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边彊民族考古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陆疆和海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或自治区,以及属于中国的领海及其岛屿。边疆主要区域既是现代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古代民族的生息地。从学术角度看,一些世界性学术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如畜牧游牧文化的起源、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以及印欧人、匈奴等民族的迁徙问题。与国外进行交流和比较研究也使边疆民族考古成为必然的步骤。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要同周边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了解,考古研究可以为增进这样的了解提供帮助。由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边疆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边疆民族考古对于澄清历史将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边疆民族考古研究的进程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考古是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状况下由外国学者展开的。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英、法、德、俄、意、匈、瑞、日等国学者开始从事关于中国新疆、西藏、蒙古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研究,他们到相关地区进行调查,甚至非法发掘。这些学者开展工作的空间相对狭窄,不足以全面认识考古文化的总体面貌和区域性特点,而且工作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造成很大破坏。但是他们的工作毕竟揭开了边疆考古的序幕,积累了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
1949年以前。中国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是质疑有关夏商及传说时代记载文献的真伪,因此主要工作在中原地区开展。但在边疆地区也开展了考古工作,比较显著的有中瑞西北考察团的工作等。抗战时期,撤到后方的考古学家在云南开展了少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文物考古机构,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特別是在辽宁、内蒙、新疆和云南开展的工作比较多,成果比较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还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工作。90年代开始,边疆民族地区考古渐渐受到重视。学界前辈开始结合中原内地的研究成果探讨边疆考古问题,不少年轻学子也立志边疆考古研究。各个考古机构结合学术问题,开展了大量考古调查和发掘,边疆民族考古迎来了兴盛时期。
三、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取得的成绩
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主要取得以下成果:首先是填补了学术空白,建立了各地区初步的考古学文化框架。如,东北史前时代、高句丽和渤海时期考古;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史前至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系列;新疆部分地区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楼兰考古、尼雅考古、克里雅河流域考古、吐鲁番考古等;西藏细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吐蕃时期考古;海南和台湾的史前文化以及南海诸岛的调查。其次是对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专题研究,史前时期如从考古发现探讨古代人地关系,研究古人同生态环境以及大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是对广西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和岱海地区的调查发掘;青铜和铁器冶炼技术传播的研究。历史时期如鲜卑文化考古、高句丽考古、辽代文化考古、丝绸之路考古、藏传佛教考古、南诏大理国考古。
四、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展望
今后,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研究的首要任务将是建立边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渊源梳理清楚;考察研究古代边疆民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次是注意边疆不同地区的联系以及边疆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关系,如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三省放在东北亚的大环境中研究;关注新疆与中亚的密切关系;将西藏、云南和广西的考古与南亚、东南亚地区进行比较;海南、台湾和海疆的考古则应考虑同太平洋文化的关系。因此,边疆各地区考古要进行整合。要及时互通信息。
边疆民族考古要积极同其他学科合作,科技考古将成为边疆考古的主角之一。不但要积极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合作,还要吸引其他人文科学的学者参与研究,在考古过程中要尽量全面完整地收集和研究与古人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
中国边疆民族考古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今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应当走出国门。开展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学者们在边疆考古理论和方法论上应不断进行创新。边疆考古可能是将来学术思想碰撞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与世界考古学接轨的前沿阵地。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