方面,亦融汇了满洲民族的统治理念与民族意识。清初统治者对满汉职官俸禄额数与组成成份的不同定制,即是后者在实际政治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目前,有关清朝俸禄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俸禄与官员养廉的关系、清末官制改革对俸禄制的影响问题上。只有郭太凤先生的《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对满汉武官的俸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有关清初职官的俸禄形式、俸禄制的完善,以及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的研究,相对缺乏。这势必会造成对清初俸禄制理解上的偏差,以及表述上的错误。本文即以此为着眼点,揭示俸禄制的完善过程、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及其趋同,进而从俸禄收入的角度,剖析满汉官员在清朝政权中的不同地位,以及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 

一、概念界定及入关前的俸禄形式 

 “俸”,在清朝职官制中,含义有二:一是借指官员任职的年资,亦即享受俸禄的年限,是官员升授官缺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就这一层面而言,“俸”是指有实际政治意义的职历、年资或称工龄;二是专指官员之俸银,以货币形式颁发。“禄”则专指禄米,以实物形式按季发放。“薪银”,又称“柴薪银”、“月给曰薪”,与“俸”同,俱以货币形式颁发,其实质上相当于现代工资制度中的津贴。上述所提到的三种俸禄支付形式,主要适用于在京之王公、满汉文武官员等,此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俸缎”一项,是清代外藩俸禄形式之一,亦称俸帛。按照清朝制度规定,藩属王公,下嫁之公主、格格及额驸均有俸禄,各以等级按年颁给俸银、俸缎,在京居住者则将“俸缎”折给俸米。 

入关前,清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其它部族以及关内地区的战争俘获,甚至是抢夺。分配战利品是满洲统治者赡养满汉官员的主要手段,“所获财物,按照官职功次,加以赏赉;所获地土,亦照官职功次,给以壮丁”。这里所提到的“财物”、“地土”、“壮丁”,即是入关前满汉官俸禄的原始形式。当时,一些汉官曾向皇太极建言,仿照汉族王朝官制,制定俸禄制度。但皇太极认为,“我国家地土未广,民力维艰。若从明国之例,按官给俸,则势有不能”。可见,稳定的财政收入,是实行俸禄制的重要前提。 

二、清朝俸禄制的确立 

1、汉官俸禄制的确立 

清入关后,随着控制区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大量汉官参与到政权中来,完善职官制度已成为清初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顺治元年六月,户科左给事中刘昌条陈十项要务,以助政事。其中一条即是建议颁俸禄,其言: 

“自古官员发俸事,皆愿其清明,故官员身家之用可足,廉洁奉公可行。今者,自诸官皆遭贼劫掠以来,均无衣无食。虽各赏官爵施恩,仍难免饥渴拮据。今应秉公守法,廉洁奉公,官俸之厚薄,应按时酌情给发。此乃鼓励贤士之道也。” 

可见,规范俸禄发放时间与额数,对于职官维持体统、廉洁守法奉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顺治元年八月,摄政王多尔衮采纳刘昌之言,“定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即:各按品级高低颁给俸禄、柴直银两,其本色禄米则无论文武官员以及品级高低,俱每年支领十二石。 

《清实录》作此记载之时,并未确记其具体的适用对象,但结合其它史料分析可知,此次制定的俸禄制只适用于汉官。其原因在于: 

第一、顺治元年八月制定的俸禄制是以职官品级制为依托,但在顺治元年,满官并未划分品级,反倒是归顺清政权的明朝旧官仍按原职原衔供职,延袭了故明职官品级的相关规定。 

第二、从各级官员所应领取的禄米数量来分析。雍正三年九月,雍正帝在一道增加汉官禄米的上谕中提到“查旧例,在京大小汉官,每年俸米俱支给十二石”。由此可知,汉官每年所支禄米数量在雍正朝以前只为十二石,这正与顺治元年规定的在京官员应支领禄米数量相符。 

无论是从清初职官制设置的先后顺序,还是从后世帝王对旧制的调整所依托的旧例来看,顺治元年制定的俸禄制无疑是适用于汉官群体。 

2、满官俸禄制的确立 

在清入关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官仍是以土地、人口作为俸禄的支付形式,“国初勋臣皆给庄田以代廪禄,寻即按品给禄”。 

满官俸禄制的确立与其品级制的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职官品级的高低,是俸禄额数最直接的参照标准。顺治二年闰六月,定满官品级。顺治三年,清朝统治者即按照汉官俸禄制的模式,定给俸制,“给满洲、蒙古、汉军官俸银有差”: 

“摄政王银二万两;和硕亲王银一万两;多罗英郡王银一万两;多罗郡王五千两;多罗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二百五十两;宗室公六百二十两;一等公三百两;三等公二百八十两;一等昂邦章京二百五十两;二等昂邦章京二百三十两;三等昂邦章京二百一十两;一等梅勒章京兼半个前程二百九十两;一等梅勒章京一百七十两;二等梅勒章京一百五十两;三等梅勒章京一百三十两;一等甲喇章京兼半个前程一百二十两;一等甲喇章京一百一十两;二等甲喇章京一百两;三等甲喇章京九十两;牛录章京兼半个前程八十两;牛录章京七十两;无世职大学士六十两;一等侍卫、无世职甲喇章京、理事官、前锋参领、半个前程章京五十两;无世职牛录章京、副理事官、主事、二等侍卫、汉启心郎四十两;闲散章京、鸣赞、三等侍卫、銮仪卫官员、前锋侍卫、无世职管半个牛录、迎送官三十五两;骁骑校、护军校、他赤哈哈番、牧长、尚膳官、司库、看守地坛坛尉三十两。” 

顺治三年所定满官俸禄制,有以下特点:一是在人员上,以各等级世爵世职人员、旗下官员为主,兼及部院官——大学士、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汉军启心郎、鸣赞官、尚膳官、司库、銮仪卫官、看守地坛坛尉;二是在俸给支付形式上,只颁给俸银。 

顺治七年,清朝统治者始定满洲王、贝勒以下官员支给俸米数目: 

“和硕亲王,六千石;亲王,四千石;郡王,二千石;贝勒,一千四百石;贝子,八百石;宗室公,六百石;一等公,三百石;二等公,二百九十石;三等公,二百八十石;二等伯,二百六十五石;三等伯,二百六十石;一等精奇尼哈,二百五十石;二等精奇尼哈番,二百三十石;三等精奇尼哈番,二百十石;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一百九十石;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百七十石;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百五十石;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百三十石;一等阿达哈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一百二十石;一等阿达哈哈番,一百十石;二等阿达哈哈番,一百石;三等阿达哈哈番,九十石;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八十石;拜他喇布勒哈番,七十石;空衔梅勒章京、侍郎、阿思哈尼哈番等官六十石;拖沙喇哈番、空衔甲喇章京、理事官、一等侍卫、阿达哈哈番等官五十石;空衔牛录章京、副理事官、主事、二等侍卫、拜他喇布勒哈番等官四十石;空衔拖沙喇哈番等官、三等侍卫三十五石;骁骑校、护军校、他赤哈哈番等官三十石。” 

从顺治七年始,满汉官均同支俸银、禄米。虽然顺治七年之定制仍以世爵世职及旗下官为主,但对于满官群体而言,这意味着满官俸禄已经逐渐正规化、制度化。 

综上所述,满官俸禄制的创建不仅晚于汉官,而且还经过了一个由只领俸银到俸银、禄米兼支的变化过程。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俸禄制并非满洲旧制,乃中原汉族王朝职官制度的组成部分。满洲统治者需要将这一制度与本民族的民族传统与习惯相结合,并不断对其进行调适。俸禄制的建立过程,也反映出清朝职官制度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二、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 

清朝满汉职官俸禄制,不仅确立时间有先后之别,而且俸禄额数及组成成份亦各不相同。 

汉官俸禄额数一直延用顺治元年定制,现根据清朝实录及康熙朝《大清会典》,将汉官支领俸禄情况列表如下: 

表1 汉官俸禄数额一览表 

品级 

俸银(年) 

柴薪银(年) 

禄米(年) 

正一品 

215两5钱1分2厘 

144两 

(大学士加宫保者加柴薪银24两) 

禄米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俱12石。 

从一品 

183两4钱4分4厘 

正二品 

152两1钱7分六厘 

从二品 

120两5钱8厘 

正三品 

88两8钱4分 

120两 

从三品 

66两9钱1分6厘 

正四品 

62两4分4厘 

72两 

从四品 

54两7钱3分6厘 

正五品 

42两5钱5分6厘 

48两 

从五品 

37两6钱8分4厘 

正六品 

35两4钱6分 

从六品 

29两8分4厘 

正七品 

27两4钱9分 

36两 

从七品 

25两8钱9分6厘 

正八品 

24两3钱2厘 

24两 

从八品 

22两7钱8厘 

正九品 

21两1钱1分4厘 

12两 

从九品 

19两5钱2分 

注: 

* 此表根据康熙朝《大清会典》卷36,第1732-1735页,“户部·官员俸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5册)以及《清世祖实录》卷7,第78页所载制作。 

满官俸禄,顺治三年初定给俸银、顺治七年再颁禄米。顺治七年六月,更定满官俸米的支领原则,“每俸银二两,支米三斛”。至顺治十年,清朝统治者又重新更定满官俸银、禄米之数: 

“两固山额真、尚书,一百八十两;梅勒章京、侍郎,一百五十五两;甲喇章京、理事官、一等侍卫,一百三十两;牛录章京、副理事官、二等侍卫,一百五两;拖沙喇哈番品级官、三等侍卫,八十两;护军校骁骑校、他赤哈哈番,六十两;七品等官,四十五两;八品等官,四十两。其禄米照俸银,一两支给一斛。” 

将顺治十年之制与顺治三年、七年相比较可知,满官俸银在数额上均略有增加;但在禄米的颁给上,较顺治七年为少。现根据《清世祖实录》以及康熙朝《大清会典》所载,将满官支领俸禄额数列表如下: 

表2 满官俸禄数额一览表 

官职 

俸银(年) 

禄米(年) 

都统/尚书 

180两 

每银一两支米一斛 

副都统/侍郎 

155两 

参领/一等侍卫/理事官 

130两 

佐领/二等侍卫/副理事官 

105两 

三等侍卫/主事 

80两 

护军校/骁骑校/六品官 

60两 

七品官 

45两 

八品官 

40两 

注: 

* 此表根据《清世祖实录》卷71,第566-567页的相关内容制成。 

将表1与表2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满汉官俸银、禄米的额数不同。按照顺治二年对满官品级的规定,满尚书、都统为一品,侍郎、副都统为二品,郎中(即理事官)、参领、一等侍卫为三品,员外郎(即副理事官)、佐领、二等侍卫为四品,主事、三等侍卫为五品。清初满官无正从之分,满一品官岁支俸银额数为180两,汉官正一品为215两5钱1分2厘,即便是汉官从一品亦为183两4钱4分4厘。汉一品官无论正从,其岁俸均高于满官。但从二品以下至八品以上,满官岁俸均高于汉官。在禄米支领上,满汉官亦大不相同。顺治元年,清朝统治者即规定:汉官无论品级,一律岁支禄米12石。满官则以俸银为标准,按比例支领禄米。如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年间,满官禄米的支领方式为“每二两银支三斛米”,顺治十年改为“每一两银支米一斛”。以满一品官为例,其岁支俸银180两。若每二两银支三斛米,其应支禄米为270斛。按照清朝计量单位的换算标准,一石为两斛。满一品官岁支禄米应为135石;若每一两银支一斛米,其应支禄米则为180斛,即90石。其下各官应得禄米石数以此类推。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满官岁支禄米之数均多于汉官。 

其次,满汉官俸禄组成成份不同。汉官的俸禄,实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俸银、禄米、柴直银;满官则“支俸不支薪”。由表1可知,汉官的柴直银(又称柴薪银、薪银)在汉官俸禄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汉官自从二品至从八品所支柴直银均高于俸银本身,正所谓“薪侈于俸”。在清初,柴直银作为清朝统治者发放给汉官的一种财政补贴,己成为汉官的主要收入来源。它也是顺治十三年之前汉官最大的经济利益所在。在朝廷遇有财政危机而停发官员俸银之时,汉官才会有“以停俸不停薪,请支折薪银”请者。那么,满官为何不支柴薪银呢?关于这一问题,清朝诸政书均未有详解,惟有清初谈迁在其《北游录》中给出解释,其言:“满官支俸米不支薪,盖其内外大小家口,并登籍另给米,故本官所任见职,止支俸。”谈迁所提到的“登籍另给米”,实际上就是指满官及其家人作为旗下组织的成员,按季支领一定数量的口粮。满官除上述所说的“口粮”之外,还有俸禄以外的经济来源,即清初统治者分配给各级满官的庄园。顺治六年,定拨给官员园地: 

“公、侯、伯各三顷;精奇尼哈番各二顷四十亩;阿思哈尼哈番各一顷八十亩;都统、尚书、阿达哈哈番各一顷二十亩;副都统、侍郎、拜他喇布勒哈番各六十亩;一等侍卫、护卫、参领各四十二亩;二等侍卫、护卫各三十亩;三等侍卫、护卫、拖沙喇哈番各二十四亩。凡官员致仕者,督抚、布按、总兵各给园地三十六亩;道员、副将、参将各给园地二十四亩;府、州、县游守等官各给园地十八亩。” 

不仅满尚书、侍郎等按品级高低分得不同数量的土地,而且致仕官员,以及督抚、布按、总兵等亦各给予数量不等的土地作为基本的生活资料。满官除上述几种收入之外,还有随甲钱粮的进项。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满汉官俸禄组成成份的差异,实际上掩盖了满汉官在俸禄收入上的不平等。无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满官的经济收入均高于汉官。 

最后,满汉官在俸银支领时间上亦各有不同。汉官每季各衙门备造印册,投送户部给俸,满洲、蒙古、汉军官每年于二、八月两次给俸。 

三、清朝统治者对俸禄制的调整 

顺治十三年,清朝统治者议准,“官员俸银,满汉一体照品支给,其汉官柴薪等银俱裁。”根据康熙朝《大清会典》的记载可知,此次调整是以顺治七年所定满官俸银额数为参照标准的。康熙十年,清朝统治者又划一满汉官支领俸银的时间,汉官由原来的一年分四季支领,改与满官同,即每年分二、八两月支给。雍正三年,雍正帝再次划一满汉官禄米石数,其言: 

“朕体恤臣工,时深轸念,每思经理区画,以瞻其俯仰之资。查旧例,在京大小汉官,每年俸米俱支给十二石。盖因向日汉官携带家口者少,食指无多,故给米十二石,即可粗足。今见汉官带家口者多,若俸米仍照旧例,则食用或有不敷,居官者难免内顾之虞。嗣后在京大小汉官,著按俸银数目给与俸米,俾禄糈所颁足供养瞻。” 

意即每俸银一两给米一斛。至此,满汉官支领禄米石数划一。 

但是,在经过顺治十三年、康熙十年以及雍正三年的调整之后,清朝中央衙门中的个别职官,在俸禄的支领上仍存在着民族畛域,如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以及钦天监治理历法。中允,按清朝《品级考》所记,应为正六品,岁俸为六十两。但此官职之满缺,若以满洲员外郎升任,则仍支五品俸,即岁俸八十两;司业本为正六品,岁俸六十两,但若该职之满洲缺由满洲员外郎升任,则仍支五品俸,即岁俸八十两。而以上两职之汉缺仍按原品支领俸禄,其俸禄额数与该官由何职升任而来并无关系。钦天监在康熙四年之前俱任用汉官,康熙四年增设西洋人担任钦天监监正一职,并改称治理历法。按照清朝《品级考》的规定,钦天监监正为正五品,故其应支俸银八十两。但实际上,钦天监治理历法一职,月支俸银达一百两之多。除治理历法以外,钦天监满汉天文生所领俸禄亦有不同。乾隆二年规定,满天文生按九品给予俸禄;汉天文生除精通算法者与满天文生同外,其余仍食饷银,每月1两5钱。 

综上所述,至雍正三年,满汉职官的俸禄始基本划一。俸禄制作为一种纲领性规定,从其初创到完善,展现的是清朝官制逐步正规化、成熟化的历程。而其中的满汉畛域,则从另一角度充分反映出满洲统治者在统治多民族国家过程中,持有的“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可以这么说,清朝统治者在保证王朝大局利益的前提下,总是会优先考虑满洲民族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充分展示其作为统治民族的优越性。清朝统治者的这一行为,亦反映出其倚重、偏袒满洲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资料来源:本文转载自发表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