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李文海

主要著述目录


专著

[1]《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0 

[2]《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李文海、林敦奎、林克光,齐鲁书社1986.12 

[3]《太平天国社会风情》,李文海、刘仰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台湾云龙出版社重印
[4]《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1991.12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5.7连同本书《续编》获国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5]《灾荒与饥馑:1840—1919》,李文海、周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 

[6]《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李文海、林敦奎、程啸、宫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9 

[7]《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李文海、程啸、刘仰东、夏明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 

[8]《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1997.1.1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南窗谈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5 

[10]《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12 

[11]《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2]《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与行龙合作,行龙第一作者) 

[13]《历史名人话人生》,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9 

主编 

[1]《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10 

[2]《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戊戌变法》,李文海、孔祥吉,巴蜀书社1986.11 

[3]《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三卷,林增平、李文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 

[4]《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五卷,李文海、孔祥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1 

[5]《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0 

[6]《祝你成才—高校书记、校长寄语大学生》(任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6 

[7]“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李文海、匡继先,共十册,包括:《零丁洋上不速客》《国门破毁之始》《东袭的双头鹰》《紫禁城下之盟》《大西北上空的阴霾》《不败而败的悲剧》《世界屋脊的呻吟》《春帆楼的迷梦》《十万白银无量血》《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7,1994.11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世纪噩梦》,李文海、匡继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5 

[9]《走向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 

[10]《20世纪掠影》(主编之一),兰天出版社2002.2 

[11]《迈向新世纪的人文教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12]《清史编年》12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13]《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与夏明方共同主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12 

论文(一九八О年前暂缺) 

一九八О年 

[1]《论义和团的纪律》,《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 

[2]《农民战争的壮丽画卷——评《星星草》上卷》,《光明日报》1980.10.29,收入《历史小说评论选》
一九八一年 

[1]《太平天国女营女馆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1期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法制的批判》,《清史研究集》第1辑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献身精神》,《人民日报》1981.4.18 

[4]《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戴逸、李文海、罗明,《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5]《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戴逸、李文海,《人民日报》1981.9.17 

[6]《一次反封建的思想大解放》,《工人日报》1981.9.23 

[7]《刻苦求学 丕兴国家——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留学运动》,梁溪、房德邻,《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4期 

[8]《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为工人日报所写社论),《工人日报》1981.10.10 

一九八二年 

[1]《义和团“扶清”口号的两重含义》,《人民日报》1982.2.8 

[2]《翔实、公允、清新——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上册》,戴逸、文海,《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3期,《人民日报》1982.3.12转载 

[3]《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忠于党的事业——悼念尚钺同志》,沙知、李文海、罗明,《人民日报》1982.4.26 

[5]《“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人民日报》1982.4.30,《团结报》曾转载,《人民日报》1993.1.17重新发表 

[6]《封建统治阶级与义和团运动》,林敦奎、李文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4期,收入《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 

一九八三年 

[1]《生动一些形象一些》(史坛纵论),《光明日报》1983.1.9 

[2]《大英百科全书》(近代史部分条目) 

[3]《加强史学评论》(史坛纵论),《光明日报》1983.5.11 

[4]《爱国主义与献身精神》,《红旗》1983年第16期 

[5]《强学会与保国会始末》,《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 

[6]《义和团运动中的“假团”问题》,《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7]《戊戌维新时期的学会组织》,《北京史苑》创刊号,收入《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收入《近代社会与近代文化》
[8]《戊戌维新时期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收入《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 

[9]《戊戌维新派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历史教学》1983年第10期 

一九八四年 

[1]《一举三得——也谈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收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辑》 

[2]《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红旗》1984年第8期 

[3]《用历史拨动人们的爱国心弦——爱国主义通俗历史读物获奖作品读后》,《光明日报》1984.6.20 

[4]《太平天国的丧礼改革》,《文史知识》1984年11期,收入《古代社会风俗漫谈》(四)(中华书局) 

[5]《义和团运动(83年述评)》,《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年》 

一九八五年 

[1]《从戊戌维新时期的“延年会”看当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北京日报》1985.1.25 

[2]《计算机何时传入中国?》,《北京日报》1985.3.22 

[3]《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建议》,《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 

[4]《中国近代历史教程》绪论、第二、四章,1985.6.5出版,函授教材 

[5]《林则徐在江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5.8.25播出 

[6]《林则徐在新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5.8.28播出 

一九八六年 

[1]《怎样自学中国近代史?》,《北京自学考试报》第16期 

[2]《谈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民日报》1986.3.3 

[3]《评义和团火烧大栅栏事件》,《光明日报》1986.5.21 

[4]《明清爱国思潮的折射和映现——读<反洋教诗文揭帖选>》,《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第2期 

[5]《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几个问题》,《求索》1986年第3期 

[6]《李莲英与晚清政治》,李文海、刘仰东,《历史大观园》1986年第8期 

[7]《形象的历史生动的教材——评电影<近代春秋>》,《中国教育报》1986.9.13 

[8]《在教育改革中加强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育》总第3、4期 

[9]《“北京地区文化”的基本特点》,《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10]《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研究述评》,收入《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 

[11]《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社会心理分析》,李文海、刘仰东,《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一九八七年 

[1]《荣禄与义和团运动》,李文海、林敦奎,收入《近代中国人物》第3辑(重庆出版社) 

[2]《重视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读<曾国藩全集·家书>随想》,《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太平天国统治区社会风习素描》,《太平天国学刊》第3辑(中华书局) 

[4]《鲁迅的中西文化观》,收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1]《廖寿丰廖寿恒合传》,收入《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3卷 

[2]《危机感从何而来?》,《史学情报》1988年第1期 

[3]《论近代中国灾荒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一九八九年 

[1]《清代政府官员的回避制度》,李文海、杨益茂,《人民日报》1989.1.16 

[2]《鸦片战争爆发后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2期 

[3]《晚清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作者同上),《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北京日报》1989.8.21 

[5]《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1989年第9期 

[6]《坚决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高校的影响》,《党建》1989年第11期 

[7]《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与任务刍议》,收入《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 

一九九О年 

[1]《近代爱国主义二题》,《人民日报》1990.7.6 

[2]《着重抓好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中国高等教育》1990年第6期 

[3]《时代呼唤雷锋精神》,《北京日报》1990.8.6,收入《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4]《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5]《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教育报》1990.11.13 

[6]《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李文海、程歗,《人民日报》1990.11.16 

一九九一年 

[1]《重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风小议》,《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1期 

[2]《加强高校研究,掌握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研究论集》(人大出版社) 

[3]《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国教育报》1991.5.30 

[4]《史学研究笔谈》,《中国历史学年鉴1990年》 

[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李文海、关伟,《北京日报》1991.7.9,获《北京日报》“七一”征文优秀奖 

[6]《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光明日报》1991.8.16 

[7]《灾年谈往》,《北京日报》1991.9.3 

[8]《一样天灾两般情》,《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9期 

[9]《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人民日报》1991.9.13 

[10]《近代历史:天灾·人祸》,《中国青年报》1991.9.22 

[11]《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人民日报》1991.10.9 

[12]《爱国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对立》,《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3]《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收入《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英文稿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14]《<百年风云>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9 

一九九二年 

[1]《对史学的大众化给予更多的关注》,《真理的追求》1992年第2期 

[2]《近代中国孝的观念的发展》,李文海、刘仰东,收入《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80周年纪念论文集》 

[3]《晚清历史的屈辱记录——“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序》,《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坚持和发扬我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55周年》,《高等教育研究论集》第3辑 

[5]《<学者谈艺录>序》,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 

[6]《马建中·容闳·张之洞》,《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7]《面向实际,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6期 

[8]《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6期 

[9]《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一九九三年 

[1]《义和团的爱国主义及其局限》,李文海、程歗,收入《义和团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培养更高层次人才》,《光明日报》1993.3.7 

[3]《“读史爱国论”考略》,《北京日报》1993.5.26 

[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坚强阵地——祝贺<教学与研究>创刊40周年》,《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5]《在人生的追求中塑造自身的完美》,李文海、关伟,收入《祝你成才——高校书记、校长寄语大学生》 

[6]《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7]《<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序言》,《光明日报》1993.9.17 

[8]《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9]《不要颂扬腐败》,《真理的追求》1993年第10期 

[10]《吴玉章教育思想的现实生命力——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115周年》,李文海、戴井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11]《不朽的丰功伟绩——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5期;《历史不应该忘却》,《人民日报》1993.12.1 

[12]《希望有一个“大众历史学派”》,《北京日报》1993.12.29 

一九九四年 

[1]《文科高考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日报》1994.1.3 

[2]《近代灾荒的历史启示》,《光明日报》1994.3.7 

[3]《百年后的沉思》,《文汇报》1994.6.5,《常熟文博》1994年第2期 

[4]《甲午三题》,《北京日报》1994.6.22 

[5]《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李文海、黄兴涛,《学习与研究》1994年第14期,获1994年度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三等奖 

[6]《纵横天下事风雨百年心——甲午战争的历史启示》,《求是》1994年第15期,收入《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解放军出版社1995.9) 

[7]《选择崇高》,《党建》1994年第9期,《中华魂》1994年第11期转载,收入《为人民服务》(党建读物出版社) 

[8]《<中国近代史>印行超百万册感言》,《文汇报》1994.11.22 

[9]《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求是》1994年第23期 

[10]《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收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12) 

一九九五年 

[1]《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李文海、康沛竹,《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收入《甲午百年祭》(知识出版社) 

[2]《社会变革与移风易俗》,《光明日报》1995.1.30 

[3]《爱国主义——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第1期 

[4]《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李文海、石亚军,《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第2期,《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收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5]《想起了既往》,《北京日报》1995.6.28 

[6]《重视基础文科的建设》,《求是》1995年第13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9期转载 

[7]《十八世纪与中国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北京日报》1995.7.13 

[8]《从“扬袁抑孙”想到学术创新》,《人民日报》1995.7.28,《社科信息集萃》1995.5 

[9]《呼唤健康的学术争鸣》,《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8期,收入《走什么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10]《重视十八世纪历史的研究》,《光明日报》1995.10.9 

[11]《为沼田安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纠纷的对策>一书所写的序》,日本经济新闻社1995.9.7第一版 

一九九六年 

[1]《清除殖民文化心理 挺起中华民族脊梁》,李文海、龚书铎、张海鹏,《光明日报》1996.2.17,收入《走什么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2]《增强为首都服务的意识》,《北京高等教育》1996年第1期 

[3]《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吴玉章与中国人民大学》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3 

[4]《<中法战争镇海之役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言》,人民出版社1996.3 

[5]《人文社会科学要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6年第3期 

[6]《分别好坏 决定取去》,《求是》1996年第10期 

[7]《生态环境破坏与灾荒频发的恶性循环——近代中国灾荒的一个历史教训》,李文海、康沛竹,《人民日报》1996.6.29,《社科信息集萃》1996年第6期转载 

[8]《徐世昌怎样成了“推翻旧时代的先行者”?》,梁溪人,《高等理论战线》1996年第7期 

[9]《要高度重视讲政治》,《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7、8期 

[10]《提高文科教育质量加强文科学科建设》,《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8期 

[11]《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看法》,《北京高等教育》1996年第5期 

[12]《学子的文明》,《北京青年报》1996.11.7 

[13]《认识近代国情的几个重大历史是非》,李文海、杨东梁,《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10期,收入《走什么路》 

[14]《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何选择了革命?》,李文海、刘仰东,《人民日报》1996.11.19,收入《走什么路》 

[15]《<中国禁毒简史>序》,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 

[16]《认识近代国情的几个重大历史是非(发言选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7]《重要的在于落实——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第6期 

一九九七年 

[1]《史学基地要办出特色》,《史学集刊》1996年第4期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全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1997年第4期《社科信息集萃》转载 

[3]《紧扣时代脉搏 坚持正确方向(笔谈)》,同上 

[4]《小平同志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中国教育报》1997.2.25 

[5]《光辉的历程 深刻的启示》,《中国教育报》1997.2.28 

[6]《信封写给谁人看》(随笔),《北京晚报》(梁溪人)1997.2.28 

[7]《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人文教育——访<人文丛书>主编李文海》,《中国教育报》1997.3.12 

[8]《伟大转折关头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求是》1997年第6期 

[9]《对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点看法》,《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民日报》4.26以《中国“近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为题摘要转载 

[10]《努力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规律》,李文海、吴美华,《北京高等教育》1997年第2期 

[11]《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书记、校长二人谈》,马绍孟、李文海,《中国教育报》1997.5.22,《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6期 

[12]《揭开历史的崭新一页》,《人民日报》1997.6.20 

[13]《肩负历史重任经受时代考验——纪念校庆60周年》,《高等教育与管理》1997年第1期 

[14]《学风与旗帜》,《北京日报》1997.9.16 

[15]《清末民初对封建官本们观念的最初冲击——评孙中山的“公仆”观》,李文海、赵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和“根”》,《北京高等教育》1997年第5期 

[17]《太平天国时代的妇女》,李文海、刘仰东,《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1期 

[18]《贯彻十五大精神 实现高等教育的“两个转变”》,《北京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19]《郭世佑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0 

[20]《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新闻出版报》1997.12.18 

一九九八年 

[1]《太平天国的服饰装束》,李文海、刘仰东,《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2]《将旗帜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国教育报》1998.2.19 

[3]《坚持政治方向,促进学术繁荣——祝<高校理论战线>创刊十周年》,《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2期 

[4]《“厌讼”心理的历史根源》,李文海、赵晓华,《光明日报》1998.3.6 

[5]《社会发展需要人文科学》(专访),《中国科学报》1997.11.12 

[6]《虚与实的辩证法》,《光明日报》1998.3.14 

[7]《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稳定》,收入《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 

[8]《在融入社会中实现“自我”——李文海校长对价值观的答疑》,《党建》1998年第5期 

[9]《关心支持党的建设 行政领导责无旁贷》,李文海、石亚军,《北京高等教育》1998年2期 

[10]《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人民日报》1998.6.23,《中国教育报》1999.6.24,《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7期 

[11]《戊戌百年祭》,李文海、黄兴涛,《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 

[12]《世纪伟人与国之瑰宝——<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读后》,《学术研究》1998年6期 

[13]《璀璨的双子星座——评大型历史文献图册<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转载 

[14]《鲜明的对比——著名灾荒史专家李文海教授访谈录》,《人民日报》、新华社1998.8.12发统稿,转载报刊甚多 

[15]《历史的明镜 深刻的启示——访著名灾荒史专家李文海教授和夏明方博士》,《工人日报》1998.9.2 

[16]《清史研究八十年》,《人民日报》1998.9.5 

[17]《两次长江流域大水灾的历史思考》,《北京日报》1998.9.6 

[18]《成功永远只属于勤奋的人》,《路——无锡名人与青少年谈成才》,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 

[19]《坚决打击制售假文凭的不法之徒》,《光明日报》1998.10.16 

[20]《邓拓与<中国救荒史>》,李文海、夏明方,《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21]《戊戌维新的历史启示》,《常熟日报》1998.11.9 

[22]《<走向新时代>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一九九九年 

[1]主编《爱国重教务实求真——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120周年》,李文海、卢铁城、隗瀛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收入上书 

[3]《选择崇高》,《中国大学生》1999年第1期 

[4]《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人民日报》1999.2.9,《新华文摘》1999年第5期转载 

[5]《灾害研究的力作》,《新闻出版报》1999.4.19 

[6]《学习和发扬史学前辈的严谨学风》,收入《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北师大出版社99年4月 

[7]《论五四运动的历史传统》,李文海、温乐群,《新视野》99年第3期 

[8]《鉴古知今 继往开来——李文海教授谈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教学问题》99年3期 

[9]《忘名·立名·窃名》,《高校理论战线》99年第6期 

二ООО年 

[1]《要有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2]《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与作用》,《高校理论战线》2000.5 

[3]《悲剧背后的论思》,《中华英才》2000.5 

[4]《为素质教育搭建新平台》,《人民日报》2000.6.27 

[5]《让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知识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中国人民大学》2000.4,另有4家报刊转载 

[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7,《今晚报》转载 

[7]《<义和团研究一百年>序言》,齐鲁书社2000.9 

[8]《中国这样走进二十世纪》(合著),《清史研究》2000.10 

[9]《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载《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
[10]《战士与学者——刘大年同志的学术品格》,《近代史研究》2000.11 

[11]《<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序》,中华书局2000.11 

[12]《告别二十世纪的历史思考》,《人民日报》2000.12.28 

[13]《文史哲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0.10 

二ОО一年 

[1]《中国共产党人与爱国主义》,《北京日报》2001.1.1 

[2]《告别二十世纪的历史思考》,《历史教学》2001.1,《新华文摘》2001年4期转载 

[3]《八国联军侵华百周年断想》,《理论与现代化》2001.1 

[4]《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文汇报》2001.2.10
[5]《世纪更迭随想》,《当代思潮》2001.2.20 

[6]《<中国公民道德礼仪读本>序》,《烟台师院学报》2001.1.3 

[7]《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北京高等教育》2001.4.5 

[8]《<晚清讼犾制度的社会考察>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9]《论晚清史研究》,《光明日报》2001.5.29 

[10]《<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4 

[11]《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人民日报》2001.6.7(与温乐群合作,此文收入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选》 

[12]《实现民族复兴的保证》,《人民日报》2001.7.10 

[13]《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文收入中宣部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7.2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选》,《人民论坛》2001年第8期) 

[14《“求真”才能“致用”》,《史学月刊》2001.7.25 

[15]《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收入《大学校长书记谈办学》,科学出版社2001.7 

[16]《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颜军合作),《人民日报》2001.10.11 

二ОО二年 

[1]《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5 

[2]《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16 

[3]《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华文摘》2002.4.15 

[4]《新中国诞生前百年间的历史启示》,《社会主义与新中国五十年》2001.9.20(2002.4见书) 

[5]《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光明日报》2000.3.19 

[6]《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人民日报》2002.3.28 

[7]《传承百年,再创世纪辉煌》,《光明日报》2000.4.5 

[8]《“求真”才能“致用”》,收入《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0 

[9]《民办高教要重视教育理论研究》,收入《民办高校管理》,测绘出版社2001.7.20(2002.5见书) 

[10]《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2002.6.18 

[11]《清醒地自觉地维护和坚持立国之本》,《高校理论战线》2002.6.24 

[12]《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收入《光荣属于伟大的党》,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6.28  

[1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教育报》2002.7.19 

[14]《新的形势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华读书报》2002.10.23 

[15]《关于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2002.9.20 

[16]《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收入《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15 

[17]《黄土文明的过去与未来》,收入《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学术演讲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1.6 

[18]《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新华文摘》第五期2002.5.15 

二ОО三年 

[1]《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人民日报》2003.1.7 

[2]《民族精神: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民论坛》第1期2003.1.15 

[3]《黄土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寻根》第1期,2003.1.20 

[4]《<康济录>思想价值和社会作用》,《清史研究》第1期2003.3.15 

[5]《总结历史 开创未来》,《当代中国史研究》第1期,2003.1.15 

[6]《求真致用 以史为鉴》,《光明日报》2003.4.10 

[7]《推荐一部适合党政干部阅读的优秀历史教材》,《理论前沿》第9期,2003.9.10 

[8]《我们今天要纂修一部什么样的清史》,《清史研究》第2期,2003.5.15 

[9]《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收入香港《“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论文集》,2003.5.20 

[10]《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15 

[11]《<走向共和>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历史观点”!》,《高校理论战线》第6期,2003.6.1 

[1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人民日报》、《求是》第14期同时发表,2003.7.9 

[12]《<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序》,岳麓书社2003.9.12 

[13]《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6期,2003.11.20 

(转载自http://www.mchistory.cn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