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学习出版社要我自编一本文集,为此我把一生所写的文章目录,从头至尾查阅一遍,挑选若干篇文章,编成这册《自选集》。
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凡写了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之后,就记录在册,注明文章的题目,发表的报纸或刊物,发表的时间,有的还计算了字数。当然少数文章也有遗漏和未登录的。我想其他研究工作者可能也有像我一样的习惯。文章毕竟是事实材料反映在脑海中经过酝酿,思索,加工,发酵,成熟之后,一字一句地写出来,就像怀胎分娩一样生下自己的孩子。作者自然会珍惜孩子,记下孩子的名字、生辰和出生地点。
查阅自己一生写作的目录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反思。从少年时代至耄耋之年,我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是笔墨的一生,著书十几部,文章600余篇。仔细检视,有的还重新读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正的感觉是,率尔操觚者居多,精心力作者较少,检视既毕,感慨系之,不能不引以为憾。
我著述的一生,不可谓不勤奋,我对文史的爱好。不可谓不专心,我早年授业的师长不可谓不渊博,平日阅读经典史籍,兴趣盎然,常至于手舞足蹈,物我两忘,检视目录,应该比现在多一些成就,多几分业绩。但在编辑《自选集》时,面对自己的文章著述,感到尚能一读,可以存世者甚少,不免惶恐和愧疚。
我的600余篇文章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较重,确实读了些材料,有所收获,研精慎思,力求深入,希有创新。这类文章还有一点保存和参考的价值。另一类文章随机性、应时性较强,有的是所见所闻,随时书写,未加推敲,有的是应人嘱托,求写序跋,稍加翻阅,仓促命笔,也有的是命题作文,未经深思熟虑,不得已而为之。这类文章当然也不可以一笔抹杀,但大多非精心结构之作。加上我个人的学力所限,功底不厚,所以暴露了写作方面不少缺点和瑕疵。
我的家乡传统文化深厚,文章渊薮,人才辈出,我对文史专业有特殊的喜好,但小学时代因顽劣怠惰,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中学时代是我一生急剧转变时期,因抗日战争爆发辍学多次,深受刺激,渴求上学,又遇到了优秀的教师与勤奋的学友教导提掖,学业上进。高中时代已学习写作,在报刊上投稿发表多篇文章。但终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故乡被日军占领八年之久,家难频仍,经历坎坷,几次转学,应有的基本训练未完成,该读的经典文章未阅读,浅学辄止,所得有限。以后专攻文史之业,才感到“功底浅薄,先天不足”。
后来读过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各读两年。在交大,功课繁重,身陷在数学和物理的题海之中,无心读书写文。在北大又投入学生运动,十分忙碌。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写过几篇文章。
1954年至1965年是我读书和写作的黄金时期。十年寒窗,勤奋努力,写作了两册《中国近代史稿》,共80万字,一册已刊,一册未刊,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万马齐喑,一切工作嘎然中断,而学术研究受损尤甚。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万象更新,但我的年龄渐长,瞬间将迈花甲,黾勉以赴,直到如今,写了很多单篇文章,所存目录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这个时期所写。
时代的状况影响着学者的际遇、命运和成就。学术精英的涌现需要时代的呵护。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这句话是说打造一个适宜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几代人长期的努力。学术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步到位,更不能揠苗助长。汉代到武帝时出现枚乘、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唐代到玄宗时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清代到乾隆时出现了戴震、曹雪芹、袁枚、纪晓岚,文化高潮的到来都是在立国百年之后。只有长期地耕耘,精心地培育,勤奋地钻研,专注地攻读才能攀登学术的高峰。
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安定,丰衣足食,学者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在学术文化的海洋中,聚精会神,乘风破浪地前进。学术如积薪,后来者居上,我期待,祝愿,坚信,年轻一代的学者们会珍惜这个时代,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做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
戴 逸2006年12月
目 录
历史学和历史理论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论“清官”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
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
历史学家的过去和现在
加强联系与合作 共同繁荣史学事业与档案事业
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
千年历史的启示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漫谈“口述历史”
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一一新修《清史,通纪》内容要旨
清前期史事和人物
满族兴起的精神力量
论康雍乾盛世
论乾隆
失去了的机会
避暑山庄和康乾盛世
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清代开发西部的历史借鉴
近代史事和人物
百年奋斗的里程
太平天国拜上帝会不是邪教
论《天朝田亩制度》
洋务历史试论
中国近现代的留学教育
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
戊戌改革的历史反思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孙中山与北京平安大街
辛亥革命的教训和社会主义的新路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继承、发扬孙中山的精神遗产
爱国主义和文化
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和历史科学
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纪念鸦片战争 弘扬爱国精神
引进外国智力的历史经验
纪念台湾“二二八”事件
世纪反思 卧薪尝胆
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
中西文化的抉择
“宣南文化”小议
(《戴逸自选集》由学习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32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