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邱熺与清代的天花防治(2022年第3期 总第734期)
作者:李岚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22-10-24  点击量:5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十六世纪中叶中医发明人痘术,受人痘术启迪,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接种牛痘成功,从牛痘术发明到传入中国仅用了九年时间,接种牛痘成为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方法。嘉庆十年(1805),葡萄牙商人许威由马尼拉利用接种过牛痘的小儿,以人传人的方式将牛痘苗传到澳门,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开始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获得成功,此为牛痘术传入中国之始。之后,皮尔逊将牛痘术传到广州,起初民众难以接受牛痘疫苗且刺破手臂皮肤的接种方式,接种者寥寥无几。1805年冬至1806年春,广州地区天花大流行时,人们纷纷涌到皮尔逊的诊所接种牛痘。为了使牛痘传播更加广泛,皮尔逊雇佣、培训中国助手,行商郑崇谦资助邱熺、梁辉、张尧、谭国等人随皮尔逊学习牛痘接种术。皮尔逊曾称赞邱熺的“方法、判断力和坚定不移的品格,使他在种痘事业上特别出色”。自此,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牛痘师,邱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 邱熺其人其事

邱熺,字浩川,广东南海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当时西方人也称其为“长头医生”。他从小学业优异,但多次科考失意,之后前往澳门谋生,曾供职于东印度公司。据其自述:“嘉庆十年四月,由小吕宋舟载婴儿,递传其种以至澳门。予时操业在澳,闻其事不劳而效甚大也。适予未出天花,身试果验。洎行之家人戚友,亦无不验者。”“熺素不知医,亦未尝以此取人丝毫之利,其所以力行此者,则以出痘人所同患,慈幼人之同情,苟可以去险履平,避危就安,稍有济于人,讵或私于己第。”他希望学习牛痘术,以使“婴儿不惧天花之厄,共嬉游于光天化日中也,不亦慈幼者之所同快哉”。由此,邱熺开始了近50年的牛痘术接种与传播。

据道光《南海县志》记载,嘉庆十五年,广州十三行商人伍敦元(秉鉴)、潘有度、卢观恒合捐白银三千两,于南海县境内的洋行会馆设立牛痘局,这也是广东地区乃至全国第一所专门种痘机构,行商们邀请邱熺、谭国“专司其事,历十数寒暑,凡间途接踵而至者,累百盈千,无有损失”。为鼓励不愿接种牛痘的人,牛痘局还提供“果金”作为奖励。从此,邱熺成为专职牛痘师,夏季每隔8天,春秋冬三季每隔9天,免费向民众开放施种一次,每次大约15—40人。

邱熺还将牛痘术传于长子邱昶。道光二十三年(1843),北京天花流行,广州商人潘仕成邀请邱熺进京传授牛痘术,邱熺年迈,遂派邱昶前往,并说:“种痘活人乃我所素愿,京师痘患与吾粤痘患无异,岂可以我一己之侍养而阻人好善之举尔?”邱昶赴京主持设立牛痘局,在京数月,除了为近千名孩童接种牛痘,还负责培训种痘师。此后,邱昶还到广西等地传播牛痘术。咸丰元年(1851),邱熺临终前仍心心念念推广牛痘术,希望“为父母者深信勿疑,与同志者广为传布”。邱熺也因为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术,被后人尊称为“岭南痘宗”、近世中国推广牛痘术第一人。

二、 邱熺撰书《引痘略》

为使更多人接受牛痘术,嘉庆二十二年,邱熺在总结多年行医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引痘略》一书,用传统中医理论阐释牛痘术。

中医认为,天花是人体内“胎毒”感染“时气”所致,祛病在于引毒外透。由此,邱熺创“引痘”之说,将书名定为《引痘略》,阐发了中医痘疹源于胎毒,必须引而外发理论。邱熺引用《医宗金鉴》的观点:正痘感于得病之后,而种痘则施于未病之先,正痘治于成病之时,而种痘则调于无病之时,既无诸症夹杂于其中,复有善方导引于其外。他解释“牛痘之理,原包于种痘诸法之中,虽种之法有不同,而其为善方引导于外则一也”。说明牛痘术虽来自西洋,其理论则源于中土,牛痘与人痘一样,都是防治疾病于患病之前。这种解释明白晓畅、简单易懂,拉近了中西医之间的心理距离。

时人无法接受由牛疱疹产生的牛痘苗接种于人体,甚至有人认为“接种牛痘,就会长出牛鼻子、牛角,甚至变成牛”。邱熺援引中医五行学说对牛痘原理进行阐发,认为人、牛并非不同气。相反,牛属土,人的五脏之中脾脏也属土,所以牛与人的脾气同属一气,天花病毒藏于五脏之中,但其在脾脏中毒性小,所以属土的牛痘最容易将脾脏中的天花病毒引导出来,以使全身免受其害。

按照中医传统做法,痘苗应接种于鼻腔内。而西医认为牛痘苗可以用针刺法接种于身体任何部位的表皮上,接种于手臂只是由于施种方便。邱熺利用经络学说进行阐释,认为:接种牛痘之处为消烁、清冷渊二穴上下交连之处,这一位置的经络是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是人体最关键紧要部位,总领五脏六腑、七经八脉,通达全身之气,三焦经通则全身经络通畅。于三焦经处种痘,牛痘苗从皮毛、血脉、肌肉、筋络同时直传而入,纵使胎毒深藏肾脏,也能顺利引出,彻底清除。他还提出,男童应先将牛痘接种于左臂,女童先接种于右臂,迎合了时人传统观念。

当然,《引痘略》并非单纯附会中医理论,邱熺还提出不少合理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牛痘术。他认为,牛痘术首要是留浆取苗,因此牛痘苗纯净非常重要。要选择“痘顶不尖、脚不斜、不皱、不黄、不暗、不破,要如红线围缠,收束紧实,色若珍珠宝光者”作为佳苗,这样才能使接种成功率高。为提高年长者接种成功率,他还提出加种痘苗颗数的做法。

按期取鲜浆种痘、以人传人的方式只适合近距离接种,为解决较远地方难以获得合适痘苗的问题,邱熺研究出“度苗法”和“干苗法”,前者将鲜浆苗保存在罐中密封,后者将痘浆晒干后封藏于鹅毛筒内,这两种方法将保存痘苗的时间延长至十天半月不等,方便了痘苗的保存与传种。

同时,邱熺非常重视观察牛痘接种后的各种表现,一些症状是经络正常的排毒过程,无需服药。他提出种痘后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的饮食宜忌,拟出若干方药,以应对“治痘损破脓水不止”“治痘溃烂”“治痘破成坑不能合口”“痘溃烂流血不止”“治痘后诸疮”“治痘疔”“治痘风癣”等。他还强调,要辨别患麻风病的儿童,以免健康的儿童因接种而感染麻风病。为清楚展示相关内容,《引痘略》中还配图四张:手少阳三焦经图、种牛痘穴分图、种痘刀式、执刀式。

邱熺认为:小儿出痘如遇险症,延医服药,问卜求神,举家日夜守护看视,多少辛酸与惊恐。如今牛痘只种四、六颗,十天左右,即告成功……牛痘术真是一大善法。

三、 《引痘略》的流传与影响

早在1805年,郑崇谦就刊印了皮尔逊所著《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中译本,试图推行牛痘术,但十余年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以致牛痘苗数次失传。直至《引痘略》问世,邱熺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五行思想重新诠释牛痘接种,顺应了时人的文化心理,为牛痘术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偏见与抵制。

《引痘略》一经刊刻即成为广受欢迎的牛痘施种工具书。在成书后的约100年中再版50多次,曾用名《引种保婴牛痘方书》《引种牛痘方法》《引痘方书》《引种牛痘法》《引痘新书》《引痘新法全书》《引种牛痘纪要》《引痘秘书》等,但以《引痘略》最为人知。

《引痘略》的刊行促进了牛痘术传播,该书在各地被翻刻流布的过程即牛痘术在各地推广的过程。正如光绪三十年山东广仁书局本《引种牛痘方书》序所云:“迄今各直省广种牛痘,皆祖是书也。”道光八年,广东香山人、顺天府尹曾望颜在京师南海会馆设立牛痘局,免费为民众接种,之后天津、南京、杭州也积极跟进。同治初年,上海设立牛痘局。光绪年间江南纷纷创办牛痘局,牛痘术逐渐传遍全国。

随着各地牛痘局的纷纷设立,牛痘逐渐取代人痘。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曾国藩次子曾纪泽(3岁)与长女曾纪静(5个月)均在京师接种牛痘并平安脱险。曾国藩在家信中称,牛痘“万无一失,系广东京官设局济活贫家婴儿,不取一钱,兹附回种法一张”,并对乡人不知湘潭、长沙已有牛痘公局表示惋惜。为曾国藩子女接种牛痘的就是曾望颜创办的京师牛痘局。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曾国藩家信禀告父母:“一男四女,痘后俱好。”可见曾国藩对牛痘术高度认可。

牛痘术日渐风行,也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1847年,日本将《引痘略》以《引痘新法全书》之名校订出版,俄国、朝鲜均派人来华学习种痘技术,《引痘略》一书推动了牛痘术在远东地区的应用和普及。

《引痘略》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介绍牛痘术的专著,是中国天花预防医学史上的重要成果,它“中西同源”的医学思想,以中医理论对牛痘术的阐释,反映了西医东来之初与中医融合的方式和过程。

邱熺在种痘方面的卓越成绩广受赞誉,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在子女接种牛痘后,常以诗文相赠。道光三年,他将这些诗文汇刊成册,编为《引痘题咏》。《引痘题咏》收录作品100余篇,形式有诗、词、文、偈赞、匾额等。诗文作者共有117人,或是各级官吏,或是当地贤达,或是文人墨客,或是商界显要,或是几种身份兼而有之,他们为一项外来的西医技术赋诗题词,为一个人的医术表达赞赏之情,这在清朝以前的中国文化史中尚不多见。

牛痘在清代的传播过程中,邱熺与《引痘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终生从事为民众免费接种牛痘的工作,是中国预防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用中医理论对牛痘术进行阐释和补充,《引痘略》也成为中西医融合的典范之作,为预防天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岚,女,1972年生于安徽庐江。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编纂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思想史,发表过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