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研究至今已持续了一个世纪左右,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名家辈出,著述如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专题研究在国内达到一个高潮,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科成果最丰、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个分支;以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战争史研究因成绩巨大而被誉为国内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与此同时,欧美学术界也相继有一批重要论著问世,太平天国与美国内战、法国大革命一并成为历史专业博士论文的热门选题。近20年来,随着研究难度的加大和学者们研究兴趣的转移,该研究逐渐趋于冷落。在这种背景下,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夏春涛《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自然引人瞩目。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首辅大臣,所撰《资政新篇》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之前国人学习西方的最高水准。学术界以往对洪仁玕的研究较为薄弱,仅出版过几本篇幅不足8万字的小册子。夏春涛的获奖成果《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近26万字,他利用新发现的洪仁玕本人的残存文献,并从30余种西文记载和著述中挖掘出许多珍贵的资料,对洪仁玕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作了迄今最为详尽的研究,或订正讹传,或探明史事。该成果视野开阔,没有就洪仁玕论洪仁玕,而是将洪仁玕与洪秀全的思想,以及他与前后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使其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超出了一般人物评传的层次。全书可读性较强,文笔严谨,但不枯燥,从“洪仁玕的早年经历到全书的结束语”,新意迭出。也正因为如此,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夏春涛的大学生活是在苏州度过的,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而被免试推荐到家乡的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来考入我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早在8年前,夏春涛的第一本专著《太平天国宗教》就分别在所、院两级获奖。作为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也是此次我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与同专业的同龄人相比,他在学术上无疑是成功的。学海无涯,天道酬勤。这一切与他勤奋读书、潜心治学是分不开的。
在采访中,夏春涛表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长得益于前辈学者的关怀和奖掖,尤其是近代史所一直秉承范文澜先生所倡导的“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传统,自己在这一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工作,耳濡目染,受益匪浅。他还特别提到了祁龙威教授与王庆成研究员这两位导师对他的悉心指导:前者强调以乾嘉考据之学作为治史的基本功,后者强调文章要有思想性,两种治学风格相得益彰,对他的学术成长影响很大。
夏春涛先后获奖的两部书都是个人项目,没有任何课题经费的资助。他认为,时代不同,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必然会有所变化,但研究者在选择具体的研究领域时,不能刻意去赶时髦、追新潮,而应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术史的了解。夏春涛表示,就太平天国研究而论,无论是过去的一哄而上,还是现在的门可罗雀,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研究课题本质上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研究成果价值的大小虽然与该研究课题是否是热点不无关系,但主要仍取决于学者自身的研究水平;老题新做,对研究者的学识和视野更是一种考验;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者应当能够耐得住寂寞。
在交谈中,可以感觉到夏春涛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心的学者。在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对借“邪教”说全盘否定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偏向提出了质疑,并对由此所反映出的学风问题谈了他的一些感想,指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求实的学问,不能采用非正即邪的简单化模式,陶醉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一种单纯政治或道德层面的评价。强调以戏说、杂说的方式随意评点历史,将陈词旧说当作新观点眩人耳目,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但丝毫无助于推动学术进步,而且还会混淆视听。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反响较好。夏春涛向笔者表示,从一个多世纪前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外患内忧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因此,目前的局面来之不易,机会难得,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考虑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稳定的局面。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是夏春涛所涉猎的另一个研究领域。1994 1995年间,他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晚清时期的华北农村》课题的研究。谈到眼下所进行的研究,他告诉笔者,目前他正在撰写酝酿已久的《十九世纪中叶的江南农村》一书,计划在近一二年内完成。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