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文献档案 > 档案利用

《清代中南海档案》前言


中南海与北海相连,统称西苑,也称太液池。早在辽金时代即在此修建了离宫,成为皇家园囿。中南海即是金代离宫大宁宫的一部分。元世祖忽必烈到京后,改建金中都城为元大都,在这里大兴土木,皇家宫殿即建在太液池东侧,西苑也成为元代皇宫的一部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又将新建皇宫地址东移,从而使西苑又变成了皇帝的行宫。明代在西苑又开挖了南海,因而太液池又有了“三海”之称。经过大规模修建,西苑已成为京师城内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其中的瀛台碧波环绕,林木幽深,亭台楼阁错杂于山林之间,犹如海中蓬莱,恍如仙境,是中南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因而西苑的中南海部分也称瀛台。

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西苑三海无疑是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在京师城内最为理想的境地。这里山水相依,林木茂盛,即有皇家宫殿之气,又有田园山林之美。难怪清一入关,便沿续了明代王朝,充分发挥它紧靠皇宫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大内之外的又一政治活动中心。 

清代初期,顺治帝即在南台(明代称瀛台为南台)宴请了舅舅喀尔沁蒙古的卓礼克图亲王吴立善。此后,顺治帝又先后在南台赐宴,召内三院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等入宴,并环顾诸臣,持弓论政。顺治十一年,还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坐龙舸,游览三海,并在南台赐诸臣馔。 

康熙和乾隆时期,加强了对瀛台的管理,并在中海和南海大加拓建,使中南海的风光景点更加完善。宽阔的水面,错落有致的建筑,令其景色尽善尽美。怡人的景观,优美的环境,必然让深宫大院中的帝王心想往之。再者,大内祖制严格,起居有定,不如瀛台方便。于是在炎热的夏天,康熙帝索性移驻瀛台,将其视为皇家后苑。并仿照宋代皇帝赐大臣于后苑赏花钓鱼的做法,在瀛台“悬设罱网”,以待诸臣游钓。除此之外,康熙帝还在这里演耕种稻,阅武校射,处理政务。此后,雍正、乾隆等各朝根据瀛台的地域特点,在内务府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分別对中海、南海的管理制定了具体措施,使瀛台的历史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清朝末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常年驻跸于此,办理日常事务,发布重要旨令,接见少数民族首领,举行盛大筵宴,宴飨外国使臣……由于光绪年间风云多变,为了加强防范,还特意制定了各门禁及守卫章程。 

由于瀛台地处京师城内中心位置,又近在宫掖,得天独厚,因而具有大内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正是它各具特色的诸多景点,折射出各种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现仅就中南海的主要景点介绍如下。 

丰泽园在中海西南侧,为康熙年间所建。这里有稻田数亩,小屋数间,一派田园风光。园后种植树木数十株,颇有乡村野趣,是清代皇帝劝课农桑之所。自康熙、雍正开始,在先农坛亲行耕耤礼之前,先要在丰泽园后的一亩三分地上举行演耕之礼,一直延续到光绪。所收稻谷,除留作种子外,还要碾成细末,敬献奉先殿和寿皇殿等处,其余交给御膳房。这是封建皇帝首重农桑为立国之本的集中体现。近在皇宫之侧,挥鞭扶犁,举行演耕,这是大内所办不到。 

在丰泽园内一隅还有春耦斋。古以双人并耕为耦。斋以春耦为名,足见其“民本食天”之意。斋内地面以紫绿石铺就,如同古锦,别具一格。斋之北向有匾,曰“乐民之乐”,其联还有“观稼祈年”之句,其用心不言自明。斋中藏有著名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此后又有明代项圣漠和清代蒋廷锡分别临摹的《五牛图卷》同贮一起,称之为“十五牛图”。连同一亩三分地上年复一年的演耕之礼,充分反映了皇帝重本务农的思想。 

紫光阁在中海西岸。这里本是明代高于地面观阅跑马射箭的一座平台,下面南侧为射苑。皇帝在台上的殿中可以观射。清代自顺治至光绪末年,历经九朝,在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或皇子宗室大臣侍卫等骑射步射和舞刀掇石,共计一百六十余次。乾隆帝重修紫光阁之后,为了彰显他的文治武功,不仅在此举行盛大的凯旋筵宴,而且在殿内悬挂战图和功臣图像,并陈设纪念石碑,收藏得胜旗纛和俘获兵器,以及方略、诗册等。清代紫光阁已然成为一座军事博物馆了。此外,清代各朝皇帝大多在新年前后,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宴,赏赐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藩使臣。从顺治至光绪共举行各种筵宴一百七十余次。其它园囿未曾如此常年延续。 

瀛台是根据我国古代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传说构思建成的,因而寓意在幻境之中。这里环境幽深,建筑造型独特,俨然人间仙境,是历代皇帝和后妃休憩游玩之所。然而这里又是风云激荡的旋涡。特别是清代未年,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这里便成了朝野关注的中心。就是在瀛台上的涵元殿,光绪帝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正式宣布变法,并在这里发布了第一道谕旨。由于变法失败,除了颐和园和宫中之外,光绪帝大部分时间又被囚禁于瀛台的涵元殿,不仅政治权力被剥夺,而且身心也倍受折磨。因而瀛台也成了他的最后归宿。 

正如清代的其它园圃一样,在中南海内也有一座勤政殿,位在瀛台之北,与瀛台隔水相望,坐南向北,濒临中海,是中南海的正殿。清代历朝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政务,召见臣工,宴赏王公大臣。光绪帝亲政之后,特别是推行变法时期,这里是他日常办公的地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还曾多次在这里接见并宴赏外国使臣及眷属,使之成为清代末年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南海南岸居中位置,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即宝月楼,为乾隆时期所建。在此之前,这里并无建筑,从瀛台南望,视野开阔。由于这里临近皇城,岸线较长,无有屏蔽可言。宝月楼建成后,池不显窄,岸不觉长。登楼北览瀛台胜景,宛若仙境;西望西山景色,心旷神怡;东观巍峨皇宫,肃然敬畏;南视大道通衢,熙攘繁华。 

韵古堂在淑清院内,位于南海东北,南临太液池可望瀛台,所以原名蓬瀛在望。乾隆二十六年,在江西临江得周代古鎛钟十一枚,继而补全,成十二律,以为宫内演奏中和韶乐之用。平日则贮藏于此堂之中。蓬瀛在望也易名为韵古堂。乾隆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韵古堂记》。 

在中南海内还有两座宗教建筑,一座是时应宫,一座是万善殿。时应宫在中海西岸,紫光阁北侧,建于雍正年间。清朝各皇帝经常来这里烧香拜佛,特别是天旱祈雨或阴雨祈晴,皇帝或派大臣都要来此祭拜。万善殿在西苑门以北,中海东岸,隔水与紫光阁相望。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这里设置道场,点燃河灯,施放焰火,举行传统的盂兰盆会。届时令臣民纵观,呈现一片热烈景象。 

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驻跸中南海,先后两次大兴土木,先后在中海西岸修建了仪鸾殿、海晏堂及仿俄馆等洋式建筑。这些建筑或室内装修都吸收了欧式风格,甚至连围屏宝座都是洋式的。此外,在囚禁光绪帝的涵元殿内还安设了洋琴。其实,在乾隆十五年,丰泽园即添改了一座洋式门口。 

清末光绪时期,在太液池西岸还修建了一条小铁路,也称紫光阁铁路。这也是北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南起中海瀛秀园门外,沿中海西岸,紫光阁东侧向北,再沿北海西岸到静清斋。很显然,这条建于禁园的铁路,并非是为商旅服务,而是为清末帝后的游乐生活增添的一朵花絮而已。这在其它皇家园圃中是没有的。 

当然,在中南海还有其它一些各具特色的景点和设施。比如在太液池中,供帝后游玩和臣工乘坐的仪凤船、宝座船,以及膳船、酒船、查船等各种船只就有数十只。在此不再一一介绍。即使如此,也不难看出,经过康熙、乾隆和光绪三朝大规模地兴建,使中南海的园林格局、建筑风格及景点设置,更加趋于完美,其超越其它园囿的多种功能也更加完善,而其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乾隆帝曾称清漪园为“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而有澄怀堂建筑的瀛台,又何尝不是怡神养性的佳地?难怪清初康熙帝到夏日即来此避暑,慈禧太后也将瀛台作为颐养天年的首选就更不足为怪了。但是这里又不同于其它园圃。这里有宫殿建筑,也有农桑院落;即是政治活动中心,又是军事、文化、宗教活动和器物的收藏要地。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宴,宴赏王公大臣、民族首领和凯旋官兵,又依例检阅武举和侍卫骑射;即在这里发布面向全国的重要旨令,又亲自下田演耕浴蚕;即可在岸上乘小火车游览,也可在水中乘船荡舟,还可在严冬观赏冰嬉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清初至清末,各朝皇帝(慈禧太后)将瀛台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瀛台不仅囚禁过光绪帝,而且在南海工程中,还发生过木匠等聚众罢工的重要事件。甚至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曾被德军占领,并被作为司令部的驻地。 

在清代所有的园囿和行宫中,有中南海这样特殊地位的园林吗?没有。即便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和远在塞外的避暑山庄,尽管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时期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距离皇宫较远,毕竟存在诸多不便。只有中南海具备其它园囿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同时又具备大内所不能承办的优越条件,所以才能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展现出来。 

中南海与西郊的三山五园相比,不仅仅是历史悠久,重要的是远在辽金时代即为皇家园圃。元代则成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皇宫虽然地址东移,但也紧靠瀛台,使其成为近在咫尺的皇帝行宫。所以自始至终,中南海即处于京师中心位置。可以说,中南海的特殊地位,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基于中南海特殊的历史地位,应西苑出版社之约,就我馆典藏的有关中南海的档案文献进行编选,辑成此书,以为了解清代的中南海及其中南海的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该项工作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历时五载完成。 

本书紧紧围绕中南海的历史与作用,清代各朝皇帝在中南海的政务活动和生活起居、服饰穿戴和饮膳宴赏,各个景点的建筑与修缮,陈设与收藏,以及历朝皇帝就中南海各景点的御制诗文等,进行选材编辑工作。书中绝大部分史实是首次公布的。 

由于编者业务能力与学识水平有限,编辑工作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应该入选 的未曾入选,不该入选的却又编选进来。我们热切期望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二零零三年六月 

(资料来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之《清代中南海档案》)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