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郑天挺

生平简介

中华文史网

郑天挺,原名郑庆,字毅生,原籍福建长乐,祖居福州城内西门街亮功七贤境。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初四日生于北京。父郑叔忱,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读、国史馆授协修、奉天学政、京师大学堂提调等职,光绪三十一年病故,年仅42岁。母陆嘉坤,广西桂林人,亦谙习文史,善诗,夫死后,应傅增湘聘,赴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任总教习,不一年,因染白喉病逝,年仅37岁。当时郑天挺年方7岁,偕其5岁弟依靠表叔梁济(梁漱溟父)照料,寄居姨父张家,由表兄张耀辉管教,督促学习。  

郑天挺8岁进北京闽学堂学习。该学堂为福建同乡所设,教师中有林纾、梁鸿志等人。宣统三年(1911年)郑天挺考入顺天高等学堂,后改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17年毕业。同年夏,投考北大预科,因理科较差,未被录取。恰值北大第二次招生,遂以郑天挺名字报考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被录取了。因自知根底差,故除学习本系课程外,还旁听其它方面知识。每天上课之外即跑图书馆,熟读史书。每周末晚上,还到姚华先生家听讲金石文字。埋头读书,很少写文章。  

当时,在校长蔡元培主持下,学生十分活跃,民主气氛浓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郑天挺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担任学生会干事,曾往天津与南开中学学生联络。  

1919年11月,福州爱国学生为抗议日帝残杀福州民众的暴行,举行罢课罢市和示威游行。北京的福建学生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抗议日本的暴行。郑天挺积极参加反帝运动,担任联合会主任干事,到街头讲演,宣传不买日货;举办游艺会,为学生联合会募捐筹款;联合会中出版《闽潮周刊》,郑天挺以“攫日”笔名写文章宣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并多次参加向北洋政府外交部的爱国请愿。这时常与郑天挺一起活动的有郭梦良(弼藩)、徐其湘(六几)、朱谦之、郑振铎(天挺族侄)、黄英(庐隐,女)、许地山等人,谢冰心也有时赴会。 

1920年春,十几个福建学生在北京组织SR(意为改革社会)学会。郑天挺亦是其中的一员。夏天,郑天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人介绍先是到北洋政府经济调查局编辑科当科员,不到一个月该局解散;后帮其表姐夫办的《中国民报》做了几个星期事。经同乡介绍,于1921年正月,到刚建立的厦门大学国文史地科任教师兼图书部主任。1921年秋,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当研究生,在钱玄同、陈垣等教授指导下钻研古文字学。期间,曾参加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奠定了他从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础。1922年冬,在中国法权讨论委员会担任秘书。该会保存不少中外文献及外交档案,他因此开始研究领事裁判权问题。在张耀曾会长(郑的表兄)指导下,以该会名义撰写了《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于1923年8月出版,获得法学界的好评。  

1922年10月,孙中山派遣的北伐军李福林部攻克福州,郑天挺的老同学张哲农被任命为福州第一中学校长,找郑天挺与朱谦之、郭梦良一起回福建帮忙,11月底,住在旧凤池书院,只呆一个月,因陈炯明叛乱并与吴佩孚勾结,郑天挺等被迫回到北京。 

1924年至1927年,郑天挺任北大预科讲师。1928年赴广州,在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任梁漱溟秘书约4个月,之后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教兼任该校秘书。1930年春,任教育部简任秘书。后又回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后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学校秘书长,讲授《古地理》、《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文论》、《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一些清史论文如《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及关于校勘学的文章,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北大许多爱国抗日的学生被捕。郑天挺对他们极表同情,以北大负责人的身份亲赴警察局办理交涉,要求无条件保释学生出狱,并亲自接学生回学校。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北大的负责人纷纷离去,校中事务全由郑天挺负责。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保护全校师生安全南下,竭尽全力。八月某日,日军搜查北大办公室,发现抗日宣传品,郑天挺不畏强暴,挺身而出。苦撑危局4个月后,他于11月17日,离开了刚刚失去母爱的5个幼儿,只身和罗常培等教授一起,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1938年春,学校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郑天挺任历史系教授。次年,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他任副所长,主持日常工作。 

1940年2月起,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他办事认真,廉洁自守,得到联大师生和校外同行的好评。郑天挺到云南不久,即对西南边疆史地产生兴趣,写出《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一系列文章。他更注意研究清史。他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我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州独立论",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几种礼俗的变迁》等重要论文,用大量史实,论证满、汉民族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制造“满洲独立”的谬论。郑天挺在西南联大除讲授《明清史》外,还开设《隋唐五代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中国传记文学》等课程。每次选修《明清史》课程的人,多达一百数十人,盛况空前。郑天挺将这期间所写清史论文,合为一集,名《清史探微》,1946年在重庆出版后,博得中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抗战胜利后,郑天挺又为北大复校而日夜奔走。 

1946年秋天,北大复员回北平,正式恢复上课。他担任史学系主任、教授、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仍兼任学校秘书长。1948年12月17日,北大50周年校庆,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的名义,向他赠送“北大舵手”的锦旗,以表示敬意,使他深受鼓舞。当时,北平临近解放,国民党当局图谋逮捕、迫害北大进步学生,郑天挺不顾个人安危,通知、掩护进步学生转移,为保护师生和校产安全做出许多贡献。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北平军管会召集各校代表开会,北大由汤用彤和郑天挺参加。5月,市文管会接管北大,成立校务委员会,任命郑天挺为委员兼秘书长和常委会书记,同时还担任史学系主任。虽然公务极为繁忙,他仍讲授元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等课程。1950年5月,郑天挺辞去校秘书长职务。北大校常委会作出决议,表彰了他在秘书长任内十八年(1933-1950年)中的工作成绩。北京大学自1922年以来保存有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为数甚多,历年都在陆续整理。郑天挺主持辑录了专题史料十几种,公开发行的有《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和《太平天国史料》等数种。前两种书由郑天挺主编,于50年代初出版;他还利用这些档案写成《辛丑和约和所谓使馆界》、《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等文章。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郑天挺奉调到南开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教研室主任。他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认真听教师讲课。同时还为同学们讲授《明清史》、《隋唐史》、《明史专题》、《史料学》、《资治通鉴》等十几门课程,并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961年3月后,郑天挺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的编选工作,担任历史组副组长(组长翦伯赞)。两年间,主编出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8册(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6册、《清史资料》1册 。1963年9月后 ,在中华书局主持点校《明史》。他还经常到北京各高校历史系讲课(以去北大为多) 。他对学生强调,要认真读书,要“博览勤闻”、“多闻阙疑”;要精读一本书,如《资治通鉴》等。1962年他应邀到中央党校讲授清史,后来根据记录稿整理,于1980年正式出版,定名《清史简述》。1963年3月,郑天挺担任南开大学副校长。 

十年动乱中 ,历尽劫难 。粉碎“四人帮”后 ,他积极从事教学与科究工作。1979年,他接受教育部委托,在南开大学主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1980年,应中华书局之约,出版个人《探微集》论文集。是年3月,当选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次年接任执行主席。是年夏天,南开大学委托郑天挺主办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以《清代的幕府》为题,作了扼要发言,受到国内外学者赞扬。 

1981年,郑天挺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担任历史组的负责人,同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及中国档案学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郑天挺于1964年及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及1981年连续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及特等劳动模范。 

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是年10月,以八十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1981年12月20日,因呼吸道衰竭而逝世,终年82岁。 

(资料来源:中华文史网编辑部)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