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桢先生是一位专攻明清史的历史学家和目录学专家,最近上海书店出版社重印了他的《明清笔记谈丛》一书,同时出版的还有他在这一领域的其他3种著作。
谢国桢先生一生爱书成癖,尤其注意明清古籍的搜集。他利用外出或会议空隙,至江、浙、沪及成都等地图书馆浏览一些流传很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并一一作了读书笔记。
《明清笔记谈丛》所介绍的明清笔记近50种,大多是湮没已久后被作者发现并已成为研究明清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将明清时代野史笔记的兴起和源流归为七个时期。第一期是元末明初,朱元璋篡夺了红巾农民军的果实,建立了朱明王朝的政权,统一了中国,这是野史笔记记载如林的时期。第二期是弘治、宣德以后,时局较为稳定,记述不多,这是野史笔记写作缓和较少的时期。第三期,正德、嘉靖以来,社会经济比较繁荣,阶级斗争的形式颇为尖锐复杂,这是野史笔记极为兴盛的时期。第四期,明末清初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兴起;另一方面,面临满族的入侵,政治形势更加紧张、复杂。反映到上层建筑上,是许多文人学士情绪慷慨激昂,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在笔记的著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五期,清初顺治、康熙初年,有些作者沿袭明末的余风,写出激昂的作品,抵触了清朝的忌讳,触犯了他们的尊严,于是他们大严野史之禁,使这类笔记小说受到打击。第六期,清雍正、乾隆以来,文人学士慑于清政府箝制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之狱。第七期,鸦片战争以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爱国志士如龚自珍、魏源、张际亮诸君发为文章,大声疾呼,藉以挽救颓局。于是记载时事的野史稗乘,据其亲眼目睹,写出随笔日记,遗留到现在的种类,尤为繁多。这可以说是由衰微而到复盛的时期。
本书分别介绍了这些笔记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内容、流传经过。本书还收有谢国桢先生有关明清史料研究的文章10篇。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