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实业家。他生于鸦片战争战火甫息之际,卒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之时,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并积极投身时代浪潮,办工商实业求富图强,著《盛世危言》鼓吹改良。他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这位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已有不少的研究。但因资料不全、视角不一、方法不同而评价各异,缺乏一种全方位、总体性的观照和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夏东元教授的力作《郑观应》(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面世,终于弥补了郑观应研究中的上述缺憾。这部著作是在作者《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基础上增加大量未刊资料,进一步修订而成的。通览全书,其学术特点可概述如下:
第一,资料全面翔实。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有关资料,如此才能翔实准确、言而有据。作者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系统发掘、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郑观应生平、思想、活动的历史资料,编著出版了《郑观应集》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8年出版)。另外,作者在上海图书馆的协助支持下,发掘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未刊资料,包括档案、函电、文稿、书信等等。这些丰厚的资料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郑观应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实践经历,进而对其思想和活动作出客观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资料工作劳心又劳力,是当今不少浮泛虚嚣者所不愿做的。而作者寒窗几十载,筚路蓝缕,兢兢业业,为探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这正反映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风范。如此,才使得《郑观应》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二,方法科学规范。《郑观应》虽是一部传记性著作,但它并非历史文学性人物传记,而是一部着力揭示历史人物思想发展规律及客观历史作用的学术专著。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了精密严整的分析,揭示出郑观应思想体系和实践活动的历史进步意义。作者指出,郑观应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这一思想并不只是郑观应的一己之见,而是当时先进思想家的共识。它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能量。郑观应正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展开了他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教活动,表现了一位先进思想家匡世救时的爱国之心。《郑观应》一书认为,郑观应把“攘外”作为救国的头等大事,把“振工商”作为富强的根基,把“速立宪法”作为达到富强的政治保证。这一思想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作者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形态变革的历史背景中去把握郑观应的思想发展脉络,进而从郑观应的思想体系框架内探究其社会实践的动机和意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线索将郑观应的思想和活动穿联贯通,揭示历史人物性格演变的内在逻辑,论证了郑观应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进步性。这种方法论特征是作者在史学研究中所一贯坚持的。对科学研究方法有如此娴熟的驾驭,这正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研究功力。
第三,分析客观缜密。郑观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由一个封建主权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外患内忧、国势日衰的现实激发了郑观应强烈的爱国心。从此基点出发,作者分析了郑观应思想及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为抵御外侮,求富图强,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主张。要进行商战,必须要有强大的工业作为后盾,即所谓“有工以翼商”。因为商战必须要有丰富而又价廉物美的商品,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先进的机器技术的使用。基于对近代工商业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郑观应力倡发展大机器工业,包括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煤炭采掘、钢铁冶炼等,并进一步提出创办银行,以解决近代工业发展中的资本融通问题。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广开艺院,培养出近代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郑观应这一整套经济纲领必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相矛盾。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郑观应认识到“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于是他提出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治主张。所以,郑观应是把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作为达到“富强救国”目的的两大杠杆,这两大杠杆实际上就是民主与科学。由此可知,郑观应已对民主与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上述的系统分析,作者作出了如下评价:“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这是对郑观应一生历史地位的恰当评价。
作为历史人物,郑观应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作者指出,由于郑观应始终站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上,坚信君主立宪可以达到富强救国的目的,因而不能从一个改良主义者跃进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然而当清王朝被推翻后,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中,郑观应是反对专制独裁而倾向于民主共和的。这种政治态度是合乎其思想逻辑的。
《郑观应》虽然是一部理论著作.但它避免了艰涩枯燥的行文,而是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实践的具体论述,演绎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阅读此书,既使人感到议论生动晓畅,又让人领略到理论的规范严整.情趣理趣熔于一炉。
(资料来源:《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