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郑永华|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
作者: 责编:

来源:《清史参考》2024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5-02-26  点击量:0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囊括万卷、分为六编三十二典的《古今图书集成》,编成于清前期康雍年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资料最为丰富的类书典籍,被誉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足以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由朝廷组织编纂,成于众人之手,而《古今图书集成》的酝酿与初稿,却基本成于陈梦雷一人。其成书与刊刻的经历,也在明清这三部煌煌巨著中最为曲折。

论“附逆”蒙冤受屈

陈梦雷,清顺治七年(1650)出生于福建侯官的普通读书人家。他幼年聪颖,从小便以才华名动乡里,十多岁成为秀才。二十岁刚过,陈梦雷高中举人,次年又连捷荣登进士之榜,出任近侍帝王左右的庶吉士。三年后散馆,陈梦雷以成绩优异选授翰林院编修,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前程一片大好。

选任翰林院编修的康熙十二年(1673)底,踌躇满志的陈梦雷回乡省亲,没想到命运的无常,亦由此降临。其时靖南王耿精忠驻藩福建,正在搜罗名士,并秘密联络驻藩云南的吴三桂,策划举兵反清。陈梦雷回到福建不久,即与同样返乡的同年李光地一起,遭到耿精忠的威胁“礼聘”。陈梦雷与李光地同里、同官,“最称莫逆”,又同陷“裹胁”之厄。两人进退维谷,不得已在福州密约,由陈梦雷假意留于耿精忠幕中虚与委蛇,同时寻机“离散逆党,探听虚实”,而李光地则设法还乡,经偏僻小路向朝廷报讯,请兵入闽平叛。

随后耿精忠公开起兵,胁迫陈梦雷出任伪职。陈梦雷托疾“不受事”,却以父母被拘,始终无法脱身。由此期间所作“陷身入污泥,不若鲢与鲤;何如养神威,潜伏渊潭底”等诗句,不难看出其难言的烦闷与痛苦。李光地以“父疾”回到老家,匿迹深山,“挨延半载”始将两人商拟的“请兵疏稿”删改,然后单独具名,以“蜡丸”密送朝廷。

“三藩之乱”平定后,李光地大受康熙帝赏识,青云直上。未得脱身的陈梦雷却被诬以“附逆”之罪,枷送京城,入狱论斩。李返京后将同年探花、时任左赞善的徐乾学所拟救援疏稿上呈康熙帝,却“一语未及”两人曾于福州同谋请兵、陈梦雷不得已留耿营“探听”之秘事。陈梦雷的“附逆”之罪,遂百口难辩。(《福建通志》陈梦雷传)康熙二十一年,陈梦雷虽在众人申救之下免除死罪,但仍被发配山海关外的奉天尚阳堡。

刚过而立之年的陈梦雷万分悲痛,宛如从人间天堂直落地狱的深渊。其《东行口占》诗称:“瘦骨可堪边塞苦,敝裘宁耐朔风寒。临歧不洒伤心泪,忧国当年泪已干。”蒙冤受屈的陈梦雷到达戍所即大病一场,几乎送掉性命。受其牵累,留于侯官老家的老父弱母先后去世,陪同他流放关外的妻子,也病故于离家万里的苦寒之地。

但陈梦雷仍以文人的独特方式,对抗命运的不公。在谪戍东北漫长的十六年时间里,他一直未放弃读书,其渊博学识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民众与官员。他在戍所开设云思草堂,得到奉天府尹高尔俨及其继任者董秉忠的优礼,“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学者接踵而至”。陈梦雷一面教书授徒,一面创作著述,先后编撰有《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公私著述,既彰显了过人才学,也极大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感恩遇竭勤修书

陈梦雷于人生困境中异乎寻常的毅力与坚持,也为自己赢得了时来运转的契机。康熙三十七年秋,康熙帝以亲征平定准噶尔之功东巡告祖。陈梦雷闻讯,“匍伏道左”。康熙帝读到陈梦雷苦心创作的“献诗”,十分欣赏,诏令将其赦免归京。次年又以其学识渊博召入内苑,陪侍刚刚晋封为诚郡王的皇三子胤祉读书。康熙帝指令陈梦雷出任寄予厚望之皇三子的读书师傅,既是对其才华的高度肯定,亦是对其人品的充分信任。对于久戍关外的“罪人”而言,更具有“平反昭雪”的特殊意义。

颠沛多年的陈梦雷获返京城,“深蒙圣眷”,于城北获得赐宅、赐田,“笃学好古”的胤祉亦“礼士爱人”。陈梦雷感激知遇之恩,决心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以倾心相报。他后来在《进汇编启》中回忆称,自己“赋命浅薄,气质昏愚。读书五十载,而技能无一可称;涉猎万余卷,而记述无一可举。深恐上负慈恩,惟有掇拾简编,以类相从,仰备顾问”。入侍胤祉不久,陈梦雷即着手搜集王府邸藏及自己的藏书,开始摘录分类,酝酿编纂类书。恰好康熙帝也正有编修书籍大典之意,闻知其情,大加鼓励。胤祉回府传达圣意,称“《三通》《衍义》等书详于政典,未及虫鱼草木之微;《类函》《御览》诸家但资词藻,未及天德王道之大。必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勒成一书,庶足大光圣朝文治”。陈梦雷“闻命踊跃,喜惧交并”,“不揣蚊力负山,遂以一人独肩斯任”。其自发酝酿的个人修书,也上升为亲郡王领衔的文化盛举。

为便于编书,胤祉在邻近其赐园即西郊熙春园的水村一带,购得庭园一所,专作陈梦雷的修书之地。康熙帝还特意临幸其水村别墅中的书斋,御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联句相赐。句中以传统文化常用的松、鹤二物,赞誉陈梦雷坚忍不拔、君子贤能的高洁品行,陈梦雷惊喜交加,由此改号“松鹤老人”,称其修书所居曰“松鹤山房”。

类书编纂于康熙四十年仲冬正式启动,陈梦雷“自黎明以至三鼓,手目不停”,竭尽全力。至四十五年初夏成稿三千六百余卷,“自上古至元、明,皆按代编次”,分类约计六千,名为《古今图书汇编》,“规模大略已定”。(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在临水的园林别墅中坐拥图书万卷,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读书、修书工作,这应是陈梦雷一生中最为惬意、也是其才华最得舒展的黄金时段。“赐宅在城北,此宅本华胄。扈跸诣西郊,别业多榆柳”,可见其心情之舒畅。

但汇编成稿后,胤祉并未如陈梦雷之愿,将之“进呈御览”。这大概是因为随着太子废立风波的影响,自己亦于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诚亲王,热心文教的胤祉也难免萌发政治野心。十年后的康熙五十五年九月,胤祉借机进呈陈梦雷已编成多年的书稿,试图为自己增加夺嫡筹码。重视文教的康熙帝果然龙颜大悦,御赐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又诏开“古今图书集成馆”,任命胤祉为监修、陈梦雷为总裁,令其在原稿基础上再详加校订、扩充,同时以最新的铜活字技术排版刊印。

此后数年,陈梦雷即在熙春园附近的修书馆中,一意增订编校,成效显著。由于类书的篇幅从此前的三千六百余卷扩充至一万卷,工作量巨大,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陈梦雷虽已率人完成全书的编纂,但排版、校订、印刷等项尚差最后一步。

受牵累书刊名隐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胤禛继位,开始清算此前曾与其争夺皇位的康熙诸子。参与夺嫡的皇三子允祉(胤祉改名)自难幸免,专侍允祉笔墨的陈梦雷更首当其冲,成为皇室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陈梦雷二十余年的修书梦想,亦被无情击碎。

十二月十二日,即位不足一月的雍正帝发布上谕,称陈梦雷“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累年以来,招摇无忌,不法甚多,京师断不可留”,严令将其父子“发遣边外”,在京子弟亦皆“奏明驱遣”。(《清世宗实录》)根据清宫密藏的旧档,可知陈梦雷私自供奉“大位之牌”一事被雍正帝得知,应是他第二次被流放东北的直接诱因。(杨珍《陈梦雷二次被流放及其相关问题》)但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则当与康熙后期允祉曾参与夺嫡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雍正帝在上谕中将《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完全归功于康熙帝一人,称“皆皇考指示训诲、钦定条例,费数十年圣心,故能贯穿今古、汇合经史”。他诏令派人“润色增删,仰副皇考稽古博览至意”,既借以敲打曾经的政敌允祉,更不无攘功之意。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五日,雍正帝下令以蒋廷锡、陈邦彦为正、副总裁,将《古今图书集成》“重行校看”,“逐一改正”讹错与应删、应添字句,“务期竭心尽力”,“以成皇考未完之书”。经过近三年校刊,到雍正三年十二月,以铜活字排版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告成进呈。雍正帝亲自作序,高度称赞蒋廷锡等人“阅三载之勤”、“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彻底抹去了此前允祉、陈梦雷等人的始纂功绩。以致此后一百多年间,人们都将《古今图书集成》归功于蒋廷锡等重校者,而始终其事、辛勤编纂其书二十余年的陈梦雷,反倒湮没无闻。

但历史终究会还人以清白。雍正年间负责“重加编校”的总裁蒋廷锡,就在奏折中明确说道:“查得《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编书馆)已刷过九千六百二十一卷,未刷者三百七十九卷。”而陈梦雷原来招集的编修人马,除陈梦雷本人及其子侄、门生十多人被黜革、发遣外,剩下的60余人仍原盘保留下来,成为校刊增补《古今图书集成》的绝对主力。雍正帝也在奏折中批示:“改印者不必,恐后有论将已成好之书改坏,大有所关。如必有不可处,亦当声闻于众而行”,明确表达了对原有书稿尽量少改、慎改的态度。

《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雍正年间上百人积二十多年之功的智慧结晶。究其史实,陈梦雷与胤祉应为最为重要的首倡与主导之人,此后康熙帝则提供了政治激励与物资保证。康熙后期编书馆中陈圣恩、金门诏等陈氏子侄、门生,以及众多的抄录、校对、刷印等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雍正年间蒋廷锡等人的编校、订误,对于最后刊印成书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总体而言,以陈梦雷所起的作用最大,作为《古今图书集成》的首创人和主纂者,名实相副。

《古今图书集成》自雍正初年首版刷印66部,此后又经多次刊行影印,产生了重要文化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类书之最”。清代主修《明史》的张廷玉曾称赞“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澄怀园文存》)思想家康有为亦认为《古今图书集成》足以与宋之《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等前代巨典“竞宏富”。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也盛赞《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的百科全书”,自己能获得这套丛书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
司马迁曾感慨《诗经》《离骚》等不朽篇章,大底为圣贤“发愤之作”。作为历经坎坷的一介书生,陈梦雷的悲剧人生,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他发愤编书的精神动力。然而垂成之际,73岁高龄的陈梦雷再受牵连,远发黑龙江蛮荒之地,甚至连最后的辞世日期也成了难以索解的历史之谜。不过其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的巨大功绩,终在坚冰融化之后重显于世,值得后人铭记。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