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中日甲午战争与世界历史
作者:戴 逸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6-12-06  点击量:167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两个甲子以前,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于东邻小邦,从此国势阽(diàn,临近边缘)危,山河更加破碎。创深痛巨之下,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神州巨变。其他日、俄、英、法、德、美、朝鲜等国,与此战密切相关,受到不同影响,各国都在研究因果得失,体察战后形势,不断调整战略,以求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战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中、日、俄、英。战争导致这四股力量此消彼长,分化组合,直接影响着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

 

  甲午战争对中国打击之大,割地之多,赔款之巨,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所受的伤害极为严重。亲历其事的革命家吴玉章曾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受中国文化影响,其近代化也刚起步不久,与之相比,当时中国似乎并不落后多少。北洋海军在亚洲颇具实力,在时人心中,它的存在就是国力强大的象征。而威海卫全军覆灭的悲剧,却无情证明了这种象征的虚幻性。甲午惨败,使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举国震动,一片沸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甲午战争在日本史上影响深远,是日本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日本近代化起步与中国洋务运动几乎同时,都在19世纪60年代。此前它也闭关锁国,也受到西方列强入侵的威胁,但与中国不同,并未因此发生大规模的战争。1853年(清咸丰三年)美、俄舰队先后到日,次年日美签订《神奈川条约》,虽然是在军事威胁之下,却并未真正动武。1864年(清同治三年)9月,英、美、荷、法四国舰队炮击日本下关,但联军登陆后,当地长州藩迅即求和,战争规模很小。

 

  当时列强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让英美两国都感到扶植日本来牵制沙俄是合算的。历史的机遇向日本露出了微笑,日本也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开展“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之路。甲午获胜,日本掠夺的利益之大,连它自己也始料未及,全国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日本成为东亚一霸,实力大大增强,这进一步刺激起它向外掠夺的野心。不过,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使它冷静下来,清醒地估算出前途的障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由此赶上了欧美列强。

 

  中日双方之外,最关心甲午战争进程的是力图向远东扩张势力的沙皇俄国。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和4月,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沙皇政府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准备和日本公开对抗,其方针是不能让日本赢得太多。但当时沙俄在远东没有强大的海军,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也尚未竣工,真打起来没有把握,于是联合了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甲午战后,沙俄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另一方面,为了对付英日同盟,俄国于1902年与法国结盟,以保护“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

 

  英国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最大,它千方百计要维护既得利益,保持优势地位,于是主张“维持现状”。当时英、俄矛盾是全球性的矛盾,列宁曾经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在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英国是这种野心更长期、更顽固、更强大的敌人。”两国在争夺伊朗、土耳其和朝鲜等战略要地的斗争中互不相让,剑拔弩张。19世纪80年代,英、俄为争夺阿富汗走到了战争边缘。同时,还因为朝鲜的巨文岛而关系紧张。于是,扶植日本抵制俄国扩张,就成为英国的重要政策。

 

  英国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同时也不希望清政府受到过分削弱而垮台。正如当时英国首相罗斯伯里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无论如何我不能设想,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突然被一个征服势力所覆灭,事情会弄成什么样子。一个无首脑的、没有任何一种政府的中国,意味着一片世人从未想到过的混乱和恐怖景象。”[克贝道克《英国的远东政策(1840-1906)》]甲午战前,英国把中国当成它与沙俄之间的缓冲来对待,一度还考虑过缔结“英中同盟”。但清政府暴露出的腐朽无能和不堪一击使得英国舆论和政府政策发生了转向。平壤之战后,《泰晤士报》一篇社论说:“我们决不会想到……中国的友谊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和组织起来。我们必须注意不使别的国家完成这种事情,而使我们受损失。”因此,当战争后期清政府主动提出缔结中英同盟时,英国政府未加理睬。在选择东亚的同盟者时,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日本。当时英国《圣詹姆士官报》、《伦敦中国电讯报》都发表文章,支持日本与俄国一决胜负。英日同盟终于在几年后变成现实。

 

  甲午战争前后,法、德等国也力图在东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法战争中法国“不胜而胜”,1885年以后清廷被迫签订《中法新约》、《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长驱直入滇桂。

 

  到19世纪90年代,美德两国已跃居世界工业强国的头两位,但他们的经济实力与其在东亚获得殖民利益的份额并不相称。德法两国通过参与“干涉还辽”,分别“租借”了胶州湾和广州湾,法国还在滇越边境勘界中捞到了好处。美国则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借助《马关条约》的规定,从1894年到1900年对华出口贸易额几乎增加了5倍。1898年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宣布:“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于美国政府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美国外交档案》卷首)次年,美国独立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反对列强的血盆大口把中国撕裂的一干二净。

 

  朝鲜是甲午战争前后东亚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日本在朝鲜疯狂地推行“大陆政策”,视之为入侵中国东北的桥梁,急迫地要在这个进出日本海的锁钥上建成入侵亚洲大陆的桥头堡。此时沙俄也把扩张重点放在了东北亚地区,19世纪80年代中期,沙皇曾力图把朝鲜变成保护国,俄阿穆尔总督曾奏称:“我俄国自1860年《北京条约》后,领土扩展至图们江……当今我所应大勉者,即在维持朝鲜之独立,但该国为东方一弱国,若无强盛之保护者,决不能保其社稷……我俄国宜毅然担任保护之责,实地势上所不得不然者也。”(渡边修三郎《东邦关系》)英国则从维护优势地位出发,希望朝鲜成为缓冲地区,终于在1885年,借口俄国军舰在海参崴集结,强占了朝鲜的巨文岛。甲午战后,朝鲜一步步沦为日本殖民地,李氏王朝转而向沙俄寻求庇护。1904年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发生战争,次年日本战胜,独霸朝鲜,朝鲜人民则开展了蓬勃的反日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在世界历史上意义重大。其中最深刻的影响是,日本脱颖而出,进而打败俄国,从而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继续一步步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中俄两国先后失败,国内又都推翻了专制的王朝体制,经历了不同的曲折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塑造了20世纪国际战略的新格局。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涓水集》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