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男,汉族,籍贯江苏海门,1942年8月生于上海市。1959年上海徐汇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1年任北大历史系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1987-1998年任北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1999年至现在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1998年以来还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长。曾多次出国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担任日本庆应大学、东京大学、泰国法政大学访问研究员,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巴黎高师等校客座教授。 王晓秋的专业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是晚清政治史、外交史、思想史、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晓秋学术成果丰硕,已出版学术著作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还主编书籍若干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主要著作,关于中日关系史方面有《近代中日启示录》(北京出版社,1987),曾获得第二届全国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该书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书名为《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日本观与日本人的中国观》(日本东方书店,1991)。还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书名为《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高丽大学出版社,2002)。台湾也出版了中文繁体字版,书名为《东亚风云》(台湾宏观文化公司,1995)。还有专著《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汇集了作者关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论文。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2000),该书40万字,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专著。还有《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该丛书获中国图书奖,该书也已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王晓秋还与日本著名学者大庭修教授一起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其中文本199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96年学术图书金奖。日文本由日本大修馆1995年出版。此外还担任《中日文化交流事典》副主编兼历史部分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并主编《日本文化教育研究论集》等(辽宁教育出版社第一辑,1992,第二辑1994)。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方面主要著作有《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与谢毅合著,北京出版社,1987)、《民族英雄林则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紫禁城出版社,2003)、《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1887年海外游历使研究》(辽宁师大出版社,2005)等。并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与张注洪共同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等。 王晓秋一贯主张放宽视野,用世界眼光研究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历史放在世界全局、国际关系格局、中国与各国互动关系与比较、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之中,加以考察、分析和研究。他的许多著作和论文都试图从中外互动、影响、比较等角度去研究探讨。 王晓秋还一贯主张历史研究要从史料与史实出发,必须下苦功夫去收集分析史料,特别是要尽量发掘前人未用过的第一手原始资料,阐明历史的真相,力求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他曾在中国和日本各档案馆、图书馆发掘了许多重要史料,如对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进呈本)、《汪荣宝日记》(手稿)、罗森、傅云龙史料的发现和研究。 王晓秋还提倡历史研究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课题和见解,特别是前人研究空白或薄弱的环节。如他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对日本影响的开拓性研究,对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探讨,对已被埋没遗忘的1887年海外游历使历史的原创性发掘探索,以及19世纪下半叶中国、日本、泰国三国改革与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等等。 目前王晓秋正在着重进行清代中日关系史、晚清改革史和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历程的研究。 (资料来源:《燕园师林》,中华文史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