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应是从明代兴起,居首有功者当属文彭。元明之交时,王冕虽发现可用花乳石治印,但未遑流传开来。文彭采用花乳石篆刻出大量作品,带来了篆刻艺术的春天。不同流派也应运而生。 明代所形成的篆刻流派,大致有文何派、泗水派、娄东派等名目。文何派亦称皖派,乃以文彭、何震为首的安徽籍印人集团之统称,开我中华“汉派”印章之先河,其标榜“宗秦法汉”,以秀润雅正、空灵明洁见长,对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泗水派,为苏宣主创。取法秦汉,受文、何影响而又另辟蹊径,运刀冲切结合,庄重雄浑,气势壮伟。对明代何通,清代邓石如等大家产生过较大影响。娄东派即扬州派,为汪关(东阳)主创。汪关精于古文,取法汉印,得其神髓;白文印信法汉代铸印风格,刀法稳实,布局精严,浑厚古朴,神形兼备,富书卷气。其后林臬、巴慰祖等均能传其衣钵。
时至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黟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敬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仿文、何而变其秀雅,博采众长,推崇阳刚,以切刀为主,苍劲古拙,沉着生涩,波磔前进,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所谓“西泠八家”,即由丁敬执其牛耳,对晚清赵之谦、黄士陵、王福庵辈具有重要影响。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扬文、何之长而避其所短,作品苍劲质朴,恢宏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黟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秦、汉诸代,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
时至现代,最具影响者当属吴、齐两派。吴派(海派)创始人吴昌硕,初学浙派,继学邓石如、吴让之,融浙皖两派之长,归本秦汉,且喜籀文,以钝刀入印,秀丽苍劲,流畅雄浑。后有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承之。齐派(京派)创始人齐白石,早年受赵之琛、吴昌硕影响,后宗秦汉古风,篆法王莽《嘉量铭》、《三公山碑》、《天发神忏碑》,衰年变法,卓然屹立,自成一家。至20世纪30年代风靡印坛,旧京印人多出自齐门,其中刘淑度、贺孔才、陈大羽、肖友于、杨鹏升以及白石四子齐良迟等皆卓然成家。当今印坛,名家林立,星汉灿烂,何止千百,恕不一一枚举。
从清代到现代,历时已三百余年。当今时日,可谓名家如云,篆刻艺术进入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黄金时代。其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八点:
其一、艺术形式方面,更显多样化。明代诸家多以汉印为宗;而清代以降除继承汉印传统以外,亦尊崇古玺式样。
其二、在章法布局方面,明代一般讲求匀整、对称、疏朗;而清代及其后世篆刻,章法更加注重错综、参差、紧凑。
其三、在印文用字方面,清代后不仅兼用大、小篆体,尚运用鼎彝、权量、镜铭、泉币、砖瓦等文字,且无论方体圆体,均可入印。随着清末甲骨文被发现,甲骨文字亦入印也。
其四、在刀法方面,由“冲刀”衍生出“涩刀”、“钝刀”,进而归纳为“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由“光洁”发展到“残破”,形成“工”与“放”两种创作方法既强烈对比,又相得益彰的局面。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