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文献档案 > 档案利用

论档案与历史的关系

桑毓域

一、档案与历史

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类发生过的各种事件的串联,它是人类社会活动在时空坐标中所留下的轨迹。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时间、空间和历史事件三个方面,时间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空间界定历史的范畴,而历史事件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构成历史的内容。自从有了人类,我们为了生存和进步,就要时时刻刻与自然界包括自然界中的人类自身发生各种关系,构成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依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① 

如果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历史,我们可以认为,在时间坐标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把空间一分为二:已知的空间世界和未知的空间世界。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已知的世界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新的“已知”再去认识剩余的“未知”,如此循环往复。在已知和未知两个世界中,已知的世界是一个有限的集合,构成历史。未知的世界是一个无穷大的集合,即我们的未来。因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递进的,每一个认识的结果只能代表某一个阶段的认识水平,因此,已知是有限的。又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永无休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也不会停步,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追求则永远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而未知的东西是不可穷尽的。 

历史的丰富多彩是由构成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决定的,而历史之所以可称之为历史,则是由时间决定的。时间推着人类社会往前走,如江河奔流,把历史留在了身后。若圣人叹:逝者如斯!人的生命在时间的分分秒秒面前显得如此漫长,而在无穷的时间坐标上,又显得如此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 

然而人类在时间面前并不是绝然显示出如此的无奈。 

自从人类有了档案,人类就找到了反观历史的一面镜子。档案是历史的文化积淀,它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影相”。如物与影同理,物动则影动,物静则影止,留住了档案,就留住了历史。走进档案库房,我们就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通过档案的利用,我们不但知道过去,还可以规划未来。所以档案可使我们“前见古人,后见来者”!其基本功能是让人类了解过去,再现历史。 

人类及其创造的历史,都是顺时间正向进行的,人们留不住时间,所以,过去的事将永远过去。但是,档案可以实现历史事件发生和演变的时空变换,或定格在一个时间点上欣赏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历史片断,或逆时间追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档案为工具,拨动时间逆向运行,“虚拟”地实现历史长河的倒流。而且档案馆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也打破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界线,可以在空间坐标的一个点上,了解人类认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事情。 

档案再现历史的功能,由它的“记忆”功能演化而来。 

档案就其最早产生的社会动因,与其它文献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形成档案的意图在于记忆,可以说档案是人类大脑记忆的物化和延伸。其它文献最初形成的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而且通过分析图书、期刊、报纸三者形成的时间排序,可以看到人类一直在强化和追求文献传递、交流的速度和周期。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的渴望以及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档案的信息交流功能越来越被强化,但是档案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对“记忆”的确认。假如存在一个“超人”,能确切记住所有发生的一切事情,而且他的记忆具有法律意义,再加上一个条件就是他长生不老,那么这个超人的存在并未使一般的文献失去意义,然而档案保存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历史是单凭人的大脑不可记忆的过去,而档案是人类记忆在传递过程中的积淀,它延续了记忆,留住了历史。历史由过去的事件构成,档案是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印证。它们虽然不属于一个事物,却具有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 

二、档案与历史的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在对应关系中,一一对应又最具特色。在数学领域,一般要舍弃具体事物而将其抽象为在两个集合之间进行定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可作如下表述:如果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另一个集合中都能找到一个且只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而且反过来依然成立,则说两个集合一一对应。依据以上规则,我们可以建立档案与历史两个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历史是在不同的时间发生的事件,社会活动由时间串联构成的,所以可将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的元素。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伴生物,我们若依据事由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那么在社会活动的每个时间中所形成的档案,即为档案中的基本元素。显而易见,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个具体事件都有记录它的档案生成;而记录每个具体事件的档案都有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之对应。这一思想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解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往对档案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认识更多地从微观上把握,如一个全宗内的档案是否完整和准确或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形成的档案是否完整、是否准确,且可计算其完整率与准确率。②如果我们把历史和档案作为两个集合概念,则可以看出,历史集合中的任何一项值得记录的社会活动事件,在档案集合中都存有相关档案与之对应,显然反映了宏观意义上的档案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已超出了具体全宗和具体事件的限制;反之,在档案集合中任何取出一个“事由”的档案,在历史中都有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则可以认为档案是准确的。若一部分档案无历史事件与它对应,这一部分“档案”显然是假造的,它们肯定不是真实的档案,因为违反了档案的历史真实性原则。 

档案与历史一一对应关系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整个人类历史与人类形成的所有档案一一对应,一个国家、地区、系统以及具体立档单位的历史与其所形成的档案也一一对应。小到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按其构成要素来进行划分,它应具有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这些要素也应与档案内容中所记载的这些要素一一对应,否则可认为是档案在内容信息方面的不完整和不准确。当一一对应关系具有多层次结构以后,其实已经形成一种“影射”关系。影射是较对应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如果以历史作为本体,则档案即是历史的“影相”,物动则影移,物静则影止。 

讨论两个系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其意义在于,若两个系统一一对应,则一个系统的性质完全适合另一个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这种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人们往往利用两个集合的一一对应关系,由一个已知的集合去认识另一个未知的集合。例如系统论中将系统划分为黑色系统和白色系统,“黑”即表明人们对它的结构和性质一无所知,白色系统即它的结构和性质已被人们所认识。如果能构造黑白两个系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则可把白色系统的性质移植到黑色系统,黑色系统也等于被人们所认识,变黑色为白色。有时人们也在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回避风险。例如卫星发射之前先搞计算机模拟实验,其理如上。实际发射和模拟实验这两个系统一一对应。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先搞模拟实验,当模拟实验成功后,此时模拟系统成为可操作成功的白色系统,根据它们的一一对应关系,得知实际发射可获成功系统由黑而白。再如每当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出台,总要选择一个地区为试点,成功后全国推广,其实也是利用了试点地区与其它各地区的一一对应关系。 

历史学家之所以如此钟情档案文献,其实质是利用了档案与历史的一一对应关系,用已知可见的档案集合去反求未知不可再现的历史真相,相当于用一个白色系统去认识一个黑色系统。 

三、档案与历史的作用关系 

在以上讨论的档案与历史的一一对应关系中,从理论上最难阐述清楚的是历史集合中元素的界定。理论上讲,历史是发生在今天以前的任何事情,包括发生过的任何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但是这种从理论上的界定,即使是对史学家而言,也无实际意义。任何史学家不会也不可能对前人任何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感兴趣,即使是社会行为组织的或集体的因为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无参考价值,史学家也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因此,历史集合中元素的选择应符合某种历史性的原则,这种原则强调它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借鉴价值。我们不妨将人类以往所发生的社会活动历史的内容做如下划分: 

历史人类活动的过去时态 

1、社会行为 

1.1对印证历史的存在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的 

1.2对今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 

1.3对今后社会发展无借鉴意义的 

2、个人行为 

2.1著名人物的个人行为 

2.2一般人的个人行为 

在以上历史内容的构成中,最能体现历史真实面貌的社会活动是1.1,其次是1.2。2.1因为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大,有时甚至会对历史的存在形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也是构成历史内容的重要因素。1.1和1.2以及2.1,从数量上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相比是极其有限的,但其表现历史面貌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们构成历史存在形式的基本框架。 

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构成虽然十分复杂,但其“有效元素”极其有限。所以档案与历史的对应关系,我们只是企求档案与历史集合中的“有效元素”的一一对应。人类不能将过去发生的任何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全部记录在案,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正象历史学家不可能将所有历史内容写进史书一样。所以档案与历史的一一对应,至少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应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动态对应形式。这种平滑的动态形式,随着文件归档,再由室入馆依次进行。归档前的文件,它对应着上表中除2.2以外的所有内容;1.1、1.2和2.1的内容与档案室的档案呈对应关系,而档案馆的档案只能与1.1和2.1的内容相对应。我们应该承认的现实是,历史的“有效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有效性不断地收缩,所以我们只能用档案馆中极其有限的档案去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档案和文件的鉴定工作,从表面上看是对档案或文件自身价值的审查,其实质是对档案内容所记述的历史事件的有效性的评判,其评判标准,是该事件对历史构成的重要程度,即再现历史的功能和价值。 

档案与历史作为两种事物,它们不但具有发生、发展的关联性,而且它们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随着这种变化过程而变化。社会活动发生形成文件,对文件进行价值认定和结构整合形成档案。所以社会活动为主,档案为客。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发生以后,社会活动作为本体即已消失,留下的痕迹只是活动进行过程中留下的文字记录,当我们再现该社会活动的过程时,则必须通过实体存在的档案反求历史,档案则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类似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反求过程,通过一个产品反寻求它的技术构成和制造工艺。我们讨论档案与历史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转换,可以进一步认识档案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其实历史和史实是两个概念,尽管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加以区分,在我们文章的前半部分,为了便于叙述,也把它们混为一谈。史实是历史本来的面貌,不妨称它为历史存在,它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身。历史则是人们对历史存在的认知。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历史具有主观性。每当人们谈及历史的时候,其实已加入了我们对历史存在的主观认识,所以历史与历史存在本身是存在着误差的。历史学家的使命是消除这种误差。正是由于这种误差的影响,所以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便是具有同样的史学观的人也可能会写出不同的“历史”。档案是历史存在的产物,相对于历史存在,它是客体,它不能影响历史存在。当史学家研究历史存在时,他们必须借助档案历史存在的影相来再现历史的原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档案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如何书写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档案构造了历史。 

以上观点,更深刻地揭示了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和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如果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档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美好向上的,一类是反映丑恶黑暗的,若销毁其中一类而保存另一类,可想而知历史将如何书写!因此,我们的教科书,将档案工作的地位表述为维护党和国家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四、档案的内容真实性与历史真实性 

当我们讨论档案再现历史的功能时,档案的真实性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认为,档案的原始性,档案的真实性和档案的凭证价值,三者具有因果上的递进关系。档案因为是原始记录,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才可作凭证。其实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主要是继承了文件的“遗传基因”。档案的真实性也不可表面理解为档案是真实的,从而将档案的凭证作用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本部分的讨论主要想对档案的真实性作具体分析,从而限定档案凭证作用的适用范围,这对我们文章所讨论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档案的真实性包括内容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方面。内容真实指档案内容所说明的事项符合客观实际,历史的真实性是档案所记录的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对于特定的档案实体,有时两个真实性完美地统一,有时则会分离。例如,一项成功的科学实验所保留下来的档案,其内容是真实的,科学实验的成功说明了实验本身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档案又记录了这项科学实验的历史过程,所以它又具备了历史的真实性,其内容真实和历史真实是统一的。我国“文革”十年中形成的一部分档案,只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不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中的观点和结论明显违背了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但作为历史的记录,反映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具有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它能证明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事情,至于这种事情是否应该发生,已超过了档案对历史所应该承担的义务。议论至此,我们可以将两个真实性组合成下列四种情况: 

1、历史真内容真 

2、历史真内容不真 

3、历史不真内容真 

4、历史不真内容不真 

1和2两种情况为档案的特征所接受,3和4为档案属性所不容。如果档案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则是史学家最渴望获得的史料;若只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不具备内容真实性,也并未失去档案价值。有时甚至会因两种真实性的分离,使档案价值倍增。以此推论我国“文革”中形成的档案,很可能成为将来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产物”。若将“文革”档案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分析,应坚持鉴定从宽的原则。 

由以上分析可见,档案的真实性在反映历史过程时是不能打折扣的,但在内容方面却宽容得多。由此引发的档案的凭证价值也应该受到相应的限制,如果将失真的内容作正面引用,将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失真的内容作反面的引用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档案的历史真实性是永存的,在证实历史发展过程时是永真的。档案再现历史时,最重要的是构建历史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但将档案内容化为历史的血肉时,则仍要部分地保持谨慎的态度。 

注释: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②陈作明主编《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至155页 

(文章来源:《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4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