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边疆民族

新千年改版之际的祝贺、回顾与思考

厉 声

 

在祖国日益繁荣、人民欢欣祥和的喜乐声中,我们迎来了新千年新世纪的岁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代表性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作为一名边疆史地研究的同人,首先表示衷心的祝贺。

可喜可贺之一当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自1987年创刊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如同一个人,她已步入了成年。18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逐步发展成长,今天已成为代表学科方向的一面旗帜,成为学者同人们耕耘的一片园地,成为盛载研究硕果的花篮,成为辅导后来学人的一位良师。在步入新千年新世纪之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又不失时机地更新版面,并在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于世人。可喜可贺之二是经过各方多年不懈的努力耕耘和辛勤劳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不断发展繁荣,地位日益增高,今日学人瞩目名声大作,很有将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门显学的趋势。可喜可贺之三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人气蒸蒸日上,专业研究人员不断增加,东西南北、陆海四方,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已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研究队伍。可喜可贺之四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累累的研究硕果,成百上千种相关研究专著和专题论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四者相贯,天时地利人和,学科发展喜人。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人,每每看到新的一期相关学术刊物出版、新的一册相关学术著作问世,都会油然在心中升现一种喜悦。是逢新千年新世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改版之际,抚今追昔,喜悦之余,更有诸多感慨。千头万绪之中,大要有三。

一曰中国学士知识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精神。追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历史并不很遥远,在近代列强入侵、中国边疆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关头,一个人数并不多的知识群体,以知识报国的愿望,从局部着手研究中国的边疆民族、边疆社会、边疆交涉及中国疆域沿革等,以唤起国人对边疆的关注,由此开创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先河。及至本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更多的志士仁人再次投身知识报国的热潮,开展边疆史地研究,由此大大拓展了本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二次高潮。60年代在与前苏联关于中国历史上北部边界走向的论战中,新中国的知识人士以更  高的热情投身其中,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汇集,为国争鸣。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局部边疆地区复杂多变的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政治斗争中,在边疆社会、经济、民族发展研究中,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者都责无旁贷地投身于其中。知识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仍在不断发扬光大。

二曰学科发展道路曲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属历史学范畴,史学在中国向有传统,历朝历代都是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然而近代以来,外受侵略、内有割据,社会长期动荡,百姓民不聊生,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也遇到严峻的挑战。起步于近代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虽为新兴学科,又多有志士仁人感愤边疆时势,伏案奋笔疾书,不时有各类研究硕果问世,但总体上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生不逢时”,脱离不了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大的环境,在动荡的政治社会中峰峦起伏、发展曲折。即使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仍不怎么景气,大多是临时抱佛脚,事后就撒手,以致人员凋零孑立、资料无法积累;直至改革开放,才步入复兴繁荣。回顾学科研究发展的曲折历程,更使人倍感今日边疆史地研究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

三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总体上讲,当今改革开放新形势为中国边疆的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又促使一些陈腐杂念、狭隘偏见故态复萌,使当前的边疆治理、边疆民族宗教工作、边疆社会稳定、边疆经济发展等都面临更为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境外,我们又面临敌对势力对中国边疆西化、分化,不断渗透和插手局部边疆地区制造分裂的威胁。凡此种种,都是在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每一个有传统精神和责任感的边疆史地工作者无不深感肩负历史的使命而任重道远。

人类社会步入新千年之际,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使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日新月异,学者们的研究能力也较前有明显进步。展望未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当在于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明确与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提高。我以为有待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要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对研究的指导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应属历史学下的专门史类别,首先是要重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论的理解和应用。这里不是在唱高调或老生常谈,现状是宣传和学习得不少,真正理解和自觉运用的并不尽如人意,反映在部分研究成果中是分析欠深刻、叙述缺新意。比如,“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是事物变化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所以社会存在(或称之为历史背景)的剖析应是边疆史地研究着力之处,创新的见解也往往产生于此。实际情况是部分研究成果中往往多重视历史过程的考订和叙述。另如,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在研究中应注意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唯物和历史地看问题;同时,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阶段性,我们在研究中应注重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辩证和发展地看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考订唐代的可萨可能与近代哈萨克民族有某种继承关系,但不能将其称为突厥汗国时期的哈萨克、蒙古汗国时期的哈萨克。其次是要重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中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叙述性、综述性的为多,从理论上给以探讨分析的少,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就更少了,以致理论研究滞后的现象已影响到学科的深入发展。其中,历史上中国边疆统一与割据发展变化的规律、封建专制王朝边疆治理与施政的理论探讨、边疆地区藩属的地位、边疆治理中的羁縻政策等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另有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理论问题,如民族认同与边疆统一的关系、中国自有历史疆域的形成及其法律地位、中西文明冲突与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边疆发展的影响、国际法在近代中国边界确立中的意义与作用等理论问题,也应作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2.学科规范与学科建设。从研究内容上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边疆地区(包括陆疆和海疆)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沿革变化为对象的一门历史学范畴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需要涉及和旁通多种知识、与其它学科分支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所以在一个半世纪学科发展的历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往往与相关学科穿插混一,并未真正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范畴。本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了“边政学”学说,实际侧重在边疆政治与边疆开发研究,也未能囊括今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定义和规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并使之成为历史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一直是同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蒸蒸日上的研究热潮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已使中国边疆史地在历史学研究中凸显地位,新学科的建立当在不远的将来水到渠成。

3.学科创新。创新,是近年中国科学研究提出的口号和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等同的意义。目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现状水平确在不断提高,也有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颖成果问世,但从总体上看仍感创新不足。研究中缺乏创新精神,成果中缺少创新内容,部分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多少带一些翻版国外或港台相关研究的痕迹,真正属创新的内容相对有限。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理论研究与创新不足,此点在前已有叙述。二是新的研究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在反复咀嚼和使用原有史料的同时,应不断发掘、不断更新和充实新的内容。除了汉文史料之外,目前应更多地注重边疆少数民族文字和相关外文史料的翻译、整理和出版;此外,对新近出版的研究史料、特别是档案史料(例如近年出版的系列清代《上谕档》、《殊批奏折》)应注重充分使用其中涉及边疆的部分。三是拓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包括的地域广,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面宽,当前多以分地区或断代研究为主。而中国的边疆有继承性、中国的边疆治理有传统性。今天的中国边疆是历史上中国边疆的沿革和继承,许多今天的边疆问题,可以在边疆的历史发展中找到其形成和变化的轨迹,有一些直接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悬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营的传统性,历朝历代注重边疆治理;部分今天的边疆政策,也可在历史上追溯其源,探索其变化发展的过程。而要在研究中摸索和总结边疆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宏观研究,提倡贯通古今。通过对不同边疆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事物变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局部与全局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高屋建瓴,深入探究。拓宽研究视野还应包括将边疆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以往边疆史地研究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从边疆政治始发的,从重边界、重交涉,到重经营、重治边,间有边疆民族和地名考订;新中国建立后的重点则是边疆地方简史与边疆民族简志;改革开放20年来,边疆开发成为热门。当前边疆文化是一个尚触动不多的研究地区,而边疆史地研究中的空白或薄弱环节更是俯首皆是,扩大研究视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必须和可行的。

4.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融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虽属历史学范畴,但其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近现代边疆史地研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当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政治性更强,实际上应称之为政治学或政治历史学。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中国边疆大多具有地处偏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宗教相对复杂的共性。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局部边疆地区面临经济发展被动、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局部边疆地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日益激烈,由此向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为边疆稳定与发展现实政治服务的新课题与新任务。经世致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传统,然而时代在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中基础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需要一个更高的层次,两者不仅仅是发生联系的结合,而应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贯通引证、合成一体的融合。即强调运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知识,直接研究当代中国边疆,深入实际,不尚空谈,探求当代边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探讨和解答当代边疆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热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成果。

5.研究人才的多样性。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交叉性和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及中国边疆的差异性,决定了从事研究人才的多样性。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人才的门类和掌握、旁通相关知识的面要宽。既需要历史学研究者,也需要民族学、法学、经济学等学者参与研究;研究者既要熟习历史学通史,也要掌握或旁通历史地理、民族史、宗教史、区域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中外关系史等专门史专业;研究的时空范围既要有全局综合研究,也需要不同边疆区域地方历史研究。二是需要有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学者加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行列。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中国边疆地区大多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中国边疆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学者来研究本民族、及本民族生息繁衍地区的历史,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努力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学者,是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建设和深化研究的重要环节。由多样性(多民族)人才组成的研究队伍,协手作战、共同攻关,才能适合今天边疆史地研究发展的需要。

6.加强交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常常是以学者之间和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借鉴、比较为契机的。因此,加强交流,不失为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本学科的各种交流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中外边疆研究的交流和比较研究更有待加强。有碍于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条件,目前真正精通外语或民族语言的边疆史地研究学者并不多,由此制约了中外交流。今后我们在选择和培养新一代研究者时,良好的语言条件应是一个必需的标准。

值此新千年新世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改版之际,冒昧地借此作些回顾,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当作为自勉,并与同人共勉。

 

 

(资料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