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清史专家李鸿彬教授一生研究的结晶《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终于出版了,从而实现了他生前的一个宏愿,也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李鸿彬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就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勤奋好学的品质。1960年从北大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教研室和清史研究所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在工作中总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清史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而且亲手创办了《清史研究》并担任主编多年。他在清史研究领域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正如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教授所说:“鸿彬教书育人,可为人师表;主持编刊,甘为学人铺路;他潜心治学,自成一家之言,在我国清史尤其是清前史研究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这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鸿彬一生著作颇丰,仅有关清史的学术沦文就多达一百五十余篇,其中不少还是在身患重病期间完成的。综观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清前史方面有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对清王朝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清王朝的建立者——满族乃是“外族”、“异族”,而清入关建立清帝国,乃是“外族”、“异族”对中国的“入侵”,明清两个王朝的更迭,则是历史的“倒退”,视明朝的汉人政权为“正统”,而视满族建立的清王朝为“异端”。鸿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撰文指出,满族既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那么,满族的崛起与明朝的衰亡,无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应该充分肯定清朝的历史地位,从而突破了传统观点的束缚,促进了清史研究的发展。 其次是在学术观点上求实创新。 鸿彬在清前史研究方面,一直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从不人云亦云。他对清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的看法,后金政权封建化的过程、明清战争,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系列创见。例如关于努尔哈赤之死,历来的说法是,因为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中炮重伤而亡。而鸿彬却根据新的史料,考证出所谓“炮伤说”乃是根据朝鲜人李星龄的误记流传下来的错误说法,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努尔哈赤死于病疽。再如,关于满族的祖籍问题,鸿彬也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努尔哈赤的祖先原来居住在黑龙江北岸,从而科学地解释了努尔哈赤祖先的由来。 第三是资料翔实,言必有据。 鸿彬的学术论文皆言之有据,不讲空话,每个论点、每个结论皆有翔实的史料依据,他所使用的每条史料,也都经过严格的考证。他在研究工作中,使用了大量考古和文献方面的资料,在文献资料中,又特别重视明清档案和稀见的史籍,包括满文和藏文的史料,此外,还引用了诸多朝鲜文和日文的资料。 鸿彬生前一直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在清史研究方面的成果,撰写成一部全面、系统的清代前史。不幸从1992年起他就患上了重病。在患病期间,他仍然念念不忘终生奋斗的清史研究工作,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从所撰写的一百五个余篇学术论文中,精选出数十篇精品,准备改写成专著。可惜,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使这一宏愿最终未能实现。值此鸿彬逝世两周年之际,鸿彬夫人提出把鸿彬论文整理出版的想法,并得到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作为鸿彬生前的同学、挚友和同事,义不容辞地接受了鸿彬夫人吕姝清教授的委托,在鸿彬生前初步整理的基础上,编辑成《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这部专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部著作仅仅反映了鸿彬全部研究成果的很少一部分,而且是按照论文的内容编辑而成,尽管还不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清前史,但是,却包括了清前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希望本书能够对我国清前史的研究有所推进,受到读者的欢迎。我非常同意李治亭教授在纪念鸿彬辞世一周年时所说的:鸿彬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思想、做人与治学精神,是他留给清史学界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就是鸿彬教授留给我国清史学界的珍贵遗产之一。 2002年10月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资料来源:《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