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少数民族满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全国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当一六四四年新兴的爱新觉罗王朝入关时,它代表着一个朝气蓬勃的、正在崛起中的封建政权,而这时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爱新觉罗王朝篡夺了李自成农民军起义的胜利果实,六岁的顺治帝福临在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扶翼下登上了统治全国的皇帝宝座。接着,强韧善战的八旗劲旅以所向披靡的势头席卷了半个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心惊目眩的胜利。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叶,即从康熙中叶、经雍正至乾隆年间,经济逐渐恢复,社会日趋稳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国家的收入和储备不断增长,中国成为亚洲头等强盛的封建国家。这便是封建史学家讴歌的“康乾盛世”。
清王朝在康熙时以极大的努力先后平定“三藩”的叛乱,统一台湾,粉碎了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为我国疆域辽阔的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清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荒芜萧条景象。全国平定以后,康熙继承和发展顺治年间的农业政策,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的措施,使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好转。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康熙提倡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行双季稻,也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棉花的种植也更加盛行。农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水利的兴修上。首先是对黄河、淮河和运河的治理。康熙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他六次南巡都与治河有关,虽然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但毕竟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水利建设的另一项大工程就是海塘的修建,有力地保护了东南一带的大片良田沃野,免受海潮侵袭。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原来因为战争的蹂躏而野草丛生的土地又全部栽种了粮食和各种农作物。与此同时,对民间手工业盼种种限制已有相对的放宽,对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商业的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的施行,标志着清王朝从此进入它的鼎盛時期。这时的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土木建筑和火器制造等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
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是清王朝这一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和我国历代帝主相比较,他们堪称是有才识的、有作为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精干练,勤于政务。康熙是有清一代最英明的君主,封建文人的记载称赞他好学敏求,通晓多种语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宽于御下,崇尚节俭等等,都有相当根据。他自称是“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稍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康熙朝《清实录》卷三〇〇这段话并不夸张。雍正既有政治眼光,又有行政才能,事必躬亲,精力充沛,他即位后奋力整顿,励精图治。乾隆继承祖业,前期也力求有一番作为。康熙、乾隆两人在位都达六十年以上,他们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富强确实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雍正即位时已四十五岁,在“藩邸”时就比较了解社会情况。他死得较早,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但他打击朋党,整顿吏治,清查钱粮,耗羡归公,改土归流,开脱贱民,特别是实行“摊丁入亩”,也是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有声有色的“善政”。他还致力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密切了边疆各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其贡献乃是不可磨灭的。应该肯定雍正也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君主.这三位皇帝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人物。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主要政策方面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时期号称“盛世”,就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来看,顺治、康熙时戎马倥偬,是创业时期。康熙政尚宽大,末年出现不少弊政,幸赖雍正严行整饬。雍正的一系列政策又为乾隆朝的兴旺发达创造了条件。他们的政绩,有影响深远的成就和贡献,当然也有极为严酷的压迫和剥削,有难以挽回的历史缺失,对他们的功过要作全面分析。封建帝王是封建制度的代表者,当然有其不可避免的腐朽性,但与同样是封建帝王的历史人物相比较,也可以区分出高下优劣。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对封建帝王这样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评议其是非功过是很不容易的。应当根据他们的历史业绩和社会影响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就需要史学研究者严谨的笔触和真知灼见。
清史研究是我国历史学中晚起的一个分支。近年来情况大有改观,清史研究日趋活跃,全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小的研究者队伍,每年发表的论文不下百余篇,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本论文集主要收入近年来评议康熙、雍正、乾隆的文章共二十一篇,或总论其为政,或考证论述某一事,或提供一些新材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政策、对外关系、宗教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抒己见。评议康熙较之评议雍正、乾隆的文章略多一些,这反映了前几年研究者的注目所在。这些文章散见于各地的学术刊物,研究者收集参考很不方便,现在汇编成这本论文集,主要是为了便于研究者参考利用,推动清史研究进一步开展。对于这些文章,就不一一介绍了。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晚年诸皇子激烈争夺皇位继承权和雍正继承皇位,是史学界长期聚讼纷纭并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有的认为雍正是矫诏夺位,有的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近年来,随着对雍正的评价逐步深入,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也随之增多。历史上传说雍正之所以能登位,是由于他把“传位十四子”的遗诏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这早已查明是雍正的政敌皇八子允禩制造的流言。康熙的遗诏是用满文写的,改字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这已是定论。但对雍正继位问题仍然是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下。这里收录了两篇观点迥然不同的文章,虽然不是直接评议康熙、雍正的功过,但它是康雍时期的一段历史悬案,同时也和对他们个人的褒贬密不可分。许曾重的《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新探》,是重新研究这段史事,发现康熙十四子 、抚远大将军允禵政治地位的急遽变化是问题的关键,在这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认为“雍正的皇位是通过宫廷政变所取得”。冯尔康的《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和胤禛的胜利》,对雍正夺嫡说予以彻底的否定,认为康熙原本要在允禵、胤禛两个中选一个继承人,而最终确定了胤禛。至于康熙是否死于非命,这是两种意见分歧的焦点,许文分析康熙去世当日的异常情况,还将西征之役即将结束与康熙突然死去一事相联系,认为这是雍正考虑到西征之役一旦结束,允禵即位即成定局,便严密控制畅春园,由隆科多投毒使康熙致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冯文持不同看法, 认为康熙身边警戒森严,害他谈何容易,他是久病致死。看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作进一步努力。
清史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对于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未涉及的问题仍有不少,特别是迄今(1984年)还没有一本个人传记的专著问世。对清代其他几个最高统治者,也还谈不上全面深入的研究。新的领域尚待开拓,已经开展研究的课题需要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清史研究者的确是大有可为。
收入这本论文集的文章,均按发表时的原貌。少数文章由作者作了个别文字修改。有的好文章,因其他论文集已辑入,为避免重复,未便再收录。由于我们学术水平和编辑工作经验不足的局限,编选中一定存在取舍不当和其他缺点,切盼专家、学者和清史爱好者批评指正。
左步青
198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