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新世纪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

罗福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稳步进展,蕴涵着多样的创新趋势。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革命运动与起义”、“集团研究”、孙中山及其他人物的思想与行为研究、经济问题与商界活动、中外关系等此前研究较多领域的文章约占一半,也有一些论文讨论了革命与民族建构、民言辞国家认同问题,或者从文化语义学、诠释学和传播学角度探讨“革命”、“民主”、 “国民”、 “自由”等概念,体现了某种新趋势。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领导者和主体力量及革命成败.尽管仍存在不同说法,如关于性质,有资产阶级革命说、国民革命说、“中等社会”革命说、民族民主革命说等,但金冲及先生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说.可视为多数研究者的代表性观点。关于领导者和主体力量的问题,有资产阶级民主派或革命派,属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政治代表说,有革命的或先进的新式知识分子说;主体力量则包括新军、会党、市民、青年学生、中下层华侨等。 

    大陆史学界虽然不认可海外的“士绅革命”说,但已正面评价立宪派及其代表的新式绅商在保路运动中,尤其是武昌首义等武装斗争已经发动或即将发动的情形下的作用。研究者们也逐渐认为,尊政府的自救性改革和袁世凯的立场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重大因素。总之,综合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可以形成“历史合力作用”的结论。 

    新世纪分量较大、具有某种代表性的成果,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的第5卷,即张海鹏、李细珠的《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二是章开沅、严昌洪主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三是胡绳武、金冲及的《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上下卷》。 

    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的范式兴盛一时。在地域史研究中,把革命史和社会史结合。胡国枢《光复会与辛亥革命》、汪林茂《浙江辛亥革命史》、瞿骏《辛亥革命与城市空间》、皮名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霍修勇《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属此类。社会群体研究以对20世纪初年绅商群体和新式知识分子的研究最引人注目,如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李喜所《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常书红《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等。在“社会与国家”框架下对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和“自治”、“控制”等问题的探讨,专著有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研究》、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有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复旦大学历史系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李恭忠《丧葬政治与民国再造——孙中山奉安大典研究》、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册符号的建构与传播》、罗福惠与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从2010年起,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身”活动即已开始,近两年来已出版新书10本以上,写作风格发生明显转变。 

资料来源: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11日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