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会典》是记载清朝政府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职掌和功能的政书体官书。与《清会典》相辅而行的,还有《清会典则例》或《清会典事例》和《清会典图》。《清会典则例》或《清会典事例》具体叙述清历朝官制的沿革损益和递迭嬗变的详细情况;《清会典图》则是对於坛庙、礼器、乐器、仪仗、銮舆、冠服、武备、天文、舆地、刑具等等的附图说明。全书涉及清朝3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法令、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为我们研究清代的政治制度和典章故事提供了全面、系统而较详备的资料。
一
清代13朝300年间共编有会典5种,兹分别简述其纂修经过如次:
康熙朝会典原名《大清会典》,创修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告成於二十九年1690,由大学士伊桑阿、王熙任总裁。起崇德元年1636,迄康熙二十五年1686。全书共162卷。
雍正朝会典原名同前,续纂於雍正二年1724,告成於十年1732;由大学士尹泰、张廷玉任总裁。起康熙二十六年1687,迄雍正五年1727书成,共250卷,卷增於前三分之一。
乾隆朝会典,续修於乾隆十二年1747,告成於二十九年1764,由履亲王允祹,大学士傅恒、张廷玉任总裁。起雍正六年1728,迄乾隆二十三年1758,展至二十七年1762,特旨增辑者,不拘年限。既成,分为《清会典》100卷,《清会典则例》 180卷。
嘉庆朝会典,再辑於嘉庆六年1801,告成於二十三年1818,由大学士托津、曹振镛任总裁。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迄嘉庆十七年1812,展至二十三年1818。书成,分为《清会典》80卷,《清会典事例》920卷,目录8卷;《清会典图》132卷,目录2卷,总计1140卷。会典卷数略减於前而事例大增於前,图别为卷。
光绪朝会典,增辑於光绪十二年1886,告成於二十五年1899,由大学士昆岗、徐桐任总裁。起嘉庆十八年1813,迄光绪十三年1887,展至二十二年1909。全书分为:《清会典100卷,目录1卷,《清会典事例》1220卷,目录8卷,《清会典图》270卷,总计1599卷。卷数视嘉庆朝略有增减。
二
五朝会典中康、雍两朝只有《清会典》,馀三朝还有《清会典则例》或《清会典事例》和《清会典图》。其所以分而为三者,是因为最初开馆纂修《清会典》系仿《唐六典》和《明会典》的体例。清圣祖玄烨以条例多散见奏牍,百司艰於考核,人莫由通晓,命部院大小各衙门分辑,因官分类,因类分年,每一事例,略述数语,合正文、注文为一。宗人府为首外,所不同於前朝者,新增理藩院列六部之后,内务府不属吏、兵二部,故列九卿之后;左、右春坊,司经局无所属,职掌统於詹事府,故次之;起居注、四译馆附於翰林院,神乐观、牺牲所附於太常寺,八旗官员附见兵部,王府属员分见吏、兵二部。文职衙门以督捕附兵部,盛京设户、礼、刑、工四部。雍正朝会典体例仍康熙朝之旧,续补与原文并存。京外衙门略有增删,盛京增户部,为盛京五部,一代不改;删督捕康熙三十八年裁而以庆丰司归内务府。注详沿革,如云:“旧有汉军郎中二员,雍正五年裁;汉军员外郎六员,康熙三十八年裁四员,雍正五年并裁。”即是其例。
乾隆朝会典则大不相同,清高宗弘历以康雍两朝会典“或袭旧文,或案牍不全,或参稽不审,每有乖疏”,又以典乃国家大法,例则随时增损,而前两朝之典与例合编,不易识辨,於是将典与例分辑,每成会典一卷,即附则例一卷,“因官分职,因职分事,因事分门,因门分条”,典为纲,例为目,按年月日编排,图附於各制之后。此乾隆朝之《清会典》与《清会典则例》各自为书,首开其端,而与康、雍两朝会典的最大不同之点,显而易见者也。
嘉庆朝会典的体例一仍乾隆朝之旧,以衙门为纲,每会典一卷,各以事例副之,不复分列诸司,各就一衙门之事例分列数门,每门之下析为子目,每目之下仍按年编次,其门目皆标明於每卷之首,故易《清会典则例》之名而为《清会典事例》。会典卷数减於前,而事例大增于前逾三分之二。光绪朝会典条目较嘉庆朝略有新增,会典卷数仍依乾隆朝之旧为100卷,事例过1000卷,不特多於乾隆朝且又视嘉庆朝而远过之。
三
记载清历朝官制沿革损益和递迭嬗变情况的五朝会典之政书体官书外,最有名的尚有《清三通》和《清续文献通考》合称的清四通。五朝会典与清四通两者有何异同?其各自特点又何在?
一、纂修时间:康熙朝会典早於《清三通》60年;乾隆朝会典几于《清三通》同时开馆。会典先成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而三通直至乾隆末1293—5方底於成;刘锦藻著的《清续文献通考》起乾隆五十年工785,迄宣统三年1911,以续《清通考》,告成於民国之初,晚於光绪朝会典逾10。年而更晚於《清三通》100年以上。各书纂修时间不同,起讫各异,内容亦自有别。
二、体例:五朝会典与清四通的最大不同,即在於体例的各异。前者是按清朝中央机构各部院大隶小衙门分纂,而以地方机构分隶於各部院之下;后者详於清朝一代300年间官职因革损益及嬗变之迹,因类分门,因门起例。由食货或田赋以迄边防或四裔,本末次第,条理井然。三通各分若干类,曰典曰考曰略,二十略尤具特色,实为事类之冠。与五朝会典之以部院衙署为名目者,体例迥乎不同。至於四通在贯通一代的官制典章,故以类相从,与五朝会典之详叙各朝部院大小衙门因革损益和递嬗之迹者,宗旨有别,自成体要,故详略亦复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三、取材:五朝会典与清四通取材略同。清历朝实录抄自皇史宬,均以之作为全书纲领;他若各衙门文册外,兼采颁行诸书,如《吏部品级考》、《户部赋役全书》、《漕运新书》、关税则例、《物价则例》、《工程则例》、《学政全书》、礼书、《科场条例》、《中枢政考》、《军卫道里表》、《军器则例》、《督捕则例》、律例全书、《河防一览》、《工程做法》、《一统志》以及各直省省例、条例、《蒙古则例》、《蒙古律例》、《新疆识略》、《卫藏通志》等等均是。其馀京外衙门无者,交会典馆分辑。五朝情况有别,不能一概而论。咸、同两朝之未修会典,即因第二次鸦片战败后,各衙门被劫,档册散佚殆尽,迨光绪初年始着手增辑,仍莫不以散佚档案之无据为苦事也。
《清三通》取材虽亦多据衙门档册,但非一朝一事的职掌与章程之胪列。仍须详其沿革,叙其因果得失,使后之读者 然於每类典制之原委始末及嬗变之迹,与会典之纂修体例固自不同,取材亦似有别。
四
如前所述,五朝会典与清四通的纂修时间、体例、主要内容和特色均各不相同,则两者的官制史资料价值有无不同?特别是五朝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又如何?
目前,世之治清史者,每以稀见之档案为尚,引为第一手资料,认为能发现和引用第一手档案资料,则一切问题似可迎刃而解。须知有清一代300年间的政治制度,大约例之一字,可以概括无馀。清朝政府中央机构的各部院大小衙门均有细则,除刑例外,有曰则例,曰事例,曰条例;地方机构则有省例、条例,边疆又有律例、章程、事宜等项。名目虽多,要皆秦、汉、唐、宋、明历代以来所谓比、例、掌固、故事也。自来史学专家知矜贵档案矣,殊不知则例或事例即昔日档案之择要汇存并收入五朝会要之后,档案照例焚毁。今舍则例或事例即无以取微,是则例或事例不啻接近档案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可贵为何如也。准斯以言,五朝会典的史料价值即在於收录了各朝各部署的大量则例或事例,其可贵价值即在於接近第一手档案资料。
前述清四通重在详其一代官制的沿革损益及其嬗变之迹,而非一朝一时职掌与章程的胪列,乃以类分门,不似五朝会典之以一朝一时按衙署叙述,彼详此略,各自有别。如文职衙门,康熙朝会典只有盛京户、礼、刑、工四部,督捕隶刑部;武职衙门有上林苑监和五城兵马指挥司。雍正朝会典增盛京兵部为盛京五部,删由兵部改隶刑部之督捕,并删上林苑监和五城兵马指挥司等。乾隆朝会典条目又有较大改动:文职衙门增乐部,删武备院、上驷院、奉宸院与庆丰司并属内务府;六科、中书科并隶都察院。武职衙门增领侍卫府、八旗都统、前锋、护军、步军统领、向导、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三旗虎枪营等。嘉庆朝会典新增於旧者,文武职衙门以类相从,如一代大政所从出的军机处雍、乾两朝不载之与内阁,尚虞备用处之与侍卫处等;有别分职事仍归统率者,如批本处为大学士所辖,则隶於内阁,奏事处为御前大臣所辖,则隶於侍御处等均是。其非在京衙门,如盛京五部,则分别列於中央机构各部之后;惟东三省、察哈尔员外郎、主事虽亦京职,无所附丽:文职见吏部,武职见兵部,西南土司、土官同此;内外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协理、台吉、章京以下,唐古特即西藏噶布隆一作噶伦以下,均附於理藩院。
光绪朝会典与嘉庆朝基本相同,新增并不多:计礼典有垂帘听政和亲政礼制;文武职衙门有神机营,列於前锋、护军、步军三营之次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原名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列於内务府之次;其它有长江设舟师,边疆置郡系,渤海转漕济仓和互市,设关定税等项。此皆一朝一时依照衙署而编纂的行政制度,可以说是横向型的官制史著作,与纵向型的清四通之以类相从,按时代先后顺序编著的官制史著作,体裁各异,各自为书,苍取材基本相同,故其史料价值则一。
与实录相比,按年月日编纂的实录,清朝政府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建置和更动的情况,散见实录各朝各卷。但有某衙署某官第一次出现,而或改或变不复再次出现;亦有某衙署某官只提及裁革更改的年月日,而不溯其始建之年月日,不但翻检不便,或几无从查考。是考清代官制沿革、兴废、嬗变之迹者,舍清四通与五朝会典莫属;而五朝会典按衙署编排,尤易查检,似远胜实录而又视清四通略胜一筹。
五
最后谈谈版本情况,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会典的抄本和会典馆本均已残缺不全外,刊本尚保存完好,但流行不广,即光绪朝会典刻本和石印本迄今遗存的为数亦不算太多。
五朝会典除会典馆本外,还有以下几种本子:一、《四库全书》本,见《全书》史部政书类,收有乾隆朝会典、会典则例;二、《图书集成》本,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据乾隆朝会典排印,无会典则例;三、上海石印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光绪朝会典影印,无会典事例、会典图;四、《万有文库》本,也只收《光绪朝会典》,无会典事例、会典图5五、台湾影印本,台北中文书局和新文丰出版公司据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均有《清会典》、《清会典事例》和《清会典图》。
综上所述,五朝会典分别於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
相继编纂。由於光绪朝编纂在后,不特囊括了前四朝的基本内容,而且补充了前四朝自道光以后70——80年间行政制度的因革损益和嬗变情况,终成一代300年间政治制度全面、系统而较详备的一部官制史资料书。故我中华书局今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石印本影印出版。计《清会典》1册,《清会典事例》12册,《清会典图》2册。每册编有分册目录。影印本增立边缝,注明衙门名称、卷数,尤便查检。
(附注:请参何英芳同志所撰《清会典影印出版》一文,刊於本影印本前,又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53期,1991年12月20日。
(资料来源:《清史续考》,华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