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统治中国历时二百六十八年(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其间,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这三朝皇帝在位共一百三十四年,恰好占了清代历史的一半,其文治武功,远迈汉唐,这三朝即所谓盛清时期,倘若缺少了雍正朝,则盛清时期的文治武功,必然大为逊色。陈教授在《雍正写真》前言中指出,雍正皇帝勤于政事,勇于改革,是一位难得的帝王,清朝盛世没有他,就无法建立,中衰时代,可能提早来临。的确如此,雍正皇帝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也是清朝历史承先启后的政治家,他的历史成就与地位是应该受到肯定的。《雍正写真》也指出,辛亥革命以后,推翻清朝的种族口号成功,清代的「丑事恶政」全都被渲染开来,根本偏离了史实,一直被大家目为「暴君」的雍正皇帝,当然就被更加丑化,更加贬损,而深入人心。今天很多史料公开了,清史也被人重新作评价了。雍正皇帝的生平、事功与历史地位也都有了新的诠释。因此,陈教授希望现代的人,能摒除前人的种族成见,审慎的看清朝历史,审慎的看雍正皇帝。陈教授的论点是客观的,态度是审慎的。
重新评价雍正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对他不利的八卦新闻就蜚短流长,谣言满天飞。长期以来,对雍正皇帝的负面评价,固然有一部分与他的个性、作风有关,大部分却是他当时的政敌或失意政客编造出来的,加上种族成见的推波助澜,历史小说的虚构杜撰,终于让人们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位凶残的暴君,是个喜怒不定的独裁者。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相信雍正皇帝矫诏篡位,谋父逼母,弒兄屠弟,贪财好利,诛戮忠臣,众口铄金。陈教授指出,根据不可靠的证据定人于罪,那是不公平的。《雍正写真》一书就是利用可信的历史材料,剖析雍正皇帝的性格、为人与政治得失,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从而让读者认识真正雍正皇帝的面目,认识真正的雍正时代的清朝。
康熙皇帝向来反对服用人参,他认为乱服人参,与病不投,对身体有损无益,南方人一病不支者,俱系动辄服用人参之故。雍正皇帝即位不久,在京师就开始传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雍正皇帝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康熙皇帝就崩了驾,雍正皇帝就登了位。还传说康熙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雍正皇帝将「十」字改为「于」字,而篡了十四阿哥的天下。《雍正写真》一书指出,改「十」字为「于」字的传说,是无稽之谈。康熙皇帝年近古稀,他自从两度废黜皇太子以后,身心交瘁,诸病时发,终于一病不起崩了驾。因此,陈教授认为康熙皇帝既然一向反对人用人参进补,雍正皇帝怎么可能进人参汤呢?陈教授的分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康熙皇帝因为喝了人参汤而驾崩的传说,确实不足采信。失败者输不起,必然会在雍正皇帝继位的是否合法问题上大作文章,诬谤谣言遂不胫而走,后世相信谣言,也正是同情失败者的常情。
康熙皇帝一心想做儒家的仁君,他的用人施政,一向主张与民休息,治国之道,贵在不扰民,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少做少错的政治主张,固然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仁君的美誉,但也因官场的因循苟且,怠玩推诿而衍生出政治废弛、百弊丛生的现象。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新政府不能再存有以不生事为贵的念头,为政应当「观乎其时,审乎其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为官者一定要负责实心的办事,雍正皇帝勉励臣工多多做事,勤劳做事,认真做事,因循玩愒是绝对有害的。《雍正写真》指出,雍正皇帝上台以后的施政思想与目标,显然是适合当时局势的。澄清吏治,鼓励官员实心从政,可以清除康熙年间以来的政治弊端,由于雍正皇帝的励精图治,终于使雍正朝政治呈现新兴的气象。
大力改革成就
雍正年间,因势利导,推行多项新政。《雍正写真》指出,雍正一朝可以正面肯定的事情很多,他宵旰勤政,严格认真,是一般帝王所不能匹比的,雍正朝的吏治澄清,行政效率提高,政治上轨道,都与雍正皇帝的勤劳工作有关。雍正皇帝推行务实政治,任命可信官吏,大力改革,成立会考府、军机处,使中央行政事权归于统一。他大刀阔斧的推行赋役改革,摊丁入地,取消了贫民的人头税。火耗归公,变私收为官征。穷追亏空,限期补足。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却逐渐好转,府库日益充实。雍正皇帝先后豁除了山陕、江南、闽粤等地的贱民阶级,允许他们开户为民,改业从良,改变了贱民千百年来沉沦已久的命运,较之历代帝王,雍正皇帝的表现,确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此外,厉行保甲,加强宗族制度,扩大垦田,兴修水利,改革旗务等等,都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雍正皇帝的事功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雍正皇帝勤求治理,正大光明,他在位期间,政绩卓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媲美唐宋贤君。《雍正写真》利用可信史料,以五十个子题,论述雍正朝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剖析了流言的真假,肯定了雍正皇帝的事功成就,还原历史,探赜发微,深入浅出。陈教授以生动流畅的文笔,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历史发展的轮廓,相信《雍正写真》的问世,必将获得广大读者的推崇。
(文章来源:http://www.ylib.com/author/hsien/article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