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黄遵宪逝世百年,整整一个世纪。百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变,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创造美好的未来。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力主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他作为一位爱国者则极力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他的日本观必然建立在作为政治家和爱国者所具有的政治思想品质之上。
黄遵宪一生写了很多诗歌。纵观其诗,与其说是诗章,莫如说是政论。因为他所撰写的诗篇,无不显示诗人的政治敏感和表述了他的先进性和爱国性。纪念黄遵宪并总结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称赞并学习日本的先进性
近代以来,许多决心拯救中国的仁人志士,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资本主义制度,以之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黄遵宪则是其中极力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一位政治改革家。
他认为“中国之进步,必先以民族主义,继以立宪政体,可断言也。”并预言“二十世纪之中国,必改而为立宪政体。”是“风云所趋,时势所激。”[1]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就必须学习西方。当时世界上存在两种君主立宪制,一是权偏于民的英国式立宪政体,一是权偏于君的日本式立宪政体。1877年1月15日何如璋任驻日本公使。同年秋,黄遵宪出任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官。几年间,对日本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深有感触。1889年又随薛福成赴伦敦任中国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他认为中国应仿行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但更主张向日本学习,因为“日本已开议院矣,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黄遵宪便是主张向日本学习的中国人中最早代表者。起初,他并不十分相信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的先进性。为了弄清是非,在英国伦敦期间“时与彼国穹官硕学言及东(日本)事,辄敛手推服无异辞”,这才使黄遵宪完全相信日本“改从西法,革故取新”是正确的,是先进的。于是将以前所写的旨在称赞日本社会各个领域的先进性的《日本杂事诗》作了较大修改,从原来的154首,增至200首。并在其所写序中说;“嗟夫!中国士夫,闻见狭陋,于外事向不措意。今既闻之矣,既见之矣,犹复缘饰古义,足已自封,且疑且信;逮穷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晓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长短取舍之要,余滋愧矣!”[2]是说由于自己的固步自封,孤陋寡闻,对于日本的先进事务半信半疑。后来经过长时间多方考察,广泛探索,才豁然开朗,深知其先进性之所在。
修改后的《日本杂事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黄遵宪的日本先进观。
黄遵宪在200首《杂事诗》诗中,首先从日本古代的愚昧落后和封建专制说起,然后赞扬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先进性所在。
荡荡诸尊走百灵,荒唐古史过山经。
海神长女生鸬羽,天祖初皇法脊令。[3]
古代的日本很荒唐,人们愚昧无知。迨至明治维新后则是:
剑光重拂镜新磨,六百年来返太阿。
方戴上枝归一日,纷纷民又唱共和。[4]
该诗是说日本中古时期,虽有明君、良相,但外戚专政,霸者(幕府)兴起,人民无权。明治元年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后,王政复古,并倡导民权自由之说。明治天皇即位时即宣誓:“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朝暮一途,洗旧习从公道,求智识于寰宇。”[5]1875年(明治八年)4月14日,天皇颁诏废左右院,置元老院、大审院、地方官会议,建立宪政体。明治天皇敕语说:“设元老院,以定立法之源;置大审院,以巩司法之权;又召集地方官,以通民情,图公益,渐次建立立宪政体。”[6]
1878年(明治十一年),选议员,进一步完善立宪政体。诗曰:
议员初撰欣登席,元老相从偶踦闾。
岂是诸公甘仗马,朝廷无厥谏无书。[7]
仿效西法设上下议院,以代表民意。由于权操之议院,所以无谏官。元老院立法、大审院司法、政府行政,议员有权。这种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的立宪政体较之幕府的封建专制是先进的。
诗中还阐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性:
铸山难得矿常开,永乐饯荒不再来。
海外有商争利薮,国中何地筑讠移台。[8]
这首诗是赞扬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迅速地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据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第六食货志》所载:
而(明治)政府自通商以来,力以殖物产、兴商务为人民提倡。既广开官工场,属内务省者有千住制绒所、爱知纺织所、广岛纺织所、砂糖制造所,属大藏省者有造币厂、印刷局,属海军省者有横须贺造船所、唐津石炭所,属工部省者有佐度、生野、铜仁、院内、三池之矿山,有赤羽、深川、兵库、长崎之工厂,属开拓使者有水车器械制造所、木工所、炼铁所、面粉制造所、麦糖酒酿造所、葡萄酒酿造所、鱼油制造所、燧木制造所、皂布精制所、鱼粕制造所、罐鱼制造所,招集群工,日事兴作。复举国家所有轮舶,付之三菱会社,岁给赀金,使争内外航海之利。以官工所开炭山,付之长崎商社,以劝民人开矿之业。
从官办企业到鼓励企业民营是一大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发展近代农牧业,“复于开劝农局、商务局拣派官吏,往中西各国考求种植之法、孳养之方、制造之事,归以教人。于直隶购羊千头,于纽约购马数十匹,于欧洲诸国购葡萄、木棉、烟草及其他奇花异卉,开农场,兴学校,日讨国人,教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诸事。”[9]
为了发展近代商业而重视对外贸易。在“中国之上海、天津、厦门,英之伦敦、新驾波(新加坡),法之马耳塞(凡尔赛),俄之华地云士铎,美之纽约、桑佛兰须斯果分设领事,命以时呈商务。而政府以本国制造物,如棉织物、丝织物、丝棉交织物、衣服、陶器、瓷器、七宝器、漆器、竹器、铜器、鎕器、纸扇子、团扇,于十二年布告一概免税,许之输出。凡有可以拓商业,揽利权之法,皆依仿采择,一一举行。”[10]
他在另一首诗中,强调日本讲求科学技术对于发展近代工农业以及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诗曰:
重译新翻树畜篇,劝农官舍榜书悬。
新来学得鸡桴粥,夸与人前说秘传。[11]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第十二工艺志序》中指出:“今欧美诸国,崇尚工艺;专门之学,布于环区。余尝考究其术,如望气察色,结筋搦髓,破腹取病,极精至能,则其艺资于民生;穷察物性,考究土宜,滋荣敷华,收获十倍,则其艺资于物产;千钧之炮,连环之枪,以守则固,以战则克,则其艺资于兵事;火轮之舟,飞电之线,虽千万里,倾刻即达,则其艺资于国用;伸缩长短,大小方圆,制器以机穷极便利,则其艺资于日用。举一切光学、气学、化学、力学,咸以资工艺之用,富国也以此,强兵也以此,其重之也,此夫实有其可重者在也,中国于工艺一事,不屑讲求。所作器物,不过依样画葫芦,沿袭旧式。……今万国工艺,以互相师法,日新月异,变而愈上。夫物穷则变,变则通。”[12]
黃遵宪不仅充分肯定了日本近代工、农、商业的先进性,而且也看到了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工农商业发展的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并号召国人学习日本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经验,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将其用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上,以促进其发展。
黃遵宪在其诗歌中对于日本的先进教育制度也大加推崇,呼吁国人学习。他认为,日本教育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先进,学科及专业设置先进,课程建设先进,教学方法也先进。
黄遵宪在诗中称赞了日本教育体制和学科设置的先进性,其诗云:
五经高阁竟如删,太学诸生守兔园。
犹有穷儒衣逢掖,著书扫叶老名山。[13]
黃遵宪在《日本国专·第九学术志》中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有外国语学校,以英语为则。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曰修身,兼及物理学、生理学、博物学之浅者”,也设有绘画、唱歌、体操诸事。“有中学校,其学科亦如小学,而习其等级之高者,术艺之精者。有师范学校,则所以养成教员,以期广益者也。有专门学校,则所以研究学术,以期专精者也。有东京大学校,……其东京医学校并隶于本校焉。此外有工部大学,以教电信、铁道、矿山之术。有海陆军兵学校,以教练兵、制器、造船之术。有农学校以教种植,商学校以教贸易,工学校以教技巧,女学校以教妇职。凡学校,无论官立、公立、私立,皆受辖于文部。学规教则,命文部卿监督之。”[14]
《日本国志·第九学术志》详细论述了日本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培养目标,其中包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普通教育体制及其培养目标;各类专门学校,如工、农、医、军事等专门学校及其培养目标。诗人则将其以形象的诗句揭示了日本教育体制的优越性。首先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束之高阁,传授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太学诸生”只能去“守兔园”了。表明日本在当时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另一首诗是为称赞课程建设先进性而作。诗曰:
削木能飞诩鹊灵,备梯坚守习羊坽。
不知尽是东来法,欲废儒书读墨经[15]。
这首诗说的是日本各类学校所设课程主要是西学,是先进的科学知识。黃遵宪在其《日本国志·第九学术志》中,着重介绍了日本学校设课情况。例如“东京大学校分法学、文学、理学三部。法学专习法律,并及公法;理学分为五科,一化学科、二数学物理学及星学科、三生物学科、四工学科、五地质学及采矿学科;文学分为二科,一哲学政治学及理财学科,二和汉文学科。”[16]诗中“不知尽是东来法,欲废儒书读墨经,”是诗人将儒书比作中学,墨经比作西学,废儒学而读墨学,即放弃传统所学之儒家经典,而改读西学。
黄遵宪对于日本军事制度的先进性也有所宣扬,并告诫国人效法日本。他在《日本国志·第七兵志》中指出:“明治五年十一月诏曰:‘朕赖天地祖宗之灵,行吾邦二千余年未有之变,革封建之制复为郡县,海陆兵制亦不可不因事而制宜。往者,太阿倒持,兵权归于将门。迨乎季世,将骄卒惰,国亦随弱,朕心痛之。今源本吾邦兵农合一之制,斟酌海外各国之式,设全国募兵法,以保护国家无疆之基,汝百官众庶其体朕意’。……遂颁行征兵法令数十条,……凡征兵,以全国丁壮充之,四分陆军为常备、预备、后备、国民军……全国十七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男子,尽编入兵籍。当全国大举时,临时编列队伍,以充守卫”。[17]并深有感慨地说:“欧洲各国,数十年来竞争角力,迭争雄霸。虽使车四出,槃敦雍容;而今日玉帛,明日兵戎,包藏祸心,均不可测。……事变之极已至此极,虽使神圣复生,必不能闭关而治。无闭关之日,即终不能有投戈讲艺,解甲归田之日,虽百世可知也。嗟夫!今日之事,苟欲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合众丰财,非讲武不可矣,非讲武不可矣!日本维新以来,颇汲汲于武事,而其兵制多取法于德,陆军则取法于佛,海军则取法于英,故详著之。”[18]中国是列强觊觎的主要对象,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增强战备,应学习日本先进的军事制度,以保全自己。因此,他赋诗数首以铭其志,其中一首曰:
中将登坛妙指挥,宫妃鹄立亦戎衣。
连环拐马连珠炮,更请君王看一围[19]。
诗的大意是说,日本的海陆军皆有操练场,小队每日习之,间数月一大操。“君及母后、妃后,或临观焉。戎服督队,容肃而仪简。兵仿西法,枪炮连发,分屯互击,若对敌者,步伐整齐,颇可观。唯产马不良,少驽弱耳。”[20]诗人虽然写的是日军练兵和阅兵的情景,却道出了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军事建设,不仅全民皆兵,且已实现了军队近代化。其先进的军事制度值得学习。
另一首诗也是为赞扬日本先进军事制度而作。诗曰:
欲争齐楚连横势,要读孙吴未著书。
缩地补天皆有术,火轮舟外又飞车[21]。
当时日本“海陆有士官学校,专以教帅兵者。凡地之险要,器之精良,阵之分合,兵之进退,营垒之坚整,手足之纯熟,一一有成书,绘以图,贴以说。图说所未尽者,以木土肖其形,一览可知。不啻聚米之为山也,又身验而力行之,无事之时,若临大敌者。”[22]黄遵宪是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育的先进为例,说明日本军事建设的成就。
不仅如此,黄遵宪在士官学校开学典礼后,特赋诗一首,借以抒发其称赞日本军事先进之情和中日两国和平相处,不要战争之意。诗曰:
近年欧罗巴,兵法盖无匹。广轮四海图,上下千年籍。
择长以为师,悉命译人译。广厦千万间,多士宅尔宅。
群萃而州处,乃受观摩益。使指固借臂,伏足固借翼。
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是日营门开,军容荼火赫。
贤王代临雍,客卿咸就席。组练简一千,距跃习三百。
拐马熟连环,飞炮鸣霹雳。亦有轻气球,凌风腾千尺。
隼人与相扑,馀技及刺击。粲粲西人服,竦立咸屏息。
王告汝多士,勖哉宜勉力。刃当摩厉须,锥乃脱颖出。
千日可不用,兢惕在朝夕。王告汝多士,豺狼在有北。
养汝民脂膏,为民出锋镝。汝能扞城民,俾汝公侯伯。
多士曰唯唯,拜手受诏敕。使者睹兹礼,欢欣目屡拭。
念余捧载书,相见藉玉帛。同在亚西亚,自昔邻封辑。
譬若辅车衣,譬若掎角立。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
同类争奋兴,外侮日潜匿。解甲歌太平,传之千万亿[23]。
黄遵宪以驻日参赞官身份,旅居日本四年有余,他心怀救国之志,探索日本的先进事物,以为改造中国借鉴。赋成《日本杂事诗》后,又在此基础上,著《日本国志》。《日本国志》一书详尽地论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巨变的经验,其目的在于期盼中国能学习日本,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其后,黄遵宪将有关诗歌加以注释,这些注释又是以《日本国志》记述的事实为基础,“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丳之以诗,即今所行《杂事诗》是也。”[24]总之,黄遵宪以简练生动的诗句,形象比喻的手法,写出许多佳句以赞扬日本的先进性,并劝告国人学习先进。
(二)痛斥并反对日本的侵略性
黄遵宪不仅是诗人,而且是爱国之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19世纪70年代从台湾和邻国朝鲜安全出发,坚决反对日本吞并琉球。他亲历甲午战争过程,目睹耳闻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于是挥笔写出大量诗歌,严厉谴责日本侵略者。这些诗篇足以说明,黄遵宪的对日观,既有赞扬日本的进步一面,又有抨击侵略成性的国家日本的一面。我们所说的日本侵略观即是此意。
能够反映黄遵宪反对日本侵略性的诗作有很多,而较具代表性的则是五首《马关纪事》和《台湾行》、《五月十三日夜》等。
《马关纪事》五首是组诗。它既道出了日本广岛拒使、马关议和、《马关条约》危害等历史过程,也披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期盼被侵略的正义一方,团结起来,有朝一日战胜侵略者,以杜绝更大的隐患。
第一首诗曰:
既遣和戎使,翻贻骄倨书。改书追玉玺,绝使复轺车。
唇齿相关谊,干戈百战馀。所期捐细故,盟好复如初[25]。
甲午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清廷决定与日本议和。1894年12月22日,清廷著派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但被日本以“全权不足”为由,驱逐回国。
诗中的“翻贻骄倨书”一句,是指责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声明中以中国代表“全权不足”相刁难,拒绝议和的蛮横无理。张、邵二使被拒后,清政府委曲求全,决定“改国书,添定约画押。而批准二字亦轻笔逗出”。[26]请求日本政府允许张、邵二使与日本议和,然而日本高傲蛮横,美国从中斡旋亦元济于事,诗人更为愤慨,因而写出“改书追玉玺,绝使复轺车”一句,以示不甘倍受侵略者的侮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日本之所以破坏谈判,一是蓄谋在战场上取得更大胜利,地位更优越时再进行议和;二是暗示中国派遣“恭邸与中堂与议”。[27]出于与日本和平友好的善良愿望,希望日本停止侵略战争而与中国“盟好复如初!”
其二诗写道:
卅载安危系,中兴郭子仪。屈迎回鹘马,羞引汉龙旗。
正劳司宾馆,翻惊力士椎。存亡国家泪,凄绝病床时[28]。
日本广岛拒使后,指名要求恭亲王或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派李鸿章赴日。李鸿章不得不“屈迎回鹘马,羞引汉龙旗”前往乞和。但李鸿章在马关议和期间,竟被日人小三六之助(小山丰太郎)以手枪击伤。据史料记载:“当中堂之被击也,眼镜带稍低,以便瞻望。枪子击破左镜,中左颧,深入左目下。”[29]诗中“正劳司宾馆,翻惊力士椎。”正是描述上述被刺情景。
诗的中心在“存亡国家泪,凄绝病床时。”一句。此句旨在写照李鸿章受伤后躺在病床上的心态。据《中东战纪本末》所载:“初,众医之议取枪子也……。中堂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无割!’遇刺之明日,见血满袍服,或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中堂潸然出涕曰:‘舍予命而有利于国,予亦不之靳也。’”[30]对此,诗人以“存亡国家泪”加以形容与概括,一则在于说明李鸿章所忧虑的是清朝统治政权的存亡与安危,为了保全清王朝,既或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二则在于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其三、四两首诗则说出了诗人最为忧虑之所在。这两首诗点出了组诗的主题。即《马关条约》的签订将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诗人表示强烈反对。
其三诗曰:
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行筹无万数,纳币一千年。
恃众忘蜂虿,惊人看雀鸟旃。伤心偿博进,十掷辄成革建[31]。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要赔偿日本两亿两库存银而债台高筑,就是倾全国之所有也难以还清。于是诗人便以“恃众亡蜂虿,惊人看雀鸟旃”句,斥责清政府仰仗自己是人多势众的大国,而忽视小国日本欲“征服中国”的侵略野心和行径。直至战败以后,才惊讶地意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有如猛禽般的侵略本性。
其四诗曰:
竟卖卢龙塞,非徒弃一州。赵方谋六县,楚已会诸候。
地引相牙犬,邻还已夺牛,瓜分倘乘敝,更益后来忧[32]。
诗的大意是说,日本侵略者不仅从清政府手里攫取了巨款,而且又割去了包括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的大片中国领土。俄、德、法三国出于各自侵略利益进行干涉,迫使日本不得不将辽东归还中国。事后,俄、德、法便以干涉还辽有功,分别从清政府手中夺取了租借旅大、胶州湾、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均权之说昌,中国乃不国矣。”[33]。一时间,帝国主义侵略者乘中国的衰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倘乘敞,更益后来忧。”列强乘机瓜分中国,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更增加了国家的忧患。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带来如此巨大灾难,而且也使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中朝两国及两国人民应如何对待呢?诗人在第五首诗中作了明确回答。诗曰:
蕞尔句骊国,群知国必亡。本图防北狄,迁怒及西皇。
患转深蝉雀,威终让虎狼。弟兄同御侮,莫更祸萧墙[34]。
诗中说,日本侵略者根据《马关条约》而霸占、控制朝鲜,朝鲜亡国已成定局。为了民族独立,希望“弟兄同御侮”,不仅朝鲜人民要团结起来,而且中朝两国人民也要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将日本侵略势力驱逐出去,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纵观五首诗,其意在于揭露清政府之昏聩无能而导致中国严重的民族灾难,更在于披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由此而造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重灾难。诗人视日本为侵略成性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黄遵宪所作的《台湾行》、《五月十三日夜》、《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和《哭威海》等诗篇也反映了黄遵宪对日本侵略本性的认识。
如《台湾行》诗的第一段所云: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
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
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
民则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粵百万户[35]。
台湾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由于台湾人民的世代苦心经营,已成物产丰饶之地。诗中一方面谴责腐败的清廷以“京畿为重,海疆为轻”而割台,实乃“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36]另一方面是揭露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的罪恶。诗人以“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一句来形容日本侵略者同大老鼠一样贪得无厌,致使无辜的台湾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又如《悲平壤》诗前四句云:
黑云萆山山突兀,俯瞰一城炮齐发。
火光所到雷轰 ,肉雨腾飞飞血红[37]。
形容日本军队对朝鲜进行猖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不可一世,给朝鲜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穷的损害。
再如《哀旅顺》云: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顶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38]。
旅顺是东北的门户,与山东半岛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畿辅之安宁,实属战略要地。日、俄两国凯觎已久。诗中的“鲸鹏”和“万鬼”均比作侵略者。但由于旅顺无比天险,无论“鲸鹏”,还是“万鬼”均不敢贸然攫取。然而日本侵略者却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国际公法,食“开国”时宣示“对外国之交往,按世界公法办理”之所言,破坏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友邻关系,不顾一切发动侵华的中日甲午战争,这正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所具有的强烈侵略特性。
黄遵宪的对日观是符合日本实际,且合乎认识规律的。他既看到了日本国的先进性,并承认这种先进,主张向其学习以改造中国。又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主张奋起抵抗日本的侵略,以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黄遵宪不愧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和爱国者。
[1]黄遵宪:《水苍雁红馆主人来简》,《新民丛报》第24期,1903年1月30日。
[2]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自序》(1890年8月),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3]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三,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页。
[4]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六,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页。
[5][日]《五个条の誓文》(明治元年3月14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4〕近代,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82页。
[6][日]《渐次立宪政体树立の诏》(1875年4月14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4〕近代,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110页。
[7]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三二,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页。
[8]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四一,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页。
[9]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10]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11]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一八四,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2页。
[12]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13]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五六,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页。
[14]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341页。
[15]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五四,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2页。
[16]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17]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35页。
[18]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19]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四二,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页。
[20]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四二注,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页。
[21]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五七,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页。
[22]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之五七注,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页。
[23]黄遵宪:《陆军官学校开学礼成赋呈有栖炽仁亲王》,《人镜庐诗草》卷三,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5~96页。
[24]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自序》(1890年8月),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25]黄遵宪:《马关纪事·一》,《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0页。
[26]《翁文恭公日记》(乙未正月十二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4页。
[2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10),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笫433页。
[28]黄遵宪:《马关纪事·二》,《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40页。
[29]蔡尔康辑:《中东战纪本末·使相遇刺纪实》,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0页。
[30]蔡尔康辑:《中东战纪本末·使相遇刺纪实》,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1页。
[31]黄遵宪:《马关纪事·三》,《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40页。
[32]黄遵宪:《马关纪事·四》,《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41页。
[33]《中日兵事本末》,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55页。
[34]黄遵宪:《马关纪事·五》,《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41页。
[35]黄遵宪:《台湾行》,《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42页。
[3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303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页。
[37]黄遵宪:《悲平壤》,《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37页。
[38]黄遵宪:《哀旅顺》,《人镜庐诗草》卷八,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138页。
(本文刊于中国史学会等单位所编《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