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作为人们生存居住的空间,大体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城市曾为近代西方社会的重心,在那里孕育了近代文明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摇篮。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然而,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中,城市同样积淀起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有待于充分发掘的文明宝库。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步伐,人们对于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城市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城市研究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学问。因此,刘凤云著《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书的出版,应当说是恰逢其时。
这本书选择了“明清”和“城市”为时空两大坐标,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朝代、上下近六百年的历史,从城市空间的分布与结构,包括城市空间的建筑组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研究的内容有城墙池濠、坊巷社区、官衙、民居、市廛、寺观、茶馆、会馆、园林等等。而这些领域的以往的研究,传统史学仅限于方志的记载和描述,现代史学只注重城市历史的沿革,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本书的写作带有一定的前沿性,并呈现出创新的特点。
对明清城市空间进行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课题。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广博,而城市又千姿百态,性质类型各异。这些问题的研究所依据的资料既非常零散,又缺乏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从资料到观点几乎都要从最基础的做起。作者积数年之力,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关城市空间的文化内容与思想,实为不易。尤其是作者提出的某些具有创见性的理论思考颇具新意,又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