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王国维在给清华学生演讲时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王先生当时所言中国学问上之最大新发现有三:一是孔子壁中书;二是汲冢书;三是殷虚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等。而当下,随着学术研究的“眼光向下”,那些直接反映
民间百态、基层情况、衙门运作的州县档案则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在清代州县档案中,四川的巴县档案、台湾的淡新档案、顺天府的宝坻档案早已被学者频繁引证,蜚声中外。当然,中国之大,可供利用的州县档案远不止这些。然而,就国内学术研究的现状而言,学人们利用这部分档案来做研究的还是不够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整理出版或作数字化处理的太少,目前已出版的还只有《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全两册)、《巴蜀撷影——四川省档案馆藏清史图片集》等有限的几本,这与学人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因此,要看档案,就必须蹲档案馆,而相当多的学人,特别是稍有成就的学者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不愿或不能作出这样的选择。二是阅读档案、看缩微胶片,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耗费不菲。比如,复印一件清代档案低则两、三元,多则几十元,这是国内大多数学人,特别是青年学者很难承担的。无奈之下,他们的研究多依赖有限的正史、政书、文集、方志、笔记等传世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对我们要深入研究的对象又语焉不详,也与真实历史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很难有新的学术贡献。因此,欲使学术有所发展,对档案馆保存的州县档案进行整理与出版显得格外迫切。值得称道的是,中华书局最近刊印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简称“南部档案”)是近年为国内外所熟知的珍贵地方档案。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次年12月被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此档案之所以珍贵,在于:其一、它是目前发现的历时时间最长的清代地方档案。《南部档案》时间起止为1656—1911年,历时共256年。而《冕宁档案》、《获鹿档案》、《巴县档案》、《淡新档案》、《宝坻档案》、《紫阳档案》历时时间分别为206、205、189、176、120、83年,都不及《南部档案》。其二、档案数量在目前发现的清代地方档案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巴县档案》。《南部档案》的数量为18186卷84010件,《巴县档案》112842卷、《宝坻档案》41839件、《淡新档案》1143案(卷)19281件,而先前为学界所广泛利用的浙江黄岩档案只有78件。其三、档案文种齐全,涉及内容广泛。文种包括督抚司道府转发的皇帝制诏、谕旨,臣下呈奏的题本、奏折,督抚司道府的札文、信牌,平级县衙的咨移、函传,本县上报的清册、验折、申文,本县下发的传票、拿票、唤票、告示、通知、晓谕、牒文、契尾、牌签,民间役差的文状、契约等。在内容上,它记录了清代四川南部县的历史,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宗教、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外交等在地方上的缩影。由此档案可见县衙体制与各房职掌、经济运营与各种契约规制、军事与驿务管理、朝廷与地方外交、刑民诉讼与地方治理、科举改革与学堂教育、庙宇等公共设施的维修与新建、礼俗教化与祭祀先灵鬼神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所载内容也不限于南部县,而是涵盖全川,幅射全国。因此,具有极高的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法学研究价值。
虽然此档案学术研究价值大,但由于卷帙浩繁,加上档案保存地南充市相对偏远等原因,给当今学者了解其内容、使用其文献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有鉴于此,西华师范大学与南充市档案馆通力合作,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资助下,自2005年起,开始对这批档案进行整理、著录。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修订出版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此目录分上、中、下三卷,共470万字。统览全目录,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整理科学,著录规范。此档案最早存于南部县公安局,移交南充市档案馆后,先后有1965年春、20世纪70年代末、1984—1986 年、2005—2009 年共四次整理。1965年春的整理十分粗疏,仅仅做了按册编号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整理主要工作目标是“成卷编目”,但由于档案浩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第三次整理的目标是以时为序,按房排列,分盒存放,编写目录。最终编撰出目录23本,装盒1873盒,清理出档案18070卷。此次出版的是第四次整理的成果,整理完全按照1994年10月1日公布的《明清档案著录细则》规定的标准进行,具有组织规范、队伍专业、著录科学等特点。二是编排清晰,利于查询。本目录的编排,原则上以朝代为经,以时间为纬。每一件档案又按档案号、题名、时间、责任者、文种排列。阅读此目录能大致了解档案内容,有利于档案利用者进行归类处理。因此,《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目录》的出版,实为嘉惠学林之幸事,可喜可贺。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0-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