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修春博士与我联系,询问我是否愿意让这部著作翻译成中文并纳入清史“编译丛刊”,我感到很愉悦和荣幸。或许这比早先听到此书的英文版本被接受时更令我感到愉快。《清初扬州文化》一书研究文学特别是诗歌在清入关后的城市、城市景致、个人关系以及在景点中活动着的人们的声誉方面所起的作用。围绕这个核心,书中探讨了友谊与文人共同体、景点的意义及如何援引过去以有助于理解当前等一些问题。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使许多帮助过我理解扬州的朋友,包括教师、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者和普通的人们能够读到这本书,正是他们和一个远离家乡旅居中国的美国研究生共享了他们对扬州及其历史的理解。因此,此书的翻译成为我在中国度过的愉快时光的一个见证,也使得那些参与过本书创作过程的人们能够了解我所做的工作。这里我要向承担此书翻译工作的朱修春博士及使这本书的翻译成为可能的“清史编译丛刊”所有同仁表示我的感谢。
然而,当我想起一个特别的人永远也不会再读到这本书时,我对此书翻译的欣喜之情又大为减少。在写作这本书时,一个亲人的离去一直萦绕我的心头。我先生的父亲方长城,1934年出生在中国,和他那一辈的每一位中国人一样,他幼年经历了战争。十多岁时,他的父亲把他独自一个人送到香港,在那里他设法应付经济问题,白天在工厂干活,夜晚在一所工学院学习。他自学了中国古汉语,每年新年都会为家里的人写漂亮的对联。他喜欢绘画,也喜欢谈论他家族的历史。爸爸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尽管成年后他大多数时间是在纽约一家大酒店做专来调酒师。当他的儿子的具有犹太血统的女朋友起他是否与桐城著名的方氏家族有关时,他懵住了。他当然与桐城著名的方氏家族有关,但是他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对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却一无所知。他从没有忘记他的中国根和他对中国文学的热爱。退休后他很真诚的一个愿望就是为中国乡村的孩子建学校,帮助孩子们接受他所感觉的不应被拒之门外的教育。他渴望晚年能静心读些书和练习书法。他对我就像亲生女儿一样,喜欢读我收集的中文书籍。我渴望能够和他分享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希望他能够看到这本书的完成,我们认识的年月中的许多时间我都在为这本书工作。但没有实现退休后的愿望他就去世了,事实上,在我的书的英文版出版之前,他就离开了。他为爱他的女儿,我的书的中文版是纪念和献给他的。
梅尔清Tobie Meyer-Fong
2004年8月于华盛顿特区
(资料来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清初扬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