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边疆民族

二十世纪新疆考察述论

马大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陆地积最大、陆地 边界线最长的省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聚居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一地区以其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吸引大批中外学者、探险、旅行,留下丰富的 考察见闻录。近代以降,到新疆考察的中外人士有增无减,尽管他们的目的不同、方式各异,其所作所为或可称道、或被遣责,但其考察实录和考察成果,均无一例外地成为可供后人 鉴、研究、评述的历史遗产。 

新疆考察史是中国边疆考察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边疆研究史的重要内容。对这样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中外研究者虽多有涉及,但研究力作尚不多见。本文拟以中国学者的新疆考察为中心,对20世纪新疆考察作一概述。 

新疆考察,按考察性质言,大体可分为政治考察、学考察、旅游考察等。本文所要概 述的以学考察为主,兼及政治考察,其实两者之间确也难以截然分开。对学考察,则以 民族调查和文物考古调查为主要概述内容。由于这一题目资料浩繁,又涉及历史学、民族学 、考古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因而概述与评议不可能是全的。只要本文能引起更多学 界同仁对新疆考察史、进而对中国边疆考察史的兴趣,并力于斯,也就达到抛砖引玉的写作本意。 

 

一、二十世纪前半的新疆考察 

20世纪前半新疆政局动荡。清王朝崩溃后,新疆经历地方军阀杨增新、金树仁、 盛世才的统治,民国政府主政新疆后,又因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人民反抗,爆发三 区革命,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疆才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也就是本世纪头20年,对新疆地区的考察活动基本上沿袭19世纪 下半已展开的考察活动格局,以探险与考古为主要内容,外国探险、旅行扮演新疆 考察行动的主要角色。本世纪头20年在新疆进行的考察主要有:瑞典探险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探险斯坦因、德国探险格伦威尔德、勒柯、日本探险光瑞等。虽说这些 探险活动情况各异,他们的考察成果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个人也获得声誉。但他们中有些 人在考察活动中无视中国主权,滥挖遗址、偷盗文物的行径,使每一个中国人想及此总有一种民族感情受到莫大的伤害的耻辱感。我想这一点是应该为世界上每位正直学者所同情和理解的。[1]    

在本世纪头20年间,中国人对新疆考察也并非无所作为。作为清末新政政绩之一而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全国乡土志的编写便是其中的一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 府在北京设编书局,通令各地编写乡土志。这项工作在新疆得到较为积极的响应。当时新疆省建置有六府、八直隶厅、二直隶州、二分防厅、一州、二十一县、二分县,38个地方政权机构及4个派出机构。现存新疆乡土志44种,其中哈密、昌吉、若羌、沙雅、和阗各 有两种稿本,实存乡土志39种,只有迪化府、疏附县、霍尔果斯分防厅三地乡土志尚付阙如[2]。编写工作如何进行,未见史载,但从39种乡土志内容看,编写过程是由当地政府主持,组织一批本地文人对当地现状进行实 地调查与考察。如《新平县乡土志》对该县前后7任知县、9任典史姓名、籍贯、任职时间的详尽记述,均为其他史书所未见,显然是编写者调查综所得;再如《库车直隶州乡土志 》、《温宿县乡土志》载有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间当地对俄、英的皮毛、布匹、毡子贸易的数额,显然也是对当地官、商档案调查整理的结果。因此,可以视这次编写工作是对当地历史和现状的一次普查。 

个人游历性考察,有清一代不乏其人,他们或奉命赴任、或被谪戍边疆,结所见所闻 ,抒发治新政见,留下大量著述。本世纪头十年间有1906年赴疆的方希孟《西征续录 》(郑树荣抄本)、1907年赴疆的裴景福《河海昆仑录》4(河海昆仑客署本)、1910年赴疆的袁大化《抚新记程》(新疆官报印书局,宣统三年刊本)、1910年赴疆 的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1941年铅印本)等。辛亥革命后有两次游历性考察值得一提。一是1915林競历时9个月的新疆考察,另一是1916年谢彬历时14个月 的新疆考察。两次考察均是经星星峡进入新疆,考察路线大体相同,先后考察哈密、吐鲁番、迪化、绥来、乌苏、伊犁、库车、阿苏、巴楚、喀什、莎车、和阗、于阗、且末、若羌、焉耆、承化寺、塔尔巴哈等地,经俄国斜米巴于金斯,沿西伯利亚铁路归国。他们二人均为北洋政府所派,考察目的是探求治新之策。林競在其考察报告《新疆纪略》中提出治理新疆二策在于“欲图新疆者,必自銕道路”,“交通一便,莫重于移民”,并断言“执此二端,能举则存,不举则亡,其著效固不待五年也”[3]。而谢彬提出的治新意见,在其题为《开发新疆计划书》[4]中作阐述。他以屯田实边的传统治边政策为出发点,提出设县 、分省两大动议,将整个新疆分为山北、山南二省,以“西二省”与“东三省”并称。进而提出只有开发新疆,发展经济,才能抵御英、俄、日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以便利交通为开发新省第一急务”(413日记)。 

20年代至30年代,新疆考察以中国和瑞典联主办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最为著名。瑞 典探险斯文赫定与中国学团体协会进行十次协商,于1927426签订协议19条,正式组成“西北科学考查团”。计划考察期限2年,考察项目有:地质、地磁、气象、天文、考古、人类、民族、民俗等项。全团由27人组成,其中中国10人,团长是徐旭生(炳昶),欧洲17人,其国籍分别为瑞典、丹麦、德国,团长是斯文赫定。考查团于同年6月8日由北平出发,于1928年2月14日抵哈密,318日到迪化。考查团在迪化、若羌、库车分别设立测候所,这一年,又在吐鲁番进行几个月气象观察。那林到罗布泊考察地质,贝格满、哈士纶在罗布泊进行考古。黄文弼、丁道衡分别由吐鲁番至天山西部进行考古和地质考察,袁复礼在阜康县三附近发现恐龙化石。1929年1月27 日,徐旭生与斯文赫定离开迪化,取道苏联于2月19日到北平[5]。这次综性科学考察 ,收获丰硕。 

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取得的成功与中法学考察团的失败形成鲜明对照。中法学考察 团组成于1930年。中国学团体协会的代表褚民谊和李煜瀛等,与法国学团体代表卜 安(又译作普安)协商,订立作办法及组织细则。全团人数40人,中方团长褚民谊,法方团长哈德尔。预拟考察项目有:测绘、地理、气象、考古、人类、政治、民族、经济等,计划在新疆考察喀什、阿苏、库车、迪化、哈密等地。由于法方团员“在宣化摄照妇女小脚及乞丐”,辱骂中国团员为“黄色远征队”[6],并对中国团员的抗议置若罔闻,因而中国六位团员到酒泉后便退出考察团,以示抗议,褚民谊调解无效[7],以考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该团由哈密至迪化后,除卜安与车队去 喀什与哈德尔会[8],其团员则在 迪化待命,并于1932年2月返回北平。此次考察实际并未开展而草草收场。 

20年代以后,到新疆考察的外国人据《新疆探察史》记载主要有:1922年~1923年英国驻喀什总领事斯林(CPSKrine)考察尔羌地区;1925年美 国人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volt Jr)和他的兄弟米特( Kermit)考察天山;1926年德国人波波夫(Popov.G.M)考察天山西部 ;1927年德国人特林勒(Trinklor)、特拉(De Te ra)、博斯哈德(Boshard)考察塔拉玛干西部地区;1927恩伯格(Schomberg R.C.F)和格雷格森(Gregson G.K)考察天山和尔羌地区[9]1930年斯坦因再次着手筹组考古队,备第四次进入新疆,但因为斯坦因在清朝光绪年间盗窃中国经、竹简、佛像的劣迹为国人所痛恨,所以当时中国学界和古物保管委员会再三“恳词痛陈利害,请令新省即将斯(坦因)氏驱逐出境,以维主权”[10]。南京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下令新疆当局将已进入新省的斯坦因一行驱逐出境。斯坦因考古队在于阗、喀什停留几个星期后,于1932年5月30日出境,斯坦因在和阗掘得的印度古文书和古代竹简,皆被中国有关部门扣留。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黄文弼在新疆的考察是当时最值得记述的学考察活动。20 年代末到40年代初,黄文弼曾三次赴新疆。第一次是1928年至1930年,他作为西 北科学考查团成员,重点考察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缘诸古代遗址。在吐鲁番重点发掘交河古城,得到大量陶器和高昌麴氏王朝纪年的墓砖,并于1930年到举世闻名的罗布 泊地区,发现著名土垠遗址及一批西汉简牍。黄文弼是进入这一地区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 者。他于1929年春,从沙雅附近的塔里木河畔出发,以一个月零六天的时间成功地穿越 拉玛干大沙漠(当年法显穿越塔拉玛干沙漠用一个月零五天的时间)。黄文弼在 新疆考察历时三年,获集品80箱,于1930途经西伯利亚返回北京[11]。当时北京大学代理校长陈大齐教授称誉:“先生此行前后三年,经历许多艰难苦,成功而归 ,外人在新疆考古者甚多,我国人今以先生为第一,而其所得材料之丰富,亦不亚于外人 ”[12]。之后,1933年黄文弼以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身份进行第二次新疆考察,重点考察罗布泊地区。第 三次到新疆考察是1943年。此行是黄文弼受西北大学委托,重点考察新疆的教育、文化及古迹文物。《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专著,即是各次考察成果的汇集。 

个人游历性考察并留下见闻录的在3040年代也不乏其人,诸如吴蔼宸《新疆纪游 》(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纪滢《新疆鸟瞰》(建中出版社,1943年),萨空《由香港到新疆》(新华出版社,1985年)等。其中黄慕《新疆概述》和冯有真《 新疆视察记》中的政治色彩更显浓厚。30年代,民国政府力图控新疆政局,与地方军阀 盛世才明争暗斗。1933年6月黄慕9月罗文干先后代表民国政府入新,均肩负加强 对新疆控的政治使命。他们政治使命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虽非本文论述围,但黄慕 的新疆考察报告《新疆概述》和随罗文干入新的冯有真所撰《新疆视察记》为人们留下一份有价值的政治考察实录。对于新疆的治理,黄慕认为:“整理新疆,须先由调整外交入手,如外交有办法,则内部之建设,始可逐步推行,如整顿财政,改善吏治,训练军队,促进文化等等,均非由中央指导辅助不可”,而“要有效加强中央指导,首要发展新疆交通”,“省内外交通如能便利,其他建设新疆各种要政,始可以期次第推行也”[13]。而罗文干也提出“以开交通为 先务”的治新之策[14] 

进入40年代,由于新疆政局动荡加剧,因而有影响的学考察和政治考察已不多见。 

 

二、20世纪后半的新疆考察 

194910月1日,新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崭新 的社会主义新疆考察提出新的课题和任务,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新疆考察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而马思列宁主义为新疆考察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地区曾组织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全区性考察活动——少数民族现状和社会历史调查。 

第一次在1950年至1955年之间。新疆解放后,自治区党委十分重视牧区社会和 农村社会状况的调查研究。从1950年3月开始,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伊犁地区尼勒 县,塔城地区乌苏、托里、额敏三县,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与富 蕴五县,以及哈密地区巴里坤与哈密两县的哈萨古族游牧区,进行为期数个月不等 的社会调查。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组织工作组,调查南 疆地区和田、莎车、喀什与阿苏四个专区。调查组在四个专区所属的和田、洛浦、墨玉、 皮山、城、莎车、英吉沙、疏附、伽师、阿苏、温宿与库车等13个县作14个典型 村乡调查,并结典型调查作多项专题调查,包括如下问题:南疆的瓦哈甫问题、维吾尔 族的遗产度,南疆农村的经济结构与阶级情况,南疆的水利情况,南疆农村的农业生产与生产力,南疆农村的封建剥削度,南疆农村养蚕业、农村手工业、城镇手工业,南疆的集 市,以及解放前后南疆农村的文化教育等[15] 19531954,新疆人民政府分别派出访问团赴阿勒泰地区和南疆古、柯尔孜、塔吉牧区广泛调查。195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又组织力量,对新疆农村经济进行点的调查[16]。这一阶段开始侧重调查牧区和农区的阶级情况、牲畜占有、土地占有、剥削关、社会状况和民族历史。1952年8月后,为应土地 改革运动和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调查重点转牧区的阶级状况和互助作、牧工牧 主两利政策执行情况。各次调查重点虽各有侧重,但民族社会调查主要是解解放前新疆农 区和牧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与解放后的变化,当然还附带对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农村和牧区进行比较分析,从这些农村和牧区的关上,探索封建社会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的痕 迹。这一阶段调查的有关资料,大部分已编1988年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牧区社会》和《新疆农村社会》[17],成为从事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方研究的宝贵文献。正如著名学者苞在《新疆农村社会》的序言中所指:“它们的内容,既反映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新疆农村的基本情况,也反映这个期间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它们既反映新疆农村是如何由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又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疆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各方的巨大变化”。 

第二次时间大体上是1956年至1964年左右。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 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包括新疆调查组在内的十几个调查组,对全国少 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单位,为编写《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又进行大量的补充调查。这次延续多年、动员大量人力的新疆调查,其调查报告已收入 国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选编,于70年代末开始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写作本文时 已看到除前已提到的《南疆农村社会》外,还有《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1984年) 、《哈萨族社会历史调查》(1987年)、《巴里坤哈萨族风俗习惯》(1986年 )、《柯尔孜族社会历史调查》(1987年)、《柯尔孜族风俗习惯》(1986年 )、《塔吉族社会历史调查》(1984年)等。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查培养整整一代边 疆研究、民族研究学 

在民族社会调查蓬勃开展的同时,新疆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也有计划地展开起来。1953年和1957年新疆地区进行两次全区性文物普查,为解新疆境内历史文物古迹分布打下基础[18]。整个50年代,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基本建设,在塔拉玛干沙漠周缘各绿洲、吐鲁番盆地、伊犁河,以及天山以北广大草原,进行重点考古调查和发掘。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一批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70年代以后新疆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坚力量。此时,老一辈文物考古学达、史树青、阎文儒、武伯纶等也到新疆考察,有力地推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的发展[19]30 年代被誉为“国人新疆考古第一人”的黄文弼,以近古稀之年于19579月率小型考察 队第四次考察新疆,此次考察历时一年,行程14万公里。踏察古城、寺庙等各类遗址 127处(内古城58座),同时还在哈密、焉耆、库车等地进行试掘和发掘工作[20] 

十年动乱期间,新疆的考古工作虽有进展,但从整体上看,学考察基本中断。直至70年代末,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复苏,为修订《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五套丛书办公室组织大批人员,对自治区内各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在60年代调查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新疆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 况》(1985年)、《巴音郭楞古自治州概况》(1985年)、《博尔塔拉古自治州概况》(1985年)、《伊犁哈萨自治州概况》(1985年)、《孜勒苏柯尔孜自治区概况》(1985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1985年)、《木垒哈萨 自治县概况》(1984年)、《焉耆回族自治县概况》(1986年)、《巴里坤哈萨自治县概况》(198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1986年)等。这项工作 的完成,不仅为进一步编写地方志资料,也为地方志的编撰培养专业干部。 

进入80年代后,新疆的考察工作才以新的姿态蓬勃展开,考古发掘、文物普查、民族调查、宗教调查、地名普查、国情调查,以及多学科相结的综考察,有如百花争艳。全 评述,实非本文篇幅所能容纳,现举有代表性的几例概述。 

人类活动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新疆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尤其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和田河流域。塔里木盆地南缘许多著名古代城镇衰落,并深陷沙漠之中;盆地北缘,不少知 名的古代绿洲、屯垦基地,今天成盐碱荒漠,少有人烟。因此,为认识绿洲、扩大绿洲 ,对典型的沙漠化地区进行综考察势在必行。在考察中,遗址、古迹成重点对象,因为 遗址的形成本身就是沙漠化的结果。 

80年代以来,对和田与和田河流域进行两次综考察。19845月至7月,新疆社会科学院组织该院经济所、考古所、历史所的11名科研人员进行考察,宗旨是“从历 史演变的角度,探讨和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从宏观方寻求综防治土地沙 漠化及盐渍化的办法”[21]。同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 府为规划、利用和根治南疆人民的生命线——塔里木河,组成30人组成的和田河流 域综科学考察队,其中科技人员18人,分属15个不同学科和专业:经济地理、农业经 济、土地规划、工程水文地理、水利工程、天文、地貌、地质、气候、土壤地理、环境保护、林业、农学、生物、考古。考察历时54天。考察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阿拉尔至 墨玉县,主要对和田河下游地区进行考察。第二阶段以和田为中心,对和田、墨玉、洛浦三县绿洲农区进行考察[22]。在考察中,考古学在大沙漠腹地和田河两岸调查麻札塔格古戍堡[23] 

拉玛干沙漠综考察也是一次多学科相结的综考察。因只看到考察队考古组的 资料,故只对考古组工作略作介绍。1989,考古组在塔拉玛干沙漠南缘,主要在若羌、且末、民丰及墨玉等县进行考古调查。调查路线是自乌鲁木齐经库尔勒铁干里绿色走廊到若羌,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西行,着重在若羌、且末、民丰三县进行工作,除在墨玉县札瓦调查一处佛教遗址外,其他地区多一般考察。整个考古考察多有收获,在现存 米兰遗址东南新发现一处汉代聚落遗址,有助于对汉代伊循屯田的研究;在米兰吐蕃古堡西稍偏南,在一座佛寺内护壁上发现有翼天使壁画;在安迪尔牧场东北沙漠中,踏察安迪 尔故城,集到具有汉代以前特征的手陶器、汉亻去二体钱、木雕佛像等[24]。考古组在墨玉县重点调查的札瓦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遗址,“经过查阅斯坦因、黄文弼等人的早期考古报告,以及解放后的考 古调查,发掘资料,均未见报导。遗址属古代和田河绿洲体,近畿地带,因而它实际上是 于阗国文化中心地区之一”[25] 

性考察外,专题性考察要数丝绸之路考察最为引人注目。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中国西安为起点,经过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进而联结中亚、南亚和欧洲的陆路交通通道。根据地理上和政治上的状况,可以把整个丝绸之路从东西划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从西安出发,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到玉门关、阳关,为东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到帕米尔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中段;由此以西,南到印度、西到欧洲,为西段。丝绸之路中段,主要在今天新疆境内,故亦可称之为新疆段。这段丝绸之路,在汉代主要有南北两道,以后在北部又开一道,称新北道。隋唐时期把这三条路线依次称南道、中道(汉代称北道),北道(新北道)。对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考察与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新疆历史、民族、考古等领域的考察与研究。在研究方,几代中国学者进行大量工作,至少在以下九个方取得丰硕成果:丝路开拓与经营、西域各国历史、丝路交通与丝路重镇、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丝路诸民族与宗教、丝路文化、丝路考古、丝路人物、丝路研究史[26] 

对丝绸之路作游历性考察并留下考察记的大多数是新闻记者,其中如成一等《丝绸之路漫记》(新华出版社,1981年),车慕奇《丝路之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林战青《新疆漫游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年),吴映堂《中国西部垦区纪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哲中《一个神秘世界的见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屠国璧等《探索楼兰之谜》(工人出版社,1985年),肖廉《塔拉玛干环游记》(新疆美摄影出版社,1991年)等。他们踏勘丝路,体察民风民情,以丝路为经,纵古论今,虽然并非都是传世之作,但从认识丝路、宣传丝路这一角度看,显有价值。 

以丝绸之路考古为主要内容的考察,有点、有线、有,内容覆盖整个丝绸之路新疆段,除前文在多学科相结的综考察中对塔里木盆地与和田河流域考古考察已有简述外,这里再以楼兰考察为例略作述评。 

楼兰,曾经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千年以来,却消失在茫茫戈壁之中,敲开这神秘古城的大门,是中外众多学者心醉神驰的愿望。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斯文赫定的维吾尔族导艾尔迪偶然发现楼兰,经斯文赫定世界介绍,引起 世界学坛的轰动。本世纪前半到楼兰和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有:1905年至1906年美国学者亨廷顿;1906年至1907年、1914年英籍匈牙利探险斯坦因; 1909年、1910年至1911年日本学者橘瑞超;1928年瑞典学者具格曼;1930年中国学者黄文弼;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和英国学者郝勒;1934年斯文赫定 、贝格曼、黄文弼、陈宗器[27]50年代进行过两次罗布泊考察:1954年苏 联学者西尼村的考察和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考察队的考察。通过这两次考察,“ 初步否定罗布泊是‘游移’或‘交替’湖的论断”[28] 

70年代末以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展对楼兰和罗布泊的考察活动。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6月和11月、1980年3月至4月,三次组队到楼兰古城和孔 雀河沿岸调查、发掘。前两次是为寻找楼兰的位置和探察进入楼兰的道路,后一次展开正式调查和发掘。整个考察分两步由两路进行。第一步利用直升飞机探查楼兰所在位置,第二 步分东西两路探寻进入楼兰的道路,东路由女考古学穆舜英负责[29],西路由考古学侯灿负责[30]。通过考察校正楼兰古城的经纬度,发现 古城外的干河道和与之相通的城内水渠,发掘城外及孔雀河沿岸墓葬,纠正外国探险的一些谬误。 

1980年5月至7月、11月至12月,1981年5月至6月,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三次深入罗布泊湖盆地及其周围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物 、动物、化学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考察。“这次考察是罗布泊考察史上时间最长、围最广、内容最丰富、成绩最的一次。通过这些考察,他们对楼兰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其他 学科方的问题提出统的意见。并基本否定罗布泊‘游移’湖说”[31] 

1988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组成古楼兰遗址地区文物普查队,于4月11日由米兰深入罗布泊地区,5月2日返回米兰。此次考察以寻找海头古城及其周围遗址, 弄清从米兰到楼兰的通道为重点。普查组于1988年4月27日下午6时发现海头古城(即LK城),随后在海头古城西北又找到斯坦因编号为LL的LL城[32]。对古城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初步调查,取得有关这一地区文物遗存的测绘、摄影、录相和文物标本等第一手资料 ,从而打破自本世纪初以来由外国人垄断海头古城文物考古资料的局。同时,通过普查 ,开拓一条由米兰经过海头古城进入楼兰古城的西南通道。由和硕方通过马兰、前进桥 进入楼兰的西北通道,由敦煌通过“白龙堆”进入楼兰的东方通道,连同西南通道,均已进 行踏勘,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楼兰和罗布泊地区考察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上丝绸之路热久盛不衰,中外学者作对丝绸之路考察也多有进行,其中以1990年7月至8月,联国教科文组织在新疆组织的丝绸之路综研究沙漠路线中国地段的考察活动影响最大。由联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古、泰国、巴基斯坦 、印度、伊朗、土耳其、伊拉、英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原苏联、埃及、美国、墨西哥等19个国的40位著名学者组成沙漠路线考察队,另外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玻利维亚、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等国有关人员参加。考察队活动以西安为起点,途经天 水、兰州、敦煌,在新疆考察吐鲁番、库车、阿苏、喀什等城市和地区,行程近万里[33]。此次考察时间短,又只局限在学者们对丝绸之路人文、地理的体验和观察,但诱发研究 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对话和交流,为研究的深入和中外学者作进行新疆考察积经验。 

80年代以后,以民族调查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也异常活跃,几乎涉及当今新疆所有民 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方。特别对一些以往少有调查和研究的民族也进行带有填补空白性质的考察活动,其中以对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古族——卫拉特 古进行的社会历史调查较为突出。 

卫拉特古是我国古族的一支,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元代称斡亦剌惕,明代 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漠西古、西古。明末清初之际,卫拉特古分为和硕特、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在清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清代前期一个多世纪中,噶尔雄踞天山南北,和硕特进据青藏高原,而土尔扈特大部分远 徙伏尔加河流域。长期以来,卫拉特古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开发祖国西北边疆,为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的发展作出贡献。其势 力所及,也直接影响其邻近各部族历史的进程。随着对卫拉特古研究的深入,社会历史调查、民风民俗的考察也日益为研究者所重视。这类考察,已见到调查报告的有五次:第一次,1978年7月至8月,新疆大学周轩在新疆塔城地区和布赛尔古族自治区进行社会 历史调查,调查报告题为《土尔扈特古调查记》[34]。第二次,1982年6月至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历史所,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 所、宗教所、经济所,新疆大学历史等单位10人组成新疆古族社会历史考察队,行程 5,000公里,考察3个自治州、15个市县、18个公社、牧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对卫拉特古的社会、历史、宗教进行的比较全的学考察。考察 的全部资料,刊载于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编印的《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9辑(1984 年)[35]。第三次,198310月,新疆大学历史苏北海在和布赛尔古族自治县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题为《新疆北路土尔扈特古族社会历史调查》[36]。第四次,1985年8月至9月,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学研究室对和静县巩乃斯乡进行卫拉特古宗教、社会状况的定点调查,调查报告题为《巩乃斯乡调查资料集》,刊于该所主编,《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4辑(1986年)。第五次,198810月,新疆古族历史文物考察队调查尼勒县发现的托忒古文石刻佛经,调查报告题为《新疆尼勒县新发现的托忒古文石刻佛经》[37] 

    上述五次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显著,至少有下述三点:“一是记录大量口述史料和民间传说;二是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宗教史料,特别是托忒文文献;三是加强专业史 学工作者与地方史工作者的联,推动地方史研究中卫拉特古史的开展”[38] 

 

三、简短的小结 

综观百年来的新疆考察历程,有三点可以说有带有规律性的共同点。 

第一,新中国建立前,中外学者考察新疆虽然都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其动机各有不同。中国爱国人士和学者热心于考察新疆,或源于消弭边患、拯救民族 危机,或源于开发、建设边疆。他们的考察活动与“边政”、“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相呼应,代表民众的利益,顺应民众的呼声。外国考察、旅行纷纷进入新疆,或意在搜 集各种情报,或为科学考察,或为新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所吸引。许多个人的考察,都程度不同地损害中国的主权,有的甚至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的印记。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说明,新疆考察的成败得失始终与中国的国运、国势密切相关。 

第二,新疆考察的兴盛,有两个重要的约因素,一是新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是国和社会的支持和组织。缺少上述二条,新疆考察的真正繁荣是不可能的。新疆考察在本世纪下半,特别是在70年代末以后得到空前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明证。 

第三,20世纪中国学者在新疆的考察经历一个继承、开创和发展的过程。从指导思 想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爱国主义和求实传统,始终是中国学者进行新疆考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50年代以后,马思列宁主义成为考察的指导思想,并为研究者用于考察实践,使爱国主义和求实传统更有生命力,考察本身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考察形式和方法言,也经历从封建时期个人游历性考察,到20年代后现代考古学、民族学方法的引进,进一步发展到多学科相结的综考察的新阶段。这两点也可以说是影响新疆考察发展进程的客观和主观两大因素,我们在总结过去、未来时要予以充分重视。 

如果从19世纪算起,新疆考察即将跨入第三个百年—21世纪,为更好地承前启 后、开拓前进,值得我们学者投入毕生精力上下求索。下述工作我以为是急需下力气做的。 

首先,对近百年来中外学者众多考察报告和研究成果进行翻译、整理和评估,第一步是整理出翔实的中外学者有关新疆考察的资料目录,第二步是分别轻重缓急对中外学者的考察 报告进行翻译和整理,并以丛书形式出版,唯此才能在今后研究中更有针对性地开拓前进。 

其次,加强实地科学考察成果的整理出版,特别是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的考察见闻 和研究成果的结集出版。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曾吸引几代读者,中国学者的经历并不比他们逊色,只是目前尚未为更多的读者所解。 

复次,中外学者作应是今后新疆考察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不能因为旧中国时,一些外国冒险在新疆考察中侵犯中国主权、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就对中外作戒心 过重。其实,即便在当时,中外作进行科学考察也有成功者,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实践 即是一例。对于这次中外学者的作,斯文赫定曾写道:“从前有些西方旅行恶劣的违犯中国国民的感情,因此遇到难的事,在我们中决无所闻。中国人在他们国内是在里,外国人只是客人,若果那些客人对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当的机变和智慧,用宽宏礼的态度 去对待他们的中国主人,由他们不好的态度,自身必食其报。就我所关涉的说,我将永不忘记这六年的快乐时光,我能有这种特利去与新中国的一些最特出的学者在野外同北平工作。 我抱着同情及感谢终身愿记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39]。而徐旭生则认为斯文赫定“老而益壮,实足使全团得一种兴奋剂。全团工作良好,他实应属首功”[40]。显然双方成功作的关键是彼此尊重、理解和 支持。应该说,尊重、理解和支持,今天仍应是中外科学作的则。 

最后,进一步开展宏观与微观的,多学科相结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应从中国边疆研究 史的高度提出问题,对新疆考察史进行深入研究。当然,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总结,力求开拓与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料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1]这些探险活动的记述甚丰,以中文资料为例,主要可参阅:斯文赫定著、李述礼译 :《亚洲腹地旅行记》(上海书店1984年版);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霍普科著、杨汉章译:《丝绸之路的外国魔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在我国西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吴传钧《近百年来外人考察我国边陲述要》(《边政公论》,1944年, 356期)等。 

 

[2] 参阅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乡土志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 微复中心,1990年版),第763778页。

[3] :《新疆纪略》(天山学会铅印本,19184月),第47页。

[4] 谢彬著,杨镰、张颐青整理:《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298331页。

[5] 参阅《徐旭生西游日记》 (北平西北科学考察团铅印本,1930年铅印本,第123册)。

[6] 吴绍璘:《新疆概观》(中华书局, 1933年版),第324325页。

[7] 参阅褚民谊:《视察新疆报告》, 1432页。

[8]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辑,第3033页。

[9] 参阅达布斯:《新疆探察史》第7章(Jack Dabbss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urkeston)。

[10] 《新疆概观》,第314315页。

[11] 参阅《 黄文弼新考察日记(19271930)》(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 黄烈编:《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13] 黄慕:《新疆概述》,刊《奉使新疆西藏自述》,第4950页。

[14] 冯有真:《新疆视察记》(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88117页。

[15] 此次调查材料,大部分已编入《南疆农村社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之一)一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6] 参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委员会编:《新疆农村经济 调查报告》(1956年,铅印本)。

[17] 《新疆牧区社会》收文96篇,约70万字,《新疆农村社会》收文188篇,约93万字。

[18]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

[19] 达:《西域见闻琐记》,《文物》19627月~8 月;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文物》19606月;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 的石窟》,《文物》19627月~8月;阎文儒:《龟兹境内汉人开凿、汉僧主持最多 的一处石窟——库木土拉——考察西北石窟工作散记之二》,《现代佛学》1962年第4 ;武伯纶:《新疆天山南路的文物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0期。

[20] 参阅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21] 陈华主编:《和田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8页。按此书为此次考察的研究成果结集。

[22] 侯灿:《和田沙漠综考察简介》,载《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511期;侯灿《死海中的古戍堡——和田河考古记》,载《文物天地》19873

[23] 侯灿:《麻札 塔格古戍堡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载《文物》19873月。

[24] 见《塔拉玛干南缘调查》,《新疆文物》1990年第4期。

[25] 《墨玉县札瓦遗址》,《新疆文物》,1990年第4期。

[26] 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会、甘肃省图书馆编:《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 孟凡人:《楼兰新史》(光明日报出版社和霍兰德出版有限公 司,1990年版),第47页。

[28] 孟凡人:《楼兰新史》(光明日报出 版社和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47页。

[29] 穆舜英:《楼兰考古》 ,载《新疆日报》1982121630日;21327日;3134 31024日;5822日;6519日;7317日;82110923日;11620日;198312222319416

[30] 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355页。

[31] 《楼兰新史》 ,第7页。

[32] 楼兰文物普查队: 《罗布泊地区文物普查简报》,《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33] 李健超:《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沙漠路线的考察》,《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34] 《西北史地》19822年第3期。

[35] 有关这次考察的学报道,可参阅马大正、蔡艺:《新疆古族社会历史考察纪略 》,《光明日报》1983112;冯锡时:《建国后第一次对新疆古族社会历 史的考察》,《新疆大学学报》,19824期。第三次,198310月,新疆大学历史苏北海在和布赛尔古族自治县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题为《新疆北路土尔扈特古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6] 《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7] 《新疆文物》,1989年第1期。

[38] 马大正、蔡艺:《卫拉特古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39] 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 涯》(上)自序,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第2页。

[40] 《徐旭生西游日记》第一册,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第13页。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