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南京蔡元放(名□,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23卷,108回。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对蔡氏的改本作了某些校正,取消了评、注、读法、序和分卷,重新出版,书名仍为《东周列国志》,题为“冯梦龙、蔡元放编”。
《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全国结束,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内容极其丰富复杂。所有的情节、人物都是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汲取来的。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按照时间的先后串联起来,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小说描写了幽王残暴无道,引起西戎之乱。平王东迁,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在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致使有的诸侯国为大夫所瓜分,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频繁的兼并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小说谴责和揭露了那些昏聩、残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诸侯以及贪婪、□诈、阴险的佞臣。小说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勇敢、有才干的将相,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写得条分缕析。小说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等。由于小说反映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贯串始终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里,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齐小白的王霸之度、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等,又如晋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孙膑、庞涓、廉颇、蔺相如、文种、范蠡等等都写得个性鲜明。小说用语简洁、通畅,但因汲取了多种史书的内容,文字繁简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东周列国志》中也宣扬了愚忠,愚孝等封建伦理观念,是其局恨性。
(资料来源:中国诗词网http://poetic.ayinfo.cn/mzjs/qingdai/035.htm?curtime=108901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